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学生发展方式,再造育人新生态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ych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也是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高中时期的学生,自主发展意识逐步增强,思维更加灵活和开放,想象力和好奇心更加突显,独特个性日益彰显,身心的发展处在极不稳定的状态,这决定了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机遇期和关键期,但也同样是挑战期。因此,给学生适宜的环境,信任并解放学生,让天性自由绽放,就成了高中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我始终认为教育从未改变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世界,而不是留在今天的世界。2020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学校: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定义新的教育模式》报告提出未来学生应学习的四个内容:全球公民技能、创新和创造力技能、技术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不断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质疑与批判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高中教育如果想对学生和未来社会有所贡献,就应当站在未来教育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视角,立足人才培养的大视野和大格局,树立未来人才观。要站在学生以及终身发展的角度,始终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内在潜质和发展需要,树立基于学生需要的发展观。为此,必须颠覆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真正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为人才培养提供持续的动力和精神支撑。一是尊重学生。教育不应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意志表达和知识灌输,而是从学生的人格尊严、发展潜质、优势智能、发展需要出发,找到实现教育与学生发展同频共振、提升教育价值、提高教育效能的方向和路径。二是激发学生。没有动机,就没有学习,也就没有教育;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力量,最终源于学生自身,虽然好的教育环境和优秀的教育者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是却永远无法取代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动机与动力。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校教育就需要构建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态,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内生出发展的理想和信念,产生发展的动机和“由内而外”的动力;就需要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制度和机制,引导和调动起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能量和兴趣,驱动自我实现符合社会人发展要求的素质发展,实现“由外而内”的成长动力;就需要创造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的现实场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合作沟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激发出自身的最大潜力,实现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三是发展学生。尊重是前提,激发是过程,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学生的发展,就是以为学生创造价值作为衡量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标准,构建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建立多元的发展渠道,让每个学生的独特的优势智能在学校环境中获得挖掘和成长的机会,努力为每个学生未来给社会贡献价值奠定基础。
  建立在科学的目标追求和理念厘定的基础上,高中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实现学生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再造符合并激发学生发展的环境、平台、资源、文化等。
  自主发展,激活学生发展的自身动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其自身发展的能量和动力从根本上只能依靠自身来推动。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多元智能的生命体。这些都启示教育:学生自身是一个能量的集合体,教育要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创造条件不断激活学生的“能量球”,保持学生自身能量的恒久激发;学生的发展中,虽然会受到教育、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是其自身的因素决定了发展基本趋势。传统教育中,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以严格控制和约束为基本方式的管理,让学生很难有自由意志表达的机会,更不可能有自主发展的条件。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只有孩子才真正掌握通向自己内心世界的钥匙”“解放学生,给学生以自由”。教育改变的真正目的不是为对抗传统的教育,而是要给学生创造最好的、可以实现自主发展的环境。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变化,自主性、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等已经成为时代的特点,改变传统教育,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 。为此,学校必须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环境中,涵养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社会伦理的观念;在自创社团、自主研究中,培养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自主锻造各项社会能力和素养。我相信:只有学生才是自己发展的最好动力和资源。
  个性发展,引发学生发展的源源活力
  个性发展方式,是教育为学生发展所提供的教育生态,包括认同并尊重学生个性潜质、理解和包容学生独特品质、引导和激发个性发展兴趣、支持并成就学生优势智能。学生生命个体存在着差异性以及发展的独特性,其学校生活的激情与活力以及未来发展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不是在学校教育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和方式。受工业化时代的影响,教育也形成了标准化、统一性、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和文化,使得学校教育失去了对学生作为人的认知和尊重,所以统一的班级授课、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作业、统一的评价标准,其结果就是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潜质,造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激情缺失、热情不足,学生消极被动地适应学校的要求和规定,既不能表达个性,更不可能张扬个性。
  在高中阶段,学生不管是认知能力还是人生体验都有了较高层次的基础。学生开始以独特的视角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彰显自己才能的愿望愈加强烈,并且也期待融入社会和世界,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心智发展的必然。环境对于他们的极大吸引力,引发了他们深度探究未知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学校应当顺应这种天性的自然发展,从管理、文化、资源、评价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支持:形成开放管理制度与机制,以底线思维为边界,在守住道德、法纪、安全和健康底线的基础上,开放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营造个性发展的文化氛围,形成推崇个性发展的精神环境,树立学生个性发展的荣誉感和意识,让学生的自主选择成为常态,让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强化资源建设,在充分调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学术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创建符合兴趣发展和领导力素养提升的社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看结果看过程、不看成绩看优势、不比别人比自己,让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断激发和树立个性发展的信念和信心。总之,个性发展方式,最终会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状态。   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发展的无穷潜力
  好的教育是为学生走向未来的世界做准备的,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是赢得未来发展最好的支点。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质,陶行知说,人人都是创造之才,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并且提出了“六大解放”的理念。高中时期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阶段,学校应形成创新的氛围,构建创新的机制,打造创新的平台和条件,从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锤炼上,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创新素养发展支持。
