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把我写进稿子,希望你能用我的外号——彩陶三,因为在家里我排行老三,又是靠着7件彩陶才在北京扎的根。”在这次采访之初,彩陶三这样告诉《记者观察》记者。
彩陶三、万历赵、青花王等这些明显带有纪年和器型的外号,听上去才能够符合潘家园的身份,也就是这些外号,造就了很多至今仍让圈内人津津乐道的财富神话。作为二道贩子的他们,曾经是农民,而现在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二爷”。
“鬼市”里的第一桶金
9年前的隆冬,当彩陶三拎着17件从甘肃老家收购的彩陶和青灰陶罐来到北京时,压根没有想到在北京一干就是10年,更没有想到会成为圈内排得上号的人物。和几乎所有的“二爷”一样,在老家靠锄头和镰刀生活的他,没几年就走上了倒卖藏品的路。“北京人肯出钱,只要能把手里的货出了就行。”这是他最初来北京的想法。
2000年的潘家园,和现在比,自然冷清了很多,但出名就出名在它的“鬼市”上,那时候的“鬼市”交易量甚至要大过白天的市场交易量。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北京,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只有两个地方人头攒动,一个是天安门,一个是潘家园。”
彩陶三刚来的时候,就在潘家园附近租了一间旧屋,天天赶“鬼市”。“那时候很辛苦,尤其是冬天,很冷,还不敢穿太多,万一市场纠察队或者工商局来人,跑起来也利落。”就这样,他在“鬼市”赚取了来北京的第一桶金。半年后,有了10万元钱的他作出了一个决定:留在潘家园,留在北京。从此,他踏上了无数“二爷”走过的路:先靠手里的真货积累人脉,构架关系网,手里的存货卖完后,再到民间收购或者直接通过别人介绍购进大量的赝品,真的假的掺着卖。“别以为来买古董的都是眼力好的,其中的‘棒槌’多着呢!”
“棒槌”最好骗
“棒槌”,又叫“烧包”“肉鸡”,是“二爷”们对那些鉴定水平明显是个半吊子但却自信满满想来“捡漏”的藏家的统称。
“这样的人最好骗,是我们最喜欢的顾客。”通过彩陶三的面授,记者对于“二爷”们的宰客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很简单,无非就两招,一招是“借刀宰人”,另一招是“故弄玄虚”。“借刀宰人”就是用“托”来套买家。最初的“托”来自于周围的那些摊贩或者小伙计,但是后来行不通了,因为一回生二回熟,总是露熟脸也不行,容易穿帮。有了这样的顾虑之后,一个行业便应运而生了,那就是职业的“托”。彩陶三戏称他们为“文物蚯蚓”,专门用来钓“棒槌”这种“鱼”。这些人也多来自农村,多是“二爷”们的乡里乡亲。他们的任务就是每天在市场转悠,当某个摊主需要他们来“钓鱼”的时候,他们就凑上来,用诸如“逛遍了市场,总算看见好东西了”之类的话语来引诱买家,交易完成过后再来摊主这分成。
另一招“故弄玄虚”就得看“二爷”的表演功力了。“兄弟,没看新闻啊,我这货是他们从地下起出来的。这不,现在人进去了,托我把东西卖了,打点关系。”在说这些话的空儿,同时做出左顾右盼,怕别人听见的动作。“一般这两招出来,‘棒槌’十有八九就买了,虽然价钱大,但他心里肯定很满意。”
说到最不喜欢的顾客时,彩陶三并没有将矛头指向国内的专业藏家,而是指向了外国人。作为北京城数一数二的古玩交易市场,潘家园在吸引着国内藏家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来此淘金。但外国人比较精明,很难让他们出手,甚至就算确定是真品,他们也会衡量再三。并且由于语言不通,他们会时常在价格方面跟摊主们产生分歧,你伸出来三个指头,他们不往三万、三千上考虑,而是在说三百,甚至是三十。他们的这种近乎耍赖的行为,常常让“二爷”们恼火不已,甚至不想做外国人的生意。对此,彩陶三总结出了一条古玩生意和纪念品生意的大不同来,“纪念品哪个老外都想买,确实也就买了;古玩老外也想买,可他就是不买。”
来自仿品的屠杀
如果现在问任何一个藏家,出去淘宝最怕什么,他们十有八九会说怕买到赝品,而彩陶三的说法也确实印证了这种担心。长久以来,潘家园充斥着大量的赝品和高仿品,甚至赝品的数量高达百分之七八十,而国内其他的古玩交易市场与潘家园如出一辙,就连货物的源头都几乎一样。有一位藏家说过这样的话:“仿品就像是一挺机关枪,没突突几下就把真品全都屠杀了。”长期以来,古玩交易有一条不成文的行规,而且经过了这么多年,都一直被交易的双方所遵守,那就是卖出去的货物就像是泼出去的水,无论真假都没有退回的道理。所谓的“三包”“售后”,在这里绝对行不通,这很有点赌博的味道。“富贵在天,买定离手”。正是出于这一点,像彩陶三这样的“二爷”们才会有恃无恐地将赝品往外卖。“只要卖出去了,就不怕他找回来。”“什么都可以坏,但规矩不能坏!”
