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场所,是每个儿童在其精神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场所,必须能够满足健康的精神成长的需求。只有当学校与健康的精神发展的必要性保持和谐,我们才能说这是一所好学校。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被认作是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学校。既然“教书”是为了“育人”,作为学科课程学习的选入,怎么能不考虑“经典作品”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
不同年龄的孩子要读不同层次的经典作品,“给喝奶的孩子吃牛肉,就等于杀了孩子”。现如今,低年龄段的孩子在“热”读《三国演义》、《水浒》,这反映了当今教师、家长对中外经典作品的不了解,以及其自身在经典阅读方面的知识缺失。对于已经成人、心智成熟的教师或大学生而言,读《三国演义》和《水浒》可能会采取批判性的思维,但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的中小学生而言,就未必会采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解读了。而我期望我的学生将来是一个拥有“全球的视野”、站在“人类的立场”的现代公民。《三国演义》和《水浒》于我的期望值相差很远,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也许有人会说,对于古典名著,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其正面的价值,但我们也要知道有这样一个词——潜移默化。换句话说,真正的经典作品是不用教的,只要你去阅读就会发生作用。我们学校总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学科能力很强,但却被别人指着脊梁骨骂“混蛋”、“恶棍”的人吧,而作为“育人”载体的课文或课程,我们提供的不能是也不该是那些成分不明的甚至含有毒性添加剂的劣质“大米”或“奶粉”吧?
我们知道,人在本性上都是乐于求知和恐于无知的。然而,就“知”而言,就有“有益”和“有害”之别。“知”的选择和控制对于控制者(如教师)而言,可能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学习者(如我的学生或未成人的孩子)而言,却未必有益甚至可能是有害的。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正是此理。 作家龙应台为6岁儿子读《水浒》的故事,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该案例值得教师和父母深思。以读《水浒》为例,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的“读《水浒》的小孩”一文就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妈妈开始讲《水浒》。鲁智深那胖和尚爱喝酒、爱吃狗肉,动不动就和人打群架,乐得安安哈哈大笑。鲁智深睡的时候,鼾声像打雷,半夜起来,就在那佛殿上小便——妈妈心中暗想:这书是不是要坏了我的生活教育?暂且说下去:那鲁智深哪,喝醉了酒,半夜里摇摇晃晃回到山庙,山门关了,他用拳头打门,砰砰砰砰像打鼓一样。敲了一会儿,扭过身来,看见门边一个金刚,大骂:“你这个鸟大汉!不替我开门……” 跳上去就打,把金刚的手折断了,拿那断手去打金刚的腿,打得扑扑扑,泥土和颜色都掉下来了。安安圆睁着眼睛,听得入神。妈妈在想:呀,这不是和“文革”小将破四旧一样吗?妈妈继续:这些强盗——嗯——好汉呀,住在山寨中,需要钱用的时候,就下山去要买路钱,记得李忠和周通吗?他们持兵器拦在山路上,喝道:“会事的留下买路钱!”那客人中有人拿着刀来斗,一来一往斗了十几回合,小喽罗一齐拥上来,把那些过路的客人杀死大半,劫走了车子财物,好汉们唱着歌慢慢地上山……安安蹙着眉尖,一动也不动不知在想什么,妈妈则声音越来越小。……妈妈坐在儿子床头,眼睛盯着新的一段发呆。 “不行!”妈妈突然“叭”一声盖上书,神情坚决,站了起来,“安安,这武松简直就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地痞流氓,他根本不是英雄,《水浒》我们不读了,换换换!换书!”安安苦苦哀求,做妈妈的不为所动,关了灯,走出了房门。有一天下午,妈妈坐在二楼书房里写东西,耳里忽有忽无地听着窗下孩子们嬉闹的声音。突然,她停下笔来,孩子们似乎在和过街的老人谈话,其中有安安的声音,不清楚在说些什么。她趴在窗上,伸出半个身子往下看。6岁的安安和对门5岁的弗瑞弟,手里都挥舞着用竹竿和破布扎起的旗子,站在人行道的两边。一个提着菜篮的老妇人蹒跚而来,两个小男孩拦在她面前。把旗子交叉,挡着路,安安清脆地说:“嘿!过路的客人,留下买路钱!我们兄弟们需要点盘缠!”老妇人呵呵呵笑起来,说:“哎呀!光天化日之下碰到强盗!我没有钱,可是有巧克力,行不行?求求你们!”两条好汉睁着晶亮的眼睛,看着老妇人枯槁的手臂伸进菜篮子里。 “好,放行!”安安威武地施发口令;两支旗子撤回,让出路来。这条街的一端是个老人院,另一端是个超级市场;安安显然专找老人下手。在两个强盗尚未来得及逮到下一个老人之前,妈妈已经离开了窗口,赤脚飞奔下楼,夺门而出气急败坏地,正要破口大骂,安安兴高采烈地迎上来,边挥舞着旗子,边大声说:“妈妈——你看你看,我们打家劫舍了好多巧克力;弗瑞弟也有功劳……”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不可能割断我们与“母亲”的文化脐带。面对一些传统经典名著,教师和父母应该“深思慎取”。
当前中国教育中的严重缺失之一,就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够、阅读“质”存在问题。文学对一个人未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可惜由于应试教育侵袭,很多孩子成了其牺牲品不说,也错过了文学教育的最好时期。文学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偏重物质的年代,我们尤其需要用经典文学来矫正生活、重塑情感。因此,我们今天需要的文学教育不仅是为民族,更是为世界;不仅是为社会进步,更是为人的全面发展。鲁迅先生在谈论读书时,主张年轻人不读中国的书。然而,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不可能割断我们与“母亲”的文化脐带。我们的家长、老师怎么办?还是我说的那句话,“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什么学段做什么事。”
不同年龄的孩子要读不同层次的经典作品,“给喝奶的孩子吃牛肉,就等于杀了孩子”。现如今,低年龄段的孩子在“热”读《三国演义》、《水浒》,这反映了当今教师、家长对中外经典作品的不了解,以及其自身在经典阅读方面的知识缺失。对于已经成人、心智成熟的教师或大学生而言,读《三国演义》和《水浒》可能会采取批判性的思维,但对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的中小学生而言,就未必会采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解读了。而我期望我的学生将来是一个拥有“全球的视野”、站在“人类的立场”的现代公民。《三国演义》和《水浒》于我的期望值相差很远,甚至是背道而驰的。也许有人会说,对于古典名著,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其正面的价值,但我们也要知道有这样一个词——潜移默化。换句话说,真正的经典作品是不用教的,只要你去阅读就会发生作用。我们学校总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学科能力很强,但却被别人指着脊梁骨骂“混蛋”、“恶棍”的人吧,而作为“育人”载体的课文或课程,我们提供的不能是也不该是那些成分不明的甚至含有毒性添加剂的劣质“大米”或“奶粉”吧?
