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没钱寸步难行。俗话也说,钱乃身外之物。就这两句语儿我踅摸了好半天,这个照照面,那个看看相,还在心里不断打鼓,不断进行情感倾向上的反复平衡。最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害,人际关系,個人愿望,前途发展……包括现实和浪漫主义等一系列诸如此类的纷繁复杂的东西,才决定——还是像《白鹿原》中朱先生说的一般吧: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鬼。对,就按这句话做……
现在看来,标题使用谐音无论如何也都是好事情。“钱”本是“前”,和“后”是反义词么,对比性便一目了然了。但是,我想,如果在题目中用了“前”字,就没有啥本质的差别了。因为在这种问题上,前和后都是一个概念,都是未来的标尺。而“钱”和后则就不是一个意思了。
为什么会写下这篇文章呢?还不是因为近期家里出现的买房风波。也不得不提一句,现在房价是真的高,连我所在的这个三线城市房价也涨到小一万。国家的限制政策没顶事儿,超高的房价也真是压得私营和工薪阶层的家庭一塌糊涂了。首付掏不起,房贷成倍多,老百姓们都背着一口大锅。这大乱炖的锅里有父母、子女、事业……最扎心的却还是债务多。
我做事向来都是干净利落,果断果敢,于是这两天我就对父母踌躇不决的情态倍感厌烦甚至是厌恶。父亲那么精明的人竟然会把一笔相同的账算计三天。一个一月两千六,一个一月三千二,这数我第一次听就记了个明明白白,怎么还用算个千儿八百遍呢?从早到晚,电话不断,和“买房亲友团”来回咨询,天天咨询,分分钟咨询,秒秒钟咨询。咚咚隆隆,絮絮叨叨,婆婆妈妈,叽叽喳喳,吱吱歪歪,真的像捅了老鸹窝,吵得我连一个午觉也睡不囫囵。图啥?因为啥?不就是没钱缺钱捯饬的吗!在这种境况持续不断的同时,许多能入眼的无论是价格和户型都合适的房子无一例外地销售一空,最后便只能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欲哭无泪。越来越高,越来越涨,越来越犹豫,越来越生气,也越来越恶性循环了……
这样一看,症结就找到了,而且这症结看来也是没有多大意思了。毕竟,因为金钱的苦恼而产生的“病症”无法从外部有效治疗,只能从自己心里化解。想通了,顺风顺水;想不通,就郁郁寡欢。
在这儿我想分享《聊斋志异》中非常经典的一个小故事。说是滨州有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他不努力读书,总是想在平常买卖中捞取油水混口饭吃。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老翁,他是一位狐仙,二人在谈吐间觉得相见恨晚。一日秀才悄悄乞求老汉周济他一下,于是狐仙拿十几枚母钱作法,不一会儿,有数十百万枚钱从房梁上落下来,转眼间没了膝盖,一丈见方的屋子堆了大约三四尺厚的钱。老汉走后,秀才迫不及待地来取钱用,哪知道那些钱早已化为乌有,只有十几枚母钱还在那里。后来老汉说,我和你是文字之交,不想和你做贼,如果你要发财,就找小偷做朋友,我不能遵命。说完,他把袖子一甩就走了。
其实,这个书生已经考到了秀才位置,就证明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更高的成就。但他纯粹让自己钻进钱眼儿,不思上进,也就导致了其经历之事让人啼笑皆非。无论是文人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是不落俗套的,因为纯粹的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只会让人迷惑双眼,迷失本心,眼前的东西再丰富再华美也都是不切实际过眼云烟而已,对未来理想的追逐才是幸福生活的终极奥义。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有钱人的生活都不幸福。当他们有了金山银山,就失去了奋斗的精神,坐享其成,坐吃山空,每天的娱乐享受让其逐渐懒惰,步步颓靡。失去了理想打拼,生活将变得不再有意义。
我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我也不是个完全的现实主义者。房固然要买,家一定要居,窝也必然要栖,只是在这种问题上,我认为应该少一些向“钱”看,多一点往后看。如果整天都为钱的事着急忙慌,那生活就会少上许多格调,也就淡乎寡味了。在道上匆匆,在理上却不能匆匆啊。生活生活,先有生后有活。既然我们好不容易已经达成了生的条件,那就应该为活而活,生是不可改变的现实,那么活就要活出能够改变的理想。
据说,一个人如果在十四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四十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又未免幼稚可笑。周国平先生对这段话的理解十分犀利深刻,并且他认为,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它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
