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道雄关行记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ju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鸟道雄关采风的车驶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路继续向前,车继续颠簸。坐在这车上,还真是有历经惊涛骇浪的惊心动魄。也许,我该看看外面,分散一下颠簸的感觉。想到这,我把眼光看向窗外。哇!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那山,是从天而降的,一泻而下的绿,犹如九天仙女飘然而下的绿长裙。爱美的仙女姐姐嫌绿色太单调,不能尽显她的气质与个性,便用巧手绣上一树一树的白杜鹃花,让她的长裙更多些灵动与层次。风儿轻轻吹过,绿裙白花柔柔舞动,这正是仙女姐姐在向我们展示曼妙舞姿。看着看着,我便有了买条绿底白花的飘飘长裙的愿望,有了做回仙女姐姐的遐想。
  这绿底白花的长裙还在我心底荡漾,马上又有新东西冲击我的味蕾。车窗外,一路都是带刺的小黄果,都在唱着歌儿招着手:“路旁的花儿正在开,树上的果儿等人摘,等人摘。”这小小的黄果是我童年的最爱,我们当地人都叫它黄泡,也许是它像一个一个的泡泡而得名吧。
  童年时,每到这个季节,总会与几个小伙伴相约去摘。摘的时候总是争着抢着,可吃的时候又总是慷慨解囊,毫无保留地分享着,品尝着,说笑着。那酸酸甜甜的味,至今记忆犹新。那一串一串的笑语,至今萦绕脑际。我几次跃跃欲试,想在车驶过黄泡树的一刹那,顺手摘几小颗解解馋。坐在旁边的同志发现了我的动机:“小王。注意安全,等下会有你吃的。”我扮个鬼脸,只得乖乖坐好。
  车停了下来,我们到石甲村委会小憩。虽说是小憩,但收获并没有因为小憩而停止。随着彝家阿妹端茶倒水走过,吸引你目光的定是那身绚丽的彝家盛装耀眼得如同盛开的山茶花,热情、奔放。我是爱美的,一直贪婪地盯着漂亮衣服不放。这时,村委会的同志征求女同胞的意见,要不要做回彝家姑娘,这可乐坏了我,迫不及待就要换上。
  到了彝家姑娘的闺房,那一身彝装竟让我无从下手,它犹如天边扯下一片一片的彩云,一块做长裳,一块做小褂,一块是围腰,一块是裹背……就是一块一块的,好像都没有裁剪,没有缝制,更没有钉纽扣……我是真的不知道要怎么穿!
  彝家小姐姐一边帮我穿衣服,一边给我介绍这一片区服饰的特点:我们彝族服饰以银饰和绣花为主。你看,我们已婚女子结发髻,发髻呈宝塔壮。发髻上戴“别子”(“别子”其实就是发卡,它分4串,每串有两个灯笼绣球、两个响钟和两尾小鱼,均为银制品)。发髻外包裹黑包头(未婚女子不裹包头,戴银鼓帽),包头上有银串珠和亮球装饰。上衣领和袖、襟,镶上多层、鲜艳且样式不相同的金银丝瓣或自绣花纹。上衣外罩齐腰蓝布短领褂,领口饰有由7个银鼓钉拼成的5个叶子,彝语称之为“披巴”。领褂四周用银鼓钉镶边,共4排,每排36颗,一件领褂有200多颗。胸前佩戴银质“三须”针筒,“菱角吊”和鸡心型绣花荷包。腰间系围腰。背背直径一尺左右的圆裹背,上绣两朵太阳花,一大一小,对称排烈。裹背分内外两层,中可载物。鞋是绣花鞋,船型或凤头型。鞋面绣40余朵小花,中夹40余片綠叶。
  一套服饰,竟有这么多学问。它的美,不仅是外在美,更是有内涵的美。我不禁赞叹起彝家先人的用心和智慧。
  第一次穿上盛装,我掩饰不住做彝家人的骄傲和美不过盛装的娇羞,甚至幻想着我就是待出嫁的姑娘,羞答答地送出我亲手绣制的荷包。村委会的一位老艺人告诉我:“我们彝家人的围腰与圆裹背都有着优美的传说。”
  “彝族人称围腰为‘给布’,比汉族人的要大,一般长55公分,宽40公分。左右下镶各自喜爱的花边。从民族学角度讲。给布表现彝族女性的羞耻意识。”红山讲起了故事:“传说天地老祖来人间闲逛,看见一个貌美如花农妇在地里种小麦,老祖惊异人间有这等灵物,就想考考这农妇:喂,你一天锄地锄了多少锄?农妇看一看老祖说:我一天锄了几千几万锄,你一天走路走了多少步?老祖无话可答。第二天,老祖骑着高头大马来到农妇家,高声对农妇说:我上马还是下马?农妇走到自家门槛上,对老祖说:我进门还是出门?老祖又输了。老祖感觉世间女子太聪明了,应该让她们收敛一点,就拿出一个围腰送给农妇。农妇系上围腰后,就没男人聪明了。从此,彝族人便有了围腰。”
