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封建时代的社会风气,所谓敦孝悌,重人伦,慎终追远,于是建祠堂,供奉祖先的牌位:同时,人们重科举,所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于是建书院,以培养族中子弟,特别是清中叶以后,此风尤盛。在这样的环境下催生出不少的祠堂与书院,现存的祠堂、书院,大多规模不大,甚者只有一间房子。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广州市中山七路高基恩龙里还完好地保存着广东现存书院、祠堂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宏伟,装饰得最精美的一个艺术建筑群——陈家祠。
道缵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
德邻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
这副悬挂于首进大厅两侧的对联点出了陈家祠的功用与社会价值。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建,光绪二十年(1894)落成。它是原为广东省全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当年建造的目的,既是为了供奉祖先,发扬祖先遗教遗德: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陈姓子弟,便于广东陈氏本族各县读书人来省城应考科举,供他们八考前的备读和考后的等榜之用。因此。陈家祠的建筑风格中带有浓烈的人文艺术及地域色彩,它以精美绝伦的结构、古朴的氛围,渲染出诗、书、礼、画、乐等文化韵味。
沿着铺得整齐的麻石路来到祠前,看左侧是一片坪地,绿草如茵,鲜花盛放。看右侧,陈家祠首进三座厅堂东西一字排开,通面宽20 7米,大门居正中,其东侧有“德表门”、“蔚颖门”,其西侧是“庆基门”、“昌妫门”,门内即为分隔各单位建筑的四条青云巷。
大门上高悬“陈氏书院”横额,正楷,红底黑字,气势雄浑,乃经多位名家手笔,复经众议才选定的。匾下是一对黑漆大木门,正面备用勾线重彩技法描绘门神像,高达4米,一身中国古代武将装束,非常触目,增添了书院庄严肃穆的气氛。不过这两个门神究竟画的是谁,却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大门上装有铜铸狮头门钮,直径达55厘米,莲瓣边饰,缠枝牡丹纹样,每个重达百斤:造型是龇牙咧嘴,竖眉突眼,十分凶狠的模样,如此巨大而精细的铜铺首,在广东民间实为仅有。
全祠建筑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对称,结构精炼,显得庭院宽敞。高旷阔大,厅堂巍峨雄伟,器宇轩昂。为广东民间宗祠与书院相结合的典型建筑。门前坪地和东院、西院、后院环绕四周,与内部的庭院相应,从而表现出中国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特色。
门前的石狮格外引人注目,北方石狮以雄健威武见长,而广东石狮则镂刻精细,秀丽丰满著称,于此可见。关于这对石狮还有段掌故。相传在清光绪年间,有一次涨大水,陈家祠一带水位越来越高,眼看就要毁房死人。深夜,突然传来阵阵狮吼,第二天大水便渐渐退去。此后,陈家祠一带再没发生水灾,人们因此奉这对石狮为报平安的“圣狮”云云。
陈家祠的厅堂建造得气势巍然,其间隔处理手法更具特色,前后墙壁都不用砖墙堵塞,而用品字形的两面通花屏门作为间隔,显得通透而明朗,看院落,则开阔而恬静。有“庭院深深”的感觉。再看两侧东、西斋和厢房,均较厅堂略为低矮,原作书房,供本族士子读书和歇宿之用。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斋内用花桅、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幽静清朗。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粱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显得光线柔和,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
