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欣赏课对儿童审美能力的影响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6415383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儿童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课程以图片为媒介,将图像中的形式语言通过教师的指导转换为书面语言传达给儿童,促进儿童的读图的能力,建构出儿童自我的美术语言。随着文化自信脚步的进程,美术欣赏课逐步摆脱了固定思维的定时,慢慢转变为互动式的创意教学,开始利用因材施教的手段去开拓儿童的思维,通过多角度的研究,界定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和利用各种开放式资源扩宽欣赏课的认知视野,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性思维。好的美术欣赏课可以增加儿童对课程的兴趣,加深儿童对事物的新奇性和美术创作能力,使儿童在审美能力的“直通车”上能更好的将理论结合于实践。
  关键词:读图;美术语言;文化自信;认知视野;直通车
  美术欣赏课是将图片进行多角度的欣赏,通过自我感觉将图片进行组合分解的识读过程,这种形式的欣赏课更具有效性,一个活跃课堂可以增进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性交流,促进儿童多角度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让儿童提高美术审美素养。纵观国内外优秀的欣赏课的课程,我国美术欣赏课堂缺乏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大多数以理论的分析为主,对于小学阶段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的儿童来说过于深奥且部分观点存在着表面化的现象,对于研究性的探究也存在着比较片面的认识。所以对于欣赏课的发展,我们要着眼于儿童的发展结合时代的脚步,欣赏课是一种思维联想的模式,也是儿童脑洞大开的过程,以新颖的教学设计为桥梁,可以更好的促进儿童将内心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外化的行动,构建起儿童的审美结构。
  一、廓清“教”与“学”的界限
  一节好的欣赏课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我认知,也离不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欣赏和评述的过程,欣赏是内化思维的酝酿,评价是外化活动的表现,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形成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对于欣赏课以框架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对于拥有大量知识点的欣赏课,大多数教师采用讲授法这种最便捷的教學手段传授新知,课堂缺乏动手实践活动,所以大多数课堂存在着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这种被动式接收信息的状况,这种形式的教学策略过于单调,其次,交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讲授法打破了桥梁之间的关联,究其缘由,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存在着“口号化”的教学方式及教师忽略了对教材的研读和开发。提供一个情境性的课堂是激发儿童兴趣的关键,教师巧妙性的开展教学设计,通过鼓励式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更有利于儿童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中表现自我。其次,爱玩是儿童的天性,通过故事会课堂的形式,巧妙的设计问题,增加儿童的专注度。对于欣赏课没有固定模式的课程标准,教与学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教师与学生相互互动,教师将课堂讲授的栩栩如生,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予以回应,这亦称之为教与学最大限度的融合。
  二、提供创意的引导
  图像作为一种视觉元素,儿童要对其进行识读,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文化背景的理解,判断图像的审美结构,才能将创意实践利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过程中要加强儿童对图片评论,挺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一)转换教学手法—提供更好的助力
  好的教学设计是课程开展成功的一半,欣赏课的开展,将图片和文字集结在一起,分析作品中的独到之处和借鉴的空间,所以开展欣赏课要确定好的授课方式,在现下信息交互发达的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影视多媒体为视觉导向工具将它利用于课堂中增加儿童学习的兴趣点,挖掘儿童内心深处的创意点。对于欣赏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助力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法和谈话法了解一个儿童的对欣赏课的识别,通过儿童的语言表述,教师能更好的改变教学形式,诱发儿童更好的投入课堂,加强儿童自身学习的主体性。其次,将传统的美术理论专业课形式的教学手法转换为理论为辅,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这种灵活多变的授课形式下,教师和儿童能够更好的进行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开展课堂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及时解决。最后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期在选择材料上要结合儿童的发展阶段和审美范围,只有因地制宜的提供教学用具才能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欣赏课的教学手法,可以让儿童主动的学习作品中的图文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美术欣赏习惯。
  (二)资源设置—积攒更多的推力
  在学校教育中缺少不了资源借鉴的过程,教育是个海乃百川的过程,它必须引进新颖的教学形式去面向不同时期的学生,所以教学在这过程中可以筛选出精华,舍弃其糟粕,达到资源扩充后更好的熏陶和感染儿童的艺术情感,从而更好的衔接上儿童的艺术修养。对于欣赏课的开发它需要教师扎实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学理念作为基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配合将两者紧密相连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社会专业人士的支持,只有每个环节相互扣好才能将欣赏课上好,才能展现课堂的趣味性和提高教学质量。欣赏课中硬实力是发展的关键,软实力也是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条件,情境性教学,让儿童处在一个真实的感知世界,有助于儿童大脑思维的高速运转,展开千变万化的思维方式,在这自由的世界中让儿童的思维可以放射性思考,促进儿童对欣赏课的联想,从而更好的进行视觉审美判断。所以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儿童欣赏课积攒了很多经验,推动了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
  (三)形成良好的欣赏·评述的能力
  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缺少不了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评述、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品读和儿童自我评价的过程……欣赏课以图片的识别解读为主要目的,创意为次要目的的实践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儿童的兴趣点,培养儿童识读解图的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中评述的方式方法,欣赏课由一定的课堂语言组成的教学行为,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交流,只有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展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但在欣赏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思维起着调控性的作用,避免儿童走入歧途。教师评述是欣赏课的关键,作品评价也是儿童进步的阶梯,在这过程中要学会自评作品,带动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儿童之间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在制作过程中也能使儿童之间形成团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三、总结及展望
