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搭积木”大师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g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空之吻背后是他16年的努力


  在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王曙群的办公室里,几个长12毫米、直径3毫米的圆柱形零件上,密密麻麻分布着间距约0.1毫米、直径约0.9毫米的小孔,肉眼难见。这是该厂对接机构总装班组组长王曙群的徒弟们刚交的作业。只有调节好钻台的转速和钻头的进量,才能让钻孔整齐、均匀地分布。对于航天器来说,1毫米的误差,就有可能导致机毁人亡。
  不久前,与航天器打了30年交道的王曙群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作为“航天工匠”,王曙群的绝活是在太空“搭积木”。在车间里,有他研制对接机构24年的泛黄笔记本。在星空中,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曾载着他和同事亲手装调的对接机构,上演过完美的“太空之吻”。
  对接机构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对接的飞船好比两个同心圆,两个圆的边必须准确无误地贴合在一起。科研人员要靠对接机构把两个飞船连接起来,把航天员和物资输送到空间站里。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茫茫太空中圆满完成对接,轰动世界。
  为了“太空之吻”的5分钟,王曙群和同事们厉兵秣马努力了16年。从完全没有对接机构装调技术,白手起家,到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对接机构装调技术的国家,那些曾经在漫漫长夜里隐姓埋名、不问前程的青春岁月,因为坚守和执著,如今照亮了王曙群的人生。

在人工打磨中诞生的对接机构


  1989年,19岁的王曙群从技校毕业分配到厂里,从事工装模具的装配、维修工作。那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数控机床少,成型磨具要靠工人们手工制作。
  学徒第一课,让王曙群受用至今。“单培林师父让我给一个复杂的零件划线,根据这些线来加工零部件。我划完后,师父默不作声地重新划了一遍。结果,我和师父划的线差了1毫米。师父告诉了我什么叫精益求精。”
  自此,王曙群学会了踏实拧紧每一个螺钉。1996年,厂里举办高级工培训班,工作才7年的王曙群,因为在中级工考试中获得全厂第二名的好成绩,被破格允许参加培训班。这正好让他赶上对接机构产品研制,成为改变他命运的起点。
  这一年,总厂开始做对接机构的原理样机,但一切都是零基础,“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做,很多零件特别复杂,又没有数控机床,很难加工,我们只能一边做一边改,平均3个零件中就有1个不达标。”无数个夏夜里,王曙群扎在没有空调的车间里攻关。
  对接机构12把对接锁的锁钩必须同步锁紧、同步分离,这就好比在太空中“拧螺丝”。此前,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对接机构的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产生了严重偏差。为早日攻克这一难题,王曙群起早贪黑,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有时在饭桌上还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
  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摸索,他提出改变钢索旋向,以及对钢索进行预拉伸处理的工艺方案,使对接锁同步稳定性提高了16倍。
  如今,王曙群已经牵头研发了50多台(套)专用装备,完成论文15篇,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是对接机构技术国家专利主要发明成员之一。

