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目前,三明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还远远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文化建设上还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本文就如何立足三明实际,以开放发展的眼光,创新城市文化,提升三明城市软实力,进行探索。
关键词:创新城市文化;三明文化;城市软实力;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3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城市文化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表现。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日益的改善,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如何创新城市文化,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期间要完成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下面以三明市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创新城市文化的现实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美丽三明,近几年三明市以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工作重点,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在创新城市文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从而使我们认识到:
(一)创新城市文化是三明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促进文化建设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产业格局、创新市场体系、创新市场主体的过程。近年来,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同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產业政策,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例如:近几年来,三明市主要是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入手大力扶持发展文化产业。三明是福建省老工业基地,厂区即是城区的状况使城市功能无法有效完善,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省战略的提出,三明在实施工业“退城入园”的过程中,把工厂搬迁后腾出的大片空地和黄金地段,首先投资3.8亿元用于建设三明市城市文化广场,以改变工业城市的文化软肋,让城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了“立足之地”。而政策措施等软件上给予的大力扶持,则使文化产业茁壮成长。三明市出台《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试行)》等政策,市县两级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取得良好成效。2012年成功举办了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今年10月全国第一届青运会乒乓球赛放在三明举办,充分展示了三明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成果。
(二)创新城市文化是满足三明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三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三明的文化事业呈现出繁荣的局面,社会文化蓬勃发展,文化设施日新月异,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对文化需求的增长,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对文化创新能力和水平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新形势下,以满足三明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尽快建立健全与三明市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定位相适应,与三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是目前摆在三明市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战略任务。
(三)创新城市文化是提升三明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
在今天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路径,城市发展已进入文化软实力竞争时代。大量事实表明,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反映城市在参与发展和竞争中,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人口素质、社会和谐、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体现为城市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力、城市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参与协调力等的一种特殊力量。大量事实表明,城市文化创新与城市文化软实力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文化创新是在现有城市文化软实力基础上的创新,又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动力。离开创新,城市文化就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二、三明文化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三明是一块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下特点和优势。
(一)三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18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清流人”古人类化石被誉为“闽人之源”。唐宋时期,中原人大量迁入,激起中原文化与闽越古文化交汇、碰撞、融合,呈现出“五里不同音、隔河不同俗”的独特地域多元文化现象。三明是闽学“故里”和客家祖地,产生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文化和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文化,影响深远。
(二)三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苏区。12个县(市、区)都是原中央苏区或原中央苏区范围,宁化县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永安市是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临时省会。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供充足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给予苏区人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三明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1984年6月第一次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中宣部提出了“全国向三明市学习、三明市向全国学习”的号召,向全国推广三明的经验。1994年8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撰写的《好在共建,贵在坚持》的调研报告并配发了短评。三明在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之后,终于在今年2月28日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最终梦圆。除此以外三明还多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明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近年来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表现在:
第一,基础设施持续建设,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市区建有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书画院、歌舞艺术大楼、影剧院、万寿岩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全市13个文化馆(艺术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12个公共图书馆有7个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
第二,服务方式不断改进,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推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三百”工程,由政府购买、按需定供、资源共享、免费开放。持续开展周末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公共文化活动的社会品牌,2013年,该活动荣获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项目类“群星奖”。大力弘扬闽学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土堡文化、丹霞文化、笋竹文化、小吃文化,举办了朱熹祭祀大典、客家祖地祭祖大典、笋竹文化节、小吃旅游文化节、丹霞文化艺术节、海峡两岸客家擂茶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全市音乐舞蹈节、青年歌手大奖赛、农村文艺调演、社区文艺专场、客家山歌比赛。建设社区“文化驿站”。2007年起实施的“政府补贴、企业冠名”的流动舞台车百场巡回演出,成为三明文化下乡的亮点和服务基层的品牌。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编印《三明市优秀传统文化市民读本(家风家教选编)》,宣传三明身边的好人好事、家训、家规;整合文化资源,在市中心开设若干“文化讲坛”,开展三明文化大讲坛系列活动。部门联动,建立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服务联盟”;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一月一县一轮展”活动,将每个县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或者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请进”非遗博览苑,在每个周末进行展示、表演。
