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北京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主要对策,并以个案为研究提出“高校与农村结合”的双赢模式一发展农民体育,构建北京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
  关键词:北京;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高校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097-04
  
  体育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体育消费增长的基础性工作。体育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体现政府公平和高效服务的重要指标。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任务,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将“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也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交通、文化和体育中心。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措施和政策,为郊区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为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制定了《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实施方案》,并确定80个新农村规划建设试点村。
  尽管如此,但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却并不乐观,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更是相距甚远,因此,发展农村群众体育,建立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北京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当务之急。加快北京农村群众体育服务事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十分紧迫与重要,同时对全国新农村建设必将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典范和辐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对中国知网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和查阅,同时研读了社会学、体育学等相关专著和论文,以寻求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2问卷调查法主要采用的针对试点村农民的《农民调查闯卷》和针对试点村村领导的《村领导调查问卷》。调查按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北京远近郊区共13个区县42个试点村42位村干部和2000名农民(16岁以上)进行了入户调查,其中农民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05份,村干部问卷42份。问卷发放前进行了专家效度检验。问卷回收后间隔14天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检验结果分别为r村干部=0.88(p<0.05),r农民=0.76(p<0.05),问卷结果具有可靠性。
  1.3实地考察法本研究对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北蒲洲营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服务体系的界定公共服务的内涵,就主体方面说,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公共权力机关自身,二是公共权力机关购买了其提供的服务的民间组织或者叫“第三部门”;就所需资源的来源方面说,由于服务的提供是需要资源的,而资源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服务的性质,所以,凡是由公共权力运用公共财政所提供的服务,不管它们是由公共权力机关自身直接提供的,还是通过公共权力机关的购买而由第三部门间接提供的,这些服务都是公共服务。
  体育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社会、体现政府公平和高效服务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建设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已成为引导农民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保障举措。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作为体育服务体系的子系统,应包括政策法规体系、组织机构体系、人力资源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物质保障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体育服务内容形式体系和服务对象体质健康监测体系。
  2.2北京市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调查发现,被试中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有261人(占总样本量的18.58%)。和2000年全国城乡体育人口的平均水平18.3%相当,和1996年全国农民体育人口的平均水平7.13%相比高出了11.44个百分点,和2000年北京市体育人口41.83相比则低了23.25个百分点。北京市新农村体育人口的快速增长与最近几年改革开放的深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对农村政策的倾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关系。但尽管如此,北京市新农村体育发展情况仍不容乐观。
  北京市新农村农民的体育意识较强,其中73.12%的被试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个人身体强健”,并有54.59%的被试认为体育锻炼对健康“非常重要”,32.67%的被试认为“有点重要”。但于此相反的是,被试群体中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却不容乐观,仅有24.20%的被试“经常锻炼”,36.44%的被试“偶尔锻炼”,25.34%的被试“从不锻炼”。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民闲暇时间用于看电视、睡觉、打牌等等,因此62.36%的被试认为“没有时间”是导致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首要原因,其次为”没有人组织(47.47%)”。
  农民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以简单易行的散步(75.79%)与慢跑(37.37%)为主,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农民主要是在空地、路边或河边以个人自主锻炼(59.01%)为主要方式,而公共的体育场地使用率很低(59.00%)和社会体育指导的严重缺乏(30.82%)导致农民锻炼时难以得到物资保障和有效的指导。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的体育消费主要是以实物消费为主,消费水平较低,农民对体育方面法律法规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政府的电视台和村里的广播知道的,农民接触体育信息主要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健全。
  北京市新农村体育组织机构体系还不够完善,许多村没有体育组织,没有专(兼)职体育干部,农村体育在许多村庄存在盲点,多数村的管理虽然还不健全,但好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村。一些村领导感到上级领导对当地的体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通过调查发现开展体育活动和宣传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乡镇级及以上政府拨款,村委会拨款为补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农村体育活动的宣传与开展主要是政府行为,群众体育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政府行为是目前决定北京市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服务对象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尚未形成,农民体育锻炼的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科学指导和监测,势必影响农民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3北京市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尽管北京市新农村体育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相对于农民体育锻炼需求来说,其体育服务体系依然存在较多问题:   2.3.1体育服务内容形式体系:活动内容单一,传统体育项目有待开发北京市新农村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最主要的活动项目是散步与慢跑,秧歌、武术、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说明地区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推广还很欠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3.2物质保障体系:缺乏场地器材,健身路径使用率低
