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吾与点也”之谜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ONG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先进第十一》记录了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的一段对话,谈的是如何治理国家。对这四个弟子的回答,孔子分别持有四种态度:对子路,孔子“哂之”,因为孔子认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对冉有的理想,文中用“叹之”来表现,孔子认为冉有说的也是治理国家,既然是治理国家,那么礼乐教化之事,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君子来做,自己不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孔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而且谈的也是治理国家之事,完全可以大用,可是公西华却只是“愿为小相”。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回答,都没有让孔子满意,而对另一个学生曾皙的观点,孔子却极其赞同,“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是为什么呢?
  先来回顾孔子与曾皙的这段对话: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为何极为赞同曾皙的观点?宋人黎靖德在《朱子语类》中说:“曾点意思,与庄周相似,只不至如此跌宕。”清人方宗诚在《论文章本原》中说:“四人四段事,末节在曾皙口中与夫子一齐会合,补明‘哂由’之故与三子之可取,而‘与点’之故终未明也……”黎靖德认为曾皙的意思与庄周相似,方宗诚认为文章并没有把为什么赞同曾皙讲清楚。孔子赞同曾皙的原因是如方宗诚所言并不明了,还是如黎靖德所言曾皙有庄周之意趣,抑或是有其他原因?仔细分析,这句话很关键: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对这句话,人教版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有七处注解,分别是“莫春”“春服”“冠者”“童子”“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教材相配套的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是:“到了晚春,春天的服装已经做好的时候,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人,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去。”孔子赞成曾皙,难道仅仅是因为“洗洗澡、唱唱歌、吹吹风”这么简单的事吗?再把目光锁定在“舞雩”这个词上。人教版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有相关注解:
  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现在曲阜东南。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作舞以求神。
  可见,曾皙说的这句话与鲁国求雨祭祀有关。关于“雩”“雩祭”,《论衡·明雩篇第四十五》中也有一段阐述:
  《春秋左氏传》曰:“启蛰而雩。”又曰:“龙见而雩。”启蛰、龙见,皆二月也。春二月雩,秋八月亦雩。春祈谷雨,秋祈谷实。当今灵星,秋之雩也。春雩废,秋雩在。故灵星之祀,岁雩祭也。孔子曰:“吾与点也!”善点之言,欲以雩祭调和阴阳,故与之也……夫雩,古而有之。故《礼》曰:“雩祭,祭水旱也。”故有雩礼,故孔子不讥,而仲舒申之。夫如是,雩祭,祀礼也。
  孔子赞同曾皙,正是因为曾皙所言的“雩礼”“舞雩”。旧注,鲁国曾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最早是国家实践礼的一种行为。春秋早期和中期,对于社会秩序是有一整套规范的,这是对礼的一种维护。比方说,诸侯在大门内建有照壁,诸侯献酬饮酒后把空杯子反放到坫台(古代设于厅堂前部两柱间的土台子)上,而大夫在大门口就只能用帘子遮挡,其厅堂两柱间也不能有放置酒杯的坫台——这就是礼。类似的,天子可以用八列、六十四位乐工舞蹈,天子那里撤除祭品的时候可以唱《雍》诗“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等,可是世卿、诸侯等都不能这样做。


  在孔子的治国理念里,为什么提倡礼那么重要?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但是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的社会现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所以,孔子大力提倡“礼”与“仁”,主张“为政以德”,追求“天下归仁”,认为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他希望恢复周礼,建立一個严格有序的社会,从而达到最高政治理想——建立一个大同社会。在“大同世界”里,天下的人不仅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仅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传说中尧舜时代的理想化社会景象,也是孔子与曾皙憧憬的最高理想。
