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之争由来已久。本文通过梳理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基本观点,进一步阐述了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基本关系,并提出了有关语言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一个推测。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之争由来已久。一直以来都是许多语言学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俗语这样说:真理的反面不一定是谬误。在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问题上是否也是如此?任意性和象似性之间是完全对立,不能共存的关系吗?为了获得以上问题的答案,有必要对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分别做简单的梳理。
一、符号及能指与所指
索绪尔认为,任意性是语言的核心特征。讨论任意性,必须明确区分能指与所指。所谓能指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观念或意义。这里的“观念”不仅仅指现实世界中的实体,而且也包括想象出的事物、抽象的想法等。而所谓所指,是指音响形象或声音模式。这里的音响形象或声音模式并不指现实声音,而是指声音对听者造成的心理印象。例如,当我们看到红绿灯时,“红色”就是所指,“停”就是能指。能指与所指的结合叫做符号。需要注意的是,符号并不是事物和名称的结合,而是观念与音响形象的结合
二、皮尔斯的符号模型
关于符号的研究另一位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是皮尔斯。他认为,符号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象似符(icons):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真其对象,如照片、地图、线路图。语言中的拟声词象形文字也属此类。
(2)标记符(indexes):与指称对象之间呈某种因果的或时空的连接关系或标记关系,如路标、箭头、指针等。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指示代词等也属此类。
(3)象征符(symbols):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完全是约定俗成的,它通过某种法规指称其对象。这种法规通常是一般观念的联想,致使该抽象符号被解释为指称那个对象,自然语言与支撑对象之间不存在什么内在的联系,属于代码符。
此外,皮尔斯认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的相互关系:(1)把观念传播到头脑中的媒介。(2)能够解释符号的头脑中的观念。(3)符号所代表的实体。
根据皮尔斯的分类,象征符是符号的一种。象征符也具有任意性。由于英语单词与所指的物体、动作、想法等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依靠约定俗成的规则相互联系,因此英语单词也属于象征符。例如,英语用chair 指“椅子”这种物品,中文用“椅子”,日语用“isu”,由于象征符即符号的任意性,不同的语言用来指称同一物品的符号并不相同。
三、象似性
对语言任意性的理解是基于索绪尔对符号任意性的阐述。然而,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正确与否一直存在争论。象似性就是反驳任意性的观点之一。象似性的理解是基于皮尔斯上述符号理论中关于象似符(icon)的论述。
象似性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或者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有理据,可论证的一面。皮尔斯对象似性的定义为:“由于与某物相似而代表某物的符号就是象似符号”。这种符号具有所指对象的某些特点,与所指对象的特征相似,因而在人的头脑中激起类比或相似的感觉。王寅对象似性的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相似的现象”。
例如,语音方面,发音与其所指之间存在很多自然的相似关系。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拟声词。另外,许多音素也与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有一定的相似关系,例如:“Whirl, twirl, furl”等词中有相同的音素,发音相同,而三个词在意义上都有”whirling”的意思。换句话说,相同的sound pattern 能够产生相同的concept,能指和所指具有一定得相关性,不是完全任意的。又如gr- 在”groan ,growl, gruff, grumble, grunt”等词中都有“一种沉闷而又令人不愉快的声音”的意思,-ump在”bump, clump, dump, lump, stump, thump”等词中都有“沉重碰击”的意思。
在语调方面,我们是站立在土地上的,只有脚踏实地才稳妥,才有一种肯定感。而相对直立向上的状态则不是十分稳定,因而就产生一种疑惑感。在语言的语调上,就表现为升调表示疑问,降调表示肯定。
在词形方面,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也存在大量象似性现象。例如,单词“eye”中两个e 像是两只眼睛分布于y 的两侧,细长的y 更像是鼻子;“Snake”中弯曲的s 从形态上恰好与它的意义“蛇”相同。英语单词都是由一定数量的词素组合而成,通过分析词形,就可获得意义,如许多有hydro-组成的单词都与“水”、“液体”有关。