  体育活动场所是保证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北京市新农村农民的活动场所主要是自家附近的空地、路边或河边,说明体育场地设施少,质量差;选择乡、镇、村公共的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极少,说明体育场地设施少,质量差,虽然健身路径工程配建率很高,但使用率低,试点村农民对健身路径不是太了解,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利用健身路径,农民在锻炼场所器材上没有可选择性。遵循随意、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反映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还很落后。
  2.3.3资金保障体系:经费来源单一,限制群众体育的发展北京市新农村群众体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乡镇级及以上政府拨款,北京市新农村的体育经费筹集渠道单一,新的体育经费来源渠道尚未形成,体现了计划经济的特点,即政府办体育、国家无偿提供群众参与体育的条件和机会,限制了试点村群众体育的发展。
  2.3.4组织机构体系:缺乏组织,组织网络还很不健全北京市新农村的基层体育组织建设薄弱,政府对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乡村委会没有充分发挥职能,体育社团组织还没到达农村的最基层,村级没有相应体育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没有专、兼职体育干部,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许多村庄开展不起来。多数村领导感到上级领导对当地的体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以乡镇为龙头,辐射周边的农村体育发展是正确的,但如何使乡镇向上与县级市和中心城市结合、向下与试点村和偏远村连结,这样的组织网络还很不建全,组织管理上点与面的关系还没有连贯起来,使农村健身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2.3.5信息服务体系: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北京市新农村农民对体育方面法律法规不太了解,政府的电视台和村里的广播是农民接触体育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群众体育活动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缺乏进行有效管理的法规依据,村级领导的体育宣传工作具有被动性。农村的体育宣传活动并没有持续性,支持农村体育发展的政策传达不完善,没有真正将国家“亿万农民健身”的思想方针落实到位,“体育三下乡”活动并没有延续下去,说明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只有加大宣传力度,才能使农村体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2.3.6人力资源体系:体育指导员严重缺乏北京市大部分新农村缺乏体育专业人才的组织和指导,没有为农村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也无体育俱乐部、协会等社团组织,农民基本上是自发地搞活动。在我国体育界有许多类型的培训、学习、辅导班,而对乡镇村农村体育活动来说依然是一个空缺,普遍存在着基层缺乏体育专业人才与近几年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这种矛盾势必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严重制约了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2.4北京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
  2.4.1强化北京市政府对农村体育的主导作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体育是公益事业,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发展农村群众体育事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能,在当前农村体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北京市政府理应正确认识农民体育现状、制约因素和未来发展的前景,理应起到龙头作用,特别是各乡镇政府应把体育事业纳入乡镇经济和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纳入双文明建设考核内容中,同时也作为干部政绩的考察内容,使农村体育工作有专人管理、专人负责,逐步使体育活动与比赛形成制度,加强宣传,转变和引导农民体育价值观念。
  2.4.2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体育协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契机。各级政府要有效利用2008年奥运会效应,加大农民健身的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手段宣传健身理论、体育思想、体育政策、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人物,营造全体农民都关心体育的良好的氛围;加强体育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形成法制化、制度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掀起农民体育发展的高潮,引导农民建立起“自我体育”的意识,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2.4.3利用体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族体育项目,完善体育服务内容形式体系
  当前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等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在许多地方已经形成特色,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民族民间传统项目的商业价值也日益显现。充分利用北京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相结合,抓住城市居民追求健康、回归自然、追求新颖刺激的心理,依靠乡镇村广大农民,在各旅游景区、度假村等附近开展攀岩、登山、滑雪、探险、野外生存、极限运动等符合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特点的体育活动项目,利用传统的节日开展以武术、舞龙舞狮、龙舟等民族传统项目的庆典与竞赛活动,吸引广大游客,开拓体育旅游资源,让外来的体育热情感染、带动当地的农民,使更多的农民乐于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使传统体育项目在广大农村焕发新的生命,增强农民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农民的体育锻炼观念,积极推动当地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2.4.4加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高健身路径使用率,完善物质保障体系“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载体和途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实施中应做到要切实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体育服务体系覆盖到农村,争取尽早在试点村普及的基础上扩大试点面。有关部门通过对健身路程的宣传,开展健身咨询、体质测试,器材演示等活动,举办全民健身路径比赛,使农民了解健身路径的知识,进行规范、科学健身,有效地发挥健身路径器械作用,认真开展“体育六进乡村”(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质测试、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科普)工作,提高健身路径使用率。