  小学美术欣赏课是一个通过图片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的视觉转换器,它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形式让儿童感受和体验欣赏课的多样性。欣赏课的开展在学校缺少不了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架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设计和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兼有的教学设施的建立。在家庭中父母对于美术知识的认知和与教师之间增加联系,促进更好的了解和解决儿童出现的问题,这些都说明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缺少不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帮助和支持。但是随着儿童学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欣赏课程开始走向框架式理论教学,缺少了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倡导减负式教学的开展,应该让儿童走进事物的本身,自觉探索事物的本质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儿童对欣赏课的兴趣,促进儿童审美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万俐伶.图像分解在小学高段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俞雯洁(1994.12—),女,福建三明人,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其他文献
摘 要:《春之祭》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的一支新古典主义音乐作品。其主题谱写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献祭仪式,以高度的生命情调将人性在濒临死亡边缘的情感意志抒发淋漓。在舞蹈史各个时期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属性同风格迥异的编舞家都就此曲进行了相应的作品创作。本文以皮娜·鲍什于1975年创作的现代舞《春之祭》为例进行深入剖析,深度体验皮娜·鲍什独特的动作语言倾向与表达方式;在题材的本体内涵同表现形
期刊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权威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1]现在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等。微信是2011年
期刊
摘 要: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是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及时掌握班主任对学生、班级管理实际状况的重要手段。评价班主任的教学活动也是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认可。本文通过对传统的纸质问卷打分评价方式与移动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下的网络问卷打分评价方式进行对比。阐述移动互联网教育生态系统下的网络问卷评价具备的各种优势。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问卷调查;班主任;评价  一、学生对班主任评价的意义  1、学生对班主任
期刊
摘 要:铁笛道人书法力透纸背,老辣之甚,书风狂怪清劲。此作行笔苍劲,结字奇倔,墨色乾湿燥润变化多端,明代吴宽评论:“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倒载而归。”与号“铁崖体”之放逸险绝文风相类。本文旨在元代“复古”语境下通过与赵氏书风对比探析其书写追求。  关键词:杨维桢;题钱谱草书; 复古  关于杨维桢及《题钱谱草书》册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老铁贞、梅花道人
期刊
摘 要:随着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逐渐引起学者的注意,大量研究者采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对书法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积极意义的成果,本文通过综述这些研究成果,旨在能理清思路,能为书法心理学的研究带来一些启示意义。  国内书法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虞愚[46]把自己书法修习心得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撰写了《书法心理》一书。这本书首次进行了关于书法
期刊
一、语义饱和现象  长时间注视一个字或长时间重复朗读一个单词会导致个体对于该字的知觉变化  语义理解程度减弱或出现语义丧失的现象(the decrement or loss of meaning),以及字形的分解、变形(deformation and distortion)的现象(Esposito & Pelton, 1971)。  汉语中也存在饱和现象,其研究开始于Cheng 和 Wu(1994
期刊
摘 要:潘天寿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各地战乱不断,纷争四起。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渐渐使潘天寿变得坚忍不拔,这种品格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他的整个作品中呈现着一种大气磅礴之感,具有强烈的力量感与沧桑感。代表作品有《灵岩涧一角》、《雄视图》、《晴霞图》等。《灵岩涧一角》就以不同以往的长条、立轴方式的构图,而是以方形构图去描绘这一美景,也是不同于以往那种只会描写壮阔的景色却是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视觉
期刊
摘 要:舞蹈是一门通过肢体语言感受情感的视觉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营造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成果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核心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舞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现代教育艺术的应用因此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本文针对高校舞蹈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含义、表现特点及应用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 舞蹈教学 现代教育 创新 发展  在众多艺术领域中,舞蹈是一门通过肢体语言感受情感交流的视
期刊
这个时节正是杭城最寂静的时候。  岸边的杨柳在寒风中细细地掩了新绿,枯黄的枝条随意地点着水面,少了几分流连。梅花的虽未曾损了傲骨,却也依稀流露出些暮气,正是将落未落的时候。野禽也还留恋着更南边的“温柔乡”,偶尔才见到几只不惧霜雪的鹅连着身子划开清波。  游人的身影并不稀疏,却未能打破西子湖畔的沉静内敛,那湖衣柳裳的袅娜少女粉黛未施,隐在一片蒙蒙的青色中,静听大地的气脉。  不过那些被埋葬于清水绿水
期刊
摘 要:《彼岸》是山来东的一部最新力作,与以往作品相比,《彼岸》仍带有来自于蔚蓝海洋的魅惑与大胆冒险的航海精神,但同时又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与陆地生活并轨的海上“风浪”,这里人性与欲望的交锋,裹挟着这座浮动的“孤岛”,如何抉择、如何坚守?本文主要从人性、权利、欲望、信仰以及文中的象征意义等角度去解读《彼岸》。  关键词:《彼岸》;航海;人性;孤岛  《彼岸》作为一部航海题材的小说可以说弥补了中国当代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