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对比方知不足,有不足才知方向。中国海外志愿者的困境主要为:1、项目定位不清晰。定位是指引整个海外服务计划开展的指南。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各部门对这个项目所扮演角色的看法不尽相同;2、缺乏品牌战略意识。美国和平队之所以发展得好,在非洲拥有很好的口碑,主要是因为其志愿服务拥有自己的特色,建立了很好的志愿服务品牌;3、项目管理有待完善。首先管理机构的协调不一致,这包括部门之间的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协调以及中国与服务对象国之间的协调;4、项目经费是很大的制约。
厘清志愿者定位
十年的海外青年志愿者派遣囿于定位的模糊问题,使得志愿者项目没有得到太多的发挥空间。因此,一个清晰有力的志愿者定位颇为重要。
我们认为,应该将海外青年志愿者派遣的目标主要限定于三块:传播有用的技术与知识、培育富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以及增进中国与服务对象国的相互了解。
只有了解服务对象国的需求,传播有用的技术和知识,青年志愿者的派遣才师出有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具体到派遣的服务领域,教授中文或英文的人才需要大幅减少。反之,农业技术、计算机知识等实用性领域上的人才应加大比例。
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上,为了更好发挥志愿者的潜力,出发前,政府部门要对志愿者的沟通能力、服务技巧、心理建设进行系统的培训,将原有的两周(甚至更少)拓展到一个月的系统培训。志愿者到岗后,有关部门需要安排一个当地的老师对志愿者的语言进行就地培训。语言的能力打通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必定会提高,这会大大缓解现在志愿者孤立的问题,使青年志愿者与当地社会有更好的互动,实现更富信息量和更生动的双向了解。
服务对象国的国民曾对志愿者服务的优先目标进行打分,最高得分是传播有用的技术和知识,其次是增进双方的友好关系,而促进派遣国的价值和目标得分最低。如果不了解服务对象国,就不可能派遣出符合需求的志愿者,无法提供对方需要的技术与知识。而这则需要派遣的连续性和反馈机制,惟有如此,才能把握好服务对象国真正的、动态的民间需求,在服务中增进彼此的了解,突出中国志愿者的特色。
同时,海外青年志愿者派遣需有品牌战略意识,集中资源,打造青年志愿者标志性的服务特色。
“援非志愿者300人”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实现了对更多非洲国家的青年志愿者派遣,但很显然,这种政治推动的被动型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制定的《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再次提到继续向非洲提供志愿者服务,服务层次主要立足于民间,服务领域主要在社区建设及公益事业。这是建设中国特色式的志愿者服务的首次尝试:走进社区,走近公益。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粗放型地派遣志愿者,而需要持续性地建设标志性的领域。当然,实现质量性的志愿者派遣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实践和探索,社区与公益究竟是不是一条可以走出中国志愿者特色的道路,还有待观察。但无论如何,打造志愿服务的中国品牌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
项目管理精细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对于海外志愿者项目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2008年,商务部会同外交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机构,正式成立对外援助部际联系机制,并于2011年将其升级为部际协调机制。但是针对该项目的部际协调机制却仍没有展开。而从美国的经验来说,和平队则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并且有相应的独立监督机构,各方资源得到了良好的协调。因此,建立一个专门针对该项目的协调机制或机构以便更好地统筹规划现有资源,协调各方关系,对项目的良性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培训、评核和归国安置机制均比较粗糙。培训只有短短的两周,考核也比较形式化,几乎没有任何后续的过渡安置措施。这也是项目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在项目整体费用上,从一个客观的角度说,所能见到的资金支配是不足够的。在对未来青年志愿者的规划上,志愿者的项目经费应当至少可以支付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费用:第一,大约一个月左右的培训费用;第二,志愿者到岸培训产生的相关费用;第三,实现规模派遣时的津贴费用;第四,实现项目精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力及其他费用;第五,实现志愿者更好安置的费用。这些要求需要使青年志愿者得到国家更多的拨款,从其为国家服务、实现青年人才培养的目的说来,志愿者派遣只能是一种国家行为。
在志愿者津贴方面,中国海外服务计划与美国和平队的津贴水准是相当的。但我们在美国和平队的评估中没有见到志愿者抱怨津贴少的问题,可见,这与我们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以及对服务的期待值过高有关。在津贴方面,管理机构可以进行相关的调研,了解中国海外青年志愿者在海外津贴不够用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解决对津贴产生的不必要的误解。