在句子结构方面,句法象似性观点指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I found that the chair is comfortable.” 与“I found the chair comfortable.”在结构上的区别为:前者是found 后加从句,而后者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的结构。结构上的差别造成了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前者句子表达的“舒适”的体验是从间接经验获得的,而后者在结构上表达的更为直接,语义上也变成了由直接经验获得的“舒适”的体验。
在篇章结构方面,句法象似性的雏形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认为:语言是命题的总和,命题是事实的图像,与事实共有一种结构。语言之于实在,犹如视网膜的影像之于世界的影像。王守元、张德禄指出:事实上,文学广义上可被视作是图像式的,其形式可以以多种方式模仿它所反映的现实—这就是所谓的图像性准则。有很多文学作品在整体上就具有象征功能,体裁结构与叙事内容相符,情节结构是隐喻的,意象能起到很好的表义作用。
在语法方面,Langacket、Lakoff和其他学者建立了认知语法,主要(下转第136页)(上接第134页)从认知角度探讨和分析语法规则的成因,他们认为:认知和语义是一种语言形成其句法结构的内在动因,语法仅是语义的构建和象征体系。语言象似性的研究大多从三方面论证象似性,即:语法结构是认知结构的象似反映;象似性原则制约者说话者在会话中作出的结构选择;反映了会话和象似性原则的结构选择最终被语法化了。例如:当名词中心词之前出现几个属于不同层次的形容词作修饰语时,常常涉及词序问题。语法中一般按下列顺序排列:限定词—表示说话人评价的形容词—表示大小、形状、新旧的形容词—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表示国别、来源、材料的形容词—表示用途或目的的形容词或分词、名词等类别词—名词中心词(新编英语语法教程398 章振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从象似性方面解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语法规定出现,是因为就修饰成分与中心词的关系来说,越主观的修饰成分与中心词的关系越远,在结构上的距离也应越远;越是是客观的,无法改变的修饰成分与中心词的关系越近,在结构上也应紧接中心词。当“triangular, wooden, pretty, red”几个词同时修饰“box”时,按照语法规则,正确排序为:pretty triangular red wooden box。这可以解释为:pretty是主观的人的评价,所以放在离中心词最远的位置,材料是最无法改变的属性,所以在句中紧接在中心词“box”之前。 四、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
语言符号中既有任意性,也有象似性,二者既对立,有所区别,又相辅相成,共同存在。
(2)互补关系
首先,从共时角度看。索绪尔把任意性研究限定在共时层面。他并不否认语言中象似性的存在,而是对本质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作了区分。例如,单词ship 具有绝对的任意性,是没有理据的,但由ship构成的合成词friendship 却具有相对的任意性。因为前者不能被分析,不能激起与其他词的联想,而后者能被分析由friend和ship构成,从而能够激发起对具有相同组成成分或是相同结构的词的联想,如censorship, citizenship, craftsmanship, kinship, scholarship。
其次,从历时角度看。语言学家Grimm认为,语言中任何成分的起源都是有理可据的,每个字母的创造最初都有一定含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理据性慢慢丢失了。符号理据性的丢失并不等于它们最初被创造时没有理据性。与Grimm持相似看法的还有语言学家John Haiman,他认为,人们发现或发明一种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时,首先想到的是要给它命名,命名往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可能随意运用语言符号。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语言符号在起源时是符合象似性的,是有理可据的。但这并不是说世界各地的人们最初形成的是同一种语言,人们在命名时遵循的规律不同,象似于事物不同方面的性质,都会造成世界各地语言的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单词最初的象似性逐渐消失了,人们使用语言符号并不需要深究其最初的象似性。单个语言符号及其意义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任意的,无理可据的。
五、结语
通过分别对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并不是完全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语言符号中既有任意性,也有象似性,二者既对立,有所区别,又相辅相成,共同存在。对语言符号在最初创造时具有象似性,随着时间发展象似性逐渐丢失,任意性取代象似性主导了单个语言符号及其意义之间的关系的猜想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2006。