  老艺人讲完围腰的故事,又讲起“圆裹背”的故事。圆裹背的故事比围腰的故事要感人些:它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相爱,遭到迫害后逃到山洞,蜘蛛吐丝织网封住洞口救下他们的事。这是一个不畏权势、战胜恶势力的故事:是一个可歌可泣追寻真爱的故事;这更是一个“滴水之恩,泉涌相报”的感恩故事。红山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津津有味。这又岂止是一个故事,这些服饰在繁复的花纹中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和民族情感,像是彝族文化里的山茶花,在美丽中饱含着独特的气质。这是一个民族的气魄和灵魂:一身服饰、一种精神、一种象征。
  吃过中午饭,真正开始走古道。对我来说,古道就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就是一首古老的歌,随着叮叮当当的马铃声。从远古回荡至今。歌声流过昨天、今天、明天,是那一路的艰辛,一路的期盼……
  不是么,那石板坡的每一块石板上,那些深深浅浅的印记是阿哥一步三回头的“脚迹窝”。赶起马帮,走出这山涧,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归,才能再见到阿妹的身影听见阿妹的山歌。多想说“阿妹阿妹等着我”,又不敢说:这一路,重重关山,漫漫风雨,猛兽出没,匪徒抢杀,马帮一去归期不定,怕误了阿妹青春和心意。一路的纠结一路的留恋,阿妹只得藏心里,藏梦里:只得为你唱响离别的歌:“阿哥走过石板坡,石板坡上风吹过。哥爱小妹口难说,只把阿妹记心窝。”
  走在石板路上,听着石板坡每块石板下的水流过,那是阿妹想念阿哥流泪时的呜咽。阿哥你不辞而别,但阿妹知道昨晚阿妹窗前你来过。深情的目光在月光下闪烁,你的身影在月光中婆娑。阿哥啊阿哥,你为何不叫阿妹等着哥?
  阿哥啊阿哥,你从石板坡上走过,可知阿妹送你也到石板坡?“石板块块哥走过,泪水滴滴妹送哥。阿哥阿哥你回头,回头看看阿妹我。”
  马帮远了,阿哥远了,相思近了,想念近了,“赶马调”“送郎调”唱起来了……
  走过斜扬而上的石板坡,也就到了山顶。往左走,弥渡与巍山的交界处,立有一块长1,45米,高40厘米,厚20厘米的石碑,上面自右至左刻着“鸟道雄关”四个大字。石碑旁边,不知道是一小座石房子还是算一块碑,上面还有浅浮雕神像,反正我是叫不出神像名字的。但这些神像,定是能祈求平安、丰收、兴旺的!
  据说,每年的仲秋时节,成千上万的候鸟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迁徙,飞往缅甸、印度、马来半岛等地过冬。于是有了“鸟道雄关”一景。“鸟道雄关”不仅是一条鸟道,也是一条马帮之道。站在这石碑旁边,脑际不仅浮现雾朦星稀的夜晚,当地彝民在这里烧起松明火诱惑各种鸟扑向火边捕鸟的情景;眼前还会浮现有一条若隐若现的崎岖山道,赶马人不紧不慢走过,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当然,耳边仿佛还能聆听到叮当叮当的马铃声;还能感受那一段历史的久远与艰辛。
其他文献
一  我与笔山书院有缘,在此求学六个春秋。  笔山书院坐落在古镇州城宾川一中校内,原为明代进士何邦宪之遗业,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为知州甘国辅购置,改建重修,因其背靠钟英山,取“钟英毓秀”之义,题名“育英书院”。雍正四年(1726年),知州周钺又捐资重修,因其面对笔架山而易名“笔山书院”。  笔山书院与后来的宾川教育一脉相承,具有教育开山、文化传承之历史功绩。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
期刊
在不少地方都有白云寺,仅在大理,就有弥渡白云寺、南涧白云寺。关乎弥渡白云寺的美好,已珍藏在生命的行囊里。而每一次,车行从巍山到南涧的路途中,看到一块醒目的白云寺路标牌,看到路牌,心便会萌生出对南涧白云寺的美好遐想。  初冬闲暇时,朋友邀约,如愿去探访南涧的白云寺。我们一行四人,在小雪天的中午从巍山古城出发,行至南涧地界的白云寺路牌,往西南方向,沿着狭窄的山路,盘旋而上,山路弯弯,曲折迂回。车内,朋
