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中,我们选取以小组活动为中心的英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将8个实验班与8个对照班进行对比。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学生整体的英语实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意识、合作学习能力也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就具体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优化的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 ] 合作学习 小组活动 话题
一、以小组活动为中心的英语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开展
1.分班分组原则。以某高职学院2006级高职各专业16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班级随机划分为8个课题实验班和8个对照班。
小组的划分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性,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的组成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课后合作学习的方便性等。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5至6人),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以由组员轮流担任)。
2.小组活动的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总体思路为:课前汇报、课中讨论、课后复习及预习。
(1)课前小组学习活动:围绕当前热点、班级纪事、新闻报道和名人故事等安排“课前报告”(Duty Report)。每次课由每小组的一名学生完成。
(2)课中小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造交流的情境,创设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围绕学过的、将要学的或课外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Role Play)、情景对话(Situational Dialogue)、讨论(Discussion)等活动,并开展小组间的竞赛,以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3)课后小组学习活动:预习新课。包括查阅词典,查找新课有关背景知识的资料,提出质疑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做好准备,再相互讨论,互相补充。
复习课堂学习的内容,如:小组成员间的课文朗读与背诵、会话训练、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及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等。
每单元结束后,每组写出学习报告,并填写“学习小组档案”。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
3.采用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本课题中所采用的评价体系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三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提升了小组活动的效率。
二、取得的成果及发现的问题
1.取得的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总体的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不再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英语教学,而是主动地去学习、交流,将英语的学习融入到一种游戏和竞赛中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2007年6月,实验班A级考试的平均通过率为85.6%,而对照班的平均通过率为76.5%,实验班超过对照班9.1个百分点。
在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口语考试中,实验班共有127名学生报名参加考试,通过率为71.65%;对照班参考人数为76人,通过率为63.1%。
2.发现的问题
(1)课前小组学习活动
由于教师对学生Duty Report中使用的语言材料不设限制,各组学生准备的话题差异性很大,导致台上与台下学生很难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或碰撞,严重削弱了台上与台下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的参与兴趣。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表达能力、口语水平等存在着差异,部分学生在组间评价的时候,评价比较刻薄,导致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自信心严重受到打击,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很大。
(2)课中小组学习活动
目前,各实验班所设计的课堂讨论题目,会话场景等都是统一的,没有按难易程度进行整体的规划,也没有按不同班级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来进行不同题目设置。同一题目在不同班级进行,学生的响应情况、所消耗的时间是不同的,这样,部分教学活动有时无法按计划进行。
(3)课后小组学习活动
教师对小组课下活动,包括预习新课,复习课堂学习的内容,每组写出学习报告等小组活动的监控力度不够。学生整体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被全部调动起来,部分学生将其视为一种任务,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小组中的个别学生独立完成的,而不是小组共同讨论的结果。
三、我们的反思
1.小组活动话题的选择
对“Duty Report”话题的设置,教师应该缩小话题选择的范围,以开放式的话题为主。对学生自行选择的材料,教师应提前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收集的短文、故事、笑话等进行适当的改编,使其符合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
话题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知识水平、专业方向的差异而有所差别,话题的难易程度要由浅入深,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话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不断调整,起初可以选取一些贴近于学生生活,且较为简单的话题,让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参与其中,了解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学生熟悉、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后再逐渐提高难度,配合教学计划。
2.评价方式的优化
在进行组间评价时,学生之间只能列举出参与活动的学生的优点,以及通过这个活动你学到了什么。对于参与学生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就很容易把握评价的尺度。
通过这种赏识教育,既能培养学生如何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又能减轻参与学生的压力,提高其自信心和参与的积极性。
3.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团队意识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国内外知名企业都非常重视团队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英语课堂这个小的平台,来为我们的学生埋下团队意识的种子。
教师可以把团队讨论、学习方法(如焦点讨论法、行动学习法、有效沟通等)教给学生,学生对新鲜事物往往会有新鲜感知求知欲。这样教师不但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方法来讨论布置的任务,也可以将其延伸,讨论如何改善学习方法,如何提高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团队荣誉感,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对于学生今后步入社会也会有很大帮助。
四、结论
笔者正将本文中提到的对部分问题改进的方法逐渐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部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题目设置、评价方式的优化),同时,有些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与完善(团队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R.M.Gagne等. 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董奇.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郑保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及解决策略[J]. 教育评论,2005.
