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_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学,要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教材的基础上,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将生活情景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会学,乐学。
  
  一、生活情景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以学生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把生活情景数学化。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根据学生跟家长逛商店,但不认识商品的标价这一生活现象,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课件展示聪聪跟妈妈去逛商店,商品标价牌上的价格他却看不懂,一个转笔刀0.50元,一个记事本5.00元。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也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另一名学生说:妈妈告诉了我多少钱,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读。教师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商品的标价,好吗?
  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体会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二、数学知识生活化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一些数学知识,能解决许多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如“妈妈给小明一些1分的人民币,去买一块1角的橡皮,谁帮一帮他呀?”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1角等于10分;“小明和妈妈乘车回家,车票1元,可是妈妈只有5元、10元面值的,怎么办呢?”使学生意识到兑换人民币的意义;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数学“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这节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在家里找一找什么比什么“多得多”,什么比什么“多一些”,什么比什么“少得多”,什么比什么“少一些”,明天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结果第二天早晨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找出很多物体的比较,比如:家的书比磁带“多得多”,馒头比鸡蛋“少得多”,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多一些”,椅子比小凳子“少一些”等等。这次作业,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巩固了知识,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就是通过学生最熟悉的、备感亲切的事例引入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
  比如,学习“十几减9退位减”,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数字计算,加强对十几减九退位减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学生学习的激情达到了高潮。又如问一年级学生:“你们喜欢秋游吗?”“秋游要做写什么准备?”学生们马上纷纷展开热烈的议论,“为秋游做准备当然会去‘购物’了”。学生一番议论后老师小结:你们所说的“提前购物,购几种?多少钱?多少个同学参加秋游?选择最少有多少个座位的车等”。这些就是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只要留心我们平时看到的、接触到的东西,自然而然的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体验生活,把学与用有机地结合,有效地诱发学生认识冲突,促使其思维向广度、深度拓宽,更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
  (作者通联:255051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南定小学)
其他文献
教师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地进步与发展。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过程和方法,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
期刊
语文学科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必须通过充满活力的课堂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一轮课改把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列为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小学作文教学更需如此。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作文教学课堂?许多同行都为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在不断的反思中积淀升华。有教师说:“作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话活动,习作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将自己的观察、观点、内心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让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张显。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真正地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变学生校外及家庭作业过多而又较机械呆板现状。那么,如何使素质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及任务呢?我以为开放学生的课业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面对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要关注学生全面和
期刊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在设计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活动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    虽然学生所进行的活动是极其简单的,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但在操作的过程中,仍有一定的步骤,教师必须予以有效的指导。例如,在掷骰子的活
期刊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就得让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学需要创造性地教。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方面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培养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激活,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培养学生的
期刊
新教材《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实践以及独立思考的广阔空间,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
期刊
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素质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师们感到很棘手的问题。面对作文任务,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者有之,无从着手者有之。当然,也有自得其乐的学生超额完成任务,不过这是少数。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们存在的误区在哪?出路又在哪?    一.没有很好体现循序渐进性    很多老师在出语文试卷时,几十分的作文题,从小学到初中,题目没有多大变化,要求千篇一律,第一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与知识的积累一样,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孩子从跨进学校第一天开始,他就翻开了“怎样做人”的第一章。在这个时期里,他们长时间在一个班级里学习和生活,老师给予的正面引导,将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扎下较深的根。    一.激发学生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同时,本人作了以下实践与探索。     一.小组评价,培养合作精神    课堂既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然而,课堂中的评价却能促使课堂中学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
期刊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是以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和各项教育工作的质量来全面评价教师,而不是单纯地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但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松课堂教学。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课堂气氛活跃与否有密切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本身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我不断地努力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体作法是:  一.“民主”、“宽容”,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采用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