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清骨散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肺结核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单用抗结核西药治疗为对照组;3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使用清骨散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热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缓解肺结核发热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清骨散治疗肺结核发热疗效显著。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85-02
我们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出自于明时古医籍《证治准绳》的清骨散,在治疗肺结核发热方面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9~68岁;观察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8岁,入选标准均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与治疗管理规范[1]、肺痨诊断标准[2],且均有发热症状患者(体温38.1℃以上)。两组病例性别、平均年龄、病程、主要症状变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应用2HRZE/4HR或2H3R3Z3E3/4H3R3[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化疗方案[3]。
1.2.2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清骨散加减治疗:银柴胡15克,胡黄连12克,秦艽10克,鳖甲(先煎)20克,地骨皮12克,青蒿10克,知母10克,甘草6克。肺阴亏损型加沙参、麦冬、天冬各15g,生地、熟地各10g;阴虚火旺型加百合20g,黄柏、麦冬、玄参各15g, 生地、熟地各10g;气阴两虚型加党参、黄芪各30g,白术、茯苓各15g;阴阳两虚型加黄芪30g,山药20g,人参、紫河车、龟板各10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以上两组均于治疗后每日测体温(腋窝温度)6次,持续观察1周内患者体温变化。
1.2.3 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第7天测量体温为标准。1.显效:体温降至正常(低于37.4℃);2.有效:体温下降(37.5~38℃);3.无效:体温无明显变化或高于38.1℃。
1.2.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行x2检验,数据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治疗后体温下降情况比较:观察组体温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通过临床观察,单纯使用抗结核药物,不能使肺结核发热患者体温在短期内明显下降,肺结核的其他症状也无明显改善。而观察组在正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以清骨散为主方,辩证加减,使肺结核发热患者体温短期内明显下降,其他诸症亦能明显改善,疗效显著。
3 病案举例
3.1 李某,男性,21岁,2008年11月6日初诊。患者因“咳嗽、发热3天”,在当地卫生院以“感冒”治疗无效,故来我院治疗。患者症见:咳嗽、发热、盗汗、胸痛、乏力,测体温38.8℃,舌质红绛,苔白厚,脉细。完善相关检查,西医诊断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肺痨诊断标准。治疗予以2HRZE/4HR化疗方案,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型,予以清骨散加百合20g,黄柏、麦冬、玄参各15g, 生地、熟地各10g。治疗3天,患者晨起测体温37.5℃,咳嗽、发热、盗汗、胸痛、乏力等症均明显缓解。治疗7天,患者晨起测体温37.2℃,上症消失。其后规律治疗半年,痊愈。
3.2 孙某,女性,61岁,2009年2月24日初诊。患者因“咳嗽、发热1天”来诊。症见:咳嗽、发热、盗汗、面色皓白、乏力、气短,动则尤甚。测体温38.5℃,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完善相关检查,西医诊断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肺痨诊断标准。治疗予以2HRZE/4HR化疗方案,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予以清骨散加党参、黄芪各30g,白术、茯苓各15g。治疗3天,患者晨起测体温37.7℃,咳嗽、发热、盗汗、乏力、气短等症均明显缓解。治疗7天,患者晨起测体温37℃,上症基本消失。其后规律治疗8月,痊愈。
4 讨论
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肺结核,患者发热及其他症状改善,多在治疗后1周之后。而在此基础上,以清骨散为主方加减,能够使肺结核发热患者体温迅速下降或降至正常,且症状一般无反弹现象,疗效稳定。清骨散中银柴胡能清骨髓之热,治虚劳之骨蒸,而无苦舌之弊,为君药;地骨皮、胡黄连、知母均入阴分,而清伏热于里,退骨热以洽骨蒸劳热,为臣药;鳖甲咸寒,滋阴潜阳,并引入阴以清热,为佐药;少用甘草调和诸药,以免寒凉滋腻之味损伤脾胃之气,为使药。上药配合成方,共奏清虚热,退骨蒸之功。现代研究证实,本方具有解热、镇静、消炎、滋养强壮、降低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等作用。本次研究结果可见,清骨散加减治疗肺结核发热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药,对肺结核发热治疗具有臨床症状改善快、疗效稳定、副作用小、易操作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琳,刘坦业.肺结核诊断标准与治疗管理规范[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第7卷第6期:16-19。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76-82。