第三,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市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完成,初步构建起大文化工作格局。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机构健全,配齐了全市1735个行政村文化协管员。市歌舞团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成立了三明三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为专业艺术团体赋予了活力。出台了对文化事业单位引进优秀特殊人才、拔尖人才、高级职称人才的优惠政策;对有培养发展前途、艺术造诣较高、成绩贡献突出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的破格晋升职称政策;对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等经济补助政策;对在乡镇基层文化站连续工作15年以上的文化工作者,职称职位评聘时给予倾斜政策。
虽然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由于三明城市文化创新还处在“破茧而出”的起步阶段,对照《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三明市在文化建设上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是文化设施建设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比如在图书馆、文化馆建设上,两区未建图书馆、5个县级图书馆需提升改造。二是面向基层、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指标有一定差距。三是三明拥有丰富的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度都不够高,产生了资源浪费和紧张并存的内在矛盾。四是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短缺。
三、三明创新城市文化的路径选择
针对上述三明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创新三明城市文化方面,应该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体现在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创新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和工作套路中解放出来,以创新的精神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化创新意识,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切实打牢开拓创新的思想基础。根据我市实际情况,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同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力争取得显著成绩。
文化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内在需要,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文化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有效地推动文化的进步,进而深刻地影响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培育创新的城市文化,就应当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必须转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定势。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动力。积极利用三明这个移民城市独特优势,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三明的城市文化创新,打造出更能体现三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我们要用开放发展的眼光,将全国各地的优秀城市文化成果作为三明城市文化创新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引进先进的文化服务技术、管理方法和文化项目,并以此激发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
(二)搭建文化创新平台
文化创新既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活,又不能是外来文化成果的移植,而只能是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依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三明被定位为“中国绿都,海西中部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生态工贸、宜居宜业中心城市”。立足这个城市定位,我们要整合三明的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三明城市发展品位,搭建起现代化的文化创新平台。要树立特色理念,发挥三明的地域特色和生态优势,挖掘三明市在自然、文化、历史、建筑等方面的特色和内涵,使城市规划建设特色更加明显。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动三明文化建设、提高三明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系统部署,提高广播电视的装备水平,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规定,还要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三)扶持文化创新产业
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新产业,是实现文化和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发展三明文化创新产业方面,首先是要抓紧制定完善文化创新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创新产业,降低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其次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文化企业改革,使之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第三是要调整、优化文化创新产业结构,结合城市化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的形势,精心规划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传媒业、演艺业、印刷业、图书业、文化中介服务业、艺术品和民间工艺品业等为特色的重点文化创新产业;第四是要争取建立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指导机制,以动漫和游戏软件的创意设计、开发及应用为突破口,在原创卡通和产业链的形成上下功夫,建成创意产业基地,形成先发优势和产业规模,发挥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2014年1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提出了五条政策措施,并在第五条强调了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和金融服务,要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進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蓬勃发展。
(四)深化文化体制创新
深化文化体制创新,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推动三明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目标,也是实施文化三明发展战略的不竭动力。在这个环节上,重点应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持续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在努力促进三明现有个体文化组织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发展文化中介组织,采取改组、改造、重组等手段,塑造更多合格的、真正的文化市场主体,重点在集合优势要素、形成规模效应上下工夫,推动文化企业走向市场。如加快推动三明报业集团、三明演艺集团、三明广播电视集团等集团化运作,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发展。二是借鉴三明歌舞团改革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积极推进以干部、人事、分配为重点的三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赋予事业单位自主管理权限,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提高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五)培养文化创新人才
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竞争。有实力的城市必然是高端人才的聚集之地,是在人才政策和城市环境上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在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现代城市的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人的首创精神,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要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为了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应当依托三明学院的人才资源的优势,努力培养一批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专才。还要要采取多种途径与有效措施,加快当地文化名人的扶持与培育,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全省乃至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同时将目光投向全国,在人才流动和争夺的大潮中,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和诚意,引进具有文化工作背景,取得成功经验的一流人才聚集到三明来,加快三明文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朝润.文化建设的导向航标[J].艺术百家. 2015.2
