世姆恩哈:让逝者安灵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engbu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彝族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必将由儿童成长为青年、壮年,最后衰老而死亡。有生就有死,生死是人生的连续反映。即使人的躯体死了,灵魂也可以由亲友后代祭送上天,逝者只是“跟祖擀毡去,随母织布去”了而己。
  居住在甘洛一带的彝族认为,人死后,灵魂就回到一个叫“世姆恩哈”的地方。世姆恩哈为彝语,就是指地球的上方,是天堂或天国之意,是极乐世界,是所有彝人死后理想的归宿,灵魂的去向。
  在彝族的丧葬习俗中,蕴藏了极其丰富的传统道德文化,它详实地反映了本民族迁徙的历程。
  去年11月,家住甘洛县阿嘎乡格古村、83岁的彝族老人吉什阿玛去世。作为亲戚,笔者从始至终参加和见证了这场彝族传统葬礼,领略了甘洛彝族独特的丧葬习俗。
  “乌马琢”和“报丧”
  11月7日早上,生病多日的吉什阿玛精神状态突然有所好转,没有经验的一些年轻人都说,病人好得多了,看来病要好了。但,吉什阿玛的几个子女脸上的神情反而更加凝重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回光返照”,老人已经快不行了。
  辛苦操劳了一生的吉什阿玛有4个儿子,一个女儿,四世同堂。平日里子孙们都十分孝顺,生病了也寸步不离地轮换着照顾。看到自己的母亲将要离开,五个子女都围坐在她的身边,女儿抱着自己的母亲泪流满面。此时,精神稍好的老人示意子女们安静,在场所有人顿时安静了下来。老人用微弱的声音向自己的子女耳语了一番过后,彻底闭上了不舍的眼睛。这是逝者在最后的时光里为后代交代遗嘱,彝族称“乌马琢”。后人一直守在身旁,等待他(她)最后叮嘱“乌马琢”,哪怕一个眼神也算是一种交代,这是对死者的尊重,让死者的灵魂没有后顾之忧放心上路。
  吉什阿玛的幺儿子吉什以沙抹去脸上的泪水,让堂兄吉什木沙去放鞭炮,召告村内亲朋好友母亲去世的消息。在场的子女和至亲们悲伤的哭声从瓦板屋里传出。村里的人不管是不是亲戚,手里有再忙的事,听到鞭炮声和哭声都要及时赶来帮忙。
  亲戚们用热水为死者简单地洗脸,擦手。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同時也表示洗去死者在尘世间的烦恼和罪过。洗脸完毕后,更换上寿衣、寿鞋、寿帕(彝族女人所戴的头帕),这些彝语统称“死木久卡”,意为生前就备好的寿衣。
  吉什阿玛平日里生活相当节约,舍不得穿好一点的衣服,因此子女们给她买的是上好的绸缎寿衣和昵子头帕。并把用红纸包好的一小块金子放入到了吉什阿玛口内,彝族称“含口银子”,意为死后灵魂保佑后代平安吉祥、健康发财。
  把遗体立坐在木柜上
  不同地区的彝族在丧葬习俗上都有差异,彝族有句格言说: “居住的地方不同,习俗就不同,所坐的方位不同,所见的视野就不同。”死人立坐在木柜上就是甘洛彝族聚居地区独特的丧葬习俗。
  为死者吉什阿玛换好了寿衣,亲朋好友们把死者轻轻抱到早先准备好的小木柜上立坐。木柜的位置一般都设置在彝家锅庄的左上方。帮忙的人小心翼翼地把死者的双脚并拢,背靠墙上,曲缩坐立。左手在上,右手放下面,轻轻搭在膝盖上。 (逝者的手怎么放也有讲究:女逝者左上右下,意思是逝者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去后捻羊毛线,做针线活方便;男逝者则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意为男人用剑用枪、用刀方便。面向前来“吊丧”的方向,坐姿端正,与生前没有两样,只是不能说话而已。