[3]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年2月第24卷第2期:70-74。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85-02
我们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出自于明时古医籍《证治准绳》的清骨散,在治疗肺结核发热方面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9~68岁;观察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8岁,入选标准均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与治疗管理规范[1]、肺痨诊断标准[2],且均有发热症状患者(体温38.1℃以上)。两组病例性别、平均年龄、病程、主要症状变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应用2HRZE/4HR或2H3R3Z3E3/4H3R3[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化疗方案[3]。
1.2.2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清骨散加减治疗:银柴胡15克,胡黄连12克,秦艽10克,鳖甲(先煎)20克,地骨皮12克,青蒿10克,知母10克,甘草6克。肺阴亏损型加沙参、麦冬、天冬各15g,生地、熟地各10g;阴虚火旺型加百合20g,黄柏、麦冬、玄参各15g, 生地、熟地各10g;气阴两虚型加党参、黄芪各30g,白术、茯苓各15g;阴阳两虚型加黄芪30g,山药20g,人参、紫河车、龟板各10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以上两组均于治疗后每日测体温(腋窝温度)6次,持续观察1周内患者体温变化。
1.2.3 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第7天测量体温为标准。1.显效:体温降至正常(低于37.4℃);2.有效:体温下降(37.5~38℃);3.无效:体温无明显变化或高于38.1℃。
1.2.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行x2检验,数据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治疗后体温下降情况比较:观察组体温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通过临床观察,单纯使用抗结核药物,不能使肺结核发热患者体温在短期内明显下降,肺结核的其他症状也无明显改善。而观察组在正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以清骨散为主方,辩证加减,使肺结核发热患者体温短期内明显下降,其他诸症亦能明显改善,疗效显著。
3 病案举例
3.1 李某,男性,21岁,2008年11月6日初诊。患者因“咳嗽、发热3天”,在当地卫生院以“感冒”治疗无效,故来我院治疗。患者症见:咳嗽、发热、盗汗、胸痛、乏力,测体温38.8℃,舌质红绛,苔白厚,脉细。完善相关检查,西医诊断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肺痨诊断标准。治疗予以2HRZE/4HR化疗方案,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型,予以清骨散加百合20g,黄柏、麦冬、玄参各15g, 生地、熟地各10g。治疗3天,患者晨起测体温37.5℃,咳嗽、发热、盗汗、胸痛、乏力等症均明显缓解。治疗7天,患者晨起测体温37.2℃,上症消失。其后规律治疗半年,痊愈。
3.2 孙某,女性,61岁,2009年2月24日初诊。患者因“咳嗽、发热1天”来诊。症见:咳嗽、发热、盗汗、面色皓白、乏力、气短,动则尤甚。测体温38.5℃,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完善相关检查,西医诊断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肺痨诊断标准。治疗予以2HRZE/4HR化疗方案,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予以清骨散加党参、黄芪各30g,白术、茯苓各15g。治疗3天,患者晨起测体温37.7℃,咳嗽、发热、盗汗、乏力、气短等症均明显缓解。治疗7天,患者晨起测体温37℃,上症基本消失。其后规律治疗8月,痊愈。
4 讨论
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肺结核,患者发热及其他症状改善,多在治疗后1周之后。而在此基础上,以清骨散为主方加减,能够使肺结核发热患者体温迅速下降或降至正常,且症状一般无反弹现象,疗效稳定。清骨散中银柴胡能清骨髓之热,治虚劳之骨蒸,而无苦舌之弊,为君药;地骨皮、胡黄连、知母均入阴分,而清伏热于里,退骨热以洽骨蒸劳热,为臣药;鳖甲咸寒,滋阴潜阳,并引入阴以清热,为佐药;少用甘草调和诸药,以免寒凉滋腻之味损伤脾胃之气,为使药。上药配合成方,共奏清虚热,退骨蒸之功。现代研究证实,本方具有解热、镇静、消炎、滋养强壮、降低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等作用。本次研究结果可见,清骨散加减治疗肺结核发热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药,对肺结核发热治疗具有臨床症状改善快、疗效稳定、副作用小、易操作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琳,刘坦业.肺结核诊断标准与治疗管理规范[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第7卷第6期:16-19。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76-82。
[3]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年2月第24卷第2期: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