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狗头金”、野生植物及陨石之所有权归属

来源 :东方法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mm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不属于陨石之“狗头金”,并非矿产资源,系土地之孳息;土地上有用益物权的,仅在符合具体用益物权之目的时,“狗头金”方归用益物权人所有;土地上若无用益物权,“狗头金”位于集体土地上的,由集体成员享有排他先占权,位于国有土地上的,国家负有容忍自由先占之义务。野生植物须在森林、草原范围内,且属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范围,方属国家所有;公民能否自由先占取得其所有权,视其是否适用采集证制度而定。陨石等具备特殊科研价值之“无主物”,应类推适用古生物化石之规定,令归国家所有,发现人或捡拾人及时报告或上交的,对主管部门享有物质奖励请求权。
  关键词:“狗头金” 野生植物 陨石 先占 国家所有权
  近年来,因民众捡拾“宝物”所生之纷争,除笔者已专文论述之“乌木”案类型外,〔1 〕尚有如下类型:①矿物类。2012年西九华山游客捡拾黄龙玉,景区主张所有权,发生纠纷;〔2 〕2015年初,新疆清河县牧民捡到“狗头金”,其所有权归属引发社会热议。〔3 〕②野生植物类。2003年江西贺氏兄弟发现巨型灵芝,遂生博物馆“骗捐”事件;2007年山东烟台林某发现千年野生人参,发现人、所在地村集体与国家有关部门均执为己有。〔4 〕③陨石类。2007年黑龙江牧马人发现陨石,与北京天文馆发生所有权之争;2011年新疆某地两人历尽艰辛找到传说中的“奇石”(陨石),报告政府后,重奖落空,就“第一发现人”之确定、所有权之归属亦生争议。〔5 〕④文物类。2011年陕西某地村民捡到西周时期石斧,上交博物馆后,获100元奖励;2014年陕西工人李某发现战国时期古剑,获文物部门颁发荣誉证书并奖励500元;汉中一老汉捡到商代青铜器后上交,获3000元奖励;此类事件中,就其奖励数额,均不无争议。〔6 〕⑤化石类。2007年河南某地村民拒向省国土资源厅地质博物馆上交两件恐龙化石,坚持就地开发;2014年湖北某地寻宝人发现化石,所在地村集体主张归其所有。〔7 〕
  此类纠纷之核心,涉及国家所有权之范围与限度问题:比如所涉客体是否属于法律规定国家所有之范围,即系必须明确之首要问题;就属于法定国有之客体,国家、集体与捡拾人各应具有何种权利、义务?因个人之捡拾行为,其所有权得否发生变动、如何变动?此类问题在教义学上所得之答案,涉及特定重要资源于社会人群中之配置问题,关乎国家与政府之伦理形象,亦将深刻影响国家、社会与个人间之关系,颇有探究之必要。就此,笔者拟结合上述主要类型(矿物、野生植物、陨石)作一分析;为行文简洁,无单独讨论必要之类型,于论述主要类型时一并处理,特此说明。〔8 〕
  一、矿物类:以“狗头金”为例
  纵观当前的讨论,就“狗头金”之性质及其归属,主要见解有二:①矿产资源国有说;②无主物先占说;以后者为多数说。〔9 〕下文拟先分析“狗头金”之法律性质,再探讨其所有权之归属。
  (一)“狗头金”之法律性质
  1.是否属于文物、埋藏物、古生物化石?
  “狗头金”并非人类活动之遗存,故非文物。〔10 〕其此前是否曾为人所有,颇难查明,〔11 〕难谓曾属有主物,故非埋藏物。〔12 〕自现有文献观之,“狗头金”之形成时间较短,亦非石化作用之结果,〔13 〕故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所称之“古生物化石”。
  2.是否属于矿产资源?
