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超:在山里看见孩子的天赋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的光有很多种,点点萤火,皓月星河,还有尚超心中熠熠生辉的教育梦。从大学时期支教,到工作后与企业工人沟通,再到接触“艺术疗愈”,尚超意识到,仅是“走出大山”并不能从根上解决乡村儿童的发展困境。于是,他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创办了“艺启梦想”公益服务中心,致力于帮助乡村儿童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以艺术为受伤的心灵搭起避风港,为乡村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是“艺启梦想”舵手们共同的愿望。
  不辜负“闪着光的眼睛”
  尚超出生在贵州的一个教师家庭。小时候,看着每天早出晚归、整日围着学生转的母亲和外婆,他暗下决心:“以后长大了,坚决不做老师。”然而,当他大学期间以“支教志愿者”的身份走进贵州贫困山区时,这个想法却动摇了。
  尚超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初到支教学校的场景:三轮车载着志愿者们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许久,过了一座石桥后就到达了坐落在小河边的学校。学校里只有两栋房子和一个没有建完的操场,因为没有可以住宿的地方,志愿者们只能将教室的桌椅拼在一起,铺上自己带的被褥当床。
  艰苦的条件没有使志愿者们退缩,但乡村的萧瑟景象让他们对“贫穷”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整个村子除了村主任家有一台电视,其他人家基本没有可以称作“电器”的物品。走访中,志愿者们发现许多家庭只有老人和孩子相互依靠、彼此照顾,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还有一部分碍于自身认识的严重局限只能在家务农。20年前,“留守儿童”尚未被定义,志愿者们只觉得这里的孩子与他们所接触的城市孩子大有不同:他们大都内向寡言,害羞的脸上透着淳朴和天真,与人亲近时总小心翼翼。
  短暂的支教生活中,最撼动尚超的是山里孩子们的眼睛,“那是一双双闪着光的眼睛,纯粹、清澈,透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憧憬”。每次一下课,尚超就会被围住,解答孩子们关于外面世界的种种疑问。“大山很好地保护了孩子的本性,但是也很大程度上阻断了他们与城市、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机会。”尚超感慨道。
  这次经历在尚超的人生画卷上留下了沉重的一笔。大学毕业后,尚超做过招商工作,也做过地产合作项目,同时他一直关注着乡村教育問题。2013年,他参加了北京一个NGO组织的“一线青年工人沟通培训项目”。正是这个项目让他意识到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长大后的困境。
  在跟随项目组对广东、四川和重庆等地区的工厂进行考察时,尚超发现,厂里的工人大都来自贫困山区,并且绝大部分曾是留守儿童。他们对未来生活没有期待和规划,甚至不知道明天要做什么,工资一发就及时享乐,基本都是“打一天工过一天日子”;日常生活中,他们的行为也存在不少问题,经常因为小事吵架、斗殴,严重时甚至会发展成刑事犯罪或自杀。心理专家经溯源调查后表示,成年人缺乏沟通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与他们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任务没有完成有关。
  工人们的情况让尚超心中五味杂陈,他的胸膛中有一种情感呼之欲出。项目结束后,尚超开始“跨界”进入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国内外一些用“艺术+心理学”对儿童进行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案例引起了他的思考。2016年,在几位心理专家和艺术家的帮助下,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开发出一套以“艺术疗愈”理论为引导的美术课程,并针对乡村儿童情况反复打磨。一年后,他带领团队创办了“艺启梦想”公益服务中心,他们精雕细琢后的课程,终于呈现在云南、贵州和四川多所乡村小学的课堂上。
  从“社会精英”到“职业公益人”的转变,尚超用了许多年。他一直在探求生活的意义,希望寻回人与人之间那种真挚、自然的情感连接。接触公益行业后,他终于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也许,当他第一次望向那些“闪着光的眼睛”时,他的公益之路就已铺下了第一块砖。
  山里孩子的“心灵创可贴”
  在寄宿家庭里,除了吃饱穿暖,怎么跟人相处?如何与人交往?谁来教?
  在寄宿学校里,一个班只有一个老师,要照顾几十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当孩子遇到难题,他们怎么解决?
  当身边大多数同学都标榜自己是“精神小伙”,讲着网络段子,分享自己游戏战果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办?