其实,向“钱”看是现实,向后看是理想,现实为理想铺路,那理想也需要为现实服务。当社会嘲笑你向后看,不务实的时候,不需要窘迫拮据,无所适从,起码你应该从自己的内心中信服,你已经在精神上达到了更高程度的成熟和自觉。这并非人性的巅峰,也并非道德的制高点,而是活好人生的理想信念。
现在看来,标题使用谐音无论如何也都是好事情。“钱”本是“前”,和“后”是反义词么,对比性便一目了然了。但是,我想,如果在题目中用了“前”字,就没有啥本质的差别了。因为在这种问题上,前和后都是一个概念,都是未来的标尺。而“钱”和后则就不是一个意思了。
为什么会写下这篇文章呢?还不是因为近期家里出现的买房风波。也不得不提一句,现在房价是真的高,连我所在的这个三线城市房价也涨到小一万。国家的限制政策没顶事儿,超高的房价也真是压得私营和工薪阶层的家庭一塌糊涂了。首付掏不起,房贷成倍多,老百姓们都背着一口大锅。这大乱炖的锅里有父母、子女、事业……最扎心的却还是债务多。
我做事向来都是干净利落,果断果敢,于是这两天我就对父母踌躇不决的情态倍感厌烦甚至是厌恶。父亲那么精明的人竟然会把一笔相同的账算计三天。一个一月两千六,一个一月三千二,这数我第一次听就记了个明明白白,怎么还用算个千儿八百遍呢?从早到晚,电话不断,和“买房亲友团”来回咨询,天天咨询,分分钟咨询,秒秒钟咨询。咚咚隆隆,絮絮叨叨,婆婆妈妈,叽叽喳喳,吱吱歪歪,真的像捅了老鸹窝,吵得我连一个午觉也睡不囫囵。图啥?因为啥?不就是没钱缺钱捯饬的吗!在这种境况持续不断的同时,许多能入眼的无论是价格和户型都合适的房子无一例外地销售一空,最后便只能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欲哭无泪。越来越高,越来越涨,越来越犹豫,越来越生气,也越来越恶性循环了……
这样一看,症结就找到了,而且这症结看来也是没有多大意思了。毕竟,因为金钱的苦恼而产生的“病症”无法从外部有效治疗,只能从自己心里化解。想通了,顺风顺水;想不通,就郁郁寡欢。
在这儿我想分享《聊斋志异》中非常经典的一个小故事。说是滨州有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他不努力读书,总是想在平常买卖中捞取油水混口饭吃。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老翁,他是一位狐仙,二人在谈吐间觉得相见恨晚。一日秀才悄悄乞求老汉周济他一下,于是狐仙拿十几枚母钱作法,不一会儿,有数十百万枚钱从房梁上落下来,转眼间没了膝盖,一丈见方的屋子堆了大约三四尺厚的钱。老汉走后,秀才迫不及待地来取钱用,哪知道那些钱早已化为乌有,只有十几枚母钱还在那里。后来老汉说,我和你是文字之交,不想和你做贼,如果你要发财,就找小偷做朋友,我不能遵命。说完,他把袖子一甩就走了。
其实,这个书生已经考到了秀才位置,就证明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更高的成就。但他纯粹让自己钻进钱眼儿,不思上进,也就导致了其经历之事让人啼笑皆非。无论是文人还是普通人,都应该是不落俗套的,因为纯粹的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只会让人迷惑双眼,迷失本心,眼前的东西再丰富再华美也都是不切实际过眼云烟而已,对未来理想的追逐才是幸福生活的终极奥义。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有钱人的生活都不幸福。当他们有了金山银山,就失去了奋斗的精神,坐享其成,坐吃山空,每天的娱乐享受让其逐渐懒惰,步步颓靡。失去了理想打拼,生活将变得不再有意义。
我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但我也不是个完全的现实主义者。房固然要买,家一定要居,窝也必然要栖,只是在这种问题上,我认为应该少一些向“钱”看,多一点往后看。如果整天都为钱的事着急忙慌,那生活就会少上许多格调,也就淡乎寡味了。在道上匆匆,在理上却不能匆匆啊。生活生活,先有生后有活。既然我们好不容易已经达成了生的条件,那就应该为活而活,生是不可改变的现实,那么活就要活出能够改变的理想。
据说,一个人如果在十四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四十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又未免幼稚可笑。周国平先生对这段话的理解十分犀利深刻,并且他认为,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它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
其实,向“钱”看是现实,向后看是理想,现实为理想铺路,那理想也需要为现实服务。当社会嘲笑你向后看,不务实的时候,不需要窘迫拮据,无所适从,起码你应该从自己的内心中信服,你已经在精神上达到了更高程度的成熟和自觉。这并非人性的巅峰,也并非道德的制高点,而是活好人生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