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据目前所知,大约在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在中国发展兴旺,那时人们就开始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建筑居住空间,其主要形式有巢居与穴居。可不要小看了这些原始的建筑,正是它们的出现,使得以氏族为血缘关系的原始部落确定下来,这是中华先民从原始走向农业定居生活的重要文化标志。
根据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不同,原始建筑通常分为穴居或半穴居、巢居、干栏聚落几种形式。
半坡遗址的穴居文化
穴居是中国北方原始初民的一种居住形式。原始人类最先使用的穴居,大多是和一般兽类所居一样的自然山洞。但自然的洞穴不定能全部符合人类对舒适度的要求,比如面对阳光、背对寒风。此外,还有洞穴内部的干燥度、宽敞度等。因此,人类经过长期摸索之后,开始自己动手挖掘更适宜居住的洞穴。穴居最初采用泥土为建筑材料,逐渐发展为加入植物的土木混合模式。著名的半坡遗址是中国穴居文化遗址的一个代表。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40多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发掘,在陕西境内发现上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数万件文物。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它们位于陕西西安附近沣河中游一段河岸之上,绵延约20公里。该遗址于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围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建筑遗址所出土、所考定的建筑样式,可依次分为早期、中期、与晚期三类。早期:半届穴,即室内地面比室外地面低,居室的下半部在地下,上半部空间是由木质材料和植物枝叶营构起来的。中期由半届穴向建于地面之上的居室发展,即室内地面与室外地面处于同一水平线,墙体、立柱和屋顶全部出现在地面之上。晚期:将原先一个居室大空间按功能的要求进行空间分割、分室建造,是一种多室的营构。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
居住区的建造方法是,先在黄土地上挖掘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的浅穴,穴的深度在50~80厘米之间。再以木桩密密地排列于四周,以木桩捆扎,以韧性的植物枝叶、藤蔓在桩间编结为壁体,其上覆盖屋顶,屋顶形制为侧面人字形。为了防寒保暖、挡风遮雨,又以草拌泥涂抹壁体,铺盖屋顶。圆形小屋直接建于地面之上,实际是原始穴居文化的一种发展形式。其直径约在4~6米,周围密柱排列,柱间以草等韧性材料编织成壁体,室内以立柱支撑屋宇,立柱在2~6根之间不等,结合立柱分布及数量,其上建造两面坡式的小屋顶。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应该叫半坡村。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
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半坡遗迹出土了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这些遗迹表明先民的生活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即便是刀耕火种,他们也能够过着较稳定较长久的定居生活。半坡人制作了大批彩陶,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虽然耕作于远古时期,却显现着魅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却寓意深刻,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2个男子和4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半坡建筑遗迹的发现具有至关重要的考古意义,它代表穴居这种中华建筑文化史上第一个由人工创造的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穴居建筑更是延续至今的西北地区的窑洞文化的真正始祖。
窑洞住宅的优点是四周土质厚,保温好,洞内冬暖夏凉,很适应北方冬季寒冷的情况。现在的北部及西北的山西、陕西、河南、甘肃一带,处于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少雨,黄土直立性好,正适合窑洞的建造。
现在的窑洞建筑有两种形式,一是靠崖窑,就是在天然土崖上横向往里挖洞,洞呈长方形,高、宽约为三四米,深为七八米,也有达十多米的,洞顶作成圆拱形,洞口安装上门窗,就成了一问住房。 间不够,就沿着土崖再挖出几个洞,排成一行。有的还将各洞横向用门来打通,联为一体。也有的利用山崖的高度,竖向挖出两层或多层窑洞,如果在山崖之前另建房屋,用院墙与窑洞起围成院落,就形成了 个四合院式的住宅。
第二种是天井式窑洞,就是在平地上向下挖出一深井,深约七八米,宽约15米,呈方形或长方形,也可根据需要而扩大,再在方井的四壁横向往里挖洞作住房。从地面经阶梯到井内,井底院子多种树栽花。这样座独立的地下四合院,多见于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方。人在地面,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因此,有人形容为“不见人影,只闻犬吠。”