我们知道,人在本性上都是乐于求知和恐于无知的。然而,就“知”而言,就有“有益”和“有害”之别。“知”的选择和控制对于控制者(如教师)而言,可能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学习者(如我的学生或未成人的孩子)而言,却未必有益甚至可能是有害的。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正是此理。 作家龙应台为6岁儿子读《水浒》的故事,是一个很经典的案例。该案例值得教师和父母深思。以读《水浒》为例,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的“读《水浒》的小孩”一文就提供了一个经典案例:妈妈开始讲《水浒》。鲁智深那胖和尚爱喝酒、爱吃狗肉,动不动就和人打群架,乐得安安哈哈大笑。鲁智深睡的时候,鼾声像打雷,半夜起来,就在那佛殿上小便——妈妈心中暗想:这书是不是要坏了我的生活教育?暂且说下去:那鲁智深哪,喝醉了酒,半夜里摇摇晃晃回到山庙,山门关了,他用拳头打门,砰砰砰砰像打鼓一样。敲了一会儿,扭过身来,看见门边一个金刚,大骂:“你这个鸟大汉!不替我开门……” 跳上去就打,把金刚的手折断了,拿那断手去打金刚的腿,打得扑扑扑,泥土和颜色都掉下来了。安安圆睁着眼睛,听得入神。妈妈在想:呀,这不是和“文革”小将破四旧一样吗?妈妈继续:这些强盗——嗯——好汉呀,住在山寨中,需要钱用的时候,就下山去要买路钱,记得李忠和周通吗?他们持兵器拦在山路上,喝道:“会事的留下买路钱!”那客人中有人拿着刀来斗,一来一往斗了十几回合,小喽罗一齐拥上来,把那些过路的客人杀死大半,劫走了车子财物,好汉们唱着歌慢慢地上山……安安蹙着眉尖,一动也不动不知在想什么,妈妈则声音越来越小。……妈妈坐在儿子床头,眼睛盯着新的一段发呆。 “不行!”妈妈突然“叭”一声盖上书,神情坚决,站了起来,“安安,这武松简直就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地痞流氓,他根本不是英雄,《水浒》我们不读了,换换换!换书!”安安苦苦哀求,做妈妈的不为所动,关了灯,走出了房门。有一天下午,妈妈坐在二楼书房里写东西,耳里忽有忽无地听着窗下孩子们嬉闹的声音。突然,她停下笔来,孩子们似乎在和过街的老人谈话,其中有安安的声音,不清楚在说些什么。她趴在窗上,伸出半个身子往下看。6岁的安安和对门5岁的弗瑞弟,手里都挥舞着用竹竿和破布扎起的旗子,站在人行道的两边。一个提着菜篮的老妇人蹒跚而来,两个小男孩拦在她面前。把旗子交叉,挡着路,安安清脆地说:“嘿!过路的客人,留下买路钱!我们兄弟们需要点盘缠!”老妇人呵呵呵笑起来,说:“哎呀!光天化日之下碰到强盗!我没有钱,可是有巧克力,行不行?求求你们!”两条好汉睁着晶亮的眼睛,看着老妇人枯槁的手臂伸进菜篮子里。 “好,放行!”安安威武地施发口令;两支旗子撤回,让出路来。这条街的一端是个老人院,另一端是个超级市场;安安显然专找老人下手。在两个强盗尚未来得及逮到下一个老人之前,妈妈已经离开了窗口,赤脚飞奔下楼,夺门而出气急败坏地,正要破口大骂,安安兴高采烈地迎上来,边挥舞着旗子,边大声说:“妈妈——你看你看,我们打家劫舍了好多巧克力;弗瑞弟也有功劳……”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不可能割断我们与“母亲”的文化脐带。面对一些传统经典名著,教师和父母应该“深思慎取”。
当前中国教育中的严重缺失之一,就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够、阅读“质”存在问题。文学对一个人未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可惜由于应试教育侵袭,很多孩子成了其牺牲品不说,也错过了文学教育的最好时期。文学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偏重物质的年代,我们尤其需要用经典文学来矫正生活、重塑情感。因此,我们今天需要的文学教育不仅是为民族,更是为世界;不仅是为社会进步,更是为人的全面发展。鲁迅先生在谈论读书时,主张年轻人不读中国的书。然而,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不可能割断我们与“母亲”的文化脐带。我们的家长、老师怎么办?还是我说的那句话,“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什么学段做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