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而今,随着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对于地质找矿行业而言,发展的越发迅速,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找矿技术也不断地深入,露在地表的矿床已经越来越少,找矿的方向也逐渐由浅部转化为深部找矿了。本文主要是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深部找矿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解决深部找矿的问题。
关键词:制约因素;深部找矿;解决方法
一、基础因素
在当今社会,成矿理论已经在不断地深入以及丰富其研究知识,另外也不断地有新矿床成因理论以及认识地不断出现,比如说深部流体(成矿)作用理论、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矿床模式理论、地质力学理论、地质异常理论、成矿系统理论、地球化学块体理论等,它们的出现及发展对深部找矿突破具有指导性作用。如果,不能够有效地运用成矿理论进行深部找矿,就有可能会失去深部找矿的底层基础,找矿工作进入乱找、难找、找不到的局面。成矿理论是制约深部找矿的基础性因素。
1.深部流体
近年来,地壳流体的研究成果表明,地壳的深部存在着很大规模的流体活动。一般情况来说出现流体活动而且是特别大规模的流体活动的地方就非常有可能会形成矿床。因此,地壳深部,特别是地壳深部较浅处3~5km范围内,在一定的构造岩性条件下发生矿化富集、形成矿体应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这就为地质人员从已知矿田、矿带、矿床开展深部探矿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理论依据。
2.矿床成矿系列理论
矿床成矿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与一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有关,在不同地质构造部位形成的不同矿种、不同类型并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自然组合。属于这种组合的矿床在不同层次上发生相互联系。按层次可将成矿系列分为:成矿系列组合、成矿系列类型、成矿系列、成矿亚系列、矿床式和矿床共六个序次。成矿系列的概念,采用成矿分析理论基础,对促进成矿预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年,陈毓川院士又进一步提出成矿谱系的概念:认为成矿系列是一定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与一定的构造旋回有关。地质演化具有多旋回性,成矿系列也必然有多旋回的特点,而且特点是有变化的。可以把特定区域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与分布规律称为成矿谱系。通过建立成矿谱系,从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审视特定区域内成矿分布的时空规律,评价找矿的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也有人提出“全位成矿”与“缺位找矿”等观点。这一理论为深部找矿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关键性因素
现如今,我们在找矿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认为成矿有利地段的物理场、化学场提取信息,从而判断是否有矿体存在及矿体存在的形态分布,而不同的矿床与其所在的区域地质条件,会存在一定的物性差异,而且会通过不同岩石建造所形成的不同磁性、电性以及密度等体现出来,从而去造成不同的地球物理场。另外在不同的岩石建造产生不同的化学性质,这种差异又形成了不同的地球化学场。
(1)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地质人员找矿的方法,就是勤跑野外,不断地用他们的双脚去发现地表露头,凭借其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取各种找矿信息等。把辨认矿化直接信息的能力从人类肉眼的百分之几提高到百万分之几,根据地球化学方法圈出的异常是一种矿化“微露头”,是地质找矿直接信息“朴真”特性的延续,起着直接信息的独特作用。直接信息是提取矿化信息中的最可靠信息,所以地球化学方法在浅表找矿期起到先导作用,形成现在的找矿技术体系:“区域化探扫面作为先导,地质填图为基础,地质地化综合剖面横切异常,针对异常采用物探追索其延伸,地表浅部工程揭露、再实施少量钻探工程深部验证。”化探、地质、物探、探矿工程等学科只要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大多数情况都能提取到较多直接矿化信息,然后依据直接矿化信息找到矿床。用单学科技术进行矿化信息提取,进行深部找矿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应看到多学科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互补性。
