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百年佛手融禅韵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iskhot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余光中说“桃源山水秀,永春佛手香”。永春佛手茶,产于著名乌龙茶主产基地——福建省永春县,系乌龙茶中的名贵品种之一。因其叶大如掌、形似香橼柑,始种于佛寺,故称“佛手”。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橼种,别名雪梨,系乌龙茶中风味独特的名贵品种之一,其发源地是永春达埔镇狮峰村的狮峰岩寺,它的制作技艺在泉州市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榜上有名。然而,对于许多人,永春佛手茶可以说是养在深闺人不识,它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茶师们又是如何与时俱进,把它传承并发展的?
  狮峰岩 永春佛手茶发源地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橼种,别名雪梨,系乌龙茶中风味独特的名贵品种之一,其发源地是永春达埔镇狮峰村的狮峰岩寺。
  这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相传北宋时期,闽南一寺庙住持,天天以茶供佛。一日,他突发奇想:佛手柑(又称香橼果)是一种清香诱人的名贵佳果,要是茶叶泡出来有“佛手柑”的香味该多好啊!于是他把茶穗嫁接在佛手柑上,经精心培植,终获成功。因其树势舒展,叶形酷似佛手柑,加工成的茶叶也散发出佛手柑的香气,这位住持高兴之余,就把这种茶取名“佛手”。
  后来,寺里的一位和尚把茶种传给了狮峰岩寺的师弟,附近茶农竞相引种得以普及。据永春县达埔镇狮峰村《官林李氏七修族谱》(清康熙年间,1704年修编)记载:“僧种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弥谷被岗,一望皆是。”《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还记载,清康熙贡士李射策在《狮峰茶诗》有赞佛手茶诗句:“活水还须活火煎,清泉安得佛山颠。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尝来忽羡仙。”佛手茶因此而得名。
  而现在,永春达埔狮峰村也以佛手禅茶、生态观光、宗教朝圣、旅游观光为切入点,发挥古茶、古寺、古井等特色资源优势,既提升了狮峰岩的知名度和佛手禅茶的品牌,又增加了永春佛手禅茶的附加值。
  在泉州讲古先生的口中,还流传着关于佛手茶起源的另一个传说。
  凤山公(名一瑶,字以熔,生于明朝嘉靖辛酉年,卒于崇祯丙子年),居住在望仙山麓,永春县玉斗镇凤溪村中。他一生精研百草,治病救人。有一次,他到望仙山中采集青草药,在小溪边发现一棵树型婆娑,叶大如掌,似茶非茶的植物,采下叶子一闻,芬香沁入心脾,在嘴里一嚼,顿感清香爽口,韵味悠长,精神陡长。凤山公觉得这是一味良药,就把它采集回家。乡人凡有病痛,用过这味药后,百病立除,非常神验,人们称之为瑞草。凤山公把这味药的枝条剪下,栽到百草园中,居然成活,成为治病救人的主药。
  有一次,县令的母亲腹泻不止,不知请过多少医生用过多少药,就是不见效。看见老夫人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身如槁木,骨瘦如柴,生还无望,县令非常着急,就出悬赏榜文,寻求神医良药。只要医好老夫人的病,就赏银千两。有人告诉县令,听说玉斗以熔先生医术精湛,近得一味良药,能药到病除,不妨请以熔先生前来就诊治病,或许有效。县令听说,喜出望外,马上派人用轿子把凤山公抬到县衙给他的母亲看病。凤山公把脉诊断后说:老夫人是吃食不慎,导致胃肠损伤,加上年老气虚才会病入膏肓。如不用良药医治,恐怕性命难保。县令马上请凤山公行医用药,凤山公就以新发现的这味药为主药配方给老夫人治病。老夫人用药后,腹泻立止,县令非常高兴,问凤山公用什么神药,能使老夫人药到病除。凤山公拿出这味药介绍了发现该味药的经过,当地人称之为瑞草。县令拿着这味药仔细端详,觉得这味药叶大如掌,芬香扑鼻,宛如佛手,能让人妙手回春。因此,他就说,以后就叫这味药为”佛手“吧。从此以后,这味药就叫佛手,县令要赏给凤山公千两银子,凤山公坚辞不受。
