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施工技术虽然日益成熟,但是对于一些项目的相关规定并不明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给施工质量带来了安全的隐患。本文就施工节点箍筋问题、混凝土强度和保护层厚度问题做了探讨,并且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方法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结构;管理
对于混凝土工程而言,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非常关键,但是目前从国内大部分工程来看,整体的水平并不高,因此如何加强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成了施工单位重点关注问题。
一、施工常见问题
(一)施工节点箍筋问题
在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在梁柱节点箍筋的环节中问题繁多,这是因为节点区的钢筋是整个梁柱钢筋最密集的地方,并且其构造较为复杂,所以在箍筋的时候操作难度较大。特别是位于梁柱中间位置的柱子,钢筋交错且密集,这样一来则会呈现“井”字的形状,因为纵向的梁需要在纵向柱子钢筋的中间,使之交错在一起,但是在绑扎的时候会非常不方便,因为这种柱子很难固定,给箍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一般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一般先会将梁板的相关模板安装好,之后再来将钢筋绑扎完毕。这两道工序完成之后,再对整个结构进行沉梁。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当对混凝土结构进行钢筋捆扎的时候,并没有对其梁柱节点进行箍筋绑扎,因此施工队伍在梁柱节点处会尽量的少放钢筋,即使有钢筋也因为不能箍筋因此会堆在了一起,这样就会让节点区的钢筋无法巩固,从而导致混凝土框架结构出现安全的隐患。
这个问题对于整个施工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些施工单位会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一些办法,例如将开口的箍筋对向拼在一起,但是这样的方法违背了施工的规章制度,因为施工规章有规定箍筋的末端位置必须有弯钩,这样才能让箍筋发挥其固定整体框架的作用。还有的施工单位则在绑扎箍筋的时候会选择在沉梁之前,然后再进行沉梁,这样就会让其与梁同时的下落,但是由于在下落的过程中柱子纵筋会产生摩擦,因为导致箍筋不能跟着下落,所以施工人员在下落的过程中会强行将箍筋打下去,这样就会让其发生变形等问题,使得箍筋的位置出现移动。这两种做法都不能解决节点箍筋的问题,并且还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二)混凝土强度与保护层厚度问题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遵循的原则是强柱弱梁,因此在框架柱子的混凝土强度往往要比梁板的强度高出许多,并且随着建筑体的高度上升,柱与梁之间混凝土的强度差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此这样一来施工队伍在施工中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实际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为了将柱和梁的混凝土区别开来,往往会选择分批进行浇筑,也就是说对梁板位置和节点的区域采用同一种强度的混凝土进行浇筑。施工队伍如果单独的对待节点区,则可能会存在梁板分离难度大的问题,但是如果一起的进行浇灌,则会导致节点的区域产生缝隙从而引发安全隐患问题,不仅如此这种做法也是不符合施工规章制度的,它直接影响了整体的施工质量。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如果保护层的厚度大小不合理,则无法让结构耐久性保持下去,并且有时候还会由于保护层的厚度过大导致构建的表面出现裂缝等现象。特别是在一些高层建筑的工程之中,在对柱子进行箍筋的时候,由于长度过长,之间的间距又小,所以施工队伍在对其进行加工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困难,给施工的难度加大。
二、现场管理
(一)施工之前
安排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审核混凝土框架的结构相关内容,其中主要包括施工的图纸与方案,审查框架结构的高度、钢筋以及其截面的大小是否出现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观察框架的建筑图是否与梁柱的构造相吻合,看拉结筋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及其技术方面的要求与施工的图纸是否符合。如果图纸一旦出现了变更,或者有需要略微修改的地方,必须得在相应的位置进行标注,这样在施工的时候才不会出现错误。
对于原材料的进场问题也应该做好严格控制,这是因为原材料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成败,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对进场材料进行质量的控制。在检查原材料质量过程中,需要审查水泥等原材料是否符合标准,具体的方法是检查水泥出厂的日期、合格证和检验报告、水泥的型号以及其生产日期等。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水泥由于放置的时间过长,因此可能会失去其应有的效果,管理人员需要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初步做好检查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抽样复查,确保原材料是符合标准的。
(二)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的控制是整个工程质量控制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结构是否安全的问题。目前在施工单位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与监督。监管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对监督工程的质量,对其进行宏观的控制,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对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上的纠正和指导。从技术方面来看,监督单位监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并且要保证在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的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保证各个项目的质量。监督单位必须保证每一个项目达到条文的规定,例如混凝土的强度要符合条文规定;如果施工途中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则需要立刻的进行纠正。对于施工的基本项目一定要做到严格的要求,例如的主筋露筋。
(三)施工之后
施工之后主要是对混凝土结构浇筑后的质量控制,这个环节也是对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的关键。当混凝土进行浇筑之后,需要在十二小时内对其的气温变化和混凝土硬度变化进行观测,并且对混凝土进行精心的养护。在拆除模板的时候需要按照顺序进行,拆除时间最好根据施工技术方案规范要求进行,如果混凝土的强度未达到规定不能够任意的拆除其底模。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质量检验的记录,整理好资料,以便随之可以检查。
结束语
施工质量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施工建造结构问题。施工单位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必须先保证结构的建造是达到设计要求,保证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符合规范的,这样才能够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白林艳.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工作探索,2011(2)