创造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航天是个大工程,王曙群钻研的是细节。有一次,班组成员在产品装配过程中发现5个螺钉中有一个表面有些锈蚀,原因可能是储存过程中没有保存好,准备重新换一个进行装配。王曙群知道后,提出要复检螺钉的原材料,复测确实没问题,才把表面锈蚀的螺钉替换后再装配。“产品装上去后,很多地方没办法进行考核。一旦考核就是破坏性的。它的终极考核只能在发射中进行,而且机会只有一次……”王曙群这样解释他的“较真”。
  对接机构中的每一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10大类31套单机,需经过从零下40℃到50℃的高低温循环试验的考核。31套单机,就要连续做31次共37个小时的试验。
  为了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大家晚上也蹲在车间。睡意袭来,他们就用冷水擦一把脸;饿了,就啃几块饼干。“低温试验快要结束时,我们要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在零下40℃的工作箱里拆卸、安装单机,一待就是半小时。”
  在对接机构研制初期,采用熔焊技术制造的导管合格率仅为20%左右,管路多余物清洗合格率为77%左右。
  王曙群通过50件试样的焊接试验与性能测试,攻克“超细直径检漏管路制造”这项关键技术,不仅各项指标达到了航天标准,还形成了企业标准《焊接质量控制办法》。
  通过该技术,王曙群和团队先后完成了43 套试验件和正式产品清洗验证,突破了国外航天大国对我国技术的长期封锁,项目也荣获了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一号、天宫、天舟,对接机构经历了7次飞行試验考核,圆满完成了13次交会对接试验任务。对于王曙群总装的对接机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给出了“能够让航天员放心地去执行任务”的高度评价。
  “我的工作没什么高大上的,只不过是做自己分内的事,30年干下来,越来越难以割舍。”王曙群说。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王冬艳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最近,讀了一本翻译随笔《译边草》,行文精短,内容活泼,像片场花絮,着实有趣。作者周克希毕业于数学系,做了二十多年数学老师,人到中年突然对翻译产生兴趣,于是毅然改行成了一名翻译家。认清自己热爱的方向,并有胆量将前半生归整清零,从头来过,单这一点,就使人钦佩。他举了一些文坛大家的例子,让我窥视到翻译家背后的一面。  汪曾祺女儿曾描述父亲全神贯注构思时,“直眉瞪眼地坐在沙发上,像要生蛋的鸡”。周克希说这
期刊
捧读起张曼娟新书《我辈中人》,她的平和让我肃然起敬。她说:“不必做一个很有用的人,只要能享受活着的感觉,与人为善,就是最大的用处了。”  此话听似简单,却让我思索良久。何谓“享受活着”?穿过岁月的雨林,我悄然来到了人之中年。过去常听人说起的“上有老,下有小”,赫然之间竟也推送到眼前。扑面而来的万花筒生活,意外一个接着一个,困难一次又一次地袭来。  最大的痛楚来自于去年6月底,妹妹突然被诊断为直肠癌
期刊
《北上》《北上》  徐则臣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小说讲述了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作者力图跨越历史时空,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大运河精神图谱。《唐诗的读法》《唐诗的读法》  西川 著  北京出版社  作者针对当代唐诗阅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写作者的角度给出看法,同时希望为新诗写作和阅读提供参考。不论是在采择范围还是在衡量诗歌
期刊
95式枪族,当前中国解放军主力装备之一,它以精度最高、重量最轻、尺寸最小、有效射程最远四个第一,称雄于世界枪支之林。朵英贤,正是这一枪支系列的总设计师。挂帅研究新型枪  17岁时,朵英贤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这一年,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华大工学院设立了自动武器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步兵自动武器、40毫米以下口径的高射自动武器、航空自动武器设计。朵英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
期刊
在碧波荡漾的微山湖上,有一所全国唯一的“船上学校”。王升安和妻子在这里坚守了40多年,先后有3000多名渔家孩子在这里读书识字。如今,这对夫妻的别样爱情与一代代湖上学子的故事仍在继续。湖区迎来船上学校  王升安家住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微西村,这里的渔民世代生活在船上,以捕捞水产为生。因交通不便,早些年的微西村与外界联系很少,渔民们都没上过学,吃尽了没文化的苦。直到1964年,全国唯一一所“船上学校”
期刊
想要帮助那些被忽视的人  每次从南苏丹回国,站在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前,“无国界医生”志愿者周吉芳都会忍不住发出感慨,“原来这里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  “无国界医生”是世界上最大的、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独立医疗救援组织,每年有超过2000位的救援人员在世界60多个国家展开志愿服务。  加入“无国界医生”的救援人员,除了具备人道精神,还需要至少2年的专业工作经验,通晓英语或法语。每次参与救援任务
期刊
说起“寿司”,很多人会认为那是日本的传统食物,其实,寿司是地道的中国食品——早在公元200年前后,寿司的雏形就已经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直到唐代,中国沿海一带的商人把寿司带到了日本。  “让寿司回归中国”,一个几乎身无分文的安徽小伙立下宏愿,众多亲友都觉得这是个笑话,但他用8年时间,将这个笑话变成了现实。泪水遮挡不住的梦想  出生在安徽阜阳山村的董玉友,因为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选择外出打工。在无
期刊
一次,我和几个写字的女生一起吃饭,简妮也在。她除了是写手,还有另一重身份——进出口贸易商。她认识许多外国客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非洲商人。席间,她聊到自己的客户,说:“非洲没那么穷,他们都挺有钱……”  听了她的话,当时并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但事后一想,一个词跃入脑海——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意思是指: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亡者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此规律也
期刊
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骏,是地道的陕西人,言谈间带着关中漢子的爽朗。在强手如云的X射线检测装备领域,他不仅创造了自己的品牌,多项成果还打破了国际垄断,一跃成为行业内的领航者。  关中汉子创江山  自古三秦多才俊,出生在陕西宝鸡的刘骏从渭南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后,先后攻读取得法国凡尔赛大学经济学博士、法国INSEEC 商学院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英国威尔士大学MBA。  谈起刘骏
期刊
“锦袍素雅身段娇,春风拂柳展妖娆。”旗袍,凸显出女性的仪态美,它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能把旗袍穿出味道的,杨荣萍算是一位。她言谈举止端庄典雅,待人接物自信内敛。她穿着旗袍走来,娇小玲珑的身躯中存一分气宇轩昂,似乎带着流年的暗香。她既是南京荣萍服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又是荣萍品牌的创始人、总设计师。做弘扬传统文化的守阵者  2019年9月7日,第21届江苏国际服装节上,杨荣萍设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