  (1)肯定说
  国务院《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2条第2款规定:“矿产资源的矿种和分类见本细则所附《矿产资源分类细目》。新发现的矿种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狗头金”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14 〕金与石英均在《矿产资源分类细目》中,持肯定说者大致以此为据,认为“狗头金”属于矿产资源。〔15 〕但此种见解,拘泥于文义,忽略立法目的上之考量,为笔者所不采(详见下文)。
  (2)否定说
  否定“狗头金”属于矿产资源者,有如下几种见解:
  其一,地表非矿产说。此说认为,矿藏(即矿产资源 〔16 〕)是“地下埋藏的各种矿物的统称”,而“狗头金”裸露于地表,故非矿藏。〔17 〕但《矿产资源法》第3条第1款第2句、《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3条第1款 〔18 〕表明,其所称矿产资源可包括“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狗头金”虽发现于地表,亦得为矿产资源。故此说多受批评。〔19 〕
  其二,来源非矿产说。此说认为,据专家介绍,“狗头金”亦有可能来自流星陨落、黄金雨等,若系来源于此,即非矿产资源;〔20 〕其理由似为《矿产资源法》第2条第1款之法定定义要求矿产资源须经地质作用而形成。〔21 〕笔者认为:①诚然,自举证责任之分配而言,若现占有人(牧民)主张“狗头金”系无主物,国家请求返还时,即须证明其所有权(源于矿产)。〔22 〕但本案“狗头金”发现于矿区,〔23 〕该地区亦富含金矿,〔24 〕其源于该矿区具有高度之盖然性,源于天上之可能则微乎其微;就此,国家亦得通过鉴定而完成其举证责任。②“狗头金”若源于天上,即构成陨石,国家得因其重大之科研价值,类推适用相关规定而收归国有(详见下文),处理上并无不同。故此说为笔者所不采。
  其三,再生金非矿产说。此说认为,“狗头金”属于再生金,故非法律意义上之矿产资源。〔25 〕此说未阐明其理由,其可能的理由是传统上认为矿产资源具有非再生性。〔26 〕笔者认为:①所谓矿产资源之非再生性,系科学上对矿产资源通常属性之认识,而非规范性之概念,法条亦未以之为构成要件;就矿产资源是否必须具备非再生性,亦不乏异见。〔27 〕因此,以之为法律上矿产资源之判定标准,难谓妥当。②此外,就“狗头金”是否属于再生金,科学上亦不无争议。〔28 〕故此说亦为笔者所不采。
  其四,不具规模故非矿产说。此说认为,矿产资源是相当体积和容量的矿石的总称,须具备一定储量,可作规模开采;“狗头金”之类单个的矿石,不具备其要件,故非矿产资源。〔29 〕此说系自矿产资源国有之立法目的出发,对“矿产资源”之文义作目的性限缩,有合理之处,但其论证尚须加强。   (3)本文见解
  笔者认为,自立法目的而言,矿产资源之纳入国有,系因其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30 〕作为自然资源之一种,〔31 〕其合理开发利用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32 〕即此而言,可得如下结论:
  首先,零星不成规模之矿石,当不在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之保护范围内,因其并不具备上述重要意义。《矿产资源法》第35条第1款“允许个人采挖零星分散资源”,可资证明。自方法论而言,此当属目的性限缩。于此尚须指出两点:①若系成规模、具开采价值之矿产,则其中任一单个矿石,仍属国有矿产资源之范围。因任何资源均由各具体之客体构成,若谓其具体之客体非为资源本身,恐有“白马非马”式诡辩之嫌,自然资源国有之规定亦沦为空文。②此种“须成规模”之要件,未必能适用于其他自然资源,因为其纳入国有之立法目的侧重不同。比如《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保护之原生地天然生长珍贵、濒危、稀有植物,纵使不成规模,亦属国有范围,因为其立法理由之一在于其系“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33 〕单株野生植物亦具备此种意义。
  其次,就“狗头金”而言,纵于某处具备一定规模、可大量开采,亦非属国有矿产资源。因”狗头金”通常虽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组成,但以其稀有性,常被视为“宝中之宝”,其价值通常远超同等重量的纯金,〔34 〕故交易观念上,系注重其收藏、观赏、商业或科研等价值,以之提炼普通黄金,不啻于“买椟还珠”。〔35 〕故自用途而言,“狗头金”不能构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此点与普通金矿石判然有别。此外,亦有论者主张“狗头金”仅系“特殊的”或“精美的”石头,故非矿产资源;〔36 〕此种类比式的“石头说”,其实质亦在指明“狗头金”用途上之特征,不同于普通矿石。
  3.是否属于天然孳息?
  有论者认为,“狗头金”属于土地之天然孳息。〔37 〕若然,即应适用《物权法》第116条第1款第1句,如土地上有用益物权人,应由其取得其所有权;否则,应归土地所有权人所有。
  (1)天然孳息与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之关系
  于此须先澄清矿产资源(矿石)与孳息之关系。①矿产资源在与土地分离前,交易观念上本系土地之无机成分(天然孳息之一种类型);但《物权法》、《矿产资源法》上矿产资源国有之规定,系突破交易观念,令其在与土地分离前即具有独立之所有权(不再是土地之部分);因孳息在与原物分离前,须为原物之成分,故国有范围内之矿产资源已非孳息。②矿产资源国有之立法目的,在于“保障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满足各方面对矿产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38 〕天然孳息(成分)之立法目的,则在于保障所谓“延续利益”,〔39 〕两者显有不同。
  可见,国有矿产资源并非孳息,其各个客体之所有权取得,亦不能适用孳息(成分)取得之规定,〔40 〕而应遵循其特有之规则:①未设定采矿权时,矿物与土地相分离的,国家之所有权存续于分离之矿物上,所有权未生主体之变动。②采矿权之设定,系所有权人国家授予先占权,采矿权人因自主占有(而非仅因分离 〔41 〕)而取得矿物所有权,此系“有主物之(依先占权而)先占”。〔42 〕③个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无偿采挖的(如《矿产资源法》第35条第1款,详下“所有权之归属”部分),系“有主物之自由先占”,其所有权变动规则亦无不同。
  (2)“狗头金“之形成机理与孳息属性
  但依上文分析,“狗头金”不属于国有“矿产资源”,故其仍有构成天然孳息之可能,惟须区分不同之情形。
  首先,若经鉴定,捡拾之“狗头金”系来自流星陨落、黄金雨等(详见上文),〔43 〕因其并无法律上可支配之原物,自非天然孳息。此时,其系陨石,应适用陨石之规则(详见下文)。
  其次,就其他“狗头金”之形成机理,目前有数种学说:①原生说,即认为“狗头金”系因风化、剥蚀、搬运等地质作用,使原生金与围岩体或者与岩脉解体而形成。〔44 〕若按此说,“狗头金”在与岩脉分离前,为土地之无机成分,属于土地天然孳息中之“其他收获物”或“无机出产物”。②再生(表生)说,或谓“狗头金”是地下水溶解的金围绕机械搬运的金粒沉淀结晶、再生长大而成,或谓是砂金矿藏中一些微细金粒被溶解后长到较大金粒上形成,或谓是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吸附、还原作用造成金的沉淀之结果,〔45 〕再生说中又以微生物作用说为有力见解。〔46 〕但无论按再生说下何种理论,“狗头金”虽非自原生矿脉分离而成,但其毕竟于土地内孕育产生,在与土地分离前,亦当认为系土地之无机成分,乃其天然孳息。
  (二)所有权之归属
  按“狗头金”之性质,即得确定其所有权之归属;本文开篇所称新疆牧民捡拾“狗头金”案,应据此处理:
  1.陨石类“狗头金”
  若能确定该“狗头金”系来自流星陨落、黄金雨等,即构成陨石,因其极为稀少、科研价值重大,不能适用先占制度,而应类推适用《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之规定收归国有(详见下文)。
  2.非属陨石之“狗头金”
  (1)因重大科研价值而收归国有?
