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的书声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hayus0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封建时代的社会风气,所谓敦孝悌,重人伦,慎终追远,于是建祠堂,供奉祖先的牌位:同时,人们重科举,所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于是建书院,以培养族中子弟,特别是清中叶以后,此风尤盛。在这样的环境下催生出不少的祠堂与书院,现存的祠堂、书院,大多规模不大,甚者只有一间房子。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广州市中山七路高基恩龙里还完好地保存着广东现存书院、祠堂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宏伟,装饰得最精美的一个艺术建筑群——陈家祠。
  
  道缵太邱,星聚一堂昌后世;
  德邻广雅,风培百粤振斯文。
  这副悬挂于首进大厅两侧的对联点出了陈家祠的功用与社会价值。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建,光绪二十年(1894)落成。它是原为广东省全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当年建造的目的,既是为了供奉祖先,发扬祖先遗教遗德: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陈姓子弟,便于广东陈氏本族各县读书人来省城应考科举,供他们八考前的备读和考后的等榜之用。因此。陈家祠的建筑风格中带有浓烈的人文艺术及地域色彩,它以精美绝伦的结构、古朴的氛围,渲染出诗、书、礼、画、乐等文化韵味。
  沿着铺得整齐的麻石路来到祠前,看左侧是一片坪地,绿草如茵,鲜花盛放。看右侧,陈家祠首进三座厅堂东西一字排开,通面宽20 7米,大门居正中,其东侧有“德表门”、“蔚颖门”,其西侧是“庆基门”、“昌妫门”,门内即为分隔各单位建筑的四条青云巷。
  大门上高悬“陈氏书院”横额,正楷,红底黑字,气势雄浑,乃经多位名家手笔,复经众议才选定的。匾下是一对黑漆大木门,正面备用勾线重彩技法描绘门神像,高达4米,一身中国古代武将装束,非常触目,增添了书院庄严肃穆的气氛。不过这两个门神究竟画的是谁,却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大门上装有铜铸狮头门钮,直径达55厘米,莲瓣边饰,缠枝牡丹纹样,每个重达百斤:造型是龇牙咧嘴,竖眉突眼,十分凶狠的模样,如此巨大而精细的铜铺首,在广东民间实为仅有。
  全祠建筑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对称,结构精炼,显得庭院宽敞。高旷阔大,厅堂巍峨雄伟,器宇轩昂。为广东民间宗祠与书院相结合的典型建筑。门前坪地和东院、西院、后院环绕四周,与内部的庭院相应,从而表现出中国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特色。
  门前的石狮格外引人注目,北方石狮以雄健威武见长,而广东石狮则镂刻精细,秀丽丰满著称,于此可见。关于这对石狮还有段掌故。相传在清光绪年间,有一次涨大水,陈家祠一带水位越来越高,眼看就要毁房死人。深夜,突然传来阵阵狮吼,第二天大水便渐渐退去。此后,陈家祠一带再没发生水灾,人们因此奉这对石狮为报平安的“圣狮”云云。
  陈家祠的厅堂建造得气势巍然,其间隔处理手法更具特色,前后墙壁都不用砖墙堵塞,而用品字形的两面通花屏门作为间隔,显得通透而明朗,看院落,则开阔而恬静。有“庭院深深”的感觉。再看两侧东、西斋和厢房,均较厅堂略为低矮,原作书房,供本族士子读书和歇宿之用。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斋内用花桅、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幽静清朗。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粱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显得光线柔和,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
