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应以学生的“乐学”作为反思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即乐学——能学——善学——乐学。前一个“乐学”指的是学生进入课堂教学前的情绪状态和对教师的认可;“能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有效地学习掌握教师预设之内的知识,即预设之内有效生成的反映;“善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是预设之外的有效生成的反映;后一个“乐学”指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体现在学生的语文专业知识不断丰富,语文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由于在课堂中的出色表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从而从内心生发出成功的喜悦,有了强烈的成就感,最终对教师的授课、语文课堂学习乃至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反思不仅教师要反思,学生的反思也相当重要。
一、教师的反思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领者,教师反思研究的主要对象从人的角度来说应是学生,研究的着眼点应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研究的效果是看学生语文素养是否提升,从“长期效应”角度来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达到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不同阶段的学生应具有的语文素养。
教师反思的有效途径主要体现在自我对话和交流探讨
教师的自我对话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重现,教师分析、评价、归因自己的教学活动,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课堂教学重现最好的方法是微格教学技术的运用,当然,要想每个教师、每一节课都使用微格教学,实施起来很有难度,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可以以教學案例的方式来重现课堂教学的全部和片段。教师在自我对话的时候,要善于“换位思考”,就是教师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把自己当做学生,从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出发,来反观自己的教学活动。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教师的反思还需要在一个共同体中进行交流探讨,一般通过听课评课、教学论坛和教学沙龙等活动来反思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得失。每个评课人不同角度的善意的批评和中肯的建议,有利于执教者多角度地反思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执教者“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二、学生的反思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具有短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要想使学生对语文学习长期地保持兴趣,就要让学生的兴趣点不断受到刺激。可行的途径就是语文教师要求和训练学生写反思日记,如《快乐的语文课》或《今天我是快乐的》语文学习系列性的反思日记,让学生记录个人语文学习成长历程中的所学、所得、所知、所想;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对反思日记评优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撰写反思日记。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课后完成适量的作业是必要的,但是要避免“题海”战术。
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语文学科的课后有效作业的布置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重在积累
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深切的体验和感悟,能有效地传承文化,认识语文现象,把握语文规律,生成新的话语,丰富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顺利实现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积累的语文材料首先应该是与课内学习相关的内容,如成语的积累、文言字词的归纳整理、美文美句的赏析。其次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计划地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积累相关的语文材料,如学习某一专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知识而对相关材料的搜索、归纳和整理。还有就是指导、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
2.自主作业
除了教师布置的必做作业外,学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作业,如一句名言、一段阅读中的精彩句段、一篇自己的阅读感受等等,多少不限,做与不做不限。要想有效地实施自主作业,关键的还是教师要有策略地进行:开始之初,教师要明白要求,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去做;当个别学生做了,教师要及时、精心地批改,评语要善于肯定学生,在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正确引导,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终极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力图用自己的表现来证明给其他学生看,同时取悦老师。“自主作业”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很轻易地就达到。当其他学生发现这个意外之趣后,必然也加入自主作业的行列。自主作业异彩纷呈、张扬个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展示”,不是简单的完成作业设计与作业批改,而是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保持浓厚兴趣的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三维目标再一次得到强化。
3.形成积累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必须靠自身的力量,要通过自身意志的努力,自觉地实践,直到“习惯成自然”,这就成了终身受用的习惯。语文学习中积累习惯的养成,可以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外在表现为表达能力增强,出口成章、引经据典,行文流畅。
总之教学反思就是“实践——认识——实践”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一个过程,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县新袁中学)
一、教师的反思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领者,教师反思研究的主要对象从人的角度来说应是学生,研究的着眼点应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研究的效果是看学生语文素养是否提升,从“长期效应”角度来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达到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不同阶段的学生应具有的语文素养。
教师反思的有效途径主要体现在自我对话和交流探讨
教师的自我对话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重现,教师分析、评价、归因自己的教学活动,总结经验,反思不足,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课堂教学重现最好的方法是微格教学技术的运用,当然,要想每个教师、每一节课都使用微格教学,实施起来很有难度,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可以以教學案例的方式来重现课堂教学的全部和片段。教师在自我对话的时候,要善于“换位思考”,就是教师要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把自己当做学生,从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出发,来反观自己的教学活动。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教师的反思还需要在一个共同体中进行交流探讨,一般通过听课评课、教学论坛和教学沙龙等活动来反思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得失。每个评课人不同角度的善意的批评和中肯的建议,有利于执教者多角度地反思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执教者“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二、学生的反思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发展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具有短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要想使学生对语文学习长期地保持兴趣,就要让学生的兴趣点不断受到刺激。可行的途径就是语文教师要求和训练学生写反思日记,如《快乐的语文课》或《今天我是快乐的》语文学习系列性的反思日记,让学生记录个人语文学习成长历程中的所学、所得、所知、所想;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对反思日记评优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撰写反思日记。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课后完成适量的作业是必要的,但是要避免“题海”战术。
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语文学科的课后有效作业的布置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重在积累
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深切的体验和感悟,能有效地传承文化,认识语文现象,把握语文规律,生成新的话语,丰富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顺利实现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积累的语文材料首先应该是与课内学习相关的内容,如成语的积累、文言字词的归纳整理、美文美句的赏析。其次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计划地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段积累相关的语文材料,如学习某一专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知识而对相关材料的搜索、归纳和整理。还有就是指导、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
2.自主作业
除了教师布置的必做作业外,学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作业,如一句名言、一段阅读中的精彩句段、一篇自己的阅读感受等等,多少不限,做与不做不限。要想有效地实施自主作业,关键的还是教师要有策略地进行:开始之初,教师要明白要求,不动声色地引导学生去做;当个别学生做了,教师要及时、精心地批改,评语要善于肯定学生,在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正确引导,要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终极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力图用自己的表现来证明给其他学生看,同时取悦老师。“自主作业”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很轻易地就达到。当其他学生发现这个意外之趣后,必然也加入自主作业的行列。自主作业异彩纷呈、张扬个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展示”,不是简单的完成作业设计与作业批改,而是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保持浓厚兴趣的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三维目标再一次得到强化。
3.形成积累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必须靠自身的力量,要通过自身意志的努力,自觉地实践,直到“习惯成自然”,这就成了终身受用的习惯。语文学习中积累习惯的养成,可以提高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提升学生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外在表现为表达能力增强,出口成章、引经据典,行文流畅。
总之教学反思就是“实践——认识——实践”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一个过程,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县新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