  非属陨石之“狗头金”,若具备与古生物化石、陨石类似之重大科研价值,则亦得类推适用上述规则收归国有。如亦有观点认为,非属陨石之“狗头金”属于“再生金”,其成因之研究,“对解决金在表生条件下,伴机械迁移、沉积与溶液状态迁移、沉淀过程,有重要认识价值”。〔47 〕惟笔者认为,因重大科研价值而将之收归国有,实质系因公共利益而限制公民基本权利,〔48 〕须考量限制是否正当,〔49 〕其主要者即比例原则之审查,就此应考量如下因素:〔50 〕①目的之合法性,即是否出于公共利益之需要。〔51 〕于此,即要求收归国有之目的,系为科学认识之公共利益,所注重的系其科研、认识价值,而非其稀有性或商业价值等其他因素。然现有之“狗头金”,似多用于收藏、展览,未见有用于科学研究者,其观赏、商业价值似远大于其研究价值。故将之收归国有,在目的之合法性上即成疑问。②适合性,即其是否适于实现上述目的。〔52 〕即此而言,将之完全收归国有,确可充分实现其研究目的,故适合性上并无问题。③必要性,即是否非如此不可,有无采取其他限制更小的措施之可能。〔53 〕于此,上称“金在表生条件下,伴机械迁移、沉积与溶液状态迁移、沉淀过程”,通过其他可再生砂金矿 〔54 〕之研究,似亦能解决,其研究有其他合理方法可资代替。且“狗头金”纵尚有不可替代之其他研究价值,其目的之实现,是否有将全部“狗头金”收归国有之必要,值得怀疑;为实现科学研究之目的,并兼顾公民基本权利之保护,亦得考虑由国家及有关科研机构通过市场搜购而取得所有权。④相当性,即所追求之利益与限制之程度是否相当。〔55 〕“狗头金”因其稀有性,确有某种研究认识价值(公共利益),但以之所作研究本身,对人类、国家具有何种至关重要之意义,是否重大至足以限制公民财产权之程度,仍值考量;否则,稀有之物大多具有某种研究、认识价值,若仅据此即均得收归国有,难谓妥适。但如上所述,“狗头金”似以商业、收藏价值为重,其科研价值是否足以构成此种重大之公共利益,颇值怀疑,似不符相当性之要求。综上所述,以科研价值为由将“狗头金”收归国有,难谓为必要、合理之手段,似不合于比例原则。   (2)《物权法》第116条第1款之适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非属陨石之“狗头金”,作为土地之天然孳息,应适用《物权法》第116条第1款天然孳息之规定。惟就该条之解释适用,尚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有用益物权时,收取此类孳息之权利,不宜认为一概属于用益物权人,而应视其是否属于用益物权之目的范围而定(比如设定采矿权、捕捞权的,不应认定采摘花草、挖取沙土亦属其权利范围)。故应对该款第1句后半句“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以目的性限缩增加上述要件。就采矿权而言,国家所授予的仅系开采国有矿产资源范围内客体之权利,故其权利目的并不包含取得“狗头金”之类孳息。此外,基于国家所有权设定的用益物权(包括采矿权),就其权利目的范围所及之孳息,尚须承受国家对公民负有的容忍合理使用之义务(详见下文)。
  ②无用益物权或收取某类孳息非属其权利范围时,就国有土地上之孳息,除法律另有规定(比如规定须经许可)外,国家仍负有容忍公民合理使用(包括先占)之义务;〔56 〕就集体土地上之孳息,除法律另有规定、集体另有规约或另有不同习惯外,应认为集体全体成员均有先占之权利,此种权利具有习惯法上之基础,〔57 〕亦系基于立法目的对自然资源集体所有权所作之解释。
  ③上述规则,应适用于一切非属国有自然资源范围、构成土地孳息之客体(比如普通野花、野草、砂石)。
  按上述规则,“狗头金”若处于国有土地上,牧民因先占取得其所有权;若处于集体土地上,且牧民为该集体成员,亦因先占取得其所有权,若牧民非该集体成员,“狗头金”应属该集体所有。该土地上是否有采矿权,在所不论。
  (三)余论: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与容忍先占之义务
  此外尚须指出,就属于国有矿产资源范围之客体(比如玉石、煤炭),其上虽存有国家所有权,但国家对于个人非属“开采”之偶然捡拾行为,仍具有容忍先占之义务;个人之偶然捡拾行为具有合法性,不构成侵害国家所有权;捡拾人得依先占制度取得其所有权,此即“有主物之先占”(详见上文)。理由如下:①矿产资源作为自然资源之一种,国家所有权人亦应负有容忍公民无偿合理使用之义务。〔58 〕②自《矿产资源法》观之,就矿产资源之“勘查、开采”采有偿特许主义,非经授予特许权不得为之;〔59 〕但其第3条第2款第1句亦规定:“国家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其第35条第1款明定:“国家……允许个人采挖零星分散资源和只能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以及为生活自用采挖少量矿产”,故知其亦允许个人无偿之合理采挖,以落实《宪法》第9条第2款第1句保障自然资源合理使用之宪法义务,个人之偶然捡拾行为更应在允许范围之内。③现有文献中,诸多论者均主张捡拾“狗头金”不属于“开采”行为,不受该法拘束,捡拾人应受法律保护,〔60 〕其实质亦在论证非属“开采”之捡拾行为,系合法先占矿产资源之行为。④玉石系《矿产资源分类细目》中之矿产,实践中,常有民众捡到天然玉石之新闻,却鲜有政府主张收归国有;新疆和田地区有世代均以捡玉为生者,某些地方旅游局甚至开发以捡玉为主题之旅游项目,〔61 〕亦可资其合法性之证明。
  另须指出,采矿权系基于国家所有权而设定,故其权利人亦应承受国家之上述容忍义务;否则国家即得通过设定采矿权而减损公民之基本权利,难谓妥适。
  二、野生植物类:以野生灵芝、人参为例
  (一)野生植物与天然孳息之关系
  野生植物在与土地分离前,本系土地之一部分,属有机出产物,〔62 〕系天然孳息之一种情形。但因法律规定而落入《物权法》第49条国有范围之野生植物,与土地分离前即因之构成独立物,不再属于土地之天然孳息。就此两者,采集人能否以及如何取得野生植物之所有权,自应适用不同的规则。
  (二)是否属于国家所有之客体?
  因此,探究何种野生植物方为国家所有之客体,系首要之问题。为此,应分析相关法条,提取其要件,方足为教义学上之判定。
