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城的随笔集《威尼斯日记》记录了作家旅居威尼斯三个月的所见所思。从表层来看,《威尼斯日记》是在写威尼斯的文化,但敞开文本,勾连分析,却可以看到,在深层,该作品是要在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语境中,将“寻根”与文化对接,赋予不同历史、地理、文化时空界域以价值与意义,达至对“返乡”与“在家”之追寻,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中华文明,再次对自我进行文化身份确认以重建一种文化自信。
关键词:阿城;《威尼斯日记》;东西对话;世俗文化;文明家园
1980年代,阿城凭借《棋王》(1984)、《树王》(1985)、《孩子王》(1985)三部中篇小说,奠定他作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的地位。但在1997年,阿城“一反常态”,出版了其应邀旅居威尼斯而写的散文随笔集《威尼斯日记》,将关注的视角转向了东西世俗文化的世界,似乎表征着其前后创作主旨的转变。目前,国内有关阿城的研究多以早期他出版的“三王”系列为主,且多以“寻根”为研究主题,鲜少关注《威尼斯日记》以及其中的涉及的东西世俗文化等对话主题。这部《威尼斯日记》,看似与阿城早期出版的小说在创作风格与思想方面差异甚大,但我认为《威尼斯日记》是对阿城一贯倡导的世俗文化表述的承续与具体实践,他以此通过东西文化对话的方式来追寻自己的文化家园。
一 “寻根”与文化精神
阿城的创作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8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三王”系列小说为代表;1990年代之后的笔记小说与散文创作,以《威尼斯日记》《遍地风流》为代表。尽管创作文体发生了转变,但阿城始终保持了一种近乎白描的文字风格,并以极为朴素、简单、凝练的文字,呈现出他所重视的文化精神,凸显其前后写作主旨的一种转变,即所谓“伴随着宗教神性退位、世俗人性凸现的过程而产生的市民文化精神”①。而寻根文学与这种世俗文化密不可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寻根文学所寻的根原本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来。《威尼斯日记》就是对这一传统文化表述的具体实践,并将传统文化的呈现上升至东西世俗文化比较与对话的跨文化交流。
阿城在《威尼斯日记》中直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能总是孔孟老庄、亚里士多德,高来高去,要交流世俗生活的质感”②。在阿城看来,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阿城在《闲话闲说》中认为,商周甲骨文如今是我们对中国上古时期进行“说文解字”的重要依据,但实质上商周甲骨文记载的均为实际问题,并非如古埃及文明象形文字那般涉及哲学。而作为中国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哲学代表道家思想,其实大部分讲的还是日常治理,如《道德经》里讲“治大国若烹小鲜”,“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儒家思想也讲究入世,其内核就是要以仁义礼智信去建立有序的人类社会生活秩序,而非依靠形而上的“神”“理念”,其仍然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哲学。而无论是《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还是“三言二拍”,几乎都是在表述世俗文化。在阿城这里,因为中国文化“有能力融合外来文化,变化自身,自身变化。”③于是,包容性与变通性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多年来,我们大力提倡文明互鉴与交流、尊重文明多样性,从而在尊重个性与共性、民族与世界的基础上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显然是一种注重实用价值、包容与变通的时代召唤,理应包括世俗文化的对话。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精神,已浸润中国文化与民族性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经世致用、和谐共处、融会贯通的文化理念与文明精神。当下,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这就涉及两层含义:一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二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心。文化除了自身的纵向发展,还包括与异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横向发展。同理,对传统文化的体认离不开在异质文化的对话与比较中进行文化寻根,在对话与交流中发现传统文化发展的活力。无论是阿城笔下的东西饮食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对比,还是中国元素海外传播与发展,阿城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之上。因此,《威尼斯日记》看似是在写威尼斯的世俗,其实是通过东西文化的对话、对传统文化的“寻根”进行中华文明的家园追寻。并且,阿城的家园追寻并非单纯地回忆中华传统文化,而是打破了古今中外的时空界域,追溯中华文化纵向发展与海外传播与接受情况,横向比较东西世俗文化的异同点,在一纵一横的书写脉络之中对自我进行文化认同,重树文化自信。可以说,阿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是极其开阔的。这也使得《威尼斯日记》突破了一般性随笔写法,从而蕴含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义。
