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文化“对话”中“返乡”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p2hyo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城的随笔集《威尼斯日记》记录了作家旅居威尼斯三个月的所见所思。从表层来看,《威尼斯日记》是在写威尼斯的文化,但敞开文本,勾连分析,却可以看到,在深层,该作品是要在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语境中,将“寻根”与文化对接,赋予不同历史、地理、文化时空界域以价值与意义,达至对“返乡”与“在家”之追寻,从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中华文明,再次对自我进行文化身份确认以重建一种文化自信。
  关键词:阿城;《威尼斯日记》;东西对话;世俗文化;文明家园
  1980年代,阿城凭借《棋王》(1984)、《树王》(1985)、《孩子王》(1985)三部中篇小说,奠定他作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的地位。但在1997年,阿城“一反常态”,出版了其应邀旅居威尼斯而写的散文随笔集《威尼斯日记》,将关注的视角转向了东西世俗文化的世界,似乎表征着其前后创作主旨的转变。目前,国内有关阿城的研究多以早期他出版的“三王”系列为主,且多以“寻根”为研究主题,鲜少关注《威尼斯日记》以及其中的涉及的东西世俗文化等对话主题。这部《威尼斯日记》,看似与阿城早期出版的小说在创作风格与思想方面差异甚大,但我认为《威尼斯日记》是对阿城一贯倡导的世俗文化表述的承续与具体实践,他以此通过东西文化对话的方式来追寻自己的文化家园。
  一 “寻根”与文化精神
  阿城的创作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8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三王”系列小说为代表;1990年代之后的笔记小说与散文创作,以《威尼斯日记》《遍地风流》为代表。尽管创作文体发生了转变,但阿城始终保持了一种近乎白描的文字风格,并以极为朴素、简单、凝练的文字,呈现出他所重视的文化精神,凸显其前后写作主旨的一种转变,即所谓“伴随着宗教神性退位、世俗人性凸现的过程而产生的市民文化精神”。而寻根文学与这种世俗文化密不可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寻根文学所寻的根原本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来。《威尼斯日记》就是对这一传统文化表述的具体实践,并将传统文化的呈现上升至东西世俗文化比较与对话的跨文化交流。
  阿城在《威尼斯日记》中直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不能总是孔孟老庄、亚里士多德,高来高去,要交流世俗生活的质感”。在阿城看来,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阿城在《闲话闲说》中认为,商周甲骨文如今是我们对中国上古时期进行“说文解字”的重要依据,但实质上商周甲骨文记载的均为实际问题,并非如古埃及文明象形文字那般涉及哲学。而作为中国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哲学代表道家思想,其实大部分讲的还是日常治理,如《道德经》里讲“治大国若烹小鲜”,“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儒家思想也讲究入世,其内核就是要以仁义礼智信去建立有序的人类社会生活秩序,而非依靠形而上的“神”“理念”,其仍然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哲学。而无论是《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还是“三言二拍”,几乎都是在表述世俗文化。在阿城这里,因为中国文化“有能力融合外来文化,变化自身,自身变化。”于是,包容性与变通性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多年来,我们大力提倡文明互鉴与交流、尊重文明多样性,从而在尊重个性与共性、民族与世界的基础上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显然是一种注重实用价值、包容与变通的时代召唤,理应包括世俗文化的对话。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化精神,已浸润中国文化与民族性格,塑造了中华民族经世致用、和谐共处、融会贯通的文化理念与文明精神。当下,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这就涉及两层含义:一是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二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心。文化除了自身的纵向发展,还包括与异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横向发展。同理,对传统文化的体认离不开在异质文化的对话与比较中进行文化寻根,在对话与交流中发现传统文化发展的活力。无论是阿城笔下的东西饮食文化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对比,还是中国元素海外传播与发展,阿城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寻之上。因此,《威尼斯日记》看似是在写威尼斯的世俗,其实是通过东西文化的对话、对传统文化的“寻根”进行中华文明的家园追寻。并且,阿城的家园追寻并非单纯地回忆中华传统文化,而是打破了古今中外的时空界域,追溯中华文化纵向发展与海外传播与接受情况,横向比较东西世俗文化的异同点,在一纵一横的书写脉络之中对自我进行文化认同,重树文化自信。可以说,阿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是极其开阔的。这也使得《威尼斯日记》突破了一般性随笔写法,从而蕴含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义。