  上述便是陈家祠的基本建筑,一座晚清时代南方祠堂与书院相结合的典型建筑,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以廊庑贯通全院来挡雨遮阳,这都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幽雅宜人,富于岭南风味,与岭北建筑格调大不相同。而陈家祠最闻名于世的是其精湛的广东民间传统装饰工艺。人们来游此地,第一印象也是最深印象的可能就是这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只见全院的门、窗、屏、院廊、栏杆、屋脊、露台、瓦檐、墙壁、梁架,均分别饰以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二塑(陶塑、灰塑,通称“花脊”、“灰批”),还有铁铸、铜铸、壁画等,与雄伟的砖、木、石建筑大殿浑然一体,使整座建筑更具艺术魅力。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有历史典故和小说戏曲故事,如“尉迟恭金殿争帅印”、“竹林七贤”、“群英会”、“梁山聚义”、“桃园三结义”、“郭子仪祝寿”、“刘伶醉酒”等,又有楼台胜景、藤蔓佳果、羊城风物、岭南名胜,珍禽异兽、山水园林、钟鼎彝铭、各种风格迥异的图案花纹。雕塑得精巧传神,充分展示出当时雕塑铸工艺的最新成就与高超水平,使陈家祠得以成为一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既具民族风格,又具浓郁的岭南地方传统特色,乃集广东建筑、装饰工艺之大成,不愧为世界建筑艺术之典型、岭南艺术建筑的一颗明珠。
  院中各种雕塑中,以木雕数量最多,内容丰富。如聚贤堂双面镂雕四扇挡中屏门,东西厅挡中隔扇分别雕有历代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龙王八仙朝玉帝”、“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赵云救阿斗”、“拳打镇关西”、“血溅鸳鸯楼”、“三打祝家庄”、“枯井救柴进”等,被赞誉为“木刻钢刀雕就的中国历史故事长廊”。还有厅堂、走廊的梁架等540米长的檐板上所雕刻的瓜果、动物图案等。都是木雕的精华。广东木雕分潮州和广州两大流派,前者以刻工纤巧精细、朱漆贴金、富丽堂皇取胜,后者则以雄浑、粗犷、厚实、生动流畅见长。陈家祠的木雕便是广州木雕的代表作。
  石雕,是广东地区民间建筑上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装饰工艺。陈家祠可谓荟萃了其中之精华。
  砖雕,主要装饰在墙檐下、门嵋、犀头和檐墙上,也有作为花窗的装饰。砖雕的制作是挑选精炼烧制的青砖,排列成实际成画大小的“画板”,逐块雕出所属画面图像,最后依次嵌砌墙中,形成多层次的画面。其雕刻技法往往把圆雕、高浮雕、减地与镂空结合运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深刻技法,线条规整而流畅,纤细如丝。这种深刻雕饰称为“挂线砖雕”,实在是非常高超的手艺。东檐墙上正中的一幅则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刘庆伏狼驹”,全图雕有四十多个人物。这故事说的是宋朝时,西夏王派使者送了一匹烈马“狼驹”给宋天子,说宋朝若有人降得了这匹烈马,就不犯宋,如降不了。就要进兵。这激怒了元帅狄青手下的一员大将刘庆,他立即勇猛地把烈马降伏了。西夏使者吓得立即回国报告,从此不敢轻易进犯宋疆。整幅作品布局精巧,手法多样而细腻,人物神态各异,形象生动,身上所穿盔甲片片清晰,竟能随着一天阳光不同角度的照射而呈现出黑、白、青、灰等不同色泽的变化,十分奇妙。在廊门、檐下的花边雕饰及犀头的图案纹饰,皆为精细入微、玲珑剔透的“挂线砖雕”,体现了广东砖雕的独特风格。
  再说灰塑。这是广东民间建筑的主要装饰工艺,过去城乡各地的祠堂、庙宇及民居建筑上,都大量运用这一装饰形式来美化居室以达到特定效果。
  陈家祠院内的灰塑总长1800多米,其规模之大,塑艺之精,题材之丰富,居全省民间建筑的首位,可谓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它主要用于装饰屋脊基座、山墙垂脊、廊门屋顶、厢房和连廊屋脊等处:多以历史人物、花鸟瑞兽为题材,还塑有羊城八景(清八景“镇海层楼”、“琶洲砒柱”)。以上雕刻,造型匀称,用透视手法,具立体感:工艺精巧,神情生动:有大型制作,也有玲珑小品:其技法或简练粗放,或精致纤巧,相互呼应、协调衬托,使整个宗祠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以其浓郁的独特风格,成一个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总汇。繁多的建筑装饰,使整座祠堂如同民间艺院。这真是一笔极为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各种工艺装饰雕塑作品的制作者,保留有店号或姓名的有石湾陶塑的文如璧、昊奇玉和灰塑的南海布镜泉(泥塑)等,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民间艺人。陈家祠的建筑及装饰艺术,不仅在近代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且为世界所瞩目。陈家祠对建筑学、广东民间工艺美术学、民族风俗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珍贵的资料。
其他文献
人类是大地上唯一有意识的生命,因此,人在大地上总要创造一些自己的痕迹,这些痕迹或是高于大地,或是匍匐在地平上,成为一种大地的符号。  人的能力有限,不能借助风力飞上天空,自高临下地俯瞰这绵延千百年时光中的印迹;人的记忆有限,无法知道自己祖先曾经在这些建筑和建筑之间所发生一切。所以,人在创造这些建筑的同时,也在大肆毁坏那些在历尽千百年才建立起来的各种建筑。再加上时间这把深深的铁犁,使得我们只有在最荒