  死者遗体立坐在木柜上的规矩在甘洛盛行由来己久。家住阿嘎乡格尔莫村、64的岁彝族毕摩吉克丁杰说:“很久以前,甘洛大地上居住着一支家支势力雄厚的黑彝部落叫‘茹伙惹尔’ (即茹伙四子之意,茹伙麻卡、茹伙吉什、茹伙吉特、茹伙吉祖四家)。有一次,其中一家茹伙家族的独儿子英年早逝,大家觉得十分心痛和惋惜。为了沉痛哀悼死者,也趁机向其他敌对势力和亲朋好友炫一下富,所有家支协商后要把死者好好打扮得比生前还要帅气精神,并把他立坐在装有金银珠宝的小木柜上面。给死者穿上名贵衣服,戴上昂贵首饰;平常难见到的东西,难吃到的东西都找来祭奠死者,打牛宰羊杀猪无数,坨坨肉堆积成山,酒流成河,仪式举行了七天七夜。于是后来周边的黑彝跟着模仿起来,把死者立坐在小木柜里办丧事,并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家底,丧礼天数,可为两三天,也可以是六七天,一般在3天左右的偏多。”
  “把死人立坐起来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主要是让前来吊丧的人能看到死者生前的模样,让亲朋好友能够见到死者最后的面容。”72岁的彝族老人吉什作莫惹说。
  家住阿尔乡马达村、74岁的木能惹卡老人说: “死者立坐起来的主要原因是防腐防臭,怕尸体停放时间长就腐烂了。立坐起来尸体通风,短时间内腐烂不了。所以,彝族人去世,丧葬仪式天数最多的要搁7天,但送上山时,尸体还是完好无损。”
  从美姑县搬迁到甘洛县团结乡居住、前来吊丧的彝族毕摩沙马约哈说: “还记得我第一次到甘洛去奔丧,走进屋里,看到立坐在木柜上的死者遗体,魂都吓飞了;死者的周围还挂满了装在小网兜里的鸡蛋、橘子、饮料、饼干等祭品,挂得是密密麻麻。”
  家住阿嘎乡格古村、75岁老人吉什俄莫说: “甘洛的坐葬还是有一些讲究的,首先尸体不能冷清,24小时都有人在身边哭或转才行,就算不哭,也要为他(她)驱赶蚊虫,点根烟什么的。”他这么一说,我在死者头部左右两侧看到,有几根小杆杆上面栓上白布,形成小旗状。我问这是干什么的?老人回答:“这是拿来驱赶蚊虫的,还有死者生前是抽烟的,那么无人哭丧的时候要点烟来熏他(她),意为让其吸烟。”
  彝族毕摩底尔布说: “彝族还有一种说法,死者立坐期间,脸上呈微黄状,变得有瑞光,就意味着他(她)的后人人丁兴旺,丰衣足食,是吉祥如意的好象征;如果死者的脸变黑暗就不好。”
  安葬作祭之事
  彝族的谚语说: “父欠子债,是给儿子娶媳妇,修建房屋,购置田地。子欠父债,是为父亲养老送终,安葬作祭之事”。因此,彝族子女不但要在父母生前孝顺,而且还要在父母病故后为其举行一场隆重的丧葬仪式。   通常情况下,父母病故后,儿子和媳妇是举办丧葬仪式的核心人物,例如解决经费开支,宰杀牺牲,筹集粮食,通知亲友来吊丧,请毕摩来给死者念经开路等重大事项。女子和女婿在接到父母去世的噩耗后,邀请本家支的人跟着他们一起牵着牛羊,背着白酒,日夜兼程来吊唁。在一般情况下,子女为父母举办隆重的丧葬仪式,一是向众人展示他们的财力物力;二是向众人表白他们是孝敬父母的孝子孝女。
  吉什阿玛家的5个子女一起协商过后,丧礼时间定为3天。在这3天的时间里,计划打三头牯牛,三只肥猪,汤里加干海椒、花椒和蒜苗等调料,做干净好吃的饭菜给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吃。
  吉什阿玛家屋外的通道上搭起用绸缎做成的布篷。这也是显示死者的子女们对老人的一种孝顺。子孙们和至亲们都头戴白布头帕,排队站在屋外两边迎接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