根据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不同,原始建筑通常分为穴居或半穴居、巢居、干栏聚落几种形式。
半坡遗址的穴居文化
穴居是中国北方原始初民的一种居住形式。原始人类最先使用的穴居,大多是和一般兽类所居一样的自然山洞。但自然的洞穴不定能全部符合人类对舒适度的要求,比如面对阳光、背对寒风。此外,还有洞穴内部的干燥度、宽敞度等。因此,人类经过长期摸索之后,开始自己动手挖掘更适宜居住的洞穴。穴居最初采用泥土为建筑材料,逐渐发展为加入植物的土木混合模式。著名的半坡遗址是中国穴居文化遗址的一个代表。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40多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和发掘,在陕西境内发现上千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数万件文物。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它们位于陕西西安附近沣河中游一段河岸之上,绵延约20公里。该遗址于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围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建筑遗址所出土、所考定的建筑样式,可依次分为早期、中期、与晚期三类。早期:半届穴,即室内地面比室外地面低,居室的下半部在地下,上半部空间是由木质材料和植物枝叶营构起来的。中期由半届穴向建于地面之上的居室发展,即室内地面与室外地面处于同一水平线,墙体、立柱和屋顶全部出现在地面之上。晚期:将原先一个居室大空间按功能的要求进行空间分割、分室建造,是一种多室的营构。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
居住区的建造方法是,先在黄土地上挖掘面积一般为20平方米的浅穴,穴的深度在50~80厘米之间。再以木桩密密地排列于四周,以木桩捆扎,以韧性的植物枝叶、藤蔓在桩间编结为壁体,其上覆盖屋顶,屋顶形制为侧面人字形。为了防寒保暖、挡风遮雨,又以草拌泥涂抹壁体,铺盖屋顶。圆形小屋直接建于地面之上,实际是原始穴居文化的一种发展形式。其直径约在4~6米,周围密柱排列,柱间以草等韧性材料编织成壁体,室内以立柱支撑屋宇,立柱在2~6根之间不等,结合立柱分布及数量,其上建造两面坡式的小屋顶。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应该叫半坡村。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仅一座,位于中央,小屋围大屋而筑。这种环形布局,不会是无意识的,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一种原则、一种精神。
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半坡遗迹出土了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这些遗迹表明先民的生活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即便是刀耕火种,他们也能够过着较稳定较长久的定居生活。半坡人制作了大批彩陶,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虽然耕作于远古时期,却显现着魅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观察和认识着变幻无穷的斑斓世界,用彩色绘制在陶器上,那艺术形象尽管简洁,却寓意深刻,充分再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发现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2个男子和4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有木板葬具,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半坡建筑遗迹的发现具有至关重要的考古意义,它代表穴居这种中华建筑文化史上第一个由人工创造的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穴居建筑更是延续至今的西北地区的窑洞文化的真正始祖。
窑洞住宅的优点是四周土质厚,保温好,洞内冬暖夏凉,很适应北方冬季寒冷的情况。现在的北部及西北的山西、陕西、河南、甘肃一带,处于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少雨,黄土直立性好,正适合窑洞的建造。
现在的窑洞建筑有两种形式,一是靠崖窑,就是在天然土崖上横向往里挖洞,洞呈长方形,高、宽约为三四米,深为七八米,也有达十多米的,洞顶作成圆拱形,洞口安装上门窗,就成了一问住房。 间不够,就沿着土崖再挖出几个洞,排成一行。有的还将各洞横向用门来打通,联为一体。也有的利用山崖的高度,竖向挖出两层或多层窑洞,如果在山崖之前另建房屋,用院墙与窑洞起围成院落,就形成了 个四合院式的住宅。
第二种是天井式窑洞,就是在平地上向下挖出一深井,深约七八米,宽约15米,呈方形或长方形,也可根据需要而扩大,再在方井的四壁横向往里挖洞作住房。从地面经阶梯到井内,井底院子多种树栽花。这样座独立的地下四合院,多见于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方。人在地面,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因此,有人形容为“不见人影,只闻犬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