上述便是陈家祠的基本建筑,一座晚清时代南方祠堂与书院相结合的典型建筑,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以廊庑贯通全院来挡雨遮阳,这都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幽雅宜人,富于岭南风味,与岭北建筑格调大不相同。而陈家祠最闻名于世的是其精湛的广东民间传统装饰工艺。人们来游此地,第一印象也是最深印象的可能就是这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只见全院的门、窗、屏、院廊、栏杆、屋脊、露台、瓦檐、墙壁、梁架,均分别饰以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二塑(陶塑、灰塑,通称“花脊”、“灰批”),还有铁铸、铜铸、壁画等,与雄伟的砖、木、石建筑大殿浑然一体,使整座建筑更具艺术魅力。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有历史典故和小说戏曲故事,如“尉迟恭金殿争帅印”、“竹林七贤”、“群英会”、“梁山聚义”、“桃园三结义”、“郭子仪祝寿”、“刘伶醉酒”等,又有楼台胜景、藤蔓佳果、羊城风物、岭南名胜,珍禽异兽、山水园林、钟鼎彝铭、各种风格迥异的图案花纹。雕塑得精巧传神,充分展示出当时雕塑铸工艺的最新成就与高超水平,使陈家祠得以成为一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既具民族风格,又具浓郁的岭南地方传统特色,乃集广东建筑、装饰工艺之大成,不愧为世界建筑艺术之典型、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
院中各种雕塑中,以木雕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如聚贤堂双面镂雕四扇挡中屏门,东西厅挡中隔扇分别雕有历代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龙王八仙朝玉帝”、“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赵云救阿斗”、“拳打镇关西”、“血溅鸳鸯楼”、“三打祝家庄”、“枯井救柴进”等,被赞誉为“木刻钢刀雕就的中国历史故事长廊”。还有厅堂、走廊的梁架等540米长的檐板上所雕刻的瓜果、动物图案等。都是木雕的精华。广东木雕分潮州和广州两大流派,前者以刻工纤巧精细、朱漆贴金、富丽堂皇取胜,后者则以雄浑、粗犷、厚实、生动流畅见长。陈家祠的木雕便是广州木雕的代表作。
石雕,是广东地区民间建筑上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装饰工艺。陈家祠可谓荟萃了其中之精华。
砖雕,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嵋、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砖雕的制作是挑选精炼烧制的青砖,排列成实际成画大小的“画板”,逐块雕出所属画面图像,最后依次嵌砌墙中,形成多层次的画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圆雕、高浮雕、减地与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流畅,纤细如丝。这种深刻雕饰称为“挂线砖雕”,实在是非常高超的手艺。东檐墙上正中的一幅则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刘庆伏狼驹”,全图雕有四十多个人物。这故事说的是宋朝时,西夏王派使者送了一匹烈马“狼驹”给宋天子,说宋朝若有人降得了这匹烈马,就不犯宋,如降不了。就要进兵。这激怒了元帅狄青手下的一员大将刘庆,他立即勇猛地把烈马降伏了。西夏使者吓得立即回国报告,从此不敢轻易进犯宋疆。整幅作品布局精巧,手法多样而细腻,人物神态各异,形象生动,身上所穿盔甲片片清晰,竟能随着一天阳光不同角度的照射而呈现出黑、白、青、灰等不同色泽的变化,十分奇妙。在廊门、檐下的花边雕饰及犀头的图案纹饰,皆为精细入微、玲珑剔透的“挂线砖雕”,体现了广东砖雕的独特风格。
再说灰塑。这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过去城乡各地的祠堂、庙宇及民居建筑上,都大量运用这一装饰形式来美化居室以达到特定效果。
陈家祠院内的灰塑总长1800多米,其规模之大,塑艺之精,题材之丰富,居全省民间建筑的首位,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它主要用于装饰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连廊屋脊等处:多以历史人物、花鸟瑞兽为题材,还塑有羊城八景(清八景“镇海层楼”、“琶洲砒柱”)。以上雕刻,造型匀称,用透视手法,具立体感:工艺精巧,神情生动:有大型制作,也有玲珑小品:其技法或简练粗放,或精致纤巧,相互呼应、协调衬托,使整个宗祠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以其浓郁的独特风格,成一个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总汇。繁多的建筑装饰,使整座祠堂如同民间艺院。这真是一笔极为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各种工艺装饰雕塑作品的制作者,保留有店号或姓名的有石湾陶塑的文如璧、昊奇玉和灰塑的南海布镜泉(泥塑)等,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民间艺人。陈家祠的建筑及装饰艺术,不仅在近代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且为世界所瞩目。陈家祠对建筑学、广东民间工艺美术学、民族风俗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珍贵的资料。