另外,这些年的科技进步也为仿造古物大开方便之门。资深记者吴树,曾经在他的《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提到了瓷器釉面老化的新方法,很简单,只要在机场过一下X光,一秒钟就能使釉面老化两百年。用高科技仿制的东西,不管你是“宫内的”还是“宫外的”专家,一概鉴定不出来。“就连我这卖仿品的,有时候新东西一出来,都不知道真假!”彩陶三坦言。而那些没有什么专业知识,就凭借着书本上的几张照片甚至是素描来辨别文物真伪的“半吊子”,就更不用说了。
千万元之后的归隐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持续升温,文物市场交易量也在飞速提高。以北京潘家园为例,年交易量是以数千万计的,在2009年8月底,还创下日交易量20万元的记录。而这些数据,就是由数千个像彩陶三的“二爷”和无数个“棒槌”缔造的。而这些,还将一直延续下去。“干这一行,心里说没鬼,那是骗人的,且不说那些东西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就是卖赝品心里也是不舒服的。今年干完,我就回老家,开个工艺品店,就纯粹地卖工艺品,到时,我这‘二爷’也就该退休了!”彩陶三告诉记者。
彩陶三、万历赵、青花王等这些明显带有纪年和器型的外号,听上去才能够符合潘家园的身份,也就是这些外号,造就了很多至今仍让圈内人津津乐道的财富神话。作为二道贩子的他们,曾经是农民,而现在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二爷”。
“鬼市”里的第一桶金
9年前的隆冬,当彩陶三拎着17件从甘肃老家收购的彩陶和青灰陶罐来到北京时,压根没有想到在北京一干就是10年,更没有想到会成为圈内排得上号的人物。和几乎所有的“二爷”一样,在老家靠锄头和镰刀生活的他,没几年就走上了倒卖藏品的路。“北京人肯出钱,只要能把手里的货出了就行。”这是他最初来北京的想法。
2000年的潘家园,和现在比,自然冷清了很多,但出名就出名在它的“鬼市”上,那时候的“鬼市”交易量甚至要大过白天的市场交易量。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北京,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只有两个地方人头攒动,一个是天安门,一个是潘家园。”
彩陶三刚来的时候,就在潘家园附近租了一间旧屋,天天赶“鬼市”。“那时候很辛苦,尤其是冬天,很冷,还不敢穿太多,万一市场纠察队或者工商局来人,跑起来也利落。”就这样,他在“鬼市”赚取了来北京的第一桶金。半年后,有了10万元钱的他作出了一个决定:留在潘家园,留在北京。从此,他踏上了无数“二爷”走过的路:先靠手里的真货积累人脉,构架关系网,手里的存货卖完后,再到民间收购或者直接通过别人介绍购进大量的赝品,真的假的掺着卖。“别以为来买古董的都是眼力好的,其中的‘棒槌’多着呢!”