(2)地质学需要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提取的深部间接信息;地球物理需要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的帮助,将物理场信息转化为地质、矿产等信息;地球化学同样需要地质学帮助解决异常的成因,需要地球物理确定异常深部的定位等。多学科之间这种相互依赖、彼此互补关系,决定了进行深部找矿在矿化信息提取方面,要建立新一代具有“多学科技术合作融合”特性的找矿技术体系。要取得深部找矿的好成果,必须依靠科技,发展新技术,建立新一代“矿化信息提取”的找矿技术体系。至于新一代“矿化信息提取”的找矿技术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①大探测深度: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好、抗干扰能力强等特性,能取得深部直接矿化的信息,探测深度达1000m以上;②集成性和综合性: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学科技术融合与集成。以地质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促进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资料的融合;③快捷有效:能够在野外快速推广,方便应用,成本相对较低,并能获得良好的实际找矿效果。
三、重要性因素
由于对成矿理论预测的不确定性较大,所以对于地质人员而言,深部找矿中的成矿理论只是在宏观上去指导他们向大范围攻深,那么我们到底要怎样才能够迅速地缩小攻深的区域呢,只有地质人才可以解决。只有地质人才才能从控矿地质因素入手,地质技术不管如何先进,最终必须通过地质人才去操作和识别其探测到的深部信息。地质人才是深部找矿过程中能动性最好的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在分析加强地质人才培养等问题时指出:地质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地质人才,再创新的成矿理论也只是理论,再尖端的找矿技术也只是技术,无法发挥其作用。只有通过地质人才掌握成矿理论、运用找矿技术,发挥了理论、技术的作用,深部找矿成果才会有所显现。应把人才、理论、技术形成一个很好的找矿整体。要取得深部找矿成果,必须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提高野外津贴标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按参与深部找矿及开采项目贡献大小来进行分配的新机制。加强地质人才队伍培养和人才业务能力建设,把地质人才培养与深部找矿项目组织实施紧密结合,培育和造就地质类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开展深部找矿工作,取得更大的深部找矿成果。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所述,直接影响深部找矿的因素主要就是几点,那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的解决方法就是,首先加强成矿理论的学习、吸收、发展以及不断地创新;其次就是要发展新技术,建立新一代具备“多学科技术融合”特性的找矿技术体系;最后就是企业要建立健全的地质人才开发以及管理体制,突破找矿成果。
作者简介:
谢国峰,男,工程师,学位,学士(硕士在读),江苏人,从事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邓承平,男,工程师,学位,学士(硕士在读),四川人,从事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关键词:制约因素;深部找矿;解决方法
一、基础因素
在当今社会,成矿理论已经在不断地深入以及丰富其研究知识,另外也不断地有新矿床成因理论以及认识地不断出现,比如说深部流体(成矿)作用理论、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矿床模式理论、地质力学理论、地质异常理论、成矿系统理论、地球化学块体理论等,它们的出现及发展对深部找矿突破具有指导性作用。如果,不能够有效地运用成矿理论进行深部找矿,就有可能会失去深部找矿的底层基础,找矿工作进入乱找、难找、找不到的局面。成矿理论是制约深部找矿的基础性因素。
1.深部流体
近年来,地壳流体的研究成果表明,地壳的深部存在着很大规模的流体活动。一般情况来说出现流体活动而且是特别大规模的流体活动的地方就非常有可能会形成矿床。因此,地壳深部,特别是地壳深部较浅处3~5km范围内,在一定的构造岩性条件下发生矿化富集、形成矿体应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这就为地质人员从已知矿田、矿带、矿床开展深部探矿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理论依据。
2.矿床成矿系列理论
矿床成矿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与一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有关,在不同地质构造部位形成的不同矿种、不同类型并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自然组合。属于这种组合的矿床在不同层次上发生相互联系。按层次可将成矿系列分为:成矿系列组合、成矿系列类型、成矿系列、成矿亚系列、矿床式和矿床共六个序次。成矿系列的概念,采用成矿分析理论基础,对促进成矿预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年,陈毓川院士又进一步提出成矿谱系的概念:认为成矿系列是一定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与一定的构造旋回有关。地质演化具有多旋回性,成矿系列也必然有多旋回的特点,而且特点是有变化的。可以把特定区域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与分布规律称为成矿谱系。通过建立成矿谱系,从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审视特定区域内成矿分布的时空规律,评价找矿的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也有人提出“全位成矿”与“缺位找矿”等观点。这一理论为深部找矿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关键性因素