  这是“艺启梦想”团队副总干事刘艳针对山区留守儿童成长提出的“五连问”。
  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山区,偏僻、贫困制约了当地发展,人们所能接触的社会资源有限,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堪忧——乡村师资力量薄弱,家庭教育中父母长期缺位,社会教育资源欠缺……更重要的是,山区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情感得不到有效抒发,缺少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导致他们常常敏感、自卑,面对未来不知所措。刘艳认为,心理成长任务未完成是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毛毛今年六年级,每周末,她都会去村口那棵枯死的大树下坐一坐。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等她上一年级时,奶奶也过世了。父亲把她托付给家里的亲戚。她说不出有什么不好,只是觉得自己要更加听话、懂事一些,有什么农活要勤快一些。父亲偶尔在电话里问问成绩,考得好,“要再努力”;考得不好,也只是一声叹息。在一次关于“树”的主题课程上,毛毛画出了《悬崖上的那棵树》:星星点点的夜空下,一棵大树独自屹立在悬崖上,与夜色融为一体。
  毛毛的画作引起了“艺启梦想”驻点教员的关注。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总是耐心地陪伴着这个内心敏感、缺乏安全感的女孩。随着一幅幅画作被展示,毛毛成了同学们眼中的“艺术家”,变得开朗爱笑了。在小升初考试前的最后一次课程上,毛毛在纸上画了一条路,路的尽头是一对巨大的白色羽翼。“每一次破风的飞翔,都要走过长长的、黑暗的时光;一旦张开了翅膀,走过的每一步都会被星光点亮。”她希望自己能考到县城,给父亲争气的同时也能离他近一些。
  “艺启梦想”服务的山区学校中,像毛毛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尚超认为,艺术是通往人内心的桥梁,也是治愈受伤心灵的良药。“和山里孩子艺启梦想”作为“艺启梦想”的核心项目,用“心理+艺术”的双任务课程替代了原来的美术课,在开展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完成如自信心建立、自我及情绪认知、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心理成长任务,达到“陪伴、治愈”的效果,最终实现让山区儿童拥有自知、自信、自洽、自如、自强人格的目标。   除了全校学生每周两课时的基础课外,“艺启梦想”团队还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了免费“提高班”,一方面对有艺术天赋并想向艺术方向发展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给那些在校长或教师眼中“能力弱”的孩子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我看到了许多孩子的作品,才发现他们的天赋超乎我们的想象,这是此前我们没有挖掘出来的。”云南省插甸小学的孔校长看到那些曾经“不上进”的学生所展示出的艺术天分,打心底感到高兴。
  当语言不足以承载情感时,一张张画纸记录了孩子们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和感受,也承载了他们的心事与梦想。“艺启梦想”的美术课不强求学生对形状进行准确描述,不刻意关注艺术的再现功能,而更注重艺术的表达意义。对于山里的留守儿童来说,画纸就像“心灵创可贴”,让他们能纯粹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抚慰和疗愈受伤的心灵,也给梦想重新插上翅膀。
  有梦的明天更美好
  “老师,你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吗?我就是留守儿童……”
  小毅的话让尚超陷入沉默。小毅很有绘画天分,可一旦没有老师指导,他就“撂挑子”。在解读作品《散步的大树》时,他说:“晚上家家户户的灯亮起来的时候,大树就会散步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因为晚上是家人团聚的时候。”小毅一直期待融洽的家庭氛围,于是,志愿者们主动当起了“家长”,与他分享心事,帮他解决困难。逐渐地,小毅开始独立思考、创作,心态也更积极了。
  一直以来,留守儿童都与“缺失”和“缺少”等词联系在一起,很少有人关注他们有什么、能做什么。远离山外的大千世界,山里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被保护得很好。在“我所知道的爱”主题课程上,当其他孩子用绚丽的色彩画出美好意象时,拉姆的黑色炭铅画遭到同学们质疑。在教员的鼓励下,拉姆讲解了自己的作品:“很久以前,黑暗降临大地,人们随即离开地球。直到一天,光来了,他带来了幸福。黑暗随他走了,大地恢复了生机,可他却染上了痛苦,夜幕是他浓黑的披风。”短暂的安静后,拉姆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志愿者们坚信,爱与鼓励,是开启天赋、通向未来的钥匙。
  学过绘画的尚超觉得,艺术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个世界。他将目光投向课程研发,希望能为孩子们打开望向世界的窗。
  “未来第一课”是从学期制的“艺启梦想课程”衍生出的线上职业启蒙课程,旨在解决小学阶段儿童学习动力不足、自我期待偏低、对社会认知不足等问题。通过号召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志愿者参与,向山区孩子展示真实的、精彩的社会生活。
  民谣唱作人老幺在《未来第一课之梦想的力量》上分享了自己从教师到创作歌手的人生经历,以及自己克服的种种困难,鼓励学生要怀抱梦想、勇敢追梦。“勇敢就是种锋芒,逆风就是飞翔,把希望化成力量,让奇迹从天而降。”这是同样拥有“音乐梦”的小凡在课后写下的歌词。这个夏天,他的勇气和梦想随着“未来第一课”变得炙热。
  陈梦娇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留学,回国后成了“艺启梦想”2019年秋季插甸小学的驻点教员。在她的牵头下,筹备了近半年的“独立与共生”中法交流项目启动了。山里孩子與大洋彼岸的法国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线上交流,共享艺术盛宴。孩子们总是有许多问题:“中国的山里有熊猫和蛇吗?”“你们的眼睛怎么有那么多颜色?”……陈梦娇说,让这些藏在大山深处的美丽灵魂看见世界,也被世界看见,是她和团队发起这个项目的初衷。交流结束了,但友谊长存,孩子们有了更大的梦想:要学习更多文化和知识,有朝一日去法国见一见他们的“老朋友”。
  在尚超看来,心理任务是否完成并不容易被发现,往往需要长达数年的观察才能确认,只有长期、持续性的干预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只有引领本土教师发展,才能让学生最终受益。为此,他们开启了针对学校教职员工、志愿者、合作机构社工等人员的专项成长计划——“艺启伙伴计划”,通过理论学习、任务践行、行动分享三大模块赋能乡村教师成长,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有作为的教育网络。