[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关键词:创新城市文化;三明文化;城市软实力;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2-00-03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城市文化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表现。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日益的改善,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如何创新城市文化,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期间要完成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下面以三明市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创新城市文化的现实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美丽三明,近几年三明市以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工作重点,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在创新城市文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从而使我们认识到:
(一)创新城市文化是三明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促进文化建设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创新管理体制、创新产业格局、创新市场体系、创新市场主体的过程。近年来,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同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產业政策,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例如:近几年来,三明市主要是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入手大力扶持发展文化产业。三明是福建省老工业基地,厂区即是城区的状况使城市功能无法有效完善,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强省战略的提出,三明在实施工业“退城入园”的过程中,把工厂搬迁后腾出的大片空地和黄金地段,首先投资3.8亿元用于建设三明市城市文化广场,以改变工业城市的文化软肋,让城市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了“立足之地”。而政策措施等软件上给予的大力扶持,则使文化产业茁壮成长。三明市出台《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试行)》等政策,市县两级均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取得良好成效。2012年成功举办了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今年10月全国第一届青运会乒乓球赛放在三明举办,充分展示了三明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成果。
(二)创新城市文化是满足三明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伴随着三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三明的文化事业呈现出繁荣的局面,社会文化蓬勃发展,文化设施日新月异,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对文化需求的增长,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对文化创新能力和水平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新形势下,以满足三明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尽快建立健全与三明市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定位相适应,与三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正是目前摆在三明市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战略任务。
(三)创新城市文化是提升三明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
在今天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正成为国家形象和城市力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路径,城市发展已进入文化软实力竞争时代。大量事实表明,单靠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换取硬实力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反映城市在参与发展和竞争中,建立在城市文化、政府服务、人口素质、社会和谐、形象传播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体现为城市文化感召力、环境舒适力、城市凝聚力、科技创新力、区域影响力、参与协调力等的一种特殊力量。大量事实表明,城市文化创新与城市文化软实力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文化创新是在现有城市文化软实力基础上的创新,又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动力。离开创新,城市文化就难以延续传承,更难以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二、三明文化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三明是一块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下特点和优势。
(一)三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18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清流人”古人类化石被誉为“闽人之源”。唐宋时期,中原人大量迁入,激起中原文化与闽越古文化交汇、碰撞、融合,呈现出“五里不同音、隔河不同俗”的独特地域多元文化现象。三明是闽学“故里”和客家祖地,产生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文化和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文化,影响深远。
(二)三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苏区。12个县(市、区)都是原中央苏区或原中央苏区范围,宁化县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永安市是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临时省会。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供充足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给予苏区人民享有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三明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源地。1984年6月第一次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中宣部提出了“全国向三明市学习、三明市向全国学习”的号召,向全国推广三明的经验。1994年8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撰写的《好在共建,贵在坚持》的调研报告并配发了短评。三明在连续五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之后,终于在今年2月28日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最终梦圆。除此以外三明还多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明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近年来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表现在:
第一,基础设施持续建设,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市区建有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书画院、歌舞艺术大楼、影剧院、万寿岩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全市13个文化馆(艺术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12个公共图书馆有7个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
第二,服务方式不断改进,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推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三百”工程,由政府购买、按需定供、资源共享、免费开放。持续开展周末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公共文化活动的社会品牌,2013年,该活动荣获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项目类“群星奖”。大力弘扬闽学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土堡文化、丹霞文化、笋竹文化、小吃文化,举办了朱熹祭祀大典、客家祖地祭祖大典、笋竹文化节、小吃旅游文化节、丹霞文化艺术节、海峡两岸客家擂茶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全市音乐舞蹈节、青年歌手大奖赛、农村文艺调演、社区文艺专场、客家山歌比赛。建设社区“文化驿站”。2007年起实施的“政府补贴、企业冠名”的流动舞台车百场巡回演出,成为三明文化下乡的亮点和服务基层的品牌。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编印《三明市优秀传统文化市民读本(家风家教选编)》,宣传三明身边的好人好事、家训、家规;整合文化资源,在市中心开设若干“文化讲坛”,开展三明文化大讲坛系列活动。部门联动,建立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服务联盟”;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一月一县一轮展”活动,将每个县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或者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请进”非遗博览苑,在每个周末进行展示、表演。
