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综合性性心理干预对成年人高血压的作用。方法:将120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病人均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治疗组病人另加心理护理。一月后将两组病人的观察结果进行比对,了解心理护理对高血压病人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病人护理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病人护理有效率为70.0%,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讨论:心理干预能减少高血压的波动,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高血压 心理干预 生活质量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其中死亡人数占我国总死亡率的比例甚至已达到40%左右,高血压已经成为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1]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对于高血压发病后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还较少有研究涉及。因此,有针对性、深入地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促进其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抽取的小区:在靖江人民路附近,选取较大和密集的社区,根据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获得的高血压病人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为45~80岁。
入选条件:①高血压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WHO/ISH)1999年制定的 [收缩压(SBP)≥18.6 kPa和/或舒张压(DBP)≥12.0 kPa]标准;②选Ⅰ期、Ⅱ期高血压,排除具有严重心、脑、肾并发症者;④意识清楚,活动自如,无智力障碍。其中血压最高24/15.46kpa,最高20/13.06kpa[3]。
2.2 方法
2.2.1 干预方法
按不同的小区将符合入选条件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血压、体重等方面均衡性检查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由社区医护人员对每位高血压病人建立个人档案,对干预组病人开办高血压专题讲座,尊重、安慰病人,耐心细致地与病人进行交谈,让病人现身说法、发放宣传小手册及常规治疗,并进行个性化心理、行为和服药等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不接受干预,仅通过常规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在联系干预组病人时,通过收集资料,做好详细记录。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建立不同的宣传目标。
2.2.2 数据测量:
120例观察对象每天早晚去社区医院由护理人员测量血压两次,每十天复查一次24h动态血压,连续两次。
2.2.3 统计学方法统计
3 结果
3.1 高血压病人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20名。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为45~80岁。设干预组对照组各60名。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2 两组高血压病人干预前、干预后1周、干预一个月后护理效果比较分析
得知:
干预前干预组血压151±2~96±2 mmHg,一周后 142±2~ 94±2 mmHg,一个月后147±2~ 89±2 mmHg,对照组血压150±2~97±2 mmHg,一周后 149±2~ 95±2 mmHg,一个月后151±2~ 93±2 mmHg,上述结果表明,采取一定的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一定的控制。
通过上述统计数据表明,经过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躯体性焦虑和神经性焦虑明显减轻,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4]。现阶段我们如采用一对一心理干预的护理模式探索有效、省力的护理心理干预模式有其必要性。
4.1 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
由于文化层次、职业、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社会支持系统等不同,患者对心理干预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文化层次高、求知欲强、接受新知识快的患者,我们尽量进行全面、专业化的心理干预;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患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是关键[5]。
4.2 分阶段心理干预
初期告知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随访阶段: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协助树立良好的认知、心理等(注意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性质和表现进行)。[6]全程嘱咐功能锻炼的方法、遵医嘱服药、交代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和时间间隔等。这一方面让患者在各个阶段适时地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干预,较便于自我调节、实施;另一方面也让护理人员层次分明、心绪整齐,不会遗漏。
4.3 针对不同心理问题施以不同心理干预
以焦虑、恐惧心理为主者,应态度和蔼,言语温和,语气委婉地给予安慰,深入浅出地向其解释说理;以悲观、绝望心理为主者,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以病情好转、痊愈患者为实例,帮助其正视现实,振作精神,激发其对生命的留恋和对家庭、子女、社会的责任感;以孤独、抑郁心理为主者,应热情关怀,主动与其交谈,协助其完成一些生活问题。[7]
4.4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是现代整体护理发展的产物,它的着眼点是如何使人们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或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促进和维持人们的健康。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心理干预,它向人们提供了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必须行为和知识,使人们能加速接收疾病的知识和如何预防、治疗。
总之,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调整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自我改善”系统的能动作用,对消除焦虑、恐惧、依赖等心理障碍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医疗和护理相互促进,发挥出最佳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使患者的血压控制和生命质量得到改善。[8]
参考文献
[1]顼志敏.知名专家细说高血压、高血脂[J]. 中华护理杂志,2010,25(1):3-7
[2]余振球.中国高血压诊疗记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24(3):12-15
[3] 余振球.中国高血压防治历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9(1):14-16