  1.野生植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之要件
  依《物权法》第45条第1款、第49条之规定,〔63 〕并结合立法者之说明及立法理由,若要认定某一植物属于国有,须符合如下要件:
  (1)须为原生地天然生长之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前引关于乌木之拙文已指出,〔64 〕依立法者之说明以及立法理由,《物权法》第49条所称之野生植物资源,仅指原生地天然生长之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具体而言,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5 〕普通之野生植物资源,非属其列;故公民采摘普通野生植物,并无侵犯国家所有权之问题。〔66 〕
  (2)须有法律之明文规定:“种类法定”(《物权法》第45条第1款、第49条) 〔67 〕
  考察现行法,符合此要求之规定包括:①《森林法》第3条第1款规定森林资源属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68 〕另依《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条第1款之定义条款可知,森林资源包括“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植物在内。因此,森林中之野生植物,若在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范围内,即系国家所有权之客体。〔69 〕②《草原法》第9条第1句规定草原资源属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立法虽未对草原资源作出定义,但《草原法》第2条第2款明确草原包括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而草原之主要利用对象即为其上之植物,故自立法目的可知,其当包含草原上之野生植物在内;否则,其即为《物权法》第47条土地国家所有权之规定所涵盖,无另定条文之必要。综上所述,草原上之野生植物,若在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范围内,亦当属于国家所有。
  另须指出,1996年国务院《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并未规定野生植物资源之归属,其第2条第2款仅界定何种野生植物“受保护”,其第10条第2款第2句、第3款第2句则分别授权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报国务院批准公布;因此,其不能作为野生植物国有之法律规定。   2.野生人参、灵芝是否属于国家所有权之客体范围
  由上可知,森林或草原中之野生人参、灵芝,虽有国家所有之法律规定,但其是否属于国家所有,仍须视其是否被纳入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而定;就此,《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授权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分别制定《名录》。〔70 〕经查国家林业局、农业部于1999年制定并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71 〕人参、灵芝非属其列;各地所制定并公布之地方《名录》,则各有不同,比如吉林将东北刺人参、棒棰山参、松杉灵芝、铁杉灵芝作为省级一级重点保护植物,〔72 〕海南省将26种灵芝作为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3 〕内蒙古、新疆、广西、北京、山西、浙江等则未将两者纳入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范围。〔74 〕故可知,森林或草原中之野生人参、灵芝是否属于国家所有权之客体,不同省份实有不同。另须注意的是,《名录》制定机关有权继续制定并公布新的《名录》,即此而言,就森林或草原中之野生植物,《名录》制定机关因行政法规之授权,实际上拥有解释国家所有权客体范围之权力,其所颁布之《名录》作为抽象行政行为,各级人大得依比例原则等对之为合法性审查。〔75 〕
  非在森林、草原中之野生植物,则因并无国家所有之法律规定,无论是否属于上述《名录》范围内,均非国家所有权之客体。
  (三)野生植物所有权之取得规则
  非属国有范围之野生植物(或非属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范围,或非属森林、草原范围),系土地之天然孳息,其所有权之取得,应适用《物权法》第116条之规定(上文就构成土地天然孳息之“狗头金”所作分析,于此亦得适用之)。惟其若属适用采集证制度之重点保护植物,则尚需注意:①孳息收取权人(如用益物权人、原物所有权人)亦应取得采集证;若无采集证而收取孳息,虽仍能取得所有权(此系因其原物所有权之“延续利益”),但应承担《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23条规定之行政责任。〔76 〕②若野生植物之收取权属于他人(如在集体所有或存在用益物权之土地上),采集人纵已取得采集证,亦应征得收取权人之同意,〔77 〕方能因采集而取得所有权;收取权人之同意,应认为系先占权之授予。
