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73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激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应该说,这样的因素是很多的,而我们尤其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
  
  一、发散处——讓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宁鸿彬老师让全班同学用“无边无垠”造句,要求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人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二、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老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入现成的答案中,历来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有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就以正在手边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吴组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为例,其中有许多问题是很值得推敲的(当然也许是我们的理解能力达不到)。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在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读到这里,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些疑问: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传奇小说吗?《诗经》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吗?神话传说也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吗?让同学们去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三、空白处——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空间”中放飞
  
  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这些空白之处。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他文献
一、分层教学的目的    新课标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等;而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搞一刀切,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习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强迫灌输,结果是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都比较差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强调了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因为合作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微软公司能取得辉煌的成绩,不是比尔·盖茨一个人的成绩,是全体微软员工倾力合作的结果。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学会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所以,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是我们早期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激发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兴
期刊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摆正教与学、训与练、文与道的诸多关系,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这就好比是在学生前面牵着线头,让他们走进知识的通道。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语言符号进入主体的认知结构经过同化,顺应过程,
期刊
公开课评教是一件非常常规的工作。多少年来,都是由听课者和指导专家对授课教师在“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的单轨中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即使有了许多变化,也没有突破这一单轨的限制。笔者曾在本地区的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对所指导的一堂课“一天的生活用水”进行了点评,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好评。大家纷纷说道:“这种评课方式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本质,突出了评教的主体,拓宽了评教的思路”。现将评教案例作一个简要介绍。  
期刊
学生上课走神问题在教育教学课堂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每位教师比较挠头的事。因此,也是我们教师关注的热点,我通过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的实际,结合有些教育专家的理论,从学生上课走神问题的成因:学生方面,社会家庭方面,教师方面找出原因。“盘活”课堂教学解决学生上课走神问题,这也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学生上课“走神”固
期刊
语文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构建课堂上的有效师生互动,关键在教师。具体地讲,教师在构建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    一、教师要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人才的评价和判断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素质作为现代化人才的重要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手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渗透,无论对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还是对语文教学改革的促进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实施终身教育的前提  俗话
期刊
不少小学生怕写作文,这是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问题。一些小学生作文能力低下、水平不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笔者对如何打破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现状给教师提供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目的都应该是让学生喜欢作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织共振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
期刊
新课程标准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之配套的新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识字教学编排体系,把我们带进了识字教学的新天地。    一、拓宽识字渠道,倡导生活识字    學生生活在这个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上街时,路旁的各色广告招牌仿佛在向他们眨眼;看电视时,荧屏上的一个个字幕也在不停的闪烁……生活为孩子们营造了最好的识字环境。我们倡导在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