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闻专业新闻写作模块课程设置解析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uto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体裁逐渐向专业化、纵深化和网络化转变。为应对挑战,高职新闻教育必须把业界动态和高职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调整新闻写作模块课程设置,通过“三年不断线”、系统化开设各门类新闻写作类课程,培养学生巧用事实说话,学会讲述故事,增强问题意识,强化理性思维,最终提升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关键词:新闻写作;用事实说话;问题意识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体裁逐渐向专业化、纵深化和网络化转变,新闻写作要求也从“真、短、快、活、强”变成“真、短、新、活、深”,“新”替代“快”,“深”替代“强”,进一步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指导性、可受性,从而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大多数受众的新闻消费需求。业界要求无疑对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必须把业界动态和高职实际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大兴教学改革。为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新闻专业适时调整了新闻写作模块课程设置。
  一、高职新闻专业新闻写作模块课程设置依据
  新闻写作是将新闻事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在能力和技巧上要求运用所掌握的新闻写作知识完成各种新闻文体写作,涵盖新闻作品构思、凝文整个过程。
  新闻写作能力处于新闻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采、写、编、评、摄能力的龙头地位。新闻写作是新闻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作为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的落脚点,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有着无法撼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用于实践的动手能力,因为新闻记者的职业才能最终要通过新闻作品展示。因此,全面提高写作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对媒体日趋多样化的报道文体和方法的适应性势在必行。
  新闻行业提供一种在截稿压力下协同工作的极具挑战性工作环境,记者清晰、简练和从容不迫的自我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然而,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写作基础差、文字功底薄、知识面和视野都较为狭窄等问题,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对问题的洞察能力与职业记者的总体素质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
  为此,在高职新闻专业教学计划中,应突破“单兵种作战”,开设门类丰富的新闻写作类专业课程:《消息写作》、《通讯写作》、《问题新闻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报道》。即在大一开设《消息写作》,大二开设《通讯写作》、《问题新闻报道》,大三开设《深度报道》、《网络新闻报道》。新闻写作课程开设“三年不断线”,教学过程呈循序的、系统的、连贯的状态,新闻写作训练体现为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修改的过程,突出和强化新闻写作“术科”的技能性和操作性,由浅入深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所有新闻写作课程理论部分包括新闻写作的原则、要求、角度、语言和基本方法等;实践部分包括消息写作、通讯写作、问题新闻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报道。通过全部课程的讲授,学生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方法,了解消息、通讯、问题新闻、深度报道、网络新闻的主要新闻报道方式及写作规律,熟悉诸如政治类新闻、经济类新闻、文艺类新闻、社会类新闻的写作要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驾驭文字能力、形象再现能力、截稿压力下完稿能力,最终让学生写出符合规范的各类文体新闻作品。
  二、高职新闻专业新闻写作模块课程设置的目标
  1.消息写作:巧用事实说话
  从新闻发展史看,大约1890年前后,新闻报道分为“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两类。消息写作一般采用信息模式。当性质尚未定论,又要保证快速、保真情况下,能巧用事实说话,快速反映客观世界动态的消息体裁可以大派用场。“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说话”题中应有之义一分为二,一是摆事实,二是传道理,正所谓“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1]
  新闻写作课程作为新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将消息写作列为核心教学点,是因为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角,写作消息是记者的基本功,是记者要掌握的“十八般武艺”中的“常规武器”。掌握写作消息的技能也就掌握了一把能够打开整个新闻报道艺术大门的钥匙,能够为驾驭各种新闻报道体裁的写作技巧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进入新闻界的敲门砖。美联社有位名记者反思时说过,他从事记者四十多年还是没有把消息写好。中国有位名记者也说过:“做新闻工作多年的同志都知道,在新闻作品中最难写的体裁不是别的,而是最简短的消息。”[2]
  因此,新闻写作教学的重点内容落实在消息写作上。写好消息是写好新闻的基础,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运用得最多的也是消息。新闻写作教学以消息写作为龙头,教学重点依次为通讯写作、问题新闻报道、深度报道、网络新闻报道。消息写作教学回归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覆盖式反复训练,利用各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巧用事实说话的能力。从新闻人才的整体培养上看,才能保证本专业学生领先于其他专业对新闻职业的领悟。因为,好的消息作品,记者是隐身的,懂得如何隐身的记者才是智慧的记者。
  2.通讯写作:学会讲述故事
  如果说消息写作采用信息模式,通讯写作无疑采用故事模式。按照弗洛伊德本我“唯乐原则”,人们天生喜欢听故事,获取轻松和娱乐。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也认为:“研究显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3]已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凯瑞更是在给新闻学定义时说,新闻学是一种描写的艺术。新闻学是从人文的、人性化的和人道主义视角,培养讲故事的工匠和艺人,培养兼具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叙事大师。由此观之,记者“既是事实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4]
  故事模式新闻报道的勃兴,契合受众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习惯,挖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适应故事“好看、好听、好传”的需要。受众大都期待“让我看到的文字有趣一点”,记者需要在与受众“对话”中讲新闻“故事”,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达到共鸣。在通讯中讲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故事,读者像读故事一样读新闻,“见人见事见细节”,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细节以一当十,扣人心弦,通讯作品才能引人入胜,感人至深。让“故事长腿”,才能达到通讯的宣传效果。   显而易见,通讯写作教学不是培养思想者、理论者,而是培养故事的叙述者,讲故事的人,是形象思维者。《美“机器人记者”问世已生成1.5万多篇新闻稿》这样的消息无疑让记者压力倍增。“没有新的故事,只有新的记者”[5],应鼓励新闻专业学生“寻找故事”,探索“讲述故事”的新方式,致力教会学生讲述故事,让他们成为“讲故事的人”,以写出“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6]的通讯作品为最高目标。