  从那以后,不但凤山公种植佛手,还教导乡人大量种植佛手,并把佛手药制成干品,当茶饮用。饮用这种汤药不但能解除病痛,预防肠胃病,而且能清凉解暑,延年益寿,慢慢地,人们称这种药叫佛手茶。此后,外乡人纷纷到玉斗求取佛手茶种,玉斗人也慷慨赠与,佛手茶也就逐步传播开来。
  苏坑镇 产业带动佛手茶
  提到佛手茶的制作,不能不来它的主产地、素有“佛手名茶之乡”美誉的永春苏坑镇感受一下。苏坑镇地处戴云山南麓,海拔600米~900米,山清水秀,泉甘土赤,冬暖夏凉,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居全县之首,生态环境良好,其独特的区位极适宜佛手茶的生长与制作,从而成为永春佛手茶的主产地。
  苏坑镇种植佛手茶始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895年,苏坑镇嵩溪村茶农创办了永协隆茶叶有限公司,注册商标金峰寨,在大旗寨、火崩寨开垦茶园、建茶厂,并在马来西亚设立“永协隆”商号,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因航运关系而停产。改革开放初期,嵩溪村发挥山区自然生态优势,茶叶发展的规模迅速扩大。1985年注册成立福建省永春县嵩溪茶厂,生产加工永春佛手出口茶叶,每年出口产量100多吨。1990年,嵩溪村茶农率先引进台湾制茶设备和制茶技术,使传统和现代制茶技艺达到完美结合。
  苏坑镇现有生态茶园面积8000多亩,其中佛手茶园6000多亩。2000年以来,苏坑佛手茶连续8次被评为“福建名茶”,13次蝉联“永春佛手”秋季茶王赛茶王称号。
  1999年,苏坑镇举行首届佛手茶王赛,经过激烈的角逐,茶王由茶师王国与获得。茶王评出后,当地举行盛大的迎佛手茶王踩街活动,茶王坐在八抬大轿上巡街游行。活动热闹非凡,引起热烈的响应,极大地带动了茶农种茶做茶的积极性。从此,迎佛手茶王踩街活动成了历届茶王赛的重头戏并延续至今。
  佛手茶 独特的制作技艺
  在苏坑镇,你到处都能感受到“佛手浓情”。走访家家户户的村民,你都能看到他们若不是在制茶、包茶,就是在品茶。你随便到一个农家做客,或是走到茶店里,主人都会热情地拿出佛手茶请您品饮。新制作出来的佛手茶外形紧结卷曲、肥壮重实,泡起来色泽沙绿油润,汤色金黄清澄明亮,品起来香气馥郁悠长,滋味醇厚、回味甘爽。   佛手茶制作工艺流程,和铁观音制作流程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区别。佛手茶的制茶程序可以简单概括为:晒青、静置摊凉、摇青、凉青(一般经三摇三凉或四摇四凉)、炒青、速包、平板球压、解包打散(视茶叶含水量而定,一般经五六次的速包、平板球压、解包打散直至手握半成茶有一定的湿度)、烘干(去除一定的水分)、再速包、再平板球压、再解包打散(几次循环后,茶叶紧结成为蜻蜓头状)、焙火(成为粗制茶)、捡剔(去除茶梗和黄片)、包装成为精制茶。
  速包、平板球压、解包打散的过程统称为包揉。包揉是闽南乌龙茶初制特有的工序,炒青叶经揉捻工序,初步卷曲成形后,继续塑造闽南乌龙茶特有圆整、紧结、重实外形的过程。近年来,永春佛手普遍采用速包机、平板球茶机、松包筛末机配合进行包揉作业。
  因为茶叶的特性不同,所以永春佛手茶的工艺也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永春佛手的摇青和摊凉需要反复三次到四次,接着才进入杀青阶段。他们在摊凉与发酵等关键的工艺上,时间控制会比铁观音更短一些。佛手的整个制作工艺,从晒青开始,到杀青结束,一般是12个小时左右,而铁观音一般要超过12个小时。
  因佛手叶片较大,包揉会比铁观音多两三次,以更好定型。永春佛手在继承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吸收了闽北乌龙茶制作工艺优点,并且根据鲜叶原料叶片大、水分蒸发快和蜡质层薄、做青易红变等特点,采取多次轻摇、适当厚摊和缩短摊青发酵时长,使加工工艺更为合理。做出来的佛手茶香更显、滋味更清醇、汤色更亮、更耐冲泡,形成“永春佛手”的独有风韵,使其在国内及东南亚市场博得盛名。
  现代佛手 一直在创新中