  吊丧的诚意看哭丧
  前来吊丧者,看你有没有诚意就看你的哭丧。彝族哭丧的音律非常悲伤,从中流露出几分怨惜。哭丧没有固定的格式,都用诗一般的语言称赞死者的一生。
  对青壮年的哭丧更让人心碎。哭丧可以算是彝族的一绝唱,这些歌词充分表现了死者生前的坎坷艰辛,为生养儿女所受的苦累,此举与其是为告慰死者,不如说是为了让后代了解、铭记前辈的恩德,履行孝子义务。
  凡是前来吊丧者都要哭,即使与死者素不相识,毫无感情的也要哭。要不然会被人认为你无情无义、没有礼貌。最忌讳在逝者的遗体前笑出声或开玩笑。
  彝族是个善感的民族,只要听得懂彝语的人听到妇女们悲伤的音调哭唱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流泪。她们唱出的言词精美,曲调凄婉,感染力强。 在彝族人眼里天下最伟大的是母亲,所以对母亲的哭唱词也含义深刻。
  “阿嫫(妈妈)一啊,可恨的妖魔,可恨的鬼怪!阿嫫哦,妈妈啊,您为何走得那么快?烤酒未给您喝,烤肉没有给您吃,您走了以后,您的睡处谁来睡,您的坐处谁来坐。檐下的鸡子猪儿谁来喂,您的烟斗谁来拿,您的锄头镰刀给锈吃了,您的撮箕背筐给雨淋了,您的筛子簸箕给鼠咬了……”吉什阿玛的女儿吉沙莫的哭丧唱词唱得在场所有的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
  “回來兮回来兮,阿嫫哦一妈妈,愿您变成林中一只鸟,您叫我能听;愿您变成深山相思鸟,您吟我能听;愿您变成山间布谷鸟,您叫我能听,孤儿泪流会陪您。”
  和世上所有其他民族一样,居住在甘洛的彝人也崇尚真善美。彝族有谚语说: “虎死留皮,人死留名,雁过留声。”意思是人生过程中要行善。不论唱《指路送魂曲》,还是哭诉都殷殷叮嘱逝者要变成善灵,庇佑儿孙,善待亲邻,不要变侵害牛羊的豺狼、叼鸡的恶鹰而遭世人诅咒、轰赶。
  彝族地区哭唱词的内容都差不多,只是腔调有所差别。这些都是自然流露出的一种感情,一般平时没有人刻意去教过或学过怎么哭唱,在凉山彝区有的地方,老年人去世岁数比较大的,以喜替悲,丧事当喜事办。但甘洛没有这种说法,不管多大的岁数都是一件悲伤的事情,相当庄严肃穆,只是悲伤程度不同罢了。
  网兜装鸡蛋、散香烟糖果
  11月8日是接待亲朋好友的日子。彝语称“俄拉撒拉”或“撮热”,意为集中人。这天是丧期中最热闹的一天。凡是来参加丧葬的人都定在这天到齐,祭品也是这天送来。奔丧者多以一个家支或村寨为单位,客人中有提酒的,牵牛羊的,还有悬举着祭帐的。临近了人人都得大哭一场。之后劝慰家属节哀,主方则就地用酒给他们洗尘,简要介绍死因及生平事迹,然后统一安排食宿。
  吉什阿玛的女儿吉沙莫嫁在吉米镇色呷村底惹家。底惹家牵了2头牯牛,20件啤酒,燃放烟花、鞭炮,奔丧队伍浩浩荡荡而来,男人们扛酒放鞭炮,女人们提着用网兜装好的鸡蛋。一个网兜里装5个鸡蛋,一瓶饮料,几个饼子,用一根1.5米长的木杆穿着,一个木杆上挂5个网兜,几十根木杆排成一串,以杆计数。挂在死者的周围后,把死者送上山时再取下来分给老人小孩吃。
  奔丧队伍到了家门口时,一群小伙子提着一个编织袋,从袋里摸出糖果、香烟和块块子零钱散给人群。突然,在场的人们沸腾了起来,有的为了捡糖果扑在地上,向人群里飞来的糖果、零钱被装在了孩子和老人的包里,大家都说底惹家很大方,家族团结,重视老人,尊重死者,对其赞口不绝。
  守灵是甘洛彝族丧葬的一大习俗,也是各村寨间团结互助和亲戚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现。彝族认为老人寿终正寝辞世是青笋脱壳,菜熟叶黄,是人们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用不着过分悲伤。
