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骨散治疗肺结核发热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清骨散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肺结核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单用抗结核西药治疗为对照组;3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使用清骨散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热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缓解肺结核发热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清骨散治疗肺结核发热疗效显著。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85-02
  我们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出自于明时古医籍《证治准绳》的清骨散,在治疗肺结核发热方面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9~68岁;观察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8岁,入选标准均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与治疗管理规范[1]、肺痨诊断标准[2],且均有发热症状患者(体温38.1℃以上)。两组病例性别、平均年龄、病程、主要症状变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应用2HRZE/4HR或2H3R3Z3E3/4H3R3[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化疗方案[3]。
  1.2.2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清骨散加减治疗:银柴胡15克,胡黄连12克,秦艽10克,鳖甲(先煎)20克,地骨皮12克,青蒿10克,知母10克,甘草6克。肺阴亏损型加沙参、麦冬、天冬各15g,生地、熟地各10g;阴虚火旺型加百合20g,黄柏、麦冬、玄参各15g, 生地、熟地各10g;气阴两虚型加党参、黄芪各30g,白术、茯苓各15g;阴阳两虚型加黄芪30g,山药20g,人参、紫河车、龟板各10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
  以上两组均于治疗后每日测体温(腋窝温度)6次,持续观察1周内患者体温变化。
  1.2.3 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第7天测量体温为标准。1.显效:体温降至正常(低于37.4℃);2.有效:体温下降(37.5~38℃);3.无效:体温无明显变化或高于38.1℃。
  1.2.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行x2检验,数据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治疗后体温下降情况比较:观察组体温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通过临床观察,单纯使用抗结核药物,不能使肺结核发热患者体温在短期内明显下降,肺结核的其他症状也无明显改善。而观察组在正规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以清骨散为主方,辩证加减,使肺结核发热患者体温短期内明显下降,其他诸症亦能明显改善,疗效显著。
  3 病案举例
  3.1 李某,男性,21岁,2008年11月6日初诊。患者因“咳嗽、发热3天”,在当地卫生院以“感冒”治疗无效,故来我院治疗。患者症见:咳嗽、发热、盗汗、胸痛、乏力,测体温38.8℃,舌质红绛,苔白厚,脉细。完善相关检查,西医诊断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肺痨诊断标准。治疗予以2HRZE/4HR化疗方案,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型,予以清骨散加百合20g,黄柏、麦冬、玄参各15g, 生地、熟地各10g。治疗3天,患者晨起测体温37.5℃,咳嗽、发热、盗汗、胸痛、乏力等症均明显缓解。治疗7天,患者晨起测体温37.2℃,上症消失。其后规律治疗半年,痊愈。
  3.2 孙某,女性,61岁,2009年2月24日初诊。患者因“咳嗽、发热1天”来诊。症见:咳嗽、发热、盗汗、面色皓白、乏力、气短,动则尤甚。测体温38.5℃,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完善相关检查,西医诊断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肺痨诊断标准。治疗予以2HRZE/4HR化疗方案,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予以清骨散加党参、黄芪各30g,白术、茯苓各15g。治疗3天,患者晨起测体温37.7℃,咳嗽、发热、盗汗、乏力、气短等症均明显缓解。治疗7天,患者晨起测体温37℃,上症基本消失。其后规律治疗8月,痊愈。
  4 讨论
  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肺结核,患者发热及其他症状改善,多在治疗后1周之后