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发展”这个话题很大,说人的个性、说行业前景,分析起来足够写成一本书,然而,每个人都不能不去想这个话题,即便是还处在如何解决温饱阶段的人们,都一样。本期《钱经》邀请到三位不同领域的朋友,他们不仅是事业成功的人,对职业发展也都各有见地,分享他们的故事,或许能帮助事业发展正在摇摆的朋友找到新的定位或目标。
从兴趣到事业,往往一步之遥。对于有些人来说,创业不需要点子、资源、计算,因为——我天生就是爱这件事、也愿意一直爱下去,不会抱怨、不会嫌累。从科学松鼠会到果壳网,从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到有风投介入的盈利模式,姬十三一气呵成。姬十三,浙江舟山人,自诩为“敢闯的南方人”,爱陕西油泼扯面,更爱科学。果壳网还远不能算做一个“成功”的事业,但在这样的一个青年面前,我们总觉得,把兴趣当事业干,的确无比美妙。
不到1小时的采访中,姬十三不断有工作短信或若干工作电话,由热血青年摇身一变,成为忙碌的管理者,这个新角色十三融入得还不错。他并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其他同事一样,简单的工位、一台电脑,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和排得很满的工作日程。
M:科普这件事,会让很多人觉得生疏又遥远,但提到“科学松鼠会”,有关它的讨论会如同开锅的沸水。为什么做科学松鼠会,做着做着就变成了果壳网?
J:当初做NGO时,全凭自己的兴趣和几位有共识的朋友,大家一起一股脑热情的做了一个网站,用自身的知识为网友解答一些有关科学的问题,几年下来,网站已经累积一些名气,随着线下活动的增加与网站营运的压力,经费需求也增加了,由于是非盈利组织,当时有多家投资公司或个人想要给予风投支持,最终都因没有利润回馈作罢,如果要继续做下去,就只能到处寻找资金。
当时也想通过申请公益类基金的方式筹钱,但由于科普是否属于公益范畴仍有所争议,几次申请未果,虽然面临资金困难,但在汶川地震时,仍通过网站召集线下援助活动,甚至还坚持组织了“科学嘉年华”活动,我们这帮人全凭热情在工作,那时短短一周,就分别在北京区域举办了20多场科普活动,全程做下来非常辛苦,但没人抱怨,热情过后,我觉得还是得做下去,想分别成立民政注册的非盈利机构“哈赛中心”和商业运营的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公司的想法也逐渐清晰,现在,果壳网正是我们最重要的品牌。
M:钱会是果壳面临的大问题么?或者,果壳碰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J:今年(2010年)5月,果壳成立前期,非盈利项目高端科学讲坛“果壳时间”顺利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我们每次都会邀请四位科学家做演讲和问答,每人虽然只有短短20分钟时间,为了这每人的20分钟,我们都要用一个小组来做辅助工作,其中两个人做演讲策划,另两个人做视频、演讲演示,最后两个人做设计等等,为了更好的让科学家与观众交流,还需要分派一位工作人员做现场说明。当时经费有限,整个活动需要资金几十万元,离活动开始的前一周,资金才勉强到位,还是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给予支持才促成了这次活动,我们给科学家们也只是赠送了一些活动纪念品。国内对科普项目的认知度很低,这绝不像国外的很多著名NGO组织,光靠无名人士的捐助都能全球性建设自己的分支机构。
M:科普这条路,果壳创出一条路,这样的模式被复制的难度大吗?
J:科学领域挺特殊,科学传播这件事带有很强的专业色彩,本身也并非主流公益项目,但公益性却很强,对社会效益很大,而其他行业很难与“公益”沾边,这种公益内容本身也比一般商业内容更能引起关注,发展慢不代表前景差,相反,一些跨国风投公司会因为国外的成功模式而更容易认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有些成功还真不可复制。
M:创业的这几个月,经历了些什么?
J:我们得到了一笔百万美元的风投。筹备期用了半年,做出这个抉择,也很艰难,虽然自己不太懂管理的事,突然一下子从公益类NGO转换成需要考虑盈利的公司模式,私底下我看了许多市面上经典的管理书籍,现在我更喜欢说自己是一名“创业者”。我们希望能把果壳做成中国的“DISCOVERY”(美国国家探索),为大家提供很多高价值的、充满智趣的知识。这目标,要放在之前的NGO形式中,也许永远只是个梦想,实现它必须结合商业传媒的力量。目前,果壳网上线1个月左右,一切都按部就班,相对以前而言,我的事情多了很多,扛起几十号人的责任也不是那么轻松的。
M:平时生活里你属于宅男一族吗?