  3.问题新闻报道:增强问题意识
  刘云山指出:“要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的引导。”[7]新闻工作是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新闻工作者问题意识刻不容缓。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聚集,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用问题牵引的思维方式解答现实问题,是记者进行问题新闻报道的更高境界。
  新闻报道专业化、纵深化发展,新闻写作已突破原有的消息和通讯的狭窄范畴,对信息的重组和延伸,对西方新闻文体的充分借鉴及边缘性文体的大胆探索,打破原有新闻写作体裁的界限,使得新闻文体更加多样化,更具方便受众阅读的贴近性。实践证明,高职学生的知识分层和兴趣分野明显。放眼四顾,报纸、广播纷纷开辟专题栏目,电视台成立经济频道、体育频道等各具特色的频道。媒体招聘更注重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更愿意聘用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着力培养专家型的编辑、记者。
  为捍卫本专业的就业领地,高职新闻专业须顺应传媒市场需求,开设《问题新闻报道》课程,与媒体分类记者的四大类——政治类、经济类、文艺类、社会类问题新闻报道任务对接,选取12种问题报道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及媒体的相关问题报道中,学会关注问题,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入手,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在专业方向上进行分流,学我所爱,定向发展,既强调专业教育,也强调分途发展,各尽所长,才能使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有所作为。
  4.深度报道:强化理性思维
  深度报道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它要求“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在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媒体竞争不断加剧以及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从写得“准确”和“专业”向注重新闻信息的延伸和新闻价值的深化转变,求深成为新闻写作的大趋势,而且通过深度报道形式体现。深度报道成为新闻写作的一种常态。
  深度报道对报道者的理性思维要求极高。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8]。从某种程度上讲,思维能力决定语言表达。新闻专业如果只是培养及时报道新闻的从业者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也许有人会质疑,在高职新闻专业开设《深度报道》课程的必要性。孔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对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可以从高标准要求,从容易处着手教授深度报道,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未来意义。
  成长于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的浅阅读环境,使得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方式钝化、碎片化思维问题,对新闻事件的认知缺少完整的、系统性的认知过程,难以形成对问题的系统性思维过程,影响写作思维建构。开设《深度报道》以求全部学生完成掌握深度报道手法,当然不切实际,然而分层让学生各取所长——中高层次学生懂得操作,其他学生了解,强化他们的理性思维,对他们今后的新闻工作将大有裨益。高职新闻专业学生就业面向地市级以下媒体,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较少机会涉足时政、经济、体育、娱乐等领域。身处基层,他们能够从基层老百姓的酸甜苦辣中切身感受到法制社会的进程以及基层社会面临的许多具体的医疗、文教等问题,因此,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及时报道法制、社会、民生等领域。而当下有关法制、社会、民生问题的报道,主要以深度报道的形式出现。
  5.网络新闻报道:拥抱新兴技术
  网络只是一种媒体,不是一切。每当新技术来临,新闻80%不变,20%的技术部分比较容易学到,必须花更大的精力教学生那80%的内容。“内容永远主宰高质量的新闻和新闻教育,传输系统永远是第二性的。不过,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适应技术并且拥抱技术。”[9]媒介融合时代,跨媒体新闻写作已经成为现实的必然。
  面对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既懂新闻业务又精通软件的人才,能写“融合新闻”的多面手记者编辑最为紧缺。他们能够为不同介质的媒体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融合的新闻,业内称为“背包记者”。
  在此背景下,新闻专业学生需要的不是一般的新闻写作能力,而是跨媒体新闻写作能力。跨媒体新闻写作能力并非对不同类型媒介新闻写作技巧的简单相加,而是力求解决跨媒体之间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有效转化问题,追求媒介的融合与互补。只有具备了跨媒体新闻写作能力,他们才能适应一次采集、多媒体故事讲述、多媒介渠道发布的融合新闻生产流程。传统新闻教育显然已无法适应这一要求。高职新闻专业开设网络新闻报道课程,讲授网络新闻、复制新闻、原创新闻写作,培养学生即时滚动式写作、超文本写作、互动式写作、多媒体报道能力,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拥有与各种传播方式适应的融合写作技巧,是新闻写作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可忽视的是,软件毕竟是工具,没有之前消息写作、通讯写作、问题新闻报道、深度报道教学中对学生写作思维的训练和提升,他们只能是没有思想的“空心人”,后劲不足,难以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大有作为。
  新闻写作包含着选材、立意、结构、言语、起草、修改等一系列的技能,新闻作品的完成是这些技能能力合作的结果,其中任何一项技能薄弱,都会影响新闻作品的质量。新闻写作技能的培养单靠限时的授课远远不够。新闻写作技能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多管齐下、长期开展的工作。它需要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需要学习、应用、创造相结合,需要学校、行业、社会相配合。高职新闻专业只有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边教边学、即学即练,教学练一体化成为新闻写作教学的常态,方能突破高职新闻专业学生“无话可说、无处着手、无事可写、害怕为文”瓶颈,走出“动手能力差,写作水平低”的怪圈,善于捕捉新闻事实中动人的闪光点,形诸笔端,写出事实、价值、效果的和谐统一,让媒体“文不加点”采用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1] 胡乔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A].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怎 样做一个广播收音员[C].湖南大革印刷厂,1951:
  107.
  [2] 陈英.如何创新消息写作[J].新闻窗,2012,(4):123.
  [3] 杰里·施瓦茨(美).如何成为顶级记者 美联社新闻报
  道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57.
  [4][5] 威廉·E.布隆代尔(美).《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
  故事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9.