  尚超和“艺启梦想”的志愿者们用行动证明:被精心呵护的奇思妙想,带来的是无限的爱和希望。截至2020年,“艺启梦想”团队已在18所山区学校累计服务超过3500名山区少数民族困境儿童。他们怀着“推动中国儿童心理成长教育的发展”的美好愿景,以“让每一个中国孩子都具有健全、健康的人格”为使命,在大山深处开辟出一条有温度的教育之路。
其他文献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运用柯达伊教学法极为必要,柯达伊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明显优化提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水平,应该引起教师高度关注。文章以初中音乐课堂中柯达伊教学法的应用作为研究点,首先介绍了柯达伊教学法及其应用价值,然后探讨了如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予以实践应用,以供参考。
语文教学主要包括两大版块,阅读与写作。阅读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阅读效率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但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没有受到重视,阅读也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初中语文教师亟需探讨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提高,国民的生活目标和生产方向不再局限于各种建设性事业,文化活动的发展越来越多元、繁荣。现今娱乐方式多样,戏剧、广播、电视剧、电影等各种娱乐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然后慢慢地传播到千家万户。一个行业的发展起来,免不了人才的培养和形成,以及和时代特色、需求相结合,对于落后处进行一定的改革。本文我们着重从人才方面的培养方式——表演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大数据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英语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对教学模式的反思。将大数据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可准确判断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学习状况,并且更加精准地预测他们的学习发展趋势。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利用大数据分析讨论如何更精准地为七年级新生提供个性化的英语学科教学。
食品加工与烹饪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和利用营养物质,从而保证人体健康。高职院校需要对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提高教学的实用价值,突出职业技能。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包含食品化学、生物学、生理学、食品商品学和食品分析等诸多学科的知识,注重基础性和理论性,按照学生学习理论自然规律,降低营养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难度。
小学学校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管理中应该注重校园管理的方向、方式和方法,同时最为关键的是需要管理者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校园管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相关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会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校园活动,带给学生一种更为全面的体验。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管理经验,探讨一下如何实现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互动有效性主要指师生之间具有的高效沟通模式,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通过频繁的信息交互,教师能够获取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擅长项目以及运动短板等,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该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反馈,或者通过高效互动的形式,能够进行团体体育竞赛,从而获得较好的体育锻炼。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确保教师能够较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本文对互动有效性的教学进行研究,在结合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的基础上,分析多种教学途径与策略。
生活化教学之所以对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是因为它将日常生活和教学知识相互贯通联系起来,从而将原本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美术教学门槛较高,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力要求很高,所以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可以提高学生思维创造力。本篇文章针对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
波斯纳效率至上的财富最大化理论能够为法律制度的正义性提供客观可计算的度量方法,是法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它为正当程序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可计量化的标准。但是,该理论\"社会一致同意\"的适用前提无法实现且部分事项违反了人们的正义观,因此长期受到法学界、伦理学界的批评。通过探索国际商事仲裁正当程序的内涵、其制度的经济属性、内部竞争机制和国际仲裁自治法律秩序的表现形式,能够发现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具有避免上述道德伦理指责所针对事项的天然优势,对财富最大化理论有天然兼容和治愈性,因此财富最大化理论在国际商事
我国体育教育的地位正在逐渐提升,这也对学校体育管理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领导与体育工作人员需要理解体育管理的内涵,明确体育管理的价值,针对我国体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必要的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