  因此灵前既有悲戚的哭声,也有乐天的酒语,还有年轻小伙子抱起吉他唱歌,悲伤的歌谣唱到感人处,在场的亲人会流着眼泪给歌者赏钱。也有弹月琴口弦、吹竖笛马布的,还有“阿古尔”、“牛牛伙”的说唱,大家都为了让漫长的黑夜早些过去,在最后的时光里,让死者的灵魂不会感到寂寞。最吸引入的莫过于答辩贤言巧语了,通常以宾主对垒的形式,引经据典临场发挥相结合,双方常常争得面红耳赤,难解难分。
  让亡者灵魂早些到达世姆恩哈
  按照毕摩掐算的日子,11月9日凌晨公鸡还没有叫的时候,帮忙的小伙子把吉什阿玛的遗体从木柜上抬下来,放到一个用竹木做的灵床上。先铺上一层棉被垫子后,把死者的遗体放在上面,盖上绸缎套着的棉被,抬到屋外过道上,越早越好,因为上路越早就不会遇到妖魔鬼怪,就可以早日到达世姆恩哈先祖居住的地方。
  把死者抬到屋外后,子孙们围坐在死者遗体旁边,毕摩开始诵念《指路经》等一系列的祈福活动。此时不能哭,大家安静地听着毕摩诵念《指路经》,所有程序完成后,一位外族长者点燃熊熊的火把向吉什家的坟地走去,吉什家的长辈吉什曲布挥舞着长刀,跟在火把后面,嘴里念着吉什家谱,把亡者的灵魂介绍给祖先“莫里古说丘里,古说古里丘里,阿普阿波丘里……”大意是跟随祖先古说古里这些人去的意思,每说一句,还要大声吼,鸣炮燃放烟花。吉什家族的所有男丁们都跟在其后,后面才是女人和亲友们。
  死者遗体被浩浩荡荡的送灵亲友们送到了指定的火葬地。此时儿女子孙、亲朋好友个个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泣不成声,做最后的告别。一直把灵床抬到柴堆上,安放就绪,从上引柴火,用火把点燃柴垛,才停止哭声。
  袅袅青烟升向天空,死者的亡魂就这样随着青烟向世姆恩哈祖先居住的方向飘去……
其他文献
父亲说,火葬最干净  父亲说,火葬最干净  干净地来,干净地去  不知父亲,在赶往祖地的路上  一路是否清明而干净  思念,总是将岁月拉长  今夜,我怀揣一颗干净的心  点燃一支干净的烟  重新把父亲干净地想了一遍  我触摸烟的手指  干净,却有一份忧伤  乌鸦。只叫不唱  乌鸦,还是那只乌鸦  何罪之有,是谁  习惯用颜色和声音来评判是非  引来诸多骂名  让乌鸦背负莫须有的罪名  谁来为乌鸦喊
期刊
“梦里水乡”是西昌邛海万亩湿地一处景区,位于泸山脚下、邛海之滨、海河之畔,内有绿化面积270亩,水域面积2045亩,水生植物285亩,大小岛屿81个,茅草亭15座,长堤166米,亲水栈道760米,小桥8座,汀步道……。滨海绿道、汀步道、栈道与其同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伴相随,相互媲美。我几乎每天健身走进其间。  滨海绿道  初春时节,春阳普照,我走进其间,耳边仿佛听到“达的、达的”响声。顺
期刊
(一)生命之火  生命的源泉到底在哪里?我不知。  根本的归宿是死亡?非也!  它既是一种灵妙般的极致体验,  更是一首绚彩般的伟大歌谣。  它是这个世界上最稀贵,最美丽,  最至真,最快速的形态!  生命啊,从生到死,死又回生。  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生命哦,先喜后悲,悲则转喜。  穿越时空,无限扩展!  感谢万物自然给予的,这奇幻无比的馈赠。  其磁场与气场,一直散发着无穷的能量。  生命
期刊
人生刚刚开始,朱仲顺就承受了这个世界所有的悲凉、艰辛与绝望,一切与阳光、美好、温暖相对立的东西,在他幼年时就缠绕上他,并以另一种无形但有重量的方式沉沉地压在他的心间,犹如梦魇。  “别趴着,站起来,胸挺直,头昂起。你铭记老人的教诲,把它蝶化成拓荒之梦、奉献之梦。商海浮沉,风雨搏击,大浪淘沙,生命因报效桑梓更加怒放。”这是2014年年初“感动凉山2013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组委会”给朱仲顺的颁奖词。因为