“棒槌”最好骗
“棒槌”,又叫“烧包”“肉鸡”,是“二爷”们对那些鉴定水平明显是个半吊子但却自信满满想来“捡漏”的藏家的统称。
“这样的人最好骗,是我们最喜欢的顾客。”通过彩陶三的面授,记者对于“二爷”们的宰客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很简单,无非就两招,一招是“借刀宰人”,另一招是“故弄玄虚”。“借刀宰人”就是用“托”来套买家。最初的“托”来自于周围的那些摊贩或者小伙计,但是后来行不通了,因为一回生二回熟,总是露熟脸也不行,容易穿帮。有了这样的顾虑之后,一个行业便应运而生了,那就是职业的“托”。彩陶三戏称他们为“文物蚯蚓”,专门用来钓“棒槌”这种“鱼”。这些人也多来自农村,多是“二爷”们的乡里乡亲。他们的任务就是每天在市场转悠,当某个摊主需要他们来“钓鱼”的时候,他们就凑上来,用诸如“逛遍了市场,总算看见好东西了”之类的话语来引诱买家,交易完成过后再来摊主这分成。
另一招“故弄玄虚”就得看“二爷”的表演功力了。“兄弟,没看新闻啊,我这货是他们从地下起出来的。这不,现在人进去了,托我把东西卖了,打点关系。”在说这些话的空儿,同时做出左顾右盼,怕别人听见的动作。“一般这两招出来,‘棒槌’十有八九就买了,虽然价钱大,但他心里肯定很满意。”
说到最不喜欢的顾客时,彩陶三并没有将矛头指向国内的专业藏家,而是指向了外国人。作为北京城数一数二的古玩交易市场,潘家园在吸引着国内藏家的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来此淘金。但外国人比较精明,很难让他们出手,甚至就算确定是真品,他们也会衡量再三。并且由于语言不通,他们会时常在价格方面跟摊主们产生分歧,你伸出来三个指头,他们不往三万、三千上考虑,而是在说三百,甚至是三十。他们的这种近乎耍赖的行为,常常让“二爷”们恼火不已,甚至不想做外国人的生意。对此,彩陶三总结出了一条古玩生意和纪念品生意的大不同来,“纪念品哪个老外都想买,确实也就买了;古玩老外也想买,可他就是不买。”
来自仿品的屠杀
如果现在问任何一个藏家,出去淘宝最怕什么,他们十有八九会说怕买到赝品,而彩陶三的说法也确实印证了这种担心。长久以来,潘家园充斥着大量的赝品和高仿品,甚至赝品的数量高达百分之七八十,而国内其他的古玩交易市场与潘家园如出一辙,就连货物的源头都几乎一样。有一位藏家说过这样的话:“仿品就像是一挺机关枪,没突突几下就把真品全都屠杀了。”长期以来,古玩交易有一条不成文的行规,而且经过了这么多年,都一直被交易的双方所遵守,那就是卖出去的货物就像是泼出去的水,无论真假都没有退回的道理。所谓的“三包”“售后”,在这里绝对行不通,这很有点赌博的味道。“富贵在天,买定离手”。正是出于这一点,像彩陶三这样的“二爷”们才会有恃无恐地将赝品往外卖。“只要卖出去了,就不怕他找回来。”“什么都可以坏,但规矩不能坏!”
另外,这些年的科技进步也为仿造古物大开方便之门。资深记者吴树,曾经在他的《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提到了瓷器釉面老化的新方法,很简单,只要在机场过一下X光,一秒钟就能使釉面老化两百年。用高科技仿制的东西,不管你是“宫内的”还是“宫外的”专家,一概鉴定不出来。“就连我这卖仿品的,有时候新东西一出来,都不知道真假!”彩陶三坦言。而那些没有什么专业知识,就凭借着书本上的几张照片甚至是素描来辨别文物真伪的“半吊子”,就更不用说了。
千万元之后的归隐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持续升温,文物市场交易量也在飞速提高。以北京潘家园为例,年交易量是以数千万计的,在2009年8月底,还创下日交易量20万元的记录。而这些数据,就是由数千个像彩陶三的“二爷”和无数个“棒槌”缔造的。而这些,还将一直延续下去。“干这一行,心里说没鬼,那是骗人的,且不说那些东西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就是卖赝品心里也是不舒服的。今年干完,我就回老家,开个工艺品店,就纯粹地卖工艺品,到时,我这‘二爷’也就该退休了!”彩陶三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