  2.4.5多方筹集,促使体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完善资金保障体系
  开展农村体育事业离不开稳定的经费来源,政府财政拨款是目前试点村体育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但国家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目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我们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广集思路,依靠社会力量等多种渠道筹集经费。
  北京各级政府应根据国民经济增长比例,增加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应重点向农村倾斜;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和利益回报,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投资建设;吸收其他社会资金和资源投资。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多渠道筹措体育经费,以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2.4.6加强农村体育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村委会在农村体 育中的作用,完善组织机构体系和人力资源体系区县是试点村建设的主要领导管理者,起主导作用;乡镇是试点村建设的直接组织指导者,起关键作用;区县、乡镇两级党委、政府要切实组织管理好试点村的建设,加强乡村干部对农村体育的工作力度和工作实效,调动村委会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把农村体育工作列入政绩考核的一项内容,增加乡镇文体干部,发挥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优势,把农村体育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村委会基础性地位的作用。
  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好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室,由村委会牵头领导,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协会、农民体育俱乐部、体育辅导站等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以农村体育积极分子(复员退伍军人,高、初中毕业回乡青年)为骨干力量,从农民群众中培育“乡土化”的健身指导员,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运行规范,推动农村体育发展。
  2.4.7构建多元化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第一要务,抓住场地、组织和活动三个关键环节,坚持活动和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改善农村居民开展健身活动的环境,调整现行农村体育资源配置形式,实现体育投资从政府单一化向市场多元化的转变,扩大农村体育资源增量,建立多元体育服务体系,采取“一个为主,四个依靠”的政策,即以政府行为为主,依靠各部门,依靠基层,依靠各协会,依靠企业和个人资助,使农民都能享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益处,构建和谐社会,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体育科学发展观,建立新农村背景下的新农村体育。
  2.5体育服务体系个案探究——“高校与农村结合”模式
  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近年来,为加快北京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北京诸多高校推出了“红色1+1,走进新农村”活动,这种“高校与农村结合”的模式也为北京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平台。本文对大兴区长子营镇北蒲州营村进行了实地考察,该村在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2.5.1大兴区长子营镇北蒲洲营村体育服务情况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战略发展时期,2006年初北蒲洲营村被确定为国家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是全国35个新农村试点中唯一一个北京首都新农村建设定点单位。该村产业以农业为主,村内建有一个800平方米的小广场,主要用于组织全村的开会和庆典活动,参与和观看文艺、体育活动。室外有8块乒乓球场地、一块篮球场地和一套健身路径。常住人口中有近一半的人数是小孩和老人,不是主要劳动力,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多是18~35岁的年轻人,乒乓球场地和篮球场地的使用率较高,健身路径的使用率较低,农民喜欢集体性兼竞争和娱乐为主的体育项目以促进交流。村内有一支45人的秧歌队,不定期组织文化体育活动。村里无专门的体育经费、体育指导员和文体管理员,上一级机构(镇)才有相关的体育经费、体育指导员、文体管理员和活动站点。体育活动的组织主要是乡(镇)一级,无专门的经费是村一级组织体育活动的最大困难。
  2.5.2“红色1+1,走进新农村”活动国家政策呼吁全社会集中精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红色1+1,走进新农村”活动是经大兴区长子营镇北蒲洲营村党支部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协商,在两个支部间开展红色“1+1”支部共建活动,学生党支部要积极为村提供信息支持,发挥人才优势,开展科技支持、文化普及、卫生服务、知识宣讲、文体演出等对口支援活动;村党支部要积极帮助大学生“村官”适应并开展农村基层工作。
  2006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共有二十余名毕业生经过选拔来到大兴区任村支部书记助理或村长助理,即“村官”,史晓萌是其中之一。他曾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体育部部长和校足球队队长,分配到大兴区长子营镇北蒲洲营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和北蒲洲营村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通过“村官”的纽带作用,两个党支部联合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截至2008年5月,两个党支部已开展多项共建活动,并逐渐深化拓展共建合作领域。
  2.5.3“高校与农村结合”模式——发展北蒲洲营村体育服务体系“红色1+1,走进新农村”活动的展开,为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在的包括发展新农村体育服务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高校与农村结合”模式是指立足于本土发展,通过与北京高校大学学生体育社团或其他体育协会、团委、学院等部门的共建活动,大学生积极为农村提供信息支持,提供体育器材,开展体育科普知识宣传,进行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来扭转农民的体育锻炼行为、体育健身意识、成为“体育三下乡”活动的补充,调动农民树立新农民形象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推动大学生了解农村、服务农村、在志愿服务中增长见识,历练品质。大学生深入走进新农村,也是对大学生实践的支持,通过实践,感受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长才干、长经验、学知识。
  对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大学学生的服务支援,北蒲洲营村领导和农民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并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这种“双赢”活动的开展,对村民、对大学生意义深远,对发展农村体育意义深远。
  通过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双方的合作层次,寻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高校人才的“契合点”。北蒲洲营村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合作不断加强,开展如下相关活动:
  1)制作《科学健身宣传册》,向农民宣传科学健身的知识与误区
  2)为北蒲洲营村村民带去体育健身器材:篮球、空竹、毽子和大绳等。
  3)与北蒲洲营村村民一起观赏奥运会赛事,为中国健儿加油,提高农民的体育欣赏能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4)鼓励高校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交替,良性互动的活动局面,一些较高层次的活动内容,如为村民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劳动疲劳的恢复方法。
