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古典传统与艺术经验的多元融通——“陈彦文学创作全国学术研讨会高端论坛”综述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f1s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7月10日,由作家出版社、商洛学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陈彦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高端论坛”在商洛召开.来自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苏州大学、江苏省作家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山大学、《人民文学》《收获》《当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长篇小说选刊》《南方文坛》《上海文学》《美文》、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近3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其他文献
“新英雄人物”的塑造是“十七年”文艺的核心议题.一个颇为普遍却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戏剧与电影中最为光彩夺目、影响最为深远的“新英雄人物”常常是由剧影接力塑造完成的.电影对“新英雄人物”的塑造受到戏曲的深刻影响,呈现出脸谱化、程式化的特征,消除了其“庸常性”和个人化的情感表达,转而突出一种“崇高性”和阶级情感,使得“新英雄人物”成为正确观念或国家政策的符号化表征.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创新实验室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和多样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以天津市的“创新实验室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为抓手,挖掘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典型案例,组织专家研讨建立了《天津市中小学创新实验室优秀案例评选标准》,以其中的北辰区李咀小学的“木板上的乡情”农民画工作室为例进行剖析,旨在更好地展现优秀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路径.
在《书写“中国气派”——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后记中,贺桂梅说她真正理解了何谓“中年写作”.提起书中重点论述的那些作家们,她写道:“这些革命作家完成的都不是\'青春写作\',不是基于个人情绪和经验的\'倒影式\'写作,而是力求改造世界的理性写作.”①这也可以看作贺桂梅对自己学术研究的某种自况.她的学术研究已经走向自觉,她感受到了来自现实的驱力和责任感.《书写“中国气派”》正是这种“中年写作”的产物,它是对世界正在遭遇的历史危机的曲折思考,也是对当下思想论争所做的批判性回应.
骆一禾与存在主义思想的遭遇对他的诗学建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诗论充满存在主义因素,但对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的相关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诗乃是\'创世\'的\'是\'”则将希腊哲学传统与希伯来宗教传统结合了起来,是借西方传统而完成的诗学思想.以海德格尔为中介,骆一禾进入了荷尔德林浪漫诗学的核心,最终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新浪漫主义诗学.骆一禾诗歌创作表现出了诗歌隐喻与哲学概念之间的张力,这一经由1960年代的“内部读物”《存在主义哲学》而完成的诗学转化也具有一定的思想史意义.
尽“文字德性”以显“人性谐调”,可视为《边城》的诗学肌理.具体说来,文白结合、以白为主的现代书面白话,呈现出边城茶峒安静纯朴的境界.“大鱼来咬了你”和“摘虎耳草”的语言形象,尽显傩送的情趣与翠翠的灵动,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之美嵌入纯朴的边城.沈从文以叙事者的身份介入叙事,以“人事-人生”为中心的议论,将边城人们的“人事”转化对“人生”的思考,彰显其生命的意义,升华人性之光.而“处”字结构和替代法的结合,化虚为实,将叙事和议论扎入实有的状态,从而使得叙事和议论不离人物的生命形式.
对于当代中国研究而言,上世纪80年代①是极为重要的枢纽时段.其重要性,不止于完成了从“革命”到“改革”的主题变奏,更在于造就了许多影响至今的“真理”与“常识”,形成了诸多支配性的认识论与价值观.而这正是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以下简称《“新启蒙”知识档案》)一书的思考前提.该书的封底上醒目地标识着80年代之于当下的影响:“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框架构成了近四十年来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乃至整个20世纪的基本认知装置.”②从中可看出,贺桂梅尝试在一种总
从翻译集《陀螺》的命名中不难解读出周作人对文学趣味的追求,周作人对陀螺确实情有独钟,曾以之对译古希腊语(p)óμβοζ,更指其系古代宗教法器变而为玩具者,故将其作为书名殆非一时兴起.陀螺角色的演变,反映着1920年代中期周作人对文学艺术由为他者到为自身这一趋势的肯定.象征固有的含混复义则为他的论述赋予了灵活性:既可暗示文学高贵的起源和地位,又表示它没那么“重要”,应有自己的价值和标准.由此,亦可管窥五四落潮后周作人对浪漫主义与唯美-颓废主义的态度.
“70后”诗人以“下半身写作”的旗帜崛起于2000年,成为中国诗坛世代交替最醒目的 标志,并遮蔽了同辈诗人在乡土诗歌或农村写作方面的成果.新世纪以来的“农村写作”,背后往往隐藏着诗人在都市生存阴影里的抵抗意识,或者对农村崩解的悲鸣,迥异于新乡土诗的虚悬性.首先借助巴赫金的时空体理论,界定农村写作诗歌,再以江非(1974-)的“平墩湖”为中心,对照沈浩波、徐俊国、杨景荣等人的农村写作,探讨江非在平墩湖时期写的农务诗和田园异想诗,以及海南岛时期写的田园挽歌,看他如何历经居住时空变异的影响、写作内部的美学挣扎,
沈从文的小说《虹桥》取材于青年画家、民族学研究者李霖灿在1939-1943年进行的一系列旅行.本文以李霖灿的雪山书写为中心,说明两代作者虽都探讨了“如何表现风景”的问题,但因战时经历的不同,主体结构其实有着较大差异.对李霖灿来说,风景的审美性逐渐转化为投入社会的激情;而沈从文则将“风景”作为永恒历史价值的象征.在写作中重思个体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这也是1940年代文学普遍的问题结构.
冰心的形象标签是母爱、童真、淑婉、清澈.但这种性别式定见,却遮蔽了冰心对战乱中国深刻的现实关切及其独特的战争书写.事实上,冰心的人生、写作与战时中国紧密关联.灵活随性的散文文体是冰心介入战时政治、书写个人生命经验的大文体,她在重庆时期的散文是战时中国女性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时都市消费文化市场为女性散文的成熟与繁荣提供了契机.冰心散文中的贤妻良母形象,虽契合了战时民族主义的性别意识形态,但她对“女性脸孔”的呈现方式,却逸出主流意识形态框架,构筑起一种介于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宏大叙述与隐微修辞之间的性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