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
1加强双基教学,夯实创新基础
“人的知识基础、推理能力、思维方法决定着他的创造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可以说,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创新思维的根基。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形成基本技能和基本态度的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向书本和权威挑战,提倡学习中争论质疑,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敢于提问,并勇于发表见解,才能培养出创新能力来。切忌在教学中随意“删繁就简”,重结论、轻过程,任意减少必要的训练,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造成学生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要防止一提改革就任意削弱基础的倾向,必须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创新思维的根基,也是迅速更新思维的保障,离开了扎实的“双基”,所谓的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离开双基训练去追求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
2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最能发挥条件的是民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积极思考,甚至与教师辩论,学生才能积极思考、丰富想象、敢于表达、急于标新立异,学生的思维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只有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保护、延续和发展。
如何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呢?首先,给学生建立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进行学习。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涌现,并获得有效发展。其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爱。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例如,当学生在发问、质疑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很远或提不到要害之处。此时教师要鼓励敢于提问题,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引导,从而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加倍关注,要让他们感受成功,并树立自信。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激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3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达到相互沟通,深化知识,灵活和变通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钻研、探索、精神,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简捷思路和最佳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意志。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9,照这样的速度,修完剩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
用上具体量:
解一:3600÷(3600×1/9÷4)-4
解二:(3600-3600×1/9)÷(3600×1/9÷4)
解三:4×【(3600-3600×1/9)÷(3600×1/9)】
将全程看作单位“1”:
解四:1÷(1/9÷4)-4
解五:(1-1/9)÷(1/9÷4)
解六:4×(1÷1/9-1)
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
解七:4÷1/9-4
解八:4×(1÷1/9)-4
解九:4×(9-1)
4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比较;有的学生在纸上描出长方体的各个面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长方体的棱长……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直观感受长方体的各个面、棱之间的特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生活问题的生动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素质,又能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本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5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等特性,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开放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为什么。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位学生问:为什么要零除外,如果包括零可以吗?像这样的问题提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6引导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敢想象才会敢创新,加上孩子天生爱幻想、想象,所以我在教学中常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让孩子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教师一定要创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学习。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1加强双基教学,夯实创新基础
“人的知识基础、推理能力、思维方法决定着他的创造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可以说,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创新思维的根基。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形成基本技能和基本态度的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向书本和权威挑战,提倡学习中争论质疑,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敢于提问,并勇于发表见解,才能培养出创新能力来。切忌在教学中随意“删繁就简”,重结论、轻过程,任意减少必要的训练,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造成学生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要防止一提改革就任意削弱基础的倾向,必须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创新思维的根基,也是迅速更新思维的保障,离开了扎实的“双基”,所谓的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离开双基训练去追求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
2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最能发挥条件的是民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才敢于大胆发言、积极思考,甚至与教师辩论,学生才能积极思考、丰富想象、敢于表达、急于标新立异,学生的思维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只有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保护、延续和发展。
如何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呢?首先,给学生建立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在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的状态之中进行学习。只有在这种气氛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涌现,并获得有效发展。其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爱。再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例如,当学生在发问、质疑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很远或提不到要害之处。此时教师要鼓励敢于提问题,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引导,从而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加倍关注,要让他们感受成功,并树立自信。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激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3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发散的求异思维,发散求异的目的在于创新。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达到相互沟通,深化知识,灵活和变通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钻研、探索、精神,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简捷思路和最佳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意志。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9,照这样的速度,修完剩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
用上具体量:
解一:3600÷(3600×1/9÷4)-4
解二:(3600-3600×1/9)÷(3600×1/9÷4)
解三:4×【(3600-3600×1/9)÷(3600×1/9)】
将全程看作单位“1”:
解四:1÷(1/9÷4)-4
解五:(1-1/9)÷(1/9÷4)
解六:4×(1÷1/9-1)
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
解七:4÷1/9-4
解八:4×(1÷1/9)-4
解九:4×(9-1)
4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将牙膏盒的面剪下来比较;有的学生在纸上描出长方体的各个面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直尺量长方体的棱长……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长方体各个面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直观感受长方体的各个面、棱之间的特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体验生活问题的生动性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素质,又能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本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5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等特性,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开放式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为什么。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位学生问:为什么要零除外,如果包括零可以吗?像这样的问题提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
6引导合理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敢想象才会敢创新,加上孩子天生爱幻想、想象,所以我在教学中常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有意识地让孩子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教师一定要创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学习。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