期刊
人类是大地上唯一有意识的生命,因此,人在大地上总要创造一些自己的痕迹,这些痕迹或是高于大地,或是匍匐在地平线上,成为一种大地的符号。窑洞就是一种镶嵌在大地深处的符号。  夏末的银川非常热,就连当地老人都说从来也没有见过银川有过这么热,这么长时间的高温,我都觉得自己倒是生活在四川盆地内的火炉里。因为第二天就要上路南下,所以我把自己住的小旅馆换到新市区一家更小的旅馆,就在银川的大学区内,这里有个小院子
期刊
中、蒙、俄三国交界的阿尔泰山脉,一直是图瓦人居住的家园。目前中国仅有的2000多名图瓦人,几乎是世代都居住在阿尔泰山的深处,他们在远离文明世界的环境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盖建了冬暖夏凉、具有欧洲风格的木屋。  来到图瓦人生活着的地方,一眼便看到一座座尖顶方基颇具欧洲风格的小木屋坐落在青山绿水环抱的草场上,那种安闲、舒适,那种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一下子捕获了人们所有的感觉。  去过那里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
期刊
民族因和谐而美丽,民族建筑因文化而丰满,建筑品质因用心而精良。中国民族建筑蔚然大观,类型众多。多民族的融合,使之呈现多元化。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闪耀着光芒。  “和而不同”的建筑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建筑是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谐和体,作为城市的主要组成,其文化取向应该与它所处的城市、环境相协调。优秀的建筑能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
期刊
在很久以前,在东北的原始森林中,鄂温克人过着逐野兽而居的游猎生活。他们没有固定的住宅,居住在被称为“撮罗子”的简易帐篷里,这让我们现代社会的人听起来,多少像是一个久远的童话。  腊月三十,我应鄂温克朋友戴格敏的邀请,来到了鄂温克族自治旗——这个早就让我向往的地方。现在,大部分的鄂温克人已经走出大山,实现了定居,真正的“游”民很少了,但老朋友还是愿意带着我到深山老林里去寻访鄂温克人的踪迹。    北
期刊
欣闻《焦点》`风土中国杂志社集齐56个民族建筑出版建筑专辑,甚是兴奋。这期他们整理了36个民族的建筑,推出《56个民族原生态建筑》专辑,邀我作序,我毫不犹豫应承了此事。  少数民族原生态建筑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有心人的认真开采,从中找寻出适合现代的瑰宝,为现代建筑装进灵魂,为现代人建造出慰藉心灵的建筑,让每一个人的家都能成为诗意的栖居地。这些,只是美好的想象,梦想成真的第一步就是有人站出来,不辞辛劳
期刊
散文大家汪曾祺描写天山的诗句——“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能激起人们对天山所有绮丽的想象。想必天山脚下柯尔克孜族的家园——哈拉奇该是群山环碧、雪峰倒影、苍松叠嶂、毡房点缀、羊群云游的人间天堂吧。    “此景只应天山有”    地处天山南脉腹地的哈拉奇乡的美,只能用“此景只应天山有”来形容。  秋日暖阳下的哈拉奇散发着静谧、慵懒的色彩,来到这里。时间仿佛突然放慢了脚步,耳边不再有嘈杂的声音让人烦
期刊
台湾,高山族人的主要居住地,台湾宝岛的“原住民族”。  伴随着《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的旋律,高雅凝跟随旅游团来到台北,一个名叫九份的山村,她期望在这里看到典型的高山族民居。  台湾多雨,山区更是潮湿多雾。九份村很多民居外面都生长着绿色、黛青色的苔藓,前些年村民纷纷搬迁下山,许多民房闲置下来。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导演侯孝贤在九份村取景拍摄了电影《悲情城市》,这部斩获众多国际重要奖项、影响深远的影片打
期刊
风土民俗,是人类浩瀚
期刊
兰坪的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三江并流区澜沧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之中。澜沧江两岸的山峰平均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一山四季分明。山顶雪线以上,终年白雪皑皑,所以这一段西岸怒山山脉的高山称为碧罗雪山;东岸属云岭山的山峰一年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山顶积雪。澜沧江峡谷谷底,两岸长满剑麻等热带植物,又一番亚热带、热带风光。  来到普米族的兰坪玉狮场,时光恍如倒流,这座半山坡上的小山村,有着古旧的木头房屋、曲折的乡间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