  属于国有范围之野生植物(属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范围,且在森林、草原范围内),并非土地之天然孳息,采集人之取得其所有权,视其是否适用采集证制度而有区别:①依《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16条第1款、第2款之规定,采集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须经主管部门授予采集证。就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之采集,亦有诸多省份作相同规定。〔78 〕此种采集证制度,系自由先占之禁止、先占权授予之规定,采集人须经国家许可取得先占权,方能因先占取得所有权;否则系侵权行为,所采集之野生植物仍属国家所有。〔79 〕此外尚须注意,采集证之授予,系行政许可之一种,应受《行政许可法》之拘束。〔80 〕②非属采集证制度适用范围之国有野生植物,〔81 〕国家负有容忍公民合理使用之义务,〔82 〕故得自由先占之。
  此外,在自然保护区内,尚存在砍伐、采药等活动之概括禁止,〔83 〕若违反之,除须依法承担行政责任外,亦应认为因违反先占之禁止而不能取得所有权。
  (四)小结:野生灵芝、野生人参之所有权归属
  综上所述,野生灵芝、野生人参所有权之归属,应依下列规则断之:
  森林、草原范围内的野生灵芝、人参,在将其列入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范围之省份,属于国家所有。采集人能否取得所有权,视其是否适用采集证制度而有不同:①野生人参,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84 〕依国务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第9条之规定,必须持有采药证并申请取得采伐证,〔85 〕方能先占取得所有权。②野生灵芝虽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但在将其列入省级重点保护范围并适用采集证制度之省份(比如吉林省),亦须取得采集证,方能先占取得所有权;于其他情形,即得因自由先占而取得所有权。③在自然保护区内,或于应取得而未取得采集证之情形,采集人通常因违反先占之禁止而不能取得所有权。
  森林、草原范围外之野生灵芝、人参,非属国家所有,系土地之孳息,其所有权取得应适用《物权法》第116条之规定。①有用益物权的,用益物权人仅在其权利目的范围内享有孳息收取权。野生灵芝在其未被纳入省级重点保护范围的省份,不适用采集证制度,用益物权人可自由采集而取得所有权;其余情形之野生灵芝、人参,均适用采集证制度,用益物权人未取得采集证的,仍因采集取得所有权,但须承担行政责任(包括没收所采集之植物,《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23条)。他人纵取得采集证,仍须经用益物权人同意(先占权之授予),方能因采集取得其所有权。②没有用益物权或收取此类孳息非属用益物权之目的范围的,土地所有权人为孳息收取权人。首先,国有土地上,野生灵芝若未纳入省级重点保护范围,不适用采集证制度,国家负有容忍自由先占之义务;就其他情形之野生人参、野生灵芝,国家授予采集证,即系授予先占权,除此之外采集人不能取得所有权。其次,集体土地上,作为孳息的野生人参、灵芝为集体所有,集体成员享有排他先占权:野生灵芝若未纳入省级重点保护范围,集体成员得自由先占;其他情形之野生灵芝、人参,均适用采集证制度,集体成员若未取得采集证,虽仍能取得其所有权,但须承担上述行政责任。集体外之他人纵取得采集证,仍须征得集体同意(先占权之授予),方能因采集取得其所有权。③在自然保护区内,采集人通常不得采集;在非收取权人先占情形,即因违反先占之禁止而不能取得所有权;在其他情形,虽仍能取得所有权,但须承担上述行政责任。
  (五)余论: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保护法》第3条第1款规定:“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已满足上引《物权法》第49条“种类法定”之要求。惟依该法第1条第2款、第3款之规定,仅珍贵、濒危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以及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方属该法所称野生动物;立法者于《物权法》第49条之“条文说明”部分,亦援引该款之定义;〔86 〕故可知,仅该款所称野生动物方为国家所有之客体。至于具体包括何种野生动物,应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各省颁布之《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准。   国家所有之野生动物,通常须取得特许猎捕证(《野生动物保护法》第16条)或狩猎证(同法第18条第1款),方得因先占取得所有权。非属国家所有之野生动物,除法律另有规定外,〔87 〕得自由先占之。
  三、陨石类
  陨石并非人类活动之遗存,故非文物。其亦非古生物经石化作用而成,故非化石。其并无法律意义上可支配之原物,故非天然孳息。其此前是否曾为人所有,颇难查明,难谓曾属有主物,故非埋藏物。其主要由镁、铁的硅酸盐组成,并含少量铁镍金属和硫化物,〔88 〕故于自然属性上,最接近于矿物,但其不具有构成“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合理开发利用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意义,〔89 〕故亦非法律意义上之自然资源。综上所述,我国法上,就陨石并无直接确定其所有权之法律规定,亦不符合天然孳息、埋藏物等所有权取得之事实构成,初看之下,似可考虑适用无主物先占之规则。