  5)组织丰富多彩的如秧歌、武术等观赏性强的体育表演。
  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一方努力,还需要八方支援,通过对当地农村的实地勘察,从接触的村委领导班子相关人员了解到,大家都很有热情把这个新农村试点建设好,寻求中国农村建设的未来道路,对身体健康的渴望,树立新型农民的良好愿望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但毕竟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3 结束语
  
  北京是全国的教育文化中心,丰富的体育教育资源为“高校与农村结合”的双赢模式构建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新农村体育包括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提供了保障。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统筹作用,根据北京特殊的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支持、鼓励当代大学生到农村进行社会实践,通过与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和对农村的亲身接触,让更多的大学生体会到在基层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是大有可为的,也为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了才能的空间。
其他文献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参与者的年龄、性别、收入、观赏动机、休闲动机和个性倾向方面进行了比较运用数理统计法确定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确定当地居民、休闲游客、赛事观赏者之间是否在动机和个性倾向上的不同。研究表明赛事参加者对体育亚文化的认同感大幅提高,略高于体育观赏动机,对体育亚文化介导的大部分鉴定结果。结果表明女性参与者在体育迷动力和休闲动机上高于男性。年
期刊
摘要:以一线职业教练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开放式调查和因素分析等方法对职业教练员工作一家庭冲突应对策略测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评价职业教练员工作一家庭冲突应对策略结构主要包括3个二阶因子和8个一阶因子。其中3个二阶因子分别是被动性应对策略、维持性应对策略和主动性应对策略;8个一阶因子分别是幻想、宣泄、退缩、自我调节、自我克制、代偿、主动求助和问题解决,并且各因子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信度、效
期刊
摘要:网球项目自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突破之后,对我国的网球竞技运动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空前绝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体育爱好者们,从事着网球事业,拉动了网球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本文笔者是通过对第十届、十一届全运会网球比赛全体运动员与教练各项数据信息调研后进行对比分析,整合“基础实力”数据资料真实的反应我过网球运动发展的现状和所呈现的趋势。为中国网球事业的不断前进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关键词:基础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对9~20岁男生双侧膝关节进行等动肌力测试,探讨青少年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发育特征。方法:运用Kinitech等动测力系统对研究对象双侧膝关节进行60°/s、120°/s、240°/s三种速度的测试。结果:青少年男子膝关节屈伸肌PT值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不存在某个年龄段快速增长的现象,在同一年龄膝关节屈伸肌PT值均随测试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同年龄男生比较,在同一速度下同侧屈伸肌有较大
期刊
摘要: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最早开展的建设项目,探索以课程改革与建设为核心,逐步推进教学团队、教学内容与方法、教材建设和管理机制的主动变革,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质量工程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2-0080-03    2010年7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
期刊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解释学方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武术理论和价值、教育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教育理论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进行解读。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反映了人们对学校武术教育的需求,这也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尤其处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其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低下,因而人们迫切地呼唤学校予以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这中间也包括致力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武术教育,以便使之奠定
期刊
摘要:针对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938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现状的调查显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满意度呈下降趋势,就业期望与现状存在较大的落差,毕业生就业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意识茫然。造成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落差的因素是多元的,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等。  关键词:体育教育;毕业生;
期刊
摘要: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开发与建设是浙江省政府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的体育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目前,杭州下沙高校园区高校体育资源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共享率低等问题。揭示了原有体育资源配置的信息机制、决策机制以及具体的配置方式上缺陷是产生上述结构性问题的主要原因。研究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未来的体育资源配置
期刊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和案例研究对有氧健身课程和有氧健身课程体系的概念进行界定。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有氧健身系列课程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揭示有氧健身课程教学规律,建构有氧健身课程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氧健身课程;有氧健身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确定了对我国男子篮球运动员关系密切的14项特质性心理因素,选择四项特质性心理因素和运动心理技能对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成绩前8名球队的106名运动员进行心理测量,将各项数据同运动员身体对抗能力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意志品质和特质运动自信心这两种特质性心理因素可以预测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技能一自信、技能一注意力、技能一动机这三种运动心理技能可以预测我目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身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