总而言之,经费问题是制约海外青年志愿者发展的最重大的因素,如果能改变青年志愿者派遣费用在援外资金中所占比例微小的问题,它可以激起海外青年志愿者更大的活力。
厘清志愿者定位
十年的海外青年志愿者派遣囿于定位的模糊问题,使得志愿者项目没有得到太多的发挥空间。因此,一个清晰有力的志愿者定位颇为重要。
我们认为,应该将海外青年志愿者派遣的目标主要限定于三块:传播有用的技术与知识、培育富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以及增进中国与服务对象国的相互了解。
只有了解服务对象国的需求,传播有用的技术和知识,青年志愿者的派遣才师出有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具体到派遣的服务领域,教授中文或英文的人才需要大幅减少。反之,农业技术、计算机知识等实用性领域上的人才应加大比例。
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上,为了更好发挥志愿者的潜力,出发前,政府部门要对志愿者的沟通能力、服务技巧、心理建设进行系统的培训,将原有的两周(甚至更少)拓展到一个月的系统培训。志愿者到岗后,有关部门需要安排一个当地的老师对志愿者的语言进行就地培训。语言的能力打通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必定会提高,这会大大缓解现在志愿者孤立的问题,使青年志愿者与当地社会有更好的互动,实现更富信息量和更生动的双向了解。
服务对象国的国民曾对志愿者服务的优先目标进行打分,最高得分是传播有用的技术和知识,其次是增进双方的友好关系,而促进派遣国的价值和目标得分最低。如果不了解服务对象国,就不可能派遣出符合需求的志愿者,无法提供对方需要的技术与知识。而这则需要派遣的连续性和反馈机制,惟有如此,才能把握好服务对象国真正的、动态的民间需求,在服务中增进彼此的了解,突出中国志愿者的特色。
同时,海外青年志愿者派遣需有品牌战略意识,集中资源,打造青年志愿者标志性的服务特色。
“援非志愿者300人”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实现了对更多非洲国家的青年志愿者派遣,但很显然,这种政治推动的被动型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制定的《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再次提到继续向非洲提供志愿者服务,服务层次主要立足于民间,服务领域主要在社区建设及公益事业。这是建设中国特色式的志愿者服务的首次尝试:走进社区,走近公益。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粗放型地派遣志愿者,而需要持续性地建设标志性的领域。当然,实现质量性的志愿者派遣需要时间的积累,也需要实践和探索,社区与公益究竟是不是一条可以走出中国志愿者特色的道路,还有待观察。但无论如何,打造志愿服务的中国品牌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
项目管理精细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对于海外志愿者项目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2008年,商务部会同外交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机构,正式成立对外援助部际联系机制,并于2011年将其升级为部际协调机制。但是针对该项目的部际协调机制却仍没有展开。而从美国的经验来说,和平队则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并且有相应的独立监督机构,各方资源得到了良好的协调。因此,建立一个专门针对该项目的协调机制或机构以便更好地统筹规划现有资源,协调各方关系,对项目的良性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培训、评核和归国安置机制均比较粗糙。培训只有短短的两周,考核也比较形式化,几乎没有任何后续的过渡安置措施。这也是项目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在项目整体费用上,从一个客观的角度说,所能见到的资金支配是不足够的。在对未来青年志愿者的规划上,志愿者的项目经费应当至少可以支付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费用:第一,大约一个月左右的培训费用;第二,志愿者到岸培训产生的相关费用;第三,实现规模派遣时的津贴费用;第四,实现项目精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人力及其他费用;第五,实现志愿者更好安置的费用。这些要求需要使青年志愿者得到国家更多的拨款,从其为国家服务、实现青年人才培养的目的说来,志愿者派遣只能是一种国家行为。
在志愿者津贴方面,中国海外服务计划与美国和平队的津贴水准是相当的。但我们在美国和平队的评估中没有见到志愿者抱怨津贴少的问题,可见,这与我们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以及对服务的期待值过高有关。在津贴方面,管理机构可以进行相关的调研,了解中国海外青年志愿者在海外津贴不够用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解决对津贴产生的不必要的误解。
总而言之,经费问题是制约海外青年志愿者发展的最重大的因素,如果能改变青年志愿者派遣费用在援外资金中所占比例微小的问题,它可以激起海外青年志愿者更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