  然陨石与普通无主物颇有不同,其对于人类之主要意义,在于探索太阳系的起源及其早期的演化历史、研究地球内部物质和地球起源及其演化史,〔90 〕其价值主要是科学研究上之认识价值。又因已发现之陨石数量极为稀少,〔91 〕其科学研究上之价值对于全人类而言更是弥足珍贵,故法律制度之设计,应保证其用于裨益大众之科学研究。德国法上,为鼓励发现者将其公之于众,以利于促进科学认识之进步,通说主张类推适用《德国民法典》第984条关于埋藏物之规定,令陨石之发现者与包藏物(土地)所有权人各享有一半之共有份额;〔92 〕国家、科研机构等若欲取得其所有权进行科学研究,则依一般之交易规则。依此思路,似不妨以之为无主物、允许自由先占,亦能促使先占人将其公之于众、促进科学进步;但此种制度设计,毕竟令其分散零落于诸多个人之手,国家、科研机构于搜购时,又有坐地起价之忧,故未必妥适。由此可知,对于此类具备特殊科研价值之“无主物”,立法上实有特殊处理之必要。
  我国法上,就此种有特殊科研价值之稀有“无主物”,亦多有特别规制。比如文物之重要意义之一,即在于“为科学研究提供实物资料”,〔93 〕此亦为《文物保护法》主要立法目的之一,〔94 〕就此,该法第5条第1款规定,我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均属国家所有。又如古生物化石之重要意义,即在于其系地球演变、生物进化等方面科学研究之重要资料,〔95 〕《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之立法目的,即在于“促进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其利用之基本原则即“科研优先、合理利用”,〔96 〕就此,该条例第3条第1款规定我国领土与管辖海域遗存之古生物化石属于国家所有。可见,就陨石之类具有特殊科研价值之“无主物”,其所有权归属问题之特别规制,实属我国“整体法秩序上”客观可见之规整意图或计划,现既缺乏应有之规定,即构成法律漏洞,应予填补。
  即此而言,陨石与古生物化石均属自然科学研究之稀有重要物质材料,对人类所具有之意义相近,法律上之利益状况实质上极为类似,故上引《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促进科学研究、合理利用”之立法目的与原则,得扩及于陨石。因此,笔者认为,就陨石所有权之归属,应类推适用古生物化石之相关规定,详言之:①我国领土与管辖海域遗存之陨石,属于国家所有(该条例第3条第1款之类推适用)。②陨石之发现者或捡拾者,及时报告或者上交国家的,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享有奖励请求权(《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第11条第(四)项 〔97 〕之类推适用)。其奖励自应包含物质奖励,物质奖励之数额,当受比例原则等之拘束。〔98 〕此种类推之解决方案,一来令陨石收归国家所有,利于保障科学研究上之合理利用,二来令发现或捡拾者享有奖励之请求权,以促使其及时报告或上交国家,故在结果考量上,亦属妥适。〔99 〕
  就请求权人之确定,尚须注意:①应参照埋藏物发现者之界定规则,确定陨石之发现者,以发现者为请求权人。比如在发现与占有之关系上,应以发现为重,因发现即产生期待权,该期待权因取得占有而转化为现实之请求权;若甲先发现,告知乙后,乙占有之,应以甲为发现者;若甲发现后,怠于占有,乙独立发现尚处无人占有状态之陨石,并占有之,即应以乙为发现者;若甲发现后,复将之埋藏,拟后折返取走,乙于此期间独立发现该陨石,即当以乙为发现者;若甲发现后,误以为其无价值而并无占有之意图,则构成期待权之默示抛弃,他人得再度发现之;受雇寻宝时,应以雇佣人为发现人。〔100 〕本文所述“新疆陨石案”关于何者为“第一发现人”之争论,即得依上述规则判定之。即此而言,文物、古生物化石亦无不同。②发现者另须将之及时报告或上交国家,自不待言(详见上文)。
  此外,尚须明确,陨石(古生物化石、文物亦同)并非土地所有权或用益物权之权利范围,不得仅以此类土地权利为据而主张物质奖励,更不得据以主张所有权。就国家主管部门对陨石等客体之发掘、取走行为,此类土地权利人负有容忍义务,但若致其损害的,应由国家进行补偿(《物权法》第92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56条第2句之(整体)类推适用。〔101 〕
  四、解释论上之分析框架:代结语
  综上所述,就开篇所述之诸种案型,可得如下解释论上之分析框架:
  第一,若属文物、古生物化石、埋藏物,均各依其现行规定确定其所有权。①境内新发现之文物归国家所有(《文物保护法》第5条第1款);及时上报或上交文物者,对国家享有精神或物质奖励之请求权[《文物保护法》第12条第(四)项],得择一行使之。②古生物化石亦归国家所有(《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第3条第1款);及时报告或上交者,对主管部门享有物质奖励请求权[《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第11条第(四)项]。③埋藏物,经公告后六个月内无人认领的,归国家所有(《物权法》第114条第1句结合第113条)。上交者对接收单位享有表扬或者物质奖励请求权(《民法通则》第79条第1款第2句),并得择一行使之。④上述物质奖励请求权之具体数额,在现行法尚未制定统一妥适标准之背景下,至少仍应受比例原则之拘束,行政机关不得任意定之。   第二,若属具备特殊科研价值之稀有“无主物”(如陨石):①归国家所有(《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第3条第1款之类推适用)。②发现人或捡拾人及时报告或上交的,对主管部门享有物质奖励请求权[《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第11条第(四)项之类推适用]。
  第三,若属无主物(如乌木):①在自由先占情形,先占人得因先占而取得其所有权(习惯法,或适用《物权法》第30条)。②土地上有特定用益物权的(以合乎权利目的为限,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人享有排他先占权(《物权法》第117条“收益”概念之目的性扩张)。土地上未设定上述特定用益物权的,如属集体土地,集体成员方具有先占权(《物权法》第59条第1款结合第39条“收益”概念之目的性扩张);如属国有土地,国家负有容忍自由先占之义务(《物权法》第47条之“合宪性解释” 〔102 〕)。③先占若侵害他人先占权,或违反先占之禁止,不能取得其所有权(违反《物权法》第30条之“合法”要件)。④无论是自由先占,抑或依先占权之先占,先占人均负有遵守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法律规定之义务,其违反该义务可引发相应刑事、行政、民事责任,可据以遏制或避免因先占而导致自然资源或环境之破坏。〔103 〕
