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钱”看?向后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23654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没钱寸步难行。俗话也说,钱乃身外之物。就这两句语儿我踅摸了好半天,这个照照面,那个看看相,还在心里不断打鼓,不断进行情感倾向上的反复平衡。最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害,人际关系,個人愿望,前途发展……包括现实和浪漫主义等一系列诸如此类的纷繁复杂的东西,才决定——还是像《白鹿原》中朱先生说的一般吧: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对,就按这句话做……
  现在看来,标题使用谐音无论如何也都是好事情。“钱”本是“前”,和“后”是反义词么,对比性便一目了然了。但是,我想,如果在题目中用了“前”字,就没有啥本质的差别了。因为在这种问题上,前和后都是一个概念,都是未来的标尺。而“钱”和后则就不是一个意思了。
  为什么会写下这篇文章呢?还不是因为近期家里出现的买房风波。也不得不提一句,现在房价是真的高,连我所在的这个三线城市房价也涨到小一万。国家的限制政策没顶事儿,超高的房价也真是压得私营和工薪阶层的家庭一塌糊涂了。首付掏不起,房贷成倍多,老百姓们都背着一口大锅。这大乱炖的锅里有父母、子女、事业……最扎心的却还是债务多。
  我做事向来都是干净利落,果断果敢,于是这两天我就对父母踌躇不决的情态倍感厌烦甚至是厌恶。父亲那么精明的人竟然会把一笔相同的账算计三天。一个一月两千六,一个一月三千二,这数我第一次听就记了个明明白白,怎么还用算个千儿八百遍呢?从早到晚,电话不断,和“买房亲友团”来回咨询,天天咨询,分分钟咨询,秒秒钟咨询。咚咚隆隆,絮絮叨叨,婆婆妈妈,叽叽喳喳,吱吱歪歪,真的像捅了老鸹窝,吵得我连一个午觉也睡不囫囵。图啥?因为啥?不就是没钱缺钱捯饬的吗!在这种境况持续不断的同时,许多能入眼的无论是价格和户型都合适的房子无一例外地销售一空,最后便只能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欲哭无泪。越来越高,越来越涨,越来越犹豫,越来越生气,也越来越恶性循环了……
  这样一看,症结就找到了,而且这症结看来也是没有多大意思了。毕竟,因为金钱的苦恼而产生的“病症”无法从外部有效治疗,只能从自己心里化解。想通了,顺风顺水;想不通,就郁郁寡欢。
  在这儿我想分享《聊斋志异》中非常经典的一个小故事。说是滨州有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他不努力读书,总是想在平常买卖中捞取油水混口饭吃。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老翁,他是一位狐仙,二人在谈吐间觉得相见恨晚。一日秀才悄悄乞求老汉周济他一下,于是狐仙拿十几枚母钱作法,不一会儿,有数十百万枚钱从房梁上落下来,转眼间没了膝盖,一丈见方的屋子堆了大约三四尺厚的钱。老汉走后,秀才迫不及待地来取钱用,哪知道那些钱早已化为乌有,只有十几枚母钱还在那里。后来老汉说,我和你是文字之交,不想和你做贼,如果你要发财,就找小偷做朋友,我不能遵命。说完,他把袖子一甩就走了。
  其实,这个书生已经考到了秀才位置,就证明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更高的成就。但他纯粹让自己钻进钱眼儿,不思上进,也就导致了其经历之事让人啼笑皆非。无论是文人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是不落俗套的,因为纯粹的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只会让人迷惑双眼,迷失本心,眼前的东西再丰富再华美也都是不切实际过眼云烟而已,对未来理想的追逐才是幸福生活的终极奥义。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有钱人的生活都不幸福。当他们有了金山银山,就失去了奋斗的精神,坐享其成,坐吃山空,每天的娱乐享受让其逐渐懒惰,步步颓靡。失去了理想打拼,生活将变得不再有意义。
  我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我也不是个完全的现实主义者。房固然要买,家一定要居,窝也必然要栖,只是在这种问题上,我认为应该少一些向“钱”看,多一点往后看。如果整天都为钱的事着急忙慌,那生活就会少上许多格调,也就淡乎寡味了。在道上匆匆,在理上却不能匆匆啊。生活生活,先有生后有活。既然我们好不容易已经达成了生的条件,那就应该为活而活,生是不可改变的现实,那么活就要活出能够改变的理想。
  据说,一个人如果在十四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四十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又未免幼稚可笑。周国平先生对这段话的理解十分犀利深刻,并且他认为,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它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