第三,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市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完成,初步构建起大文化工作格局。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工作机构健全,配齐了全市1735个行政村文化协管员。市歌舞团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成立了三明三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为专业艺术团体赋予了活力。出台了对文化事业单位引进优秀特殊人才、拔尖人才、高级职称人才的优惠政策;对有培养发展前途、艺术造诣较高、成绩贡献突出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的破格晋升职称政策;对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等经济补助政策;对在乡镇基层文化站连续工作15年以上的文化工作者,职称职位评聘时给予倾斜政策。
虽然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由于三明城市文化创新还处在“破茧而出”的起步阶段,对照《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三明市在文化建设上仍然存在一些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是文化设施建设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比如在图书馆、文化馆建设上,两区未建图书馆、5个县级图书馆需提升改造。二是面向基层、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指标有一定差距。三是三明拥有丰富的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度都不够高,产生了资源浪费和紧张并存的内在矛盾。四是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类专门人才短缺。
三、三明创新城市文化的路径选择
针对上述三明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创新三明城市文化方面,应该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体现在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创新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和工作套路中解放出来,以创新的精神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化创新意识,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切实打牢开拓创新的思想基础。根据我市实际情况,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同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力争取得显著成绩。
文化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内在需要,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文化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有效地推动文化的进步,进而深刻地影响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培育创新的城市文化,就应当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必须转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定势。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动力。积极利用三明这个移民城市独特优势,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三明的城市文化创新,打造出更能体现三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我们要用开放发展的眼光,将全国各地的优秀城市文化成果作为三明城市文化创新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引进先进的文化服务技术、管理方法和文化项目,并以此激发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
(二)搭建文化创新平台
文化创新既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活,又不能是外来文化成果的移植,而只能是正确处理文化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依据《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三明被定位为“中国绿都,海西中部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生态工贸、宜居宜业中心城市”。立足这个城市定位,我们要整合三明的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三明城市发展品位,搭建起现代化的文化创新平台。要树立特色理念,发挥三明的地域特色和生态优势,挖掘三明市在自然、文化、历史、建筑等方面的特色和内涵,使城市规划建设特色更加明显。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把运用高新技术作为推动三明文化建设、提高三明文化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新引擎,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系统部署,提高广播电视的装备水平,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规定,还要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三)扶持文化创新产业
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新产业,是实现文化和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发展三明文化创新产业方面,首先是要抓紧制定完善文化创新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创新产业,降低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其次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文化企业改革,使之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第三是要调整、优化文化创新产业结构,结合城市化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的形势,精心规划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传媒业、演艺业、印刷业、图书业、文化中介服务业、艺术品和民间工艺品业等为特色的重点文化创新产业;第四是要争取建立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指导机制,以动漫和游戏软件的创意设计、开发及应用为突破口,在原创卡通和产业链的形成上下功夫,建成创意产业基地,形成先发优势和产业规模,发挥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2014年1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提出了五条政策措施,并在第五条强调了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和金融服务,要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促進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蓬勃发展。
(四)深化文化体制创新
深化文化体制创新,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推动三明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目标,也是实施文化三明发展战略的不竭动力。在这个环节上,重点应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持续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在努力促进三明现有个体文化组织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发展文化中介组织,采取改组、改造、重组等手段,塑造更多合格的、真正的文化市场主体,重点在集合优势要素、形成规模效应上下工夫,推动文化企业走向市场。如加快推动三明报业集团、三明演艺集团、三明广播电视集团等集团化运作,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发展。二是借鉴三明歌舞团改革的成功经验,不断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积极推进以干部、人事、分配为重点的三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赋予事业单位自主管理权限,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提高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升文化服务水平。
(五)培养文化创新人才
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竞争。有实力的城市必然是高端人才的聚集之地,是在人才政策和城市环境上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在推进文化创新、建设现代城市的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人的首创精神,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要依靠文化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为了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应当依托三明学院的人才资源的优势,努力培养一批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专才。还要要采取多种途径与有效措施,加快当地文化名人的扶持与培育,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全省乃至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同时将目光投向全国,在人才流动和争夺的大潮中,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和诚意,引进具有文化工作背景,取得成功经验的一流人才聚集到三明来,加快三明文化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朝润.文化建设的导向航标[J].艺术百家. 2015.2
[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