道缵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
德邻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
这副悬挂于首进大厅两侧的对联点出了陈家祠的功用与社会价值。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建,光绪二十年(1894)落成。它是原为广东省全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当年建造的目的,既是为了供奉祖先,发扬祖先遗教遗德: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陈姓子弟,便于广东陈氏本族各县读书人来省城应考科举,供他们八考前的备读和考后的等榜之用。因此。陈家祠的建筑风格中带有浓烈的人文艺术及地域色彩,它以精美绝伦的结构、古朴的氛围,渲染出诗、书、礼、画、乐等文化韵味。
沿着铺得整齐的麻石路来到祠前,看左侧是一片坪地,绿草如茵,鲜花盛放。看右侧,陈家祠首进三座厅堂东西一字排开,通面宽20 7米,大门居正中,其东侧有“德表门”、“蔚颖门”,其西侧是“庆基门”、“昌妫门”,门内即为分隔各单位建筑的四条青云巷。
大门上高悬“陈氏书院”横额,正楷,红底黑字,气势雄浑,乃经多位名家手笔,复经众议才选定的。匾下是一对黑漆大木门,正面备用勾线重彩技法描绘门神像,高达4米,一身中国古代武将装束,非常触目,增添了书院庄严肃穆的气氛。不过这两个门神究竟画的是谁,却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大门上装有铜铸狮头门钮,直径达55厘米,莲瓣边饰,缠枝牡丹纹样,每个重达百斤:造型是龇牙咧嘴,竖眉突眼,十分凶狠的模样,如此巨大而精细的铜铺首,在广东民间实为仅有。
全祠建筑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对称,结构精炼,显得庭院宽敞。高旷阔大,厅堂巍峨雄伟,器宇轩昂。为广东民间宗祠与书院相结合的典型建筑。门前坪地和东院、西院、后院环绕四周,与内部的庭院相应,从而表现出中国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特色。
门前的石狮格外引人注目,北方石狮以雄健威武见长,而广东石狮则镂刻精细,秀丽丰满著称,于此可见。关于这对石狮还有段掌故。相传在清光绪年间,有一次涨大水,陈家祠一带水位越来越高,眼看就要毁房死人。深夜,突然传来阵阵狮吼,第二天大水便渐渐退去。此后,陈家祠一带再没发生水灾,人们因此奉这对石狮为报平安的“圣狮”云云。
陈家祠的厅堂建造得气势巍然,其间隔处理手法更具特色,前后墙壁都不用砖墙堵塞,而用品字形的两面通花屏门作为间隔,显得通透而明朗,看院落,则开阔而恬静。有“庭院深深”的感觉。再看两侧东、西斋和厢房,均较厅堂略为低矮,原作书房,供本族士子读书和歇宿之用。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斋内用花桅、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幽静清朗。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粱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显得光线柔和,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
上述便是陈家祠的基本建筑,一座晚清时代南方祠堂与书院相结合的典型建筑,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以廊庑贯通全院来挡雨遮阳,这都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幽雅宜人,富于岭南风味,与岭北建筑格调大不相同。而陈家祠最闻名于世的是其精湛的广东民间传统装饰工艺。人们来游此地,第一印象也是最深印象的可能就是这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只见全院的门、窗、屏、院廊、栏杆、屋脊、露台、瓦檐、墙壁、梁架,均分别饰以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二塑(陶塑、灰塑,通称“花脊”、“灰批”),还有铁铸、铜铸、壁画等,与雄伟的砖、木、石建筑大殿浑然一体,使整座建筑更具艺术魅力。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有历史典故和小说戏曲故事,如“尉迟恭金殿争帅印”、“竹林七贤”、“群英会”、“梁山聚义”、“桃园三结义”、“郭子仪祝寿”、“刘伶醉酒”等,又有楼台胜景、藤蔓佳果、羊城风物、岭南名胜,珍禽异兽、山水园林、钟鼎彝铭、各种风格迥异的图案花纹。雕塑得精巧传神,充分展示出当时雕塑铸工艺的最新成就与高超水平,使陈家祠得以成为一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既具民族风格,又具浓郁的岭南地方传统特色,乃集广东建筑、装饰工艺之大成,不愧为世界建筑艺术之典型、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