[4]李静纯.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 ] 合作学习 小组活动 话题
一、以小组活动为中心的英语合作学习教学活动的开展
1.分班分组原则。以某高职学院2006级高职各专业16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班级随机划分为8个课题实验班和8个对照班。
小组的划分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性,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的组成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课后合作学习的方便性等。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5至6人),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以由组员轮流担任)。
2.小组活动的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总体思路为:课前汇报、课中讨论、课后复习及预习。
(1)课前小组学习活动:围绕当前热点、班级纪事、新闻报道和名人故事等安排“课前报告”(Duty Report)。每次课由每小组的一名学生完成。
(2)课中小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造交流的情境,创设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围绕学过的、将要学的或课外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Role Play)、情景对话(Situational Dialogue)、讨论(Discussion)等活动,并开展小组间的竞赛,以培养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
(3)课后小组学习活动:预习新课。包括查阅词典,查找新课有关背景知识的资料,提出质疑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做好准备,再相互讨论,互相补充。
复习课堂学习的内容,如:小组成员间的课文朗读与背诵、会话训练、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及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等。
每单元结束后,每组写出学习报告,并填写“学习小组档案”。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
3.采用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本课题中所采用的评价体系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三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提升了小组活动的效率。
二、取得的成果及发现的问题
1.取得的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总体的英语运用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不再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英语教学,而是主动地去学习、交流,将英语的学习融入到一种游戏和竞赛中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兴趣。
2007年6月,实验班A级考试的平均通过率为85.6%,而对照班的平均通过率为76.5%,实验班超过对照班9.1个百分点。
在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口语考试中,实验班共有127名学生报名参加考试,通过率为71.65%;对照班参考人数为76人,通过率为63.1%。
2.发现的问题
(1)课前小组学习活动
由于教师对学生Duty Report中使用的语言材料不设限制,各组学生准备的话题差异性很大,导致台上与台下学生很难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或碰撞,严重削弱了台上与台下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的参与兴趣。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表达能力、口语水平等存在着差异,部分学生在组间评价的时候,评价比较刻薄,导致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自信心严重受到打击,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很大。
(2)课中小组学习活动
目前,各实验班所设计的课堂讨论题目,会话场景等都是统一的,没有按难易程度进行整体的规划,也没有按不同班级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来进行不同题目设置。同一题目在不同班级进行,学生的响应情况、所消耗的时间是不同的,这样,部分教学活动有时无法按计划进行。
(3)课后小组学习活动
教师对小组课下活动,包括预习新课,复习课堂学习的内容,每组写出学习报告等小组活动的监控力度不够。学生整体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被全部调动起来,部分学生将其视为一种任务,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小组中的个别学生独立完成的,而不是小组共同讨论的结果。
三、我们的反思
1.小组活动话题的选择
对“Duty Report”话题的设置,教师应该缩小话题选择的范围,以开放式的话题为主。对学生自行选择的材料,教师应提前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收集的短文、故事、笑话等进行适当的改编,使其符合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
话题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知识水平、专业方向的差异而有所差别,话题的难易程度要由浅入深,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话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不断调整,起初可以选取一些贴近于学生生活,且较为简单的话题,让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参与其中,了解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学生熟悉、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后再逐渐提高难度,配合教学计划。
2.评价方式的优化
在进行组间评价时,学生之间只能列举出参与活动的学生的优点,以及通过这个活动你学到了什么。对于参与学生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就很容易把握评价的尺度。
通过这种赏识教育,既能培养学生如何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又能减轻参与学生的压力,提高其自信心和参与的积极性。
3.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团队意识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国内外知名企业都非常重视团队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英语课堂这个小的平台,来为我们的学生埋下团队意识的种子。
教师可以把团队讨论、学习方法(如焦点讨论法、行动学习法、有效沟通等)教给学生,学生对新鲜事物往往会有新鲜感知求知欲。这样教师不但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方法来讨论布置的任务,也可以将其延伸,讨论如何改善学习方法,如何提高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团队荣誉感,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且对于学生今后步入社会也会有很大帮助。
四、结论
笔者正将本文中提到的对部分问题改进的方法逐渐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部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题目设置、评价方式的优化),同时,有些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与完善(团队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R.M.Gagne等. 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董奇.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郑保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及解决策略[J]. 教育评论,2005.
[4]李静纯.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