  第四,若属天然孳息(如土地中形成之”狗头金”),即应适用天然孳息之规定(《物权法》第116条第1款)。惟该款之解释适用上尚须注意:①无用益物权时,国家为原物所有权人的,负有容忍公民合理使用之义务(《物权法》第48条之“合宪性解释”),实施许可证制度的,公民得依特许授予之先占权先占之,否则即得自由先占之;集体为原物所有权人的,集体成员享有排他先占权(习惯法,集体所有权之目的解释),除国家实行许可证制度外,通常得自由先占之。②存在用益物权时,用益物权人之孳息收取权,应取决于其权利之目的范围(《物权法》第116条第1款第1句后半句之目的性限缩);基于国家所有权设定的用益物权(国有土地上之用益物权或采矿权等),其权利人亦承受国家之上述容忍义务。
  第五,自然资源类客体之特殊规则:
  (1)并非一切“自然资源”,均属国家所有权之客体:依立法目的,唯有构成“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合理开发利用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之自然资源,方属国家所有(《物权法》第48条之目的性限缩);不具此种意义之自然资源(比如普通之野花、野草、砂石、乌木),非国家所有权之客体。
  (2)就国家所有之自然资源,应注意两点:①国家负有容忍公民合理使用之义务(《物权法》第48条之“合宪性解释”),公民得依有主物之先占而取得所有权。但国家规定许可证制度时(如矿产资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须经许可取得先占权,方能取得所有权。②其与土地之结合无论如何紧密,均因其独立之所有权而构成独立物,不能构成土地之天然孳息,故应排除天然孳息规则之适用,而应适用上述有主物先占之特别规则。
  (3)非属国家所有之自然资源,若构成土地之孳息,此时即应适用上述天然孳息之规定。
  (4)矿产资源之特殊问题:①零星不成规模之矿石,非法律上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之客体(《物权法》第46条“矿藏”、《矿产资源法》第3条第1款与《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3条“矿产资源”之目的性限缩)。其系土地之孳息,应适用上述天然孳息之规定。②矿产资源作为国家所有权之客体,并非土地之孳息,其个别客体所有权之取得,应遵循特别规则:其一,未设定采矿权时,国家所有权延续于自土地分离之矿石;国家对于个人非属“开采”之偶然捡拾行为,仍具有容忍先占之义务(上述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之“合宪性解释”,结合《矿产资源法》第35条第1款),此系有主物之自由先占;其二,设定采矿权时,采矿权人系依先占权而为有主物之先占(《矿产资源法》第3条第3款第1句前半句),其亦负有上述容忍个人偶然捡拾行为等义务。
  (5)野生植物资源之特殊问题:①下列野生植物,非国家所有权之范围:其一,不属于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范围之野生植物(《物权法》第49条“野生植物资源”之目的性限缩);其二,非属森林、草原范围内之野生植物(种类法定主义,《物权法》第49条)。②不属于国有范围之野生植物,系土地之天然孳息(如普通之野花、野草,在未将野生人参、灵芝纳入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之省份,尚包括野生人参、灵芝),其所有权之取得,应适用上述天然孳息之规定。但若其尚属采集证制度适用范围,孳息收取权人应取得采集证,以免承担行政责任;采集集体所有或他人享有用益物权的土地上之野生植物,尚应取得孳息收取权人之同意。③森林、草原范围内之野生植物,若属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范围(如吉林省内之野生人参、灵芝),系国家所有权之客体(《物权法》第49条结合《森林法》第3条第1款、《森林法实施条例》第2条第1款、《草原法》第9条第1句)。采集人通常应取得采集证,方能因先占而取得所有权。惟就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若干省份未规定采集证制度,此时国家负有容忍合理使用之义务,采集人得因自由先占取得所有权。
  法学是目的论之学科,法条之解释适用应以立法目的为旨归,国家所有权之规定自亦不能例外。由上述解释框架可知:①法律直接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如《物权法》第48条、第49条等)之客体范围,应作目的性限缩。②就属于国家所有权范围之自然资源(包括依法律规定直接属于国有、依孳息之规定收归国有等),国家进一步负有容忍、保障公民合理使用之宪法义务,应于其立法、行政、司法等一切职权活动中落实、贯彻之;其义务在民事领域之落实,首要即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须承认公民合理使用(包括自由或特许先占)自然资源之权利。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一推动之下,检察执法活动中的信息公开和过程公开探索均较以往有了较大突破。检察执法活动公开促进了检察权力运行的民主与透明,而更为重要的正面效果是办案规范性的提高、执法效果的提升和检察功能的延伸。目前的检察执法活动公开也面临着执法理念偏差、能力素养不匹配、理论定位模糊、配套机制不完善等需破解的难题。未来应通过重塑公开理念、丰富检察信息公开网、建立信息公开不当救济机制、正确