  让我们温习一下孔子问弟子们的那个问题:“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你们将会怎么做?”四位弟子中,子路治理国家未谈及“礼”;冉有和公西华对礼乐教化之事则不够重视;而曾皙所言,正是春秋时期国君求雨时主持的祭祀礼,这是君主政治行为的一种表现,是夫子倡导的以礼治国理念的实践。与其他弟子的回答相比,只有曾皙的回答与孔子治国以礼的主张一致,并且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曾皙能够把“礼”放在第一位,扛起夫子以礼治国的大旗,所以孔子听后不由自主地喟叹“吾与点也!”——这是儒家思想治国的理想境界,克己复礼,天下大治,百姓的生活才会如此和乐,这与黎靖德认为的曾皙的观点有庄周之意趣,区别还是很大的。所谓“吾与点也”,喟叹的真意大概是“知我者——点也”吧。
其他文献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
期刊
【阅读导引】  贪婪是一种欲望,欲望只能被舒缓与克制,不可能被消除或满足。人如果把自己的追求放在外界物质上,这种追逐就注定要失败,因为物质没有“极致”。人类的欲望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的成长中它将持续性地与其他的参照物相比对,经常会因为与他人的比对,而提升或降低它的标准。人的一生就是在和自己的欲望赛跑。当“能力”远大于“欲望”的时候,人可能会得到满足感;但不是因为满足了贪欲,而是由于内心实现了自足。
期刊
“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地影响了古人看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所以在实际的运用中,它不仅影响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的追原,在很大程
期刊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与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半张纸》均被选入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编排在同一个单元。教材编排专家的意图大概是用这两篇作品来诠释小说的结构问题。所谓“结构”,包括布局谋篇与结构的形态。结构是一个容器,有长短、巧拙之分;学习时要注意结构的构成,辨析层层推进、生活横断面、按照心理时序展开等不同的结构方式。阅读小说,比较异同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可以强化对象的特质,激
期刊
2013年9月20日,英国,摄政街。  此时的英国,寒风肆虐,但有一大群人,自带小板凳、睡袋、干粮,在一家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龙。这不是什么行为艺术,而是“粉丝”的狂欢,因为这天,iPhone 5S上市了!有的人在这里等了18个小时,还有更疯癫的——已经排了15天!  有人问这些人:你为什么想买5S?  最多的回答是:颜色不同、速度更快、指纹解锁功能、不想落伍……很少有人去想:我们为之疯狂的商品,真的
期刊
在一次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有道题要求翻譯《留侯世家》中“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一句,大部分答案意思不差,但有部分同学将“长跪”译成了“单膝着地”或“一条腿跪在地上”——这可是从来没有学过的意思,令人意外。当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他们时,答曰:“张良跪着给老者(黄石公)穿鞋,半跪半蹲才方便呀,不然怎么穿?”  好一个“想当然耳”。我一时语塞,再次被他们的想象力击中,可惜他们用错了地方。自古翻译讲究“信、
期刊
很多老师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都把鉴赏聚焦于文中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以及那句引发古往今来无数失意人共鸣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由此容易忽略文中一個重要的意象——“月”的描写,虽然“月”在诗歌中只出现了5次,但其构成的景物意境却蕴意深厚,耐人寻味。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美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中男子借月来表达
期刊
苏轼因“乌台诗案”,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的初春,赶至黄州,《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的秋季。作者此时家住临皋亭,有数十亩故营地可以躬耕,且已在此建成东坡雪堂,初来乍到时的生计难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黄州太守陈君式、老朋友陈慥、道人杨世昌时常往来,弟弟苏辙也曾拜访,让苏轼甚感欣慰;黄州的山川,苏轼已去过很多地方,西山、赤壁等美景给他提供了心灵小憩的场所。于是,在这一年的七月十六,夕
期刊
不久前,网上出现了一套冠以“衡水中学高三调研卷”等名称的试卷。之后,该试卷的网页逐渐增多,显示其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为此,笔者觉得有对该卷的作文题作一番分析探讨的必要,以免让这道笔者认为有失规范的题目对学生的备考产生负面影响。先把该试卷的作文题抄录于后。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文亮医生逝世后,网上出现了几种声音。主要分歧在于对他“吹哨人”角色的定位。  一种是,认为他是“英雄”
期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