  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学校创新文化的生成。在今天这个充满创新的时代,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些创新不仅要体现在教育的理念和制度上,更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与实践上。例如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变革,不仅能让学生直接感受科技给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带来的巨大改变,而且能够深刻地理解教育变革对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卓越领导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努力构建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既要开发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方法意义的课程,又要开发能够让学生创新性地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课程;既要创设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程,又要创设基于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的实验类和比赛类课程。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只有创新才能把握住机会,只要创新就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这不仅极大促进了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灵和意识也是潜移默化的浸润和熏陶。
  系统发展,追求学生发展的最佳效益
  系统论的观点给我们认识学生和教育,以及高质量高效益做教育提供了思维方式的支持。构建高中阶段人才培养的格局,需要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进行设计和推进,不仅要“五育并举”,还要“五育融合”,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但是,现实教育中由于受到分析式思维方式的影响,不仅学业分科,而且各科内容在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割裂进行。人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仅其身体的各个部分和要素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且人的身、心、灵也是有机的整体,由此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这意味着系统的各个部分和要素既各自独立,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高中教育是在有限的时间,尽最大可能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和创造价值,需要牢固树立系统发展的观念,让“五育”成为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否则,孤立地看待“五育”的教育内容,会让任何一项教育内容脱离人的发展整体,也就不可能获得应有的效果。如果能够在进行任何一个内容的教育过程中,融入其他各项教育内容,那么不仅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使教育过程顺畅自然,而且也将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益。例如,让学生到企业开展职业体验活动,看似一个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如果能够对活动进行整体设计,让学生提前策划,自主与企业对接,活动中不仅去了解企业的核心生产业务知识,也去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用人机制等,活动结束时,还要给企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就会成为一个具有完整教育意义的活动。所以当有了教育的深度设计和思考时,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具有深刻影响学生生命的意义。孔子曾经提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每一种内容的教育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以教育活动融合教育内容,承载教育的品质和内涵,从而让教育既真实可信,也极富成效。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高中教育需要回归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的价值追求,为生命创造“各展其长、各尽其才、各得其所”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地提升每个学生生命的幸福感和价值感,构筑起学生面向未来发展的生命制高点。
其他文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哲学思维为问题导向。辩证思维、矛盾思维、系统思维、群众思维,四大思维贯穿其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实践中的统一,挖掘其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既能够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核与本质,又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继承与发展。
课程思政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学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学主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教学单位落实推进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  河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各环节,注重加强与学校长期探索形成的“滴灌”育人模式相结合,在高质量育
教师A:我去年带的班级非常糟糕,课堂纪律一直乱糟糟的,所以每次考试成绩都倒数。今年带的这届学生要乖得多,但仍有个别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比较调皮,上次月考下来,班级成绩依然倒数。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要想教好书,首先得让学生怕你,那样他们才会好好学。而像我这种性格温和、不够严厉的人,大概还是不适合教书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部编版”语文教材也在每册中增设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使阅读向课外延伸。可见,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很重要。  小学高年级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期。笔者对我校高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情况进行了问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博物馆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多媒体技术在陈列展览中的合理、适度应用,在提高其观众观赏、探索的兴趣,创造崭新参观体验的同时,可以更好传播历史文化。因此,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应得到重视。近年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在陈列展览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文章对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多媒体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总结,探讨陈列展览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学习不只是读书。从广义上说,一切为了适应生存而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行为都叫学习。学习有普适的方法,但更有千差万别的个体情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长,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性,找到个体与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适宜性,这是更为宏观的学习。  敏锐地发现并坚定地抓住自己的先天禀赋,是富有成效地进行学习的重要一步。选择符合自己天性的专业,就能充分发挥个人优势,还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快乐和愉悦,激发内源性动力,正所
音乐艺术的学习对孩子各方面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以传承发展民族特色艺术为着力点,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五处小学将目标锁定在“快板表演”上,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快乐快板”课程。  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五处小学始建于1987年,原属中铁十五局集团五公司子弟小学,曾获铁道建筑总公司“示范学校”、瀍河区首所“河南省文明单位”和“办学水平一类达标学校”称号。后因企业改制,学校停办3年。2007年,学校恢复办学并移交瀍河
能提出问题是学会学习的一种表现,也许不久之后知识会遗忘,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却会一直发酵升华,渗入思想,体现在行为中。  通过对高中历史统编教科书的教学实践与观察,笔者发现一线教师普遍感到教材容量大,授课进度提不上来,甚至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为了赶课就多半以灌输知识的方式来解决,大大压缩了涵育素养的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化解有限的上课时间和庞大的课时内容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基
“生命活力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满意场”。从课堂教学系统的构成上看,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这个“整体”之中,“教”与“学”这两个子系统能够优化组合,即教师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热烈讨论”“争论和交流”与“体验领悟”,从而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在“和谐”的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成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从而使课堂变得高效。 
时光散落在生命的细节里,漏下一地碎金。作為一名小学教师,梁燕燕的身边每天围绕着一群孩子,日子平淡清喜,一张张童真的笑脸,便是岁月最好的打赏。人们常说,亲子之爱就像风筝的那根线,飞得再远,线牵在父母手中。老师的爱却如无根的白云,飘走了,便不求归期。风来,花开,老师一直站在原地,向着广阔的天空年复一年地用力托举……  “体育老师”别出机杼的语文课  1997年,梁燕燕从师范学校体育专业毕业,进入威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