期刊
老君山位于丽江与剑川、兰坪交界处,属横断山系云岭主脉,金沙江环其左,澜沧江绕其右,因其岭脊走向围成半环状,恰似一个马蹄形的老君炼丹炉而得名,曾被称为“滇省众山之祖”。  正逢假期,我们驱车从甸南下高速,沿剑兰线到了羊岑乡的大佛殿。蓝天、白云、田野、黄澄澄的稻谷,山脊。绿岑岑的松林。各色喇叭花掛上篱笆,深深浅浅的黄,深深浅浅的绿,秋的气息扑面而来。我闭目,想要把这一切深秋的美景都珍藏到我内心深处。 
期刊
“生活从阅读开始”是傈僳族作家杨泽文的散文随笔新著《面朝文字的沧海》中的一句话。虽然这本散文随笔集也收人了一些作家反映乡村大自然和人文民风的美好纯朴以及四海旅痕的作品,但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主要以阅读为题材的散文随笔集,是一本书写作家的读书生活、呈现作家的阅读经历、反映作家阅读中的感悟、快乐和阅读给他人生带来变化的一本书。对于泽文来说,他真正的生活,就是从阅读开始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
期刊
一株龙血树  隔壁的单位新找了好的办公地点搬走了。不知是有意还是疏忽了,遗下一盆盆栽在办公室里。有一天我不经意地从窗外向里瞟了一眼,那株盆栽长时问无人浇水,叶子已经发蔫,干瘦卷曲,无力地垂了下去,宛若一位迟暮的老人,蹲在角落里打着盹。也就是这一眼,我不禁心里一颤,想起母亲生前曾唏嘘着说过邻居的一个老人,在稻草堆下蹲着晒太阳,蹲着蹲着一歪头就老去了。我开始为着这株可怜的植物心伤不已,每次走过窗前都要
期刊
古城飞歌  在我的住处往西,走在沧桑的东门街上,两边各色或传统或时尚的店铺,摆满了各种商品,白族布扎、绣品乃至现代时髦衣物,还有那些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米线店、饺子铺和来往的人流,延续着剑川古城商业曾经的繁华。房屋下,一盆盆绽放的茶花在冬日的阳光里显得十分娇艳俏丽,也给这古朴的街道增添了几分色彩。出东门街,在剑阳楼广场向西约200米,两院灰瓦白墙的白族民居出现在眼前,其中一院“周钟岳故居”的匾牌下赫然
期刊
假如《彩月和她的情人》举行首映式,我会这样说:“七十一岁辞世的母亲。五岁成了孤儿,在外漂泊三十六年,四十一岁,领着我,回到朝思暮想的大理故乡。我希望自己的文字,也能像母亲一样,属于故乡,属于大理……”  一  洱海边有很多大青树。有的树根全部裸露在岩壁上,虬蟠在石缝间,将生命的坚韧交给巨石。同时,面海,临水,与海风海浪同歌,与海中蓝天同梦,又让海将生命的瑰丽交给自己。于是,立岩,依山,在人们头顶,
期刊
下关风  以你的脾气  是不会在乎  性别年龄身份  和美丑的  来者都是客  你都要抱一抱  抱过了  就忘不掉  抱过了  世界就小了  小在你心尖  小成一缕风  上关花  人心向善  莲花上树  上树的莲花成了佛  遇见的人  从此有了福  梵音中飘来  花三瓣  一瓣让你心无挂碍  一瓣让你远离颠倒梦想  一瓣让你究竟涅槃  花开  你家  福到  大理  苍山雪  你的出现  使山顶的
期刊
一年四季,我最喜欢初秋时节。田野的五谷开始泛黄,空气里散发着浓浓的五谷芳香。在这样的日子里,伸手抓一把空气,手里就会留下淡淡的五谷芳香。初秋的日子仰望天空,会感觉天比平日高许多。感觉云比棉花、比雪花都白,天空碧蓝得如同大海,特别是当一群群大雁排着队形从头顶上飞过,唱着团结奋进的歌,秋的韵律才感觉完整。  就在这个秋季,机缘巧合,我们来到滇西峡谷中的漕涧坝,走进坝子西边莽莽志奔山的秋里。秋风,在志奔
期刊
石头  越陷越深  裸露在外的  漂泊者  需要捂一捂,需要深藏不露地  面对枯草,面对骨髓  面对坐在对面山岗抽旱烟的  古老的老人  那布满古老的纹路里  有纪录片里古老玛雅文字  一样动人的隐秘  驱赶岩羊的动作和他祖辈一样  笨重而虔诚  像这空山布满的石头  虔诚而结实  像露水在这世间  一动不动  碎石  越想越是石头  越挣扎越陷落  不知冷暖  不懂深浅  越来越像石头  狠狠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