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文化与地理双重阻隔视野下的“乡愁”世界

来源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ldd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中期,台湾文坛上的“乡愁文学”是在海峡两岸分离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形式。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传达出了两种独特的乡愁意境,一是关于加强两岸文化认同层面的文化乡愁,二是关于呼唤两岸统一层面的地理乡愁。
   关键词:余光中;文化乡愁;地理乡愁;乡愁世界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25-02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台湾文坛上形成了一种影响至今的文学思潮,即“乡愁文学”,它起源于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来到台湾,在台湾与大陆分离乃至隔绝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形式。这种长期积淀的民族心理和由此形成的台湾独特的文化、文学传统,使台湾诗歌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思念家国之情,叶落归根的观念尤为突出。其中,余光中的《乡愁》便是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一。
   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两岸已经相隔20多年。当时诗人并没有通过思维的酝酿和词语的斟酌,而是心血来潮,用了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即兴之作。这首诗歌一经发表,便引发了巨大的冲击波,引起了台湾与大陆读者强烈的共鸣,争先传诵。音乐家王洛宾当时听到这首诗之后,还特意从新疆跑到台湾,当面给余光中演唱他为《乡愁》谱写的曲子。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经有数十位音乐家为它谱曲,使其广为流传,尤其是在1992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演出,更是引起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强烈共鸣。余光中也因此成为了大陆与台湾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多首诗歌也别大陆列入了及学校的教科书,许多海内外学子对于《乡愁》也都是熟知能诵。那么,这首短短的诗歌在短短的时间里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影响力、震撼力,笔者认为可做如下两个层面的思考:
   第一是文化层面的乡愁—文化认同,第二是地理层面的乡愁—两岸统一。
   在台湾当代文学中,恋乡、思乡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是台湾文学中重要的主题,在诗歌创作中,“文化乡愁”便是最感人至深,最能令人怦然心动的了。台湾的乡愁诗,包含的不仅仅是由于地理上台湾与大陆分隔现实而产生的惆怅,乡愁还蕴含了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台湾的乡愁诗大多是产生于从大陆移居台湾的诗人笔下。他们到了台湾,虽然生活有了着落,但是他们总时常感觉到“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时常感觉到自己的根不是在台湾,是在大陆,他们成了“无根的一代”。就如老兵作家周伯乃常有一种“居无门牌”的失落感,余光中也常用“蒲公英”作为漂泊游子的意象,还有陈之藩以“失根的兰花”去比喻远离祖国大陆的孤儿等。那么,他们所谓的“根”是什么,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无根的失落”,我想,这个“根”应该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一种民族的认同,一种文化的认同,说到底,便是一种文化的归属感。而内战,使这种“归属”成了“漂泊”。
   余光中创作这首《乡愁》是与他个人的经历分不开的。他的祖籍是福建,却出生在南京,1949年辗转来到台湾,50年代赴美留学。常年的漂泊,使他对家乡的思念日益剧增,正如鲁迅所说的:“梦魂常向故乡驰”,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在美国,他常感觉自己是个“无根的过客”。身处异国他乡的余光中,内心常产生不可名状的压抑感和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在台北,他怀念江南;在香港,他眷恋台北;在高雄,他回望香港;在美国,他渴望故国和故岛!虽然他也曾经追寻过西方文明,也迷恋过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但是他还是深情地呼喊:“我也曾是浪子,也曾发誓不要再见到中国的海岸,但是现在我怀乡了,我已经起航东返,虽然未睹中国的海岸。”他最终还是把创作的视线转向中华文化传统,把诗眼定位在中华民族的根基上,寻找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他是一个典型的“寻根式诗人”,他寻找血脉亲情之根,中华文化之根,甚至他还宣称“我的血管是黄河的之流。”他常说,人“到了中年,忧患伤心,感慨至深,那支笔才懂得伸回去,伸向那块大陆,去沾汨罗的波涛,易水的寒波……”。他这种忧愁,不仅仅是经历过骨肉分离的苦难,也不仅仅是面对两岸隔离的无奈,更主要的是面对两岸文化认同的断层的惆怅。诗人借“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传达的不仅是对亲人的思念,更是希望能够借“邮票”、“船票”保持两岸文化交流、挽救两岸文化分离危机,而诗人正是迫切地希望借“邮票”、“船票”能承担起两岸文化沟通的使者的角色,履行两岸炎黄子孙文化交流的使命,打破两岸文化交流的障碍,从而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认同。
   有学者评价《乡愁》这首诗有三度空间,分别是“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以及纵横的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台湾是大陆的延伸,台湾之根在于大陆,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这个母体的组成部分。1894年,贪婪的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了我们的宝岛台湾,造成了台湾与大陆的长期分离,1945年抗日胜利,台湾终于回归到中国的怀抱。但是好景不长,内战的炮火使得国民党政府溃退台湾,台湾与大陆又重新分离,至今仍未回家。“一弯浅浅的海峡”,云水茫茫,思乡的痛楚缠绕心头。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不由得使人产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隐痛。台湾与大陆的同胞长期不能团聚,这不仅是亲人分隔两地的悲剧,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他在一些诗中还提到,台湾同胞只能在望远镜中看大陆,甚至是从枪炮的准星尖里望大陆,这正是在两岸隔离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畸形社会现象。当时台湾政府当局把大陆当敌人,普通百姓却思念大陆,这种具有讽刺意味的社会现象产生的思想情感,更是令人悲伤,令人揪心的痛。“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余光中的诗歌常有“母亲”的意象,如他的《小时候》中写道:“小时候,在大陆,在母亲的怀里,暖烘烘的棉衣,更暖,更暖的母体。”这种以“母亲”为原型的另一种投射形式便是“乡愁”。大陆是他的一个母亲,思念母亲就是对大陆的思念之情的真情流露。余光中的《乡愁》不仅仅是写诗人一人之情,而是概括了一定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普遍的民族感情,也就是结束民族分裂,完成祖国统一的殷切盼望。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是游子永远的情结。在诗人的心中,月是故乡的明,思乡如长水流,山川懂人意,草木皆有情。因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被诗人赋予了深切的情感。可见,《乡愁》这首诗的创作,不是诗人一时的感情冲动,是他酝酿已久情感的即兴抒发;其复杂的乡土情绪如火山一样,一旦喷发出来便立即引起了海峡两岸读者的共鸣,诗人道出的是当时中华民族共同的声音和呼唤。当时的台湾,不是余光中一个人在思乡,而是台湾有一群人在思乡;余光中的乡愁,不是历史上一个孤立的个别的现象,而乡愁是一个群体的行为。还有如席慕容、郑愁予等诗人都以他们坎坷的经历,丰富的人生体验,写出了一批真挚动人的乡愁诗,这种群体现象形成了一股“乡愁”文化思潮及社会思潮。如郑愁予家喻户晓《错误》中写道:“我哒哒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又如席慕容的《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会老去。”
   故乡无言,凝聚着游子永恒的呼唤;山川有情,维系着游子忠贞不渝的眷恋;母子情怀,构筑着生死相依的精神家园;月有圆缺,永远揪住游子思乡的愁思…如果我们把大陆比喻为母亲,那么台湾就是久游未归的游子。游子望乡,游子思归,这就是台湾乡愁诗特殊的社会背景,也是两岸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时代的产物。思乡望乡,渴望归乡,这是所有“天涯沦落人”的愿望。如今,台湾回归大陆的愿望尚未完全实现,作为大陆的中华儿女们,读完余光中的《乡愁》,也深切呼唤着台湾赶紧回家。
  