[4] 贺学泽.高血压病[J].高血压,2011,22(1):21-23
[5] 龚一萍.高血压病[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1(1):12-14
[6] Angela A, Crowley,Jonna M, Kulikowich .Impact of training on child care health consultant knowledge and practice[J]. Pediatric nursing, 2011,35:342-346
【关键词】 高血压 心理干预 生活质量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其中死亡人数占我国总死亡率的比例甚至已达到40%左右,高血压已经成为一个让人担忧的问题[1]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对于高血压发病后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还较少有研究涉及。因此,有针对性、深入地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对促进其早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抽取的小区:在靖江人民路附近,选取较大和密集的社区,根据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获得的高血压病人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为45~80岁。
入选条件:①高血压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WHO/ISH)1999年制定的 [收缩压(SBP)≥18.6 kPa和/或舒张压(DBP)≥12.0 kPa]标准;②选Ⅰ期、Ⅱ期高血压,排除具有严重心、脑、肾并发症者;④意识清楚,活动自如,无智力障碍。其中血压最高24/15.46kpa,最高20/13.06kpa[3]。
2.2 方法
2.2.1 干预方法
按不同的小区将符合入选条件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血压、体重等方面均衡性检查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由社区医护人员对每位高血压病人建立个人档案,对干预组病人开办高血压专题讲座,尊重、安慰病人,耐心细致地与病人进行交谈,让病人现身说法、发放宣传小手册及常规治疗,并进行个性化心理、行为和服药等护理干预。对照组病人不接受干预,仅通过常规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在联系干预组病人时,通过收集资料,做好详细记录。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建立不同的宣传目标。
2.2.2 数据测量:
120例观察对象每天早晚去社区医院由护理人员测量血压两次,每十天复查一次24h动态血压,连续两次。
2.2.3 统计学方法统计
3 结果
3.1 高血压病人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20名。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为45~80岁。设干预组对照组各60名。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2 两组高血压病人干预前、干预后1周、干预一个月后护理效果比较分析
得知:
干预前干预组血压151±2~96±2 mmHg,一周后 142±2~ 94±2 mmHg,一个月后147±2~ 89±2 mmHg,对照组血压150±2~97±2 mmHg,一周后 149±2~ 95±2 mmHg,一个月后151±2~ 93±2 mmHg,上述结果表明,采取一定的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一定的控制。
通过上述统计数据表明,经过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躯体性焦虑和神经性焦虑明显减轻,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4]。现阶段我们如采用一对一心理干预的护理模式探索有效、省力的护理心理干预模式有其必要性。
4.1 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
由于文化层次、职业、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社会支持系统等不同,患者对心理干预的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文化层次高、求知欲强、接受新知识快的患者,我们尽量进行全面、专业化的心理干预;对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患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是关键[5]。
4.2 分阶段心理干预
初期告知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随访阶段: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协助树立良好的认知、心理等(注意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性质和表现进行)。[6]全程嘱咐功能锻炼的方法、遵医嘱服药、交代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和时间间隔等。这一方面让患者在各个阶段适时地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干预,较便于自我调节、实施;另一方面也让护理人员层次分明、心绪整齐,不会遗漏。
4.3 针对不同心理问题施以不同心理干预
以焦虑、恐惧心理为主者,应态度和蔼,言语温和,语气委婉地给予安慰,深入浅出地向其解释说理;以悲观、绝望心理为主者,要循循善诱,耐心疏导,以病情好转、痊愈患者为实例,帮助其正视现实,振作精神,激发其对生命的留恋和对家庭、子女、社会的责任感;以孤独、抑郁心理为主者,应热情关怀,主动与其交谈,协助其完成一些生活问题。[7]
4.4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
健康教育是现代整体护理发展的产物,它的着眼点是如何使人们建立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或生活方式,以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促进和维持人们的健康。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心理干预,它向人们提供了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必须行为和知识,使人们能加速接收疾病的知识和如何预防、治疗。
总之,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调整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自我调节、自我维持、自我改善”系统的能动作用,对消除焦虑、恐惧、依赖等心理障碍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医疗和护理相互促进,发挥出最佳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使患者的血压控制和生命质量得到改善。[8]
参考文献
[1]顼志敏.知名专家细说高血压、高血脂[J]. 中华护理杂志,2010,25(1):3-7
[2]余振球.中国高血压诊疗记录[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24(3):12-15
[3] 余振球.中国高血压防治历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9(1):14-16
[4] 贺学泽.高血压病[J].高血压,2011,22(1):21-23
[5] 龚一萍.高血压病[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1(1):12-14
[6] Angela A, Crowley,Jonna M, Kulikowich .Impact of training on child care health consultant knowledge and practice[J]. Pediatric nursing, 2011,35:34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