  目前,永春佛手茶除了得到传承,还不断地被当地人创新。
  永春县恒祥茶苑的郑建平说起佛手浓香茶,就颇有心得:浓香的佛手茶须经过50小时~60多小时的烘焙、多道火候的调变,才能做成地道的浓香型佛手茶。如果烘焙工艺不当,会造成茶叶炭化,这样的茶不但不能达到浓香的境界,而且对人体有害无益。因此,想要做好茶就要精研茶道。
  而苏坑镇的黑猫茶厂、荣获多届茶王称号的王国与创新的半发酵红茶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因为宣传等各方面的因素,现在市场上佛手茶一斤的均价一般在200元左右,高的有1000多元。但质量都挺好的,而且我们一直在努力创新改良,力求做得更好。”王国与说。
  永春佛手在制作工艺上大多采用乌龙茶的传统制法。然而,苏坑镇茶农王德露的制茶方法不一样,他是采用岩茶制法这种创新性做法。据王德露介绍,最大的区别在于发酵程度:“一般20世纪60年代以后做出的佛手茶是20%到25%的发酵,我们这是70%的发酵。我们的工艺跟传统乌龙茶不一样,拣梗过后还要再经过四道到六道火的高温烘焙程序才可以出厂。”
  这种佛手茶主要是采用了岩茶的制作工艺进行加工,经过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成茶的外形、口感均偏向红茶,但仍属乌龙茶类,保健功效上,佛手本身就性温健胃,采用这种制法更能发挥佛手的这一特性。
  再好的茶叶,都需要“走出去”才能发展。这几年,永春县有许多人在外地开办茶叶店或茶企。“茶亦醉人何必酒,茗能香我不须花”,苏坑镇的佛手茶以其悠久的历史、优异的品质和特殊的保健功效,赢得了广阔的市场,佛手专卖店和特约经销点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产品远销香港、澳门等地。
  随着佛手茶叶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苏坑镇还开发设计多款茶叶的内外包装,使茶叶包装呈现多样化、精品化、高档化。同时新种千亩佛手茶,建设千亩无公害茶叶基地,增加茶叶加工厂(场)60个,申报佛手茶叶“绿色食品”标志,鼓励支持更多的茶农、茶商在全国各地开设茶行、茶庄、茶艺馆,扩展市场空间,做到以茶兴农、以茶富民。
其他文献
芗剧,起源于福建漳州。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把流传于漳州的“歌仔”(锦歌)、“车鼓弄”等民间艺术带到台湾。新中国成立后,歌仔戏正式改称芗剧。如今,芗剧以成为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  孕育时期  歌仔戏的孕育,始于明末清初,闽南文化大量传入台湾。它孕育的过程,就是汉文化,包括闽南文化传播台湾、扎根台湾的过程;也是汉文化和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中华文化新的子系统——台湾文化的过程。  闽
期刊
冬天已经到来,在冰岛的一个海滩上,一块重达800磅(约合363公斤)的大冰块在月光照耀下晶莹剔透。冰川消退后形成的泻湖,将冰块冲到了这里。摄影师詹姆斯·巴洛格试图在冰川消融的悲剧中寻找美丽,他将这些冰块称为“冰钻石”。
期刊
一、引言  比喻词语是通过比喻的造词方式孳生的词语。由于过多地涉及意义,该类词语饱受质疑,与其他造词方式造出的词语很难截然分开。需要正视的问题是,比喻词语的结构和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有时成为中文信息处理时的瓶颈。比如结构相同而意思不同的“白菜”和“木鱼”:“白菜”是“菜”而“木鱼”却不是“鱼”。
期刊
政和是我国著名的白茶原产地,产茶历史悠久。北宋政和年间,茶叶就被列为朝廷贡品,宋徽宗皇帝喝了贡茶白毫银针,龙颜大悦,将年号赐作县名。茶叶生产的繁荣,民间各种茶事活动应运而生。清中叶,茶灯戏从江西传入政和,主要流行于东平、苏地等地,表演形式是用灯笼、茶篮、扇子、手帕、彩伞等道具和舞蹈动作,表演时载歌载舞,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每年正月是其主要活动时期,村头村尾、农家小院均为演出场所。特别是在新春期间,
期刊