  参考文献:
  [1]丘风.台湾文学中的乡愁诗[J].社会科学,2004,(12).
  [2]吴乐.央绵绵乡愁幻化出一方情感世界——解读余光中和他的乡愁情结[J].唐山学院学报,2003,(6).
  [3]尹银廷.论余光中的乡愁诗[J].东岳论丛,2002,(5).第2卷第3期Vol.2,No.3
  
其他文献
日月如梭,岁月如歌。  药王山下,漆水河东,坐落着一所“状元摇篮”——药王山中小学。  在这里,处处昭示着鲜活的人文亮点,展示着无穷的生命张力,舞动着生命的自信与精彩。  五十多年来,她犹如一棵挺拔的劲松,根植于千年耀州这方淳朴、厚重的土地,从企办学校开始,到发展、转型、提升……栉风沐雨五十余载,在一代又一代药王山人的努力下,她一路走来,在历史长河里绘就了斑斓色彩。  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宽阔的药
期刊
10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针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 :1.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2.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3.不得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4.不得有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5.不得在招生、考
期刊
1930年代梅贻琦任清华校长的标准照 1954年,梅贻琦在美国与友人胡适(右)、缪云台(左)合影  钱学森多次提出的世纪人才疑问,他的老师、清华大学故校长梅贻琦先生早在八十年前就给出了响亮的回答——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1931年12月3日,北平清华园。一位眉目清秀、神色俊逸、气宇轩昂的中年男士,以他一贯沉稳平静的口吻,向已经10个多月没有校长的清华学生,发表了让后人传诵
期刊
编者按:由香港著名女性导演许鞍华(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两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两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第6届亚洲电影大奖终身成就奖)指导,著名编剧李樯(第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编剧奖,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编剧、监制,汤唯、冯绍峰、王志文等众多影星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目前正在全国各大院线热映中。影片自1
期刊
近日汉中市制定出台了《加强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7年)》。从2014到2017年,全市建设县城以上城区中小学81所(新建3所、迁建3所、改扩建71所、提升改造4所,其中小学54所、初中27所),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  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基本要求,以优化学校布局、扩大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以科学
期刊
摘 要:比较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起来发展的,《比较思想论》是中村元先生于1960年出版成书的,主要论述了比较思想论的历史发展,东西方思想特征,并提出了比较思想史的建设方法等。   关键词:中村元;比较哲学;思想;融合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10-02     思想是人类所特有的,“思想或哲学历来就是在人类的各文化圈内部成长起来的”①,全球主要
期刊
摘 要:新时期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正在全党全社会蓬勃展开。通过了解其内涵、回顾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时期,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获得历史启迪,更好地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历史进程;路径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
期刊
摘 要:“中庸”是儒家的重要伦理思想,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主张人的身心和谐,对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庸”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庸;和谐社会;重要意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23-02     “中庸”作为儒家文化
期刊
摘 要:道家美学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审美心胸的理论,而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跟道家在性情方面的独特见解有莫大关系,可以说正是因为道家独特的性情观才引发了中国美学史上的这一重要理论。   关键词:道家;性;情;审美心胸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021-02     中国传统审美心胸理论的最早阐发可以追溯到以老庄为代表的道
期刊
摘 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人们道德情感的本源,又贯穿于人们道德情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子女敬养父母,善事父母的基本原则。一部恢宏巨著《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其中“孝”就是其核心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孝在当时的背景下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当今是否仍然价值犹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    文章编号:978-7-536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