[2]于飞,张绍杰,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辨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35期,2008:133-138。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之争由来已久。一直以来都是许多语言学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有俗语这样说:真理的反面不一定是谬误。在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问题上是否也是如此?任意性和象似性之间是完全对立,不能共存的关系吗?为了获得以上问题的答案,有必要对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分别做简单的梳理。
一、符号及能指与所指
索绪尔认为,任意性是语言的核心特征。讨论任意性,必须明确区分能指与所指。所谓能指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观念或意义。这里的“观念”不仅仅指现实世界中的实体,而且也包括想象出的事物、抽象的想法等。而所谓所指,是指音响形象或声音模式。这里的音响形象或声音模式并不指现实声音,而是指声音对听者造成的心理印象。例如,当我们看到红绿灯时,“红色”就是所指,“停”就是能指。能指与所指的结合叫做符号。需要注意的是,符号并不是事物和名称的结合,而是观念与音响形象的结合
二、皮尔斯的符号模型
关于符号的研究另一位有相当影响力的学者是皮尔斯。他认为,符号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象似符(icons):通过写实或模仿来表真其对象,如照片、地图、线路图。语言中的拟声词象形文字也属此类。
(2)标记符(indexes):与指称对象之间呈某种因果的或时空的连接关系或标记关系,如路标、箭头、指针等。语言中的专有名词,指示代词等也属此类。
(3)象征符(symbols):与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完全是约定俗成的,它通过某种法规指称其对象。这种法规通常是一般观念的联想,致使该抽象符号被解释为指称那个对象,自然语言与支撑对象之间不存在什么内在的联系,属于代码符。
此外,皮尔斯认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的相互关系:(1)把观念传播到头脑中的媒介。(2)能够解释符号的头脑中的观念。(3)符号所代表的实体。
根据皮尔斯的分类,象征符是符号的一种。象征符也具有任意性。由于英语单词与所指的物体、动作、想法等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依靠约定俗成的规则相互联系,因此英语单词也属于象征符。例如,英语用chair 指“椅子”这种物品,中文用“椅子”,日语用“isu”,由于象征符即符号的任意性,不同的语言用来指称同一物品的符号并不相同。
三、象似性
对语言任意性的理解是基于索绪尔对符号任意性的阐述。然而,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正确与否一直存在争论。象似性就是反驳任意性的观点之一。象似性的理解是基于皮尔斯上述符号理论中关于象似符(icon)的论述。
象似性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或者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有理据,可论证的一面。皮尔斯对象似性的定义为:“由于与某物相似而代表某物的符号就是象似符号”。这种符号具有所指对象的某些特点,与所指对象的特征相似,因而在人的头脑中激起类比或相似的感觉。王寅对象似性的定义为:“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相似的现象”。
例如,语音方面,发音与其所指之间存在很多自然的相似关系。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拟声词。另外,许多音素也与所表达的意义之间有一定的相似关系,例如:“Whirl, twirl, furl”等词中有相同的音素,发音相同,而三个词在意义上都有”whirling”的意思。换句话说,相同的sound pattern 能够产生相同的concept,能指和所指具有一定得相关性,不是完全任意的。又如gr- 在”groan ,growl, gruff, grumble, grunt”等词中都有“一种沉闷而又令人不愉快的声音”的意思,-ump在”bump, clump, dump, lump, stump, thump”等词中都有“沉重碰击”的意思。
在语调方面,我们是站立在土地上的,只有脚踏实地才稳妥,才有一种肯定感。而相对直立向上的状态则不是十分稳定,因而就产生一种疑惑感。在语言的语调上,就表现为升调表示疑问,降调表示肯定。
在词形方面,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也存在大量象似性现象。例如,单词“eye”中两个e 像是两只眼睛分布于y 的两侧,细长的y 更像是鼻子;“Snake”中弯曲的s 从形态上恰好与它的意义“蛇”相同。英语单词都是由一定数量的词素组合而成,通过分析词形,就可获得意义,如许多有hydro-组成的单词都与“水”、“液体”有关。