南方有嘉木。在中国版图之东南,有茶乡福鼎,地处闽浙交接、台海相望的海岸线上。曼妙的中国茶在此萌生发扬,茶香穿透千百年时空,芬芳不绝。至今她拥有“中国白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三项桂冠。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福鼎白茶是中国茶类的“白雪公主”,乃世界惟中国特有品种。中国拥有六大基本茶类,即绿茶、白茶、黑茶、黄茶、红茶与青茶(乌龙茶)以及数以千计的名丛、奇种,唯白
期刊
“品南靖丹桂,赏土楼奇景”,这是时下在“土楼之乡”南靖县时常可以看到的广告语。南靖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种茶条件得天独厚,是闽南乌龙茶传统产地之一。  南靖,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故乡。这里的土楼群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斐名天下。南靖更有生态家园的美誉。特别是“梅香别有韵,林静翠无尘”的梅林生态古镇——那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  灵山碧水美几许,慕名茶韵
期刊
形声字中有这样一类,“它们的意符只不过是强调了该形声字所属的义类而已,而它们的声符却完整地体现了该形声字的本义”,“这些声符,正是形声字的初文或本字”,苏宝荣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为“声符为本字”,精辟地概括出了这类形声字的特点。更具体地说:这类形声字是通过增加意符而形成,增加意符形成的形声字的本义与原字(声符)的本义相同。
期刊
关于福建产茶历史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泉州南安市丰州古镇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公元376年),这比茶圣陆羽《茶经》记载的还要早300多年。历隋唐至宋,北苑贡茶、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风,并创制了茉莉花茶;进入明清时期,在茶叶生产长期实践中,福建先民开创了乌龙茶、红茶、白茶的制茶工艺,再加上茶叶对外贸易渐盛,闽茶借“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路”走出国门,香飘寰宇。  “闽中茶品天下高。”这
期刊
华安县城华丰古称“茶烘”,乍闻其名就隐约能嗅到茶叶的芬芳,九龙江流域妇孺皆知。这里种茶历史悠久,制茶工艺精湛。据《华安县志》记载:“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据传唐朝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县城华丰称为‘茶烘’。到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制茶业达到鼎盛,华丰设有‘茶行’。”  每到制茶季节,福建漳州华安城里香韵四起,令人陶醉。现在马坑乡和春村(海拔1050米)发现的三棵古老茶树,树龄至少在300年
期刊
在福州长乐路闽江世纪广场,有这么一家茶叶店,面积不算太大,但一天到晚总是宾客盈门,来自五湖四海的茶客们在这里品茗谈天说地。这家茶叶店的掌门人,就是汪建国。汪建国说,自己从小在茶乡长大,对茶有无比的热情。  福建鑫国佳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集种植、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营销策划,市场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茶叶企业,已通过QS质量安全认证,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步成为福建茶叶龙头企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