期刊
内容摘要:近十多年来法学方法论在我国大陆法理学界成为一门“显学”。这与域外方法论论著、尤其是欧陆译作和我国台湾地区作品在大陆的传播有关。据粗略统计,迄今为止在大陆出版的相关译著与著作共有28种,译文和论文合计56篇。这些作品的刊发具有时间集中、内容集中、刊发载体集中的特点。在区分传统法学方法论、法律论证理论、方法论学说史三个方面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分析方法论译著(著作)的翻译和传播情况可发现,它们的
期刊
内容摘要:《物权法》第24条关于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的规定,属于“合意主义”的规范模式(规范类型),即这些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不以交付或登记为生效要件。特殊动产的物权(及物权变动),系以登记为公示方法,交付不是特殊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但实际上仅对这些动产的所有权让与有适用意义。“不得对抗善意第
期刊
内容摘要:后危机时代以来,世界各国已逐渐反省自身的金融监管体制。各国在从监管层面、交易层面和权利救济层面对金融消费者进行全方位保护上已形成共识。其中权利救济层面上的“诉讼的大爆炸”现象使得各国不得不寻找新的纠纷解决方案,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由此进入了法制的框架。我国金融ADR机制发展的目标是实现金融消费者的统一保护,以信息披露和共享制度为核心是我国金融ADR机制的实现路径。统一权威投诉平台的构建
期刊
内容摘要:虽然中日两国相近的东方文化传统、相似的国际环境变局和遭遇使得法治近代化过程均表现出与历史的“决裂”,但对如何建立法治国家,如何解决法律传统与现代、本土与移植的关系等问题却有很大分歧,并直接影响了两国当代法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选取1860-1910年这50年的时间段,对此期间两国的法治发展道路及其原因、成效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两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三个方面的描
期刊
内容摘要:《社会保险法》规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实行强制足额征缴,试图改变养老保险费已经形成的区间征缴惯例。区间征缴模式与强制足额征缴模式具有不同的制度效应。在当前的现实国情下,推行强制足额征缴制将导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负担过重;形式威慑重于实质效果,损害征缴的公信力与权威;缺乏体制性支持和配套制度协同,激化社会不公和矛盾;对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产生负面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应在立法中明确区间征缴制
期刊
内容摘要:市民刑法作为社会契约论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困境:若固守强势平等的立场,市民刑法在面对强者与弱者这一社会分层时,无法对强者与弱者之间的对象性犯罪作出合理解释,从而带来刑法正义危机。刑法平等不再是凡具有脸孔者一律平等,突破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差异原则。差异原则以其特有的“轻弱、重强”的罪刑结构,给弱者犯罪和强者犯罪提供了规范依据,因而是克服市民刑法的理论困境的必然选择。中国刑法应该重视这种
期刊
内容摘要:当下中国的不动产法律制度面临较多挑战,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不动产法制的变革发展存有争议,理论视角的反思、制度层面的重构变得极为必要。异域经验表明,不能仅以古典主观权利理论理解不动产权利体系构造,而应根据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等情况调整不动产法制的理论基础和制度结构,尤其是将其纳入合宪性控制框架之中。然而,中国法上的不动产权利体系构造更为复杂,需要依据当下中国具体国情确定具体方案,如此才能建构出
期刊
内容摘要:哈特与德沃金之间的理论论战并不像表面上所理解的那样,他们各自从事的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事业,分析的并非是同一种事物,而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实际上,哈特与德沃金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致的,即但是他们都是从法律实践出发而达至对于法律这个事物的概念性理解。虽然他们所理解的法律实践存在不同。在实践意义上,哈特与德沃金各自的法律理论进而法律理论本身,便有了一个得以内在理解的框架,而且我们也进一步发现他们的理
期刊
内容摘要: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决定在上海自贸区“暂停法律实施”的方式存在合法性质疑。从授权主体看,全国人大常委会既没有该项授权的法律依据;同时,自身已有的立法权限,也不具备“暂停法律实施”的解释空间。从被授权主体看,国务院能否在法律已经制定的前提下,创设属于“法律保留事项”的权限,存在疑问;从上海自贸区批准成立主体的角度看,也缺乏创设针对特定区域就现行法律“豁免适用”的正当性依据。在国务院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