在句子结构方面,句法象似性观点指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I found that the chair is comfortable.” 与“I found the chair comfortable.”在结构上的区别为:前者是found 后加从句,而后者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的结构。结构上的差别造成了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前者句子表达的“舒适”的体验是从间接经验获得的,而后者在结构上表达的更为直接,语义上也变成了由直接经验获得的“舒适”的体验。
在篇章结构方面,句法象似性的雏形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认为:语言是命题的总和,命题是事实的图像,与事实共有一种结构。语言之于实在,犹如视网膜的影像之于世界的影像。王守元、张德禄指出:事实上,文学广义上可被视作是图像式的,其形式可以以多种方式模仿它所反映的现实—这就是所谓的图像性准则。有很多文学作品在整体上就具有象征功能,体裁结构与叙事内容相符,情节结构是隐喻的,意象能起到很好的表义作用。
在语法方面,Langacket、Lakoff和其他学者建立了认知语法,主要(下转第136页)(上接第134页)从认知角度探讨和分析语法规则的成因,他们认为:认知和语义是一种语言形成其句法结构的内在动因,语法仅是语义的构建和象征体系。语言象似性的研究大多从三方面论证象似性,即:语法结构是认知结构的象似反映;象似性原则制约者说话者在会话中作出的结构选择;反映了会话和象似性原则的结构选择最终被语法化了。例如:当名词中心词之前出现几个属于不同层次的形容词作修饰语时,常常涉及词序问题。语法中一般按下列顺序排列:限定词—表示说话人评价的形容词—表示大小、形状、新旧的形容词—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表示国别、来源、材料的形容词—表示用途或目的的形容词或分词、名词等类别词—名词中心词(新编英语语法教程398 章振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从象似性方面解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语法规定出现,是因为就修饰成分与中心词的关系来说,越主观的修饰成分与中心词的关系越远,在结构上的距离也应越远;越是是客观的,无法改变的修饰成分与中心词的关系越近,在结构上也应紧接中心词。当“triangular, wooden, pretty, red”几个词同时修饰“box”时,按照语法规则,正确排序为:pretty triangular red wooden box。这可以解释为:pretty是主观的人的评价,所以放在离中心词最远的位置,材料是最无法改变的属性,所以在句中紧接在中心词“box”之前。 四、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
语言符号中既有任意性,也有象似性,二者既对立,有所区别,又相辅相成,共同存在。
(2)互补关系
首先,从共时角度看。索绪尔把任意性研究限定在共时层面。他并不否认语言中象似性的存在,而是对本质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作了区分。例如,单词ship 具有绝对的任意性,是没有理据的,但由ship构成的合成词friendship 却具有相对的任意性。因为前者不能被分析,不能激起与其他词的联想,而后者能被分析由friend和ship构成,从而能够激发起对具有相同组成成分或是相同结构的词的联想,如censorship, citizenship, craftsmanship, kinship, scholarship。
其次,从历时角度看。语言学家Grimm认为,语言中任何成分的起源都是有理可据的,每个字母的创造最初都有一定含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理据性慢慢丢失了。符号理据性的丢失并不等于它们最初被创造时没有理据性。与Grimm持相似看法的还有语言学家John Haiman,他认为,人们发现或发明一种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时,首先想到的是要给它命名,命名往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可能随意运用语言符号。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语言符号在起源时是符合象似性的,是有理可据的。但这并不是说世界各地的人们最初形成的是同一种语言,人们在命名时遵循的规律不同,象似于事物不同方面的性质,都会造成世界各地语言的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单词最初的象似性逐渐消失了,人们使用语言符号并不需要深究其最初的象似性。单个语言符号及其意义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任意的,无理可据的。
五、结语
通过分别对语言的任意性和象似性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并不是完全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语言符号中既有任意性,也有象似性,二者既对立,有所区别,又相辅相成,共同存在。对语言符号在最初创造时具有象似性,随着时间发展象似性逐渐丢失,任意性取代象似性主导了单个语言符号及其意义之间的关系的猜想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2006。
[2]于飞,张绍杰,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辨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235期,2008:1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