院中各种雕塑中,以木雕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如聚贤堂双面镂雕四扇挡中屏门,东西厅挡中隔扇分别雕有历代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龙王八仙朝玉帝”、“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赵云救阿斗”、“拳打镇关西”、“血溅鸳鸯楼”、“三打祝家庄”、“枯井救柴进”等,被赞誉为“木刻钢刀雕就的中国历史故事长廊”。还有厅堂、走廊的梁架等540米长的檐板上所雕刻的瓜果、动物图案等。都是木雕的精华。广东木雕分潮州和广州两大流派,前者以刻工纤巧精细、朱漆贴金、富丽堂皇取胜,后者则以雄浑、粗犷、厚实、生动流畅见长。陈家祠的木雕便是广州木雕的代表作。
石雕,是广东地区民间建筑上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装饰工艺。陈家祠可谓荟萃了其中之精华。
砖雕,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嵋、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砖雕的制作是挑选精炼烧制的青砖,排列成实际成画大小的“画板”,逐块雕出所属画面图像,最后依次嵌砌墙中,形成多层次的画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圆雕、高浮雕、减地与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流畅,纤细如丝。这种深刻雕饰称为“挂线砖雕”,实在是非常高超的手艺。东檐墙上正中的一幅则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刘庆伏狼驹”,全图雕有四十多个人物。这故事说的是宋朝时,西夏王派使者送了一匹烈马“狼驹”给宋天子,说宋朝若有人降得了这匹烈马,就不犯宋,如降不了。就要进兵。这激怒了元帅狄青手下的一员大将刘庆,他立即勇猛地把烈马降伏了。西夏使者吓得立即回国报告,从此不敢轻易进犯宋疆。整幅作品布局精巧,手法多样而细腻,人物神态各异,形象生动,身上所穿盔甲片片清晰,竟能随着一天阳光不同角度的照射而呈现出黑、白、青、灰等不同色泽的变化,十分奇妙。在廊门、檐下的花边雕饰及犀头的图案纹饰,皆为精细入微、玲珑剔透的“挂线砖雕”,体现了广东砖雕的独特风格。
再说灰塑。这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过去城乡各地的祠堂、庙宇及民居建筑上,都大量运用这一装饰形式来美化居室以达到特定效果。
陈家祠院内的灰塑总长1800多米,其规模之大,塑艺之精,题材之丰富,居全省民间建筑的首位,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它主要用于装饰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连廊屋脊等处:多以历史人物、花鸟瑞兽为题材,还塑有羊城八景(清八景“镇海层楼”、“琶洲砒柱”)。以上雕刻,造型匀称,用透视手法,具立体感:工艺精巧,神情生动:有大型制作,也有玲珑小品:其技法或简练粗放,或精致纤巧,相互呼应、协调衬托,使整个宗祠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以其浓郁的独特风格,成一个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总汇。繁多的建筑装饰,使整座祠堂如同民间艺院。这真是一笔极为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各种工艺装饰雕塑作品的制作者,保留有店号或姓名的有石湾陶塑的文如璧、昊奇玉和灰塑的南海布镜泉(泥塑)等,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民间艺人。陈家祠的建筑及装饰艺术,不仅在近代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且为世界所瞩目。陈家祠对建筑学、广东民间工艺美术学、民族风俗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