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时节正是杭城最寂静的时候。
岸边的杨柳在寒风中细细地掩了新绿,枯黄的枝条随意地点着水面,少了几分流连。梅花的虽未曾损了傲骨,却也依稀流露出些暮气,正是将落未落的时候。野禽也还留恋着更南边的“温柔乡”,偶尔才见到几只不惧霜雪的鹅连着身子划开清波。
游人的身影并不稀疏,却未能打破西子湖畔的沉静内敛,那湖衣柳裳的袅娜少女粉黛未施,隐在一片蒙蒙的青色中,静听大地的气脉。
不过那些被埋葬于清水绿水间的人们,应该最喜欢这样的西湖吧。
此时林和靖的坟头更是清寂无人,蒙了尘的石板上搁了一朵梅,花瓣由于脱了枝,稍有些枯萎,衬着砖灰色,别有一番清亮意味。我想为和靖置下这朵梅的人定是极懂他的,这样“梅妻鹤子”的人在千年之前又何尝不是从石缝中悠悠地、坚定地绽开的一朵梅,在碌碌尘世中坚守着一片干净。岁月不知老去了几轮,那一点孤独到极致的淡泊或许失了鲜活,却从未老去。
这样一个自甘寡亲缘、情緣的人,无论过去多少年,依旧是难觅知音的。我却以为,这是个最有情的人。庭院后边开了几株并不很艳丽的梅花,枝叶已伸到了墙外。他大约也曾踏过孤山上的小径,痴痴地仰头看着墙外斜缀的芳红,指尖拂去几欲坠落的晨露,眼里是无限的温柔惬意;他大约也曾抚过石桌上的纸砚,静静地提笔勾勒天空掠过的野鹤,衣袖承着飘摇而下的白羽,胸臆间是难言的悠远宁静。能伴着自己最喜爱的事物度过一生,何尝不是一种美好。我们又是否拥有这样一份情怀与勇气,能看见自己的深心。
都说“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真正令人心寒的恐怕并非是风雨,而是复杂难辨的人心。与其说林逋是避世,不如说他看透得太多太干净。有很多人惧怕孤独,因为他们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一人一叶舟,放歌山海际,无关名利,无关虚华,那一刻在湖面上看到的,是无从遮掩的自己。寄情于梅鹤,纵情于山水,这是这个诗人独有的清淡通达。不似北宋的文人风气,倒更像是魏晋的孤傲风流。通达于世,所以忘却了浮名虚利;通达于情,所以倾心于寂寞山林;通达于心,所以笑看着沧海烟云。
无怪朱熹曾评他“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更无怪林启先生一生最爱林逋,细细想来,他所创办的杭高何尝没有那人风骨气度的痕迹?
我不知道再过上百年,还有多少人能记得这位小隐于世的隐逸诗人,还是连这座墓碑都将在人类无尽的欲念中消弭,还有多少人能因为一树梅、一只鹤愿意抛下所有,还是面对着先人的遗迹无动于衷。时光会带走的本就太多,在雄伟的建筑都会化为灰烬,而我们,又能否将这些记忆流传下去,成为这个民族永远的印记?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是什么?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恣意狂放,不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不羁,清欢是深夜洒进窗棂的一缕微光,是寒冬散落江湖的一叶扁舟,是岭上的梅,是引颈的鹤,是这片土地下埋葬着的昔人的魂。
人生难事莫过舍得,求而不得,求而既得,不过唯心而已。我们常常会忘了自己是为何而存在,也会忘记自己脚下的路是不是真正在行走的那一条。我们做不到抛下一切,做不到宁静致远,但至少能对“清欢”心怀一份敬意。
在我们的心中,是否也曾有过对花对酒,江湖泛舟的希冀?
岸边的杨柳在寒风中细细地掩了新绿,枯黄的枝条随意地点着水面,少了几分流连。梅花的虽未曾损了傲骨,却也依稀流露出些暮气,正是将落未落的时候。野禽也还留恋着更南边的“温柔乡”,偶尔才见到几只不惧霜雪的鹅连着身子划开清波。
游人的身影并不稀疏,却未能打破西子湖畔的沉静内敛,那湖衣柳裳的袅娜少女粉黛未施,隐在一片蒙蒙的青色中,静听大地的气脉。
不过那些被埋葬于清水绿水间的人们,应该最喜欢这样的西湖吧。
此时林和靖的坟头更是清寂无人,蒙了尘的石板上搁了一朵梅,花瓣由于脱了枝,稍有些枯萎,衬着砖灰色,别有一番清亮意味。我想为和靖置下这朵梅的人定是极懂他的,这样“梅妻鹤子”的人在千年之前又何尝不是从石缝中悠悠地、坚定地绽开的一朵梅,在碌碌尘世中坚守着一片干净。岁月不知老去了几轮,那一点孤独到极致的淡泊或许失了鲜活,却从未老去。
这样一个自甘寡亲缘、情緣的人,无论过去多少年,依旧是难觅知音的。我却以为,这是个最有情的人。庭院后边开了几株并不很艳丽的梅花,枝叶已伸到了墙外。他大约也曾踏过孤山上的小径,痴痴地仰头看着墙外斜缀的芳红,指尖拂去几欲坠落的晨露,眼里是无限的温柔惬意;他大约也曾抚过石桌上的纸砚,静静地提笔勾勒天空掠过的野鹤,衣袖承着飘摇而下的白羽,胸臆间是难言的悠远宁静。能伴着自己最喜爱的事物度过一生,何尝不是一种美好。我们又是否拥有这样一份情怀与勇气,能看见自己的深心。
都说“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真正令人心寒的恐怕并非是风雨,而是复杂难辨的人心。与其说林逋是避世,不如说他看透得太多太干净。有很多人惧怕孤独,因为他们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一人一叶舟,放歌山海际,无关名利,无关虚华,那一刻在湖面上看到的,是无从遮掩的自己。寄情于梅鹤,纵情于山水,这是这个诗人独有的清淡通达。不似北宋的文人风气,倒更像是魏晋的孤傲风流。通达于世,所以忘却了浮名虚利;通达于情,所以倾心于寂寞山林;通达于心,所以笑看着沧海烟云。
无怪朱熹曾评他“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更无怪林启先生一生最爱林逋,细细想来,他所创办的杭高何尝没有那人风骨气度的痕迹?
我不知道再过上百年,还有多少人能记得这位小隐于世的隐逸诗人,还是连这座墓碑都将在人类无尽的欲念中消弭,还有多少人能因为一树梅、一只鹤愿意抛下所有,还是面对着先人的遗迹无动于衷。时光会带走的本就太多,在雄伟的建筑都会化为灰烬,而我们,又能否将这些记忆流传下去,成为这个民族永远的印记?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是什么?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恣意狂放,不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不羁,清欢是深夜洒进窗棂的一缕微光,是寒冬散落江湖的一叶扁舟,是岭上的梅,是引颈的鹤,是这片土地下埋葬着的昔人的魂。
人生难事莫过舍得,求而不得,求而既得,不过唯心而已。我们常常会忘了自己是为何而存在,也会忘记自己脚下的路是不是真正在行走的那一条。我们做不到抛下一切,做不到宁静致远,但至少能对“清欢”心怀一份敬意。
在我们的心中,是否也曾有过对花对酒,江湖泛舟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