  二
其他文献
“辨析修改病句”是中考“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的常规题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这是我们日常语文学习应达成的能力目标,也是中考该考点命题的出发点。  盘点2017年中考病句类试题,我们发现“辨析修改病句”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采用选择题,这种题型便于考查学生辨析各种句子中语病类型的能力;二是采用主观修改题,要求
众所周知,现代人太缺乏运动,而且也难持之以恒。英国总人口中,肥胖人口比例高达25%,排欧洲第二。而另一方面,“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英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中,每月仅和亲友或外界交流一次的人达到了一百万。  正因如此,总部位于伦敦的非营利组织GoodGym 的创始人Ivo Gormley希望找到一种方式,同时满足这两类人的需求。他们的口号是:做好事,健好身。  跑步者申请加入后,GoodGym会根据个
那一夜的雪花,飘落一地银色的月光,皎洁如初。父亲的印象被定格在雪月间。  记忆中,父亲的形象总是高大而又威严,他是不苟言笑的一个人,他的皮肤从年头至年尾都是黑黝黝的,过度的风吹日晒使他的脸上出现了本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深深“沟壑”,他的声音大部分时间都是略显沙哑而又粗犷的,略高些便会给人以要发怒的感觉。对于童年的我,父亲的形象远没有母亲来得温柔亲切。  幼时对父亲的记忆似乎只是局限于“严厉”二字,他
“孤独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心有无限感慨……”电视里传来一曲天籁,把我推向记忆中光辉灿烂的一刻。  语文课的惯例是每天上来一个同学演讲《我喜欢……》,时间如白驹过隙,马上就要轮到我了。  我该演讲什么内容呢?我开始琢磨起来。我想到了汪曾祺。前年,我一直在读他的文章。无疑,这个大作家是我所喜欢的。于是,我先在纸上列出我喜欢他的原因,然后将提纲整理成文。中途有不清楚的地方,我就翻出他的《人间
①那时候我只有十多岁,还在上小学。我的暑假都在山里的外婆家度过。我只记得一个又一个山村的夜晚,我被小舅、几个表哥表姐们领着,沿河走三四里的土路,去另一个村庄看电影。  ②那时外婆家条件并不好,舅舅和表哥们也难得有什么零钱,哪有钱经常看电影呢?我现在想来,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那时候,山里的人们,经济状况都差不多,每场都有那么多的观众,想来电影票的价钱,也不会贵到哪里去。  ③晚饭后,人们隔着河岸相互
花,品种繁多,色香迥异,风姿各具。牡丹,国色天香,一向被称为富贵花;木棉,被视为英雄花;栀子,是中国传统的爱情花。而梅、兰、竹、菊,又以其清、隐、雅、淡被称为花之“四君子”。人们对花也各有所爱,如:周敦颐独爱莲;戴望舒寄情丁香;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生喜爱海棠……每一种花,都有它独特的韵味、意境和品性。请和我一起进入花的海洋,看看名人爱花所反映出的独特品质吧!  莲之意  我在语文书中学到了关于莲的品
曾有读者质疑过,《我撞上了秋天》是否为郁达夫原作,因文中运用了“网络”、“交通管制”等新词汇,而该文确实收录在《郁达夫全集》中。此外,本文的具体写作时间不可考,但据词汇应用等推测,应写作于《故都的秋》之后。  少时读郁达夫《故都的秋》,着实被文中的语言惊艳到了,至今还记得文中那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早晨起来,
【实用素材二】  201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偏僻的街道旁,出现许多奇形怪状的小房子。小房子是用旧木材改装的,虽然很小,但设计精美。更让人惊奇的是,小房子底座安装着四只坚固的大脚轮,可以到处行走。那么,是谁发明并设计了这种小房子呢?  格雷·科隆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名设计师,一天,科隆在路旁看到许多流浪者席地而卧,当时下着小雨,看到那些流浪者瑟瑟发抖,科隆心中不忍,他突然想起,车厢里有装修时
天文地理  “死”的代称  按身份等级  谓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死曰“卒”。  按年龄  不满20岁死曰“殇”,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青壮年死谓之“夭亡”,但于讣告上写“疾终”。老年死谓之“寿终”。如系家族最高长辈,男加“正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含有共价键的盐是()。  A.CaCl,  B.H,SO,  C.Ba(OH)z  D.Na,CO,  解析:CaCl属于盐,且只含有离子键;H,SO属于酸,且只含有共价键;Ba(OH)z属于碱,Ba2 与OH之间为离子键,OH~中O与H之间为共价键;Na,CO。属于盐,Nat与CO之间为离子键,CO中C与0之间为共价键。答案为D。  2.蒸馏操作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