  [6] 卡罗尔·里奇(美).导言:获奖记者的秘诀[A].新闻
  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4:5.
  [7] 彭国华,张烁.刘云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
  程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
  建设工程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
  支持[N].人民日报,2013-10-21(1).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525.
  [9] 钟新.新闻传播教育的最终使命是培养社会责任感——
  专访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沃尔特·克朗凯特新闻传播
  学院院长乔·福特教授[A].钟新,周树华.传媒镜鉴:
  国外权威解读新闻传播教育[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社,2006:18.
其他文献
摘要:从“职业人”视角看,中职毕业生不能达到企业用人要求,职业适应度较低。中职学校需要以职业适应为导向,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教育目标,通过家长、学校各部门、班主任、各相关任课教师以及顶岗实习单位、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多种有效途径相互联结,并采取一系列可行措施,长期坚持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品质教育,促使学生提升职业品质提高专业技能。  关键词:职业人;职业适应;中职学生;职业品质教育  近年来,不少中小企业
期刊
摘要:学术界对人力资本与新型城市化的关系、人力资本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等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缺乏“新型城市化发展、人力资本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对此,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以新型城市化发展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为基础,才能增强人力资本开发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人力资本;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背景下,
期刊
摘要: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提出了优质的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凸显职业性、彰显人文性和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职业性;人文性  校园文化是由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风气与传统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不仅体现在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
期刊
摘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具有实践性、探索性、综合性等特征。以湖南农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HL大学生创新团队为案例进行作用机理与实践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创新性实验有利于提升文科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文科类本科生;创新性实验;作用;综合能力  2005年美国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C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体系的构建和考评体系的优化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以期为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宣部教育部教社科([2008]5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
期刊
摘要:以历史人物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加强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观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教学实践中发现,以广东地区历史人物来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历史人物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通过专题人物讲授、实践活动、论文考核等途径实施。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地方资源;广东历史人物 
期刊
摘要: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这就要求高校与市场接轨,及时输送大量能够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基于此,文章对生物技术类本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生物技术;毕业生;就业情况;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人才的需要将在近10年发生较大的变化。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今后几年我国将大力发展6大技术领域:生物技术
期刊
摘要:立足“十二五”时期淮安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基于淮安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要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所驻淮高职院校,分析其专业设置与淮安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契合度,指出了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由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职院校主导、地方企业参与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以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契合度  高职教
期刊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服装设计(蜀绣)专业,培养专科层次蜀绣设计与工艺人才,将蜀绣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结合,特色鲜明,得到行业和社会认可,品牌优势明显提升。该院蜀绣专业建设的基本做法,提出了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又一路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特色专业建设  保护
期刊
一、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质量保证体系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职业特色,肩负着满足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对高层次技能应用人才需求的重任。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制订流程、体系建设、内容框架建设、课程开发定位等方面建立了教学管理预警质量保证体系[1]。  (一)“多方合作、组织保障”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流程  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高职学生职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