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才资源从源头抓起

来源 :中国纺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er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期间,纺织行业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人才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为落实十七大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实施我国纺织人才强国战略,提升纺织服装行业人才整体水平,促进纺织服装事业科学发展,推进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精神,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制订了《纺织工业“十二五”人才发展纲要》。
  人才总量不足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纲要》中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与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要求不相适应,与我国其他加工工业也有很大差距。
  纺织行业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管理人才匮乏,高等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科研的领军人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能达到国际水平的少;国际学术活动与交流不够,参与国际合作人数少、频次低: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不够。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亟待提高,多数学校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坚持工程方向不够。学校的学历、学位、工程师的资格国际认可程度低,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交流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全国性的人才协调、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联系不紧密,信息流通不畅,人才流动盲目,技术工人培养能力削弱、分散。
  人才供求关系不平衡,纺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是到纺织行业的人数少,到基层企业的人数更少,中西部更为明显。纺织行业大学生工资待遇过低。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职业教育,致使相当多的学校的校内实验实训设施与场所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此外,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与监督。行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性不高,难以培养出更高素质和水平的学生。
  学科设置从源头解决人才问题
  基于中国纺织人才的发展现状,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秘书长纪晓峰告诉记者,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将把重点放在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和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设计师培训计划上。
  中国纺织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缺少人才,不仅仅指的是一线的纺织工人,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形势也颇为严峻。但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这一主要职能的院校,却从人才的源头扼制了纺织人才的发展。目前,院校专业学科的设置中很难见到纺织专业的身影。对此,《纲要》中在“十二五”的重点发展任务中指出要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加强实用人才的培养。结合国家教育部规范专业目录的要求,将纺织科学与工程列为国家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目录下设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并设法增设纺织材料、纺织高分子材料、印染与整理等二级学科。
  纪晓峰表示,中国纺织企业认为中国高校本科毕业生所学内容不能满足企业要求:另一方面,对大学纺织、服装本科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目前中国设有纺织本科专业的高校有32所,设有与服装有关专业的高校近200所。2008年纺织工程专业和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共招生3203人,毕业2694人;轻化工程专业(染整工程)招生1317人,毕业1242人:服装设计与工程,32校招生2783人,毕业3635人。纺织类专业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服装类专业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从在职2200万人的产业规模每年补充量仅占在职人员的0.03%,实不为多。但纺织服装企业反映: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校学习专业范围过分宽泛,专业课程学时过少,实践性环节过弱,导致大学本科毕业生到企业后需继续学习一至二年,才能基本适应工作。这种状况既阻碍了企业对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信心,也损害了大学本科学生到企业就业的环境。
  纪晓峰还提出,“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纺织、服装类专业的专业课时压缩太多,应适当增加。”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启发创新思路离不开具体依托的实际对象。学科交叉亦应互相联系,形成具体的交叉融合点,以免空泛概念,形不成观念、思路和模式。这不仅对大学生本科学生在校学习有利,而且对大学本科学生毕业后就业有利,并对后续提高有利。
  纪晓峰认为,在专业设置方面,除了应该考虑本科专业目录、研究生(硕士、博士)目录协同外,还应考虑到理学各科与中国科学院学科目录协同,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各学科与中国工程院学科目录协同,哲学、经济学、法学学科目录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目录协同。在此情况下,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建议恢复“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此基础上,建议调整一些原属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调归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属。
  同时,中国纺织服装教育还建议增设“纺织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协同,并与中国工程院学科目录协同。
  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创新人才
  从我国纺织行业的人才结构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与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要求不适应,与我国其他加工工业也有很大差距。纺织行业中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级管理人才匮乏,高等学校的学科带头人、科研领军人物、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能达到国际水平的少;国际学术活动与交流不够。参与国际合作人数少、频次低;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不够。
  同时,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亟待提高,多数学校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坚持工程方向不够。学校的学历、学位、工程师的资格国际认可程度低,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交流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全国性的人才协调、管理体制尚未建立。学校与企业缺乏沟通,联系不紧密,信息流通不畅,人才流动盲目,技术工人培养能力削弱、分散。人才供求关系不平衡,纺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是到纺织行业的人数少,到基层企业的人数更少,中西部更为明显。纺织行业大学生工资待遇过低。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职业教育,致使相当多的学校的校内实验实训设施与场所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此外,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缺乏明确的法律保障与监督。行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性不高,难以培养出更高素质和水平的学生。
  针对这一现状,纪晓峰表示,“十二五”期间纺织人才建设的重点任务中要特别重视实施卓越工程师和卓越设计师培训计划。《纲要》中指出选定若干所学校进行试点,同企业共同培养工程师和设计师,争取国家相应的研究生培养名额。建立高校研究生双导师制度,吸收科研和企业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制定工科大学生卓越工程师培训的标准和办法,结合服装行业特色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卓越设计师培养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为方便研究人员使用Serfling回归模型做疾病负担研究,开发SAS宏程序用于相关数据整理、模型应用和结果展示。方法以宁波市2015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0~3岁儿童流感和
中国服装业,经历着一个如高速列车般前进,并呈现繁荣的时代变迁。CHIC,与其相依相伴,比肩成长。岁月荏苒,转瞬间,一路上便是风景与倒影的二十年……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铭刻的回忆,和
大多数人对"钢筘"这个名字会有些陌生感,但如果明白它在织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这种陌生感便会逐渐退去。事实上,在把千根纱、万根线织成坯布的过程中,钢筘起到了一种不可或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选择“走出去”,到国际市场开拓新天地,却也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障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成为了企业界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而全国人大代表、波司登集团董事长高德康的发言,更是激起企业家们的共鸣。  “中国品牌国际化,首先要让中国品牌、中国制造得到国际市场的尊重。这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