[2]万拥华.浅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的常见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8)
[3]王中,粟振.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6)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结构;管理
对于混凝土工程而言,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非常关键,但是目前从国内大部分工程来看,整体的水平并不高,因此如何加强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成了施工单位重点关注问题。
一、施工常见问题
(一)施工节点箍筋问题
在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在梁柱节点箍筋的环节中问题繁多,这是因为节点区的钢筋是整个梁柱钢筋最密集的地方,并且其构造较为复杂,所以在箍筋的时候操作难度较大。特别是位于梁柱中间位置的柱子,钢筋交错且密集,这样一来则会呈现“井”字的形状,因为纵向的梁需要在纵向柱子钢筋的中间,使之交错在一起,但是在绑扎的时候会非常不方便,因为这种柱子很难固定,给箍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一般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一般先会将梁板的相关模板安装好,之后再来将钢筋绑扎完毕。这两道工序完成之后,再对整个结构进行沉梁。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当对混凝土结构进行钢筋捆扎的时候,并没有对其梁柱节点进行箍筋绑扎,因此施工队伍在梁柱节点处会尽量的少放钢筋,即使有钢筋也因为不能箍筋因此会堆在了一起,这样就会让节点区的钢筋无法巩固,从而导致混凝土框架结构出现安全的隐患。
这个问题对于整个施工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些施工单位会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一些办法,例如将开口的箍筋对向拼在一起,但是这样的方法违背了施工的规章制度,因为施工规章有规定箍筋的末端位置必须有弯钩,这样才能让箍筋发挥其固定整体框架的作用。还有的施工单位则在绑扎箍筋的时候会选择在沉梁之前,然后再进行沉梁,这样就会让其与梁同时的下落,但是由于在下落的过程中柱子纵筋会产生摩擦,因为导致箍筋不能跟着下落,所以施工人员在下落的过程中会强行将箍筋打下去,这样就会让其发生变形等问题,使得箍筋的位置出现移动。这两种做法都不能解决节点箍筋的问题,并且还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二)混凝土强度与保护层厚度问题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遵循的原则是强柱弱梁,因此在框架柱子的混凝土强度往往要比梁板的强度高出许多,并且随着建筑体的高度上升,柱与梁之间混凝土的强度差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此这样一来施工队伍在施工中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实际的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为了将柱和梁的混凝土区别开来,往往会选择分批进行浇筑,也就是说对梁板位置和节点的区域采用同一种强度的混凝土进行浇筑。施工队伍如果单独的对待节点区,则可能会存在梁板分离难度大的问题,但是如果一起的进行浇灌,则会导致节点的区域产生缝隙从而引发安全隐患问题,不仅如此这种做法也是不符合施工规章制度的,它直接影响了整体的施工质量。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如果保护层的厚度大小不合理,则无法让结构耐久性保持下去,并且有时候还会由于保护层的厚度过大导致构建的表面出现裂缝等现象。特别是在一些高层建筑的工程之中,在对柱子进行箍筋的时候,由于长度过长,之间的间距又小,所以施工队伍在对其进行加工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困难,给施工的难度加大。
二、现场管理
(一)施工之前
安排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审核混凝土框架的结构相关内容,其中主要包括施工的图纸与方案,审查框架结构的高度、钢筋以及其截面的大小是否出现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观察框架的建筑图是否与梁柱的构造相吻合,看拉结筋的尺寸大小和形状以及其技术方面的要求与施工的图纸是否符合。如果图纸一旦出现了变更,或者有需要略微修改的地方,必须得在相应的位置进行标注,这样在施工的时候才不会出现错误。
对于原材料的进场问题也应该做好严格控制,这是因为原材料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成败,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对进场材料进行质量的控制。在检查原材料质量过程中,需要审查水泥等原材料是否符合标准,具体的方法是检查水泥出厂的日期、合格证和检验报告、水泥的型号以及其生产日期等。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水泥由于放置的时间过长,因此可能会失去其应有的效果,管理人员需要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初步做好检查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抽样复查,确保原材料是符合标准的。
(二)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的控制是整个工程质量控制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结构是否安全的问题。目前在施工单位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对整个工程的质量进行管理与监督。监管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对监督工程的质量,对其进行宏观的控制,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对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上的纠正和指导。从技术方面来看,监督单位监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并且要保证在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的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保证各个项目的质量。监督单位必须保证每一个项目达到条文的规定,例如混凝土的强度要符合条文规定;如果施工途中出现裂缝等质量问题则需要立刻的进行纠正。对于施工的基本项目一定要做到严格的要求,例如的主筋露筋。
(三)施工之后
施工之后主要是对混凝土结构浇筑后的质量控制,这个环节也是对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的关键。当混凝土进行浇筑之后,需要在十二小时内对其的气温变化和混凝土硬度变化进行观测,并且对混凝土进行精心的养护。在拆除模板的时候需要按照顺序进行,拆除时间最好根据施工技术方案规范要求进行,如果混凝土的强度未达到规定不能够任意的拆除其底模。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质量检验的记录,整理好资料,以便随之可以检查。
结束语
施工质量问题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施工建造结构问题。施工单位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必须先保证结构的建造是达到设计要求,保证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符合规范的,这样才能够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白林艳.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工作探索,2011(2)
[2]万拥华.浅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的常见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8)
[3]王中,粟振.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