二
关键词:阿城;《威尼斯日记》;东西对话;世俗文化;文明家园
1980年代,阿城凭借《棋王》(1984)、《树王》(1985)、《孩子王》(1985)三部中篇小说,奠定他作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的地位。但在1997年,阿城“一反常态”,出版了其应邀旅居威尼斯而写的散文随笔集《威尼斯日记》,将关注的视角转向了东西世俗文化的世界,似乎表征着其前后创作主旨的转变。目前,国内有关阿城的研究多以早期他出版的“三王”系列为主,且多以“寻根”为研究主题,鲜少关注《威尼斯日记》以及其中的涉及的东西世俗文化等对话主题。这部《威尼斯日记》,看似与阿城早期出版的小说在创作风格与思想方面差异甚大,但我认为《威尼斯日记》是对阿城一贯倡导的世俗文化表述的承续与具体实践,他以此通过东西文化对话的方式来追寻自己的文化家园。
一 “寻根”与文化精神
阿城的创作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8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三王”系列小说为代表;1990年代之后的笔记小说与散文创作,以《威尼斯日记》《遍地风流》为代表。尽管创作文体发生了转变,但阿城始终保持了一种近乎白描的文字风格,并以极为朴素、简单、凝练的文字,呈现出他所重视的文化精神,凸显其前后写作主旨的一种转变,即所谓“伴随着宗教神性退位、世俗人性凸现的过程而产生的市民文化精神”①。而寻根文学与这种世俗文化密不可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寻根文学所寻的根原本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来。《威尼斯日记》就是对这一传统文化表述的具体实践,并将传统文化的呈现上升至东西世俗文化比较与对话的跨文化交流。
阿城在《威尼斯日记》中直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能总是孔孟老庄、亚里士多德,高来高去,要交流世俗生活的质感”②。在阿城看来,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阿城在《闲话闲说》中认为,商周甲骨文如今是我们对中国上古时期进行“说文解字”的重要依据,但实质上商周甲骨文记载的均为实际问题,并非如古埃及文明象形文字那般涉及哲学。而作为中国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哲学代表道家思想,其实大部分讲的还是日常治理,如《道德经》里讲“治大国若烹小鲜”,“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儒家思想也讲究入世,其内核就是要以仁义礼智信去建立有序的人类社会生活秩序,而非依靠形而上的“神”“理念”,其仍然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哲学。而无论是《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还是“三言二拍”,几乎都是在表述世俗文化。在阿城这里,因为中国文化“有能力融合外来文化,变化自身,自身变化。”③于是,包容性与变通性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多年来,我们大力提倡文明互鉴与交流、尊重文明多样性,从而在尊重个性与共性、民族与世界的基础上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显然是一种注重实用价值、包容与变通的时代召唤,理应包括世俗文化的对话。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精神,已浸润中国文化与民族性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经世致用、和谐共处、融会贯通的文化理念与文明精神。当下,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这就涉及两层含义:一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二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心。文化除了自身的纵向发展,还包括与异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横向发展。同理,对传统文化的体认离不开在异质文化的对话与比较中进行文化寻根,在对话与交流中发现传统文化发展的活力。无论是阿城笔下的东西饮食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对比,还是中国元素海外传播与发展,阿城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之上。因此,《威尼斯日记》看似是在写威尼斯的世俗,其实是通过东西文化的对话、对传统文化的“寻根”进行中华文明的家园追寻。并且,阿城的家园追寻并非单纯地回忆中华传统文化,而是打破了古今中外的时空界域,追溯中华文化纵向发展与海外传播与接受情况,横向比较东西世俗文化的异同点,在一纵一横的书写脉络之中对自我进行文化认同,重树文化自信。可以说,阿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是极其开阔的。这也使得《威尼斯日记》突破了一般性随笔写法,从而蕴含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义。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