现如今,我们在找矿过程中,人们会通过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认为成矿有利地段的物理场、化学场提取信息,从而判断是否有矿体存在及矿体存在的形态分布,而不同的矿床与其所在的区域地质条件,会存在一定的物性差异,而且会通过不同岩石建造所形成的不同磁性、电性以及密度等体现出来,从而去造成不同的地球物理场。另外在不同的岩石建造产生不同的化学性质,这种差异又形成了不同的地球化学场。
(1)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地质人员找矿的方法,就是勤跑野外,不断地用他们的双脚去发现地表露头,凭借其丰富的工作经验,提取各种找矿信息等。把辨认矿化直接信息的能力从人类肉眼的百分之几提高到百万分之几,根据地球化学方法圈出的异常是一种矿化“微露头”,是地质找矿直接信息“朴真”特性的延续,起着直接信息的独特作用。直接信息是提取矿化信息中的最可靠信息,所以地球化学方法在浅表找矿期起到先导作用,形成现在的找矿技术体系:“区域化探扫面作为先导,地质填图为基础,地质地化综合剖面横切异常,针对异常采用物探追索其延伸,地表浅部工程揭露、再实施少量钻探工程深部验证。”化探、地质、物探、探矿工程等学科只要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大多数情况都能提取到较多直接矿化信息,然后依据直接矿化信息找到矿床。用单学科技术进行矿化信息提取,进行深部找矿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应看到多学科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互补性。
(2)地质学需要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提取的深部间接信息;地球物理需要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的帮助,将物理场信息转化为地质、矿产等信息;地球化学同样需要地质学帮助解决异常的成因,需要地球物理确定异常深部的定位等。多学科之间这种相互依赖、彼此互补关系,决定了进行深部找矿在矿化信息提取方面,要建立新一代具有“多学科技术合作融合”特性的找矿技术体系。要取得深部找矿的好成果,必须依靠科技,发展新技术,建立新一代“矿化信息提取”的找矿技术体系。至于新一代“矿化信息提取”的找矿技术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①大探测深度: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好、抗干扰能力强等特性,能取得深部直接矿化的信息,探测深度达1000m以上;②集成性和综合性: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学科技术融合与集成。以地质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促进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资料的融合;③快捷有效:能够在野外快速推广,方便应用,成本相对较低,并能获得良好的实际找矿效果。
三、重要性因素
由于对成矿理论预测的不确定性较大,所以对于地质人员而言,深部找矿中的成矿理论只是在宏观上去指导他们向大范围攻深,那么我们到底要怎样才能够迅速地缩小攻深的区域呢,只有地质人才可以解决。只有地质人才才能从控矿地质因素入手,地质技术不管如何先进,最终必须通过地质人才去操作和识别其探测到的深部信息。地质人才是深部找矿过程中能动性最好的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在分析加强地质人才培养等问题时指出:地质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地质人才,再创新的成矿理论也只是理论,再尖端的找矿技术也只是技术,无法发挥其作用。只有通过地质人才掌握成矿理论、运用找矿技术,发挥了理论、技术的作用,深部找矿成果才会有所显现。应把人才、理论、技术形成一个很好的找矿整体。要取得深部找矿成果,必须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提高野外津贴标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按参与深部找矿及开采项目贡献大小来进行分配的新机制。加强地质人才队伍培养和人才业务能力建设,把地质人才培养与深部找矿项目组织实施紧密结合,培育和造就地质类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开展深部找矿工作,取得更大的深部找矿成果。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所述,直接影响深部找矿的因素主要就是几点,那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的解决方法就是,首先加强成矿理论的学习、吸收、发展以及不断地创新;其次就是要发展新技术,建立新一代具备“多学科技术融合”特性的找矿技术体系;最后就是企业要建立健全的地质人才开发以及管理体制,突破找矿成果。
作者简介:
谢国峰,男,工程师,学位,学士(硕士在读),江苏人,从事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研究。
邓承平,男,工程师,学位,学士(硕士在读),四川人,从事应用地球物理勘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