J:我的休闲方式主要是在家,但不是做研究而是看小说——科幻类小说,最近正在看《三体3》,看这本书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看完后突然对未来科技感到了无生机,很失落(希望这个剧透不会影响科幻迷粉丝的心情),然后找出自己收藏的其他科幻影碟一一回味,当自己热爱的追求的目标陡然之间出现幻灭时,恢复心情是一件很棒的事。
从兴趣到事业,往往一步之遥。对于有些人来说,创业不需要点子、资源、计算,因为——我天生就是爱这件事、也愿意一直爱下去,不会抱怨、不会嫌累。从科学松鼠会到果壳网,从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到有风投介入的盈利模式,姬十三一气呵成。姬十三,浙江舟山人,自诩为“敢闯的南方人”,爱陕西油泼扯面,更爱科学。果壳网还远不能算做一个“成功”的事业,但在这样的一个青年面前,我们总觉得,把兴趣当事业干,的确无比美妙。
不到1小时的采访中,姬十三不断有工作短信或若干工作电话,由热血青年摇身一变,成为忙碌的管理者,这个新角色十三融入得还不错。他并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其他同事一样,简单的工位、一台电脑,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和排得很满的工作日程。
M:科普这件事,会让很多人觉得生疏又遥远,但提到“科学松鼠会”,有关它的讨论会如同开锅的沸水。为什么做科学松鼠会,做着做着就变成了果壳网?
J:当初做NGO时,全凭自己的兴趣和几位有共识的朋友,大家一起一股脑热情的做了一个网站,用自身的知识为网友解答一些有关科学的问题,几年下来,网站已经累积一些名气,随着线下活动的增加与网站营运的压力,经费需求也增加了,由于是非盈利组织,当时有多家投资公司或个人想要给予风投支持,最终都因没有利润回馈作罢,如果要继续做下去,就只能到处寻找资金。
当时也想通过申请公益类基金的方式筹钱,但由于科普是否属于公益范畴仍有所争议,几次申请未果,虽然面临资金困难,但在汶川地震时,仍通过网站召集线下援助活动,甚至还坚持组织了“科学嘉年华”活动,我们这帮人全凭热情在工作,那时短短一周,就分别在北京区域举办了20多场科普活动,全程做下来非常辛苦,但没人抱怨,热情过后,我觉得还是得做下去,想分别成立民政注册的非盈利机构“哈赛中心”和商业运营的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公司的想法也逐渐清晰,现在,果壳网正是我们最重要的品牌。
M:钱会是果壳面临的大问题么?或者,果壳碰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J:今年(2010年)5月,果壳成立前期,非盈利项目高端科学讲坛“果壳时间”顺利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我们每次都会邀请四位科学家做演讲和问答,每人虽然只有短短20分钟时间,为了这每人的20分钟,我们都要用一个小组来做辅助工作,其中两个人做演讲策划,另两个人做视频、演讲演示,最后两个人做设计等等,为了更好的让科学家与观众交流,还需要分派一位工作人员做现场说明。当时经费有限,整个活动需要资金几十万元,离活动开始的前一周,资金才勉强到位,还是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给予支持才促成了这次活动,我们给科学家们也只是赠送了一些活动纪念品。国内对科普项目的认知度很低,这绝不像国外的很多著名NGO组织,光靠无名人士的捐助都能全球性建设自己的分支机构。
M:科普这条路,果壳创出一条路,这样的模式被复制的难度大吗?
J:科学领域挺特殊,科学传播这件事带有很强的专业色彩,本身也并非主流公益项目,但公益性却很强,对社会效益很大,而其他行业很难与“公益”沾边,这种公益内容本身也比一般商业内容更能引起关注,发展慢不代表前景差,相反,一些跨国风投公司会因为国外的成功模式而更容易认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有些成功还真不可复制。
M:创业的这几个月,经历了些什么?
J:我们得到了一笔百万美元的风投。筹备期用了半年,做出这个抉择,也很艰难,虽然自己不太懂管理的事,突然一下子从公益类NGO转换成需要考虑盈利的公司模式,私底下我看了许多市面上经典的管理书籍,现在我更喜欢说自己是一名“创业者”。我们希望能把果壳做成中国的“DISCOVERY”(美国国家探索),为大家提供很多高价值的、充满智趣的知识。这目标,要放在之前的NGO形式中,也许永远只是个梦想,实现它必须结合商业传媒的力量。目前,果壳网上线1个月左右,一切都按部就班,相对以前而言,我的事情多了很多,扛起几十号人的责任也不是那么轻松的。
M:平时生活里你属于宅男一族吗?
J:我的休闲方式主要是在家,但不是做研究而是看小说——科幻类小说,最近正在看《三体3》,看这本书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看完后突然对未来科技感到了无生机,很失落(希望这个剧透不会影响科幻迷粉丝的心情),然后找出自己收藏的其他科幻影碟一一回味,当自己热爱的追求的目标陡然之间出现幻灭时,恢复心情是一件很棒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