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bi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与知识的积累一样,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孩子从跨进学校第一天开始,他就翻开了“怎样做人”的第一章。在这个时期里,他们长时间在一个班级里学习和生活,老师给予的正面引导,将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扎下较深的根。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中最关键的是兴趣,它直接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而缺乏兴趣,就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可见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说说狼和羊有何区别?狼和羊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狼会不会摇尾巴?课文为什么以“会摇尾巴的狼”为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 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哪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是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老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反馈和评价,不仅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富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龄儿童。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采用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学习。
  例如,在笔者的引导下,许多学生运用“五步自学法”、“六步自学法”、“八步自学法”、“十步自学法”等方式进行了自主学习,获得了较好效果。相对而言,较为科学完善的是“十步自学法”,即:一定(学习目标)、二查(有关背景材料、史实等)、三找(不认识的生字词或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设法认读记忆)、四释(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释词释句释疑,注意巩固结果)、五理(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线索)、六读(采取多种方式去自读自悟,特别是佳句佳段的赏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七练(尝试抓重点与难点,结合课后思考题自设习题多加练习)、八总结(归结主要内容、思想感情与写作特点等)、九质疑(根据学习目标有疑而问、针对有价值的内容无疑设问)、十实践拓展(根据实际预先进行实践活动,获得第一手认识从而拓展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可以想象,一个很少自己看书,很少自己搞学问,很少自学的老师,对自学的坚定不移的理念会有多少认同,他会坚定不移地推行自主学习吗?会有耐心吗?观念的转变是艰难的,需要过程,解放课堂,建立新课堂的道路是漫长的,需要所有教师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
  (作者通联:025358内蒙古赤峰市克旗同兴镇总校 )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我们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教师怎样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呢?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
期刊
语文实验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注重引导教师形成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二册的教学过程当中,笔者始终以新课程标准统领新课程,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地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
期刊
教师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配套光盘、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的想法。    一.现状分析    1.对光盘采取“拿来主义”态度。部分教师对光盘没有进行二次加工,课堂上一切都听光盘中主讲教师的安排。  2.学生观看动画录像,只看不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  3.部分教师整节课放光盘,完全依赖于光盘。老师站立一旁,让学生看光盘跟着学习,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期刊
教师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地进步与发展。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人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这种方法,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过程和方法,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潜力。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
期刊
语文学科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必须通过充满活力的课堂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新一轮课改把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列为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小学作文教学更需如此。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作文教学课堂?许多同行都为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并在不断的反思中积淀升华。有教师说:“作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话活动,习作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将自己的观察、观点、内心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让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张显。素质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真正地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变学生校外及家庭作业过多而又较机械呆板现状。那么,如何使素质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及任务呢?我以为开放学生的课业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面对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无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要关注学生全面和
期刊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在设计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活动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    虽然学生所进行的活动是极其简单的,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但在操作的过程中,仍有一定的步骤,教师必须予以有效的指导。例如,在掷骰子的活
期刊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就得让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学需要创造性地教。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四方面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求知若渴;培养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让他们有充分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激活,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激疑、设疑、导疑,促使学生思中有疑、疑中有问、问后有悟、悟后再疑;培养学生的
期刊
新教材《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实践以及独立思考的广阔空间,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从事实践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
期刊
作文水平是学生语文素质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师们感到很棘手的问题。面对作文任务,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者有之,无从着手者有之。当然,也有自得其乐的学生超额完成任务,不过这是少数。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们存在的误区在哪?出路又在哪?    一.没有很好体现循序渐进性    很多老师在出语文试卷时,几十分的作文题,从小学到初中,题目没有多大变化,要求千篇一律,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