  其实,向“钱”看是现实,向后看是理想,现实为理想铺路,那理想也需要为现实服务。当社会嘲笑你向后看,不务实的时候,不需要窘迫拮据,无所适从,起码你应该从自己的内心中信服,你已经在精神上达到了更高程度的成熟和自觉。这并非人性的巅峰,也并非道德的制高点,而是活好人生的理想信念。
其他文献
有人说,父亲的爱像大山一样沉重,虽然不表露出来,但却让人感到安稳。在大山的怀抱中,我们能更好的成长。  小时候,家里的条件不太好,住在一个拥挤的小房子里。父亲努力的挣钱,母亲为了能让家里多存点钱买房,在生活中希望我们更加节俭,不要浪费一毛钱。每次看到小伙伴手里拿着新出来的零食,我也会不像一些调皮的孩子那样在地上撒泼耍赖,只是远远地望着咽口水。其实家里也不是说买零食的钱都没有,一方面是母亲想要多存点
期刊
作者简介:秦家勉(2001.1-),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郑州外国语新枫杨学校在读。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  ——题记  (一)  校园里的各种花,有的盛开地都快要凋谢了。  前一阵子,校园里的花像春的使者,一季接一季地开。最早的,是水池边上种的黄色迎春花,小小的,一团团,一簇簇,煞是好看。偶见片片花朵儿落入水中,我不曾知道池中的小鱼儿有没有嗅到它的香气。  
期刊
在石灰性土壤上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秸秆黄腐酸包膜尿素能满足水稻生长最大效率期对营养的要求,有利于有效穗的分化,提高结实率。等氮量试验平均增产9.6%,等重量试验
我喜欢诗,在诗歌的阅读中我们不但可以轻易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让我们的心在诗人构筑的世界里徜徉,同时还能够让我们与诗人的心灵在诗歌中相遇、比肩、交融。更是在灵光一闪的瞬间,我们才会猛然醒悟,诗歌中的世界,正是我们苦苦追寻的世界。正像某位著名诗评人所说的那样,诗人借助语言寻找美好世界,而我们则简单得多,我们可以借助于诗人。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正是我美好世界中的那位诗人。  读叶赛宁,更像是读一本厚厚的古
期刊
阿Q之于我,其实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小说人物角色,而更像是一个熟识的旧友。随处可见他的影子。相较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觉悟的农民,国民劣根性的“一面镜子”这一身份,我反而更觉得他是可悲而又可爱的人民大众,是鲜活而又真实的平凡人物。  宕开一笔,我想谈谈我和“阿Q”的故事。  回退思绪到初中的光阴,迎面而见的是他——“小王老师”。高一米五有余,瘦削单薄,其貌不扬的他,因为原语文老师怀孕而成为了临时的
期刊
作者简介:王秋婷(2000.9-),女,汉,山东省威海市人,研究方向:文学。  与其怀念,不如向往,与其向往,不如该放就放,去远方。  ——题记  远方寻遗,撩开文化神秘面纱;踏水游山,寻觅文明踪迹源头。余秋雨辞去了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一职,心向远方,只身从西北高原开始考察文化遗址。是他,在敦煌道士塔下内心泣着血眼里含着恨,痛心地再次揭露两百多年前那次文物贩卖的丑恶行径;是他,在西湖畔轻柔地翻出白娘
期刊
我想,你将会是一个有心人。看到世界的蓝天上,一只洁白的鸽,正飞来。——题记(一)看见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抬头望见澄澈的蓝天,脚下踏着轻快的步伐,嘴边哼着愉快的
期刊
作者简介:隗嘉(2000.11-),男,汉,广东人,高中在读。  在国人的眼里里,废墟,终究是要放弃的。  看到“一片狼藉,满目萧然”等词语的时候,绝对不会有关于家人团圆,总角之晏,国泰民安的联想吧?只有面对失败,面对挫折,面对苦难,甚至是难以改变的悲剧时,我们才会在那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悲伤的地方低喃:  “这,是一片废墟。”  这么说来,废墟,确实是不好的東西。  然而,不尽然如此。  君不见颐和
期刊
已经是立秋之后的时候了,天气转了凉,空气不再闷人,楼下的街灯还未亮,晚风轻柔得让人无可抱怨。  这只是个再平常不过的夜晚。  男人抬头望了望窗外,平日里聒噪的蝉也安分了些,他起身打开窗户,微风进了屋子,空气也温柔了许多。  于是他拿起了笔,写下了最后一封信。  “如你所见,这是我最后想写下的东西,请允许我将这封信献给我的爱人。我们虽不曾有什么好的结局,可我始终记得初见你时的欢喜。  在我决定要结束
期刊
一种洗礼  期盼许久的雨终于来了。  是秋雨姗姗来迟了。  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雨是该来了。悄然落地,没有声响。但大理石铺就的街面,早已湿淋淋的一片,它的光洁被雨擦洗得宛若磨平的云母石,没有微风,就自然没有波纹。脑海中忽然闪现那日和儿子一同漫步海边时的情景——儿子说,海是一块软软的布,好像被风吹起来的样子。还说有一只虾把飘在海面的落叶当衣服穿了。虽是拙言,我却惊讶于他那栩栩如生的想象,我的感悟是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