期刊
在从成都去往大凉山深处的甘洛县城的火车上,我正在与坐在我身边的同行者闲聊,忽然间,我听到了一个人说话的声音,那声音的语气、腔调、频率等,恰似我熟悉的方言——我的家乡环青海湖地区的安多藏语。我疑惑,在这个远离我家乡的地方,可能遇见了一位老乡。我不由停止了闲聊,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是在我的对面,一个少年正在打电话,他对着话筒,向远方的的一个什么人说着什么,我把我的耳朵侧过去,仔细听了起来,这才发现
期刊
偶尔一次在海棠镇蒋学尧老师画室,我们看见一个装国画颜料的白瓷盘子,盘子残缺了一部分,但上面的花鸟画依然光洁鲜艳,盘子底部有四个字:宫廷御用,蒋老师说起这个盘子是清朝宫廷御用的餐盘,关于这个盘子的来历,还有一段被岁月埋葬很久的历史片段。  一个历史人物简介:诚允,字执中,1881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西水泉,满洲正白旗姓瓜尔佳氏,汉姓为关。世居辽宁省辽阳县西水泉。1906年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历任营口地
期刊
甘洛海棠镇因过去广栽海棠花而得名。海棠镇位于县西北方向,面积约两万多平方米,约5000多人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印迹、繁华,勾勒出一幅静谧祥和的画面。  经历千年历史变迁的海棠古镇,在往复循环的时光中依然保留着悠闲的生活状态。海棠的赶场日,是孩子们盼望的日子,年纪小的,坐在背篓里晃晃悠悠的来逛古镇,年龄大一点的,则牵着妈妈的手,蹦蹦跳跳的搜寻街边的稀罕玩意儿。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古镇居民悠然
期刊
海棠八景颂  柳姑盘承露,轰轰婺敲胸。  石圈览仙境,德布溯鬼踪。  吉曰施普渡,皮覺赏泉滃。  瓦古杨三瀑,作格桥悬空。  甘洛秋夜  策杖步田塍,球虫处处鸣。  黄耳充先导,苍头逐后尘。  惊蛙窜水底,飞蛾戏游人。  微风解暑意,偕孙扑流萤。  瓶内萤光明,照耀我归程。  岸边昏鸦宿,崖畔卧龙吟。  柽柳方吐絮,梧桐近凋零。  宠物先期至,孙敲月下门。  注:黄耳是西晋重臣贾充所养的犬  名,
期刊
大凉山  大凉山的凉,是爽而凉。  峡谷不是冻裂的,嘴唇也不是。  为了说话,我沉默了多年。  为了接近天空,诸神居住在山顶。  我来晚了。  抱歉。  我做不了什么大事,  只是补个缺,替换天上的一颗流星。  大渡河  缓慢,温柔,清澈,是不可能的。  在绝壁下,在大凉山里,在吓死人的  咆哮和轟鸣中,镇定也是不可能的。  大渡河太急了,它没有闲心跟你扯淡。  它不容忍败笔。  就像人潮从地平线
期刊
甲古甘洛  彝谚说,到了甲古甘洛  你就不能回头哕  到了甲古甘洛,所有的石头  就不会游上河岸  甘洛县城,一条独街  像传说中的河流贯穿南北  汇入河流,我疑心自己  就是一块游不上岸的石头  彝谚说,到了甲古甘洛  你就不能回头啦  如果情不自禁回了头  换来的也只有牵肠挂肚  吉日峰  彝谚说,生子不见吉曰峰  枉在世上走一程  彝谚触碰不到的地方  星星点点,散落着一群游客  朦朧的晨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