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公司总会有些让人大开脑洞的做法。比如,日本的汽车公司想要联合起来,共同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后来居上。
3月,丰田、日产和本田等6家日本汽车公司宣布,将在高精度三维地图等汽车自动驾驶所需的8个领域展开共同研究,以2020年在一般道路上行驶为目标,推进研究开发,力争确立标准技术。除了6家汽车厂商,电装、瑞萨电子和松下等6家日本零部件企业也将参与其中。
此前,丰田、日产和本田都已经发布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计划。本田自去年开始在新车上配备“本田传感”(Honda Sensing),期望以此为基础,提高车载摄像头、雷达和控制电脑的性能,实现自动驾驶。日产计划于今年推出在高速公路固定车道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于2020年推出在一般道路上的自动驾驶汽车。丰田则专门在美国成立了研发自动驾驶所需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公司,并计划于2020年推出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自动驾驶的汽车。
现在这些日本汽车公司联合起来的主要原因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对抗在自动驾驶领域领先的欧洲和美国公司。问题是,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
方向 根据合作计划,这些日本公司将在地图、通信技术和管理驾驶员健康的人体工学等8个领域展开合作,首先在地图领域推进合作。虽然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上路测试了数十万公里,但这一产品仍有诸多的不确定性,最终的产品形态和技术重点也都在探索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多家汽车公司联合开发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地图是个很重要的部分,但如此按部就班的将其中一个部分作为开发的第一阶段,让人担心这种联合开发的灵活性和响应实际需求的灵敏度。
效率 在现在的商业竞争之中,很多大公司内部的研发都已经陷入低效和创新乏力的困境。很难想象十几家大公司联合研发会如何解决这种创新的窘境。3月,8家日本汽车公司宣布计划投资3万亿日元(约合1722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发自动驾驶,这是一大笔钱,但对无人驾驶而言这很难说是足够的。以地图为例,Google这样的公司每年仅维护地图的成本累计就超过20亿美元。更不用说这些日本公司并没有任何地图的相关资产。
消费者 日本汽车公司联合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研发成本,因为无人驾驶涉及的领域太多,需要的投资太大。但这个事情是否成功的重点不是降低研发成本,而是吸引消费者使用。无人驾驶汽车并不是必需品,任何一个品牌要想成为主流都需要让消费者接受自己的产品体验。多家汽车公司共同开发的产品,你很难相信会有一个统一的、很高水准的消费者体验。
总的来说,无人驾驶汽车并不仅仅是技术和标准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大数据的竞争。这里的大数据涉及两方面,一是数据的获取,二是数据的处理。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的汽车公司没有任何优势,甚至恰好是它们的短板所在。
无人驾驶的本质就是用机器来代替人类驾驶和思考,这其实和会学习下棋的Google AlphaGo是同样的逻辑。所以,自动驾驶最重要的竞争体现在人工智能的能力上。
问题是,这次日本汽车业联合开发自动驾驶的成员中甚至都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也没有任何一家拥有处理数据能力的公司。至于人工智能,日本的汽车公司也许还没意识到这可能是决定未来汽车业的关键。
日本公司向来喜欢联合起来做点事情。比如日立、东芝、NEC、松下和佳能等曾经联合开发新型处理器,试图挑战英特尔;松下和NTT等14家公司曾经联合起来开发多语种语音翻译技术,但最后都无疾而终。
某些事情,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国家的公司联合起来会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需要创新驱动的新产品或者新产业来说,联合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反而会扼杀公司原本独立的创新能力。残酷的竞争和强烈的欲望从来都是推动创新的原始动力,而不是合作。商业就是这样现实。
3月,丰田、日产和本田等6家日本汽车公司宣布,将在高精度三维地图等汽车自动驾驶所需的8个领域展开共同研究,以2020年在一般道路上行驶为目标,推进研究开发,力争确立标准技术。除了6家汽车厂商,电装、瑞萨电子和松下等6家日本零部件企业也将参与其中。
此前,丰田、日产和本田都已经发布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计划。本田自去年开始在新车上配备“本田传感”(Honda Sensing),期望以此为基础,提高车载摄像头、雷达和控制电脑的性能,实现自动驾驶。日产计划于今年推出在高速公路固定车道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于2020年推出在一般道路上的自动驾驶汽车。丰田则专门在美国成立了研发自动驾驶所需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公司,并计划于2020年推出可以在高速公路上自动驾驶的汽车。
现在这些日本汽车公司联合起来的主要原因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对抗在自动驾驶领域领先的欧洲和美国公司。问题是,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
方向 根据合作计划,这些日本公司将在地图、通信技术和管理驾驶员健康的人体工学等8个领域展开合作,首先在地图领域推进合作。虽然Google的自动驾驶汽车已经上路测试了数十万公里,但这一产品仍有诸多的不确定性,最终的产品形态和技术重点也都在探索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多家汽车公司联合开发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地图是个很重要的部分,但如此按部就班的将其中一个部分作为开发的第一阶段,让人担心这种联合开发的灵活性和响应实际需求的灵敏度。
效率 在现在的商业竞争之中,很多大公司内部的研发都已经陷入低效和创新乏力的困境。很难想象十几家大公司联合研发会如何解决这种创新的窘境。3月,8家日本汽车公司宣布计划投资3万亿日元(约合1722亿元人民币)用于研发自动驾驶,这是一大笔钱,但对无人驾驶而言这很难说是足够的。以地图为例,Google这样的公司每年仅维护地图的成本累计就超过20亿美元。更不用说这些日本公司并没有任何地图的相关资产。
消费者 日本汽车公司联合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研发成本,因为无人驾驶涉及的领域太多,需要的投资太大。但这个事情是否成功的重点不是降低研发成本,而是吸引消费者使用。无人驾驶汽车并不是必需品,任何一个品牌要想成为主流都需要让消费者接受自己的产品体验。多家汽车公司共同开发的产品,你很难相信会有一个统一的、很高水准的消费者体验。
总的来说,无人驾驶汽车并不仅仅是技术和标准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大数据的竞争。这里的大数据涉及两方面,一是数据的获取,二是数据的处理。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的汽车公司没有任何优势,甚至恰好是它们的短板所在。
无人驾驶的本质就是用机器来代替人类驾驶和思考,这其实和会学习下棋的Google AlphaGo是同样的逻辑。所以,自动驾驶最重要的竞争体现在人工智能的能力上。
问题是,这次日本汽车业联合开发自动驾驶的成员中甚至都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也没有任何一家拥有处理数据能力的公司。至于人工智能,日本的汽车公司也许还没意识到这可能是决定未来汽车业的关键。
日本公司向来喜欢联合起来做点事情。比如日立、东芝、NEC、松下和佳能等曾经联合开发新型处理器,试图挑战英特尔;松下和NTT等14家公司曾经联合起来开发多语种语音翻译技术,但最后都无疾而终。
某些事情,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国家的公司联合起来会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需要创新驱动的新产品或者新产业来说,联合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反而会扼杀公司原本独立的创新能力。残酷的竞争和强烈的欲望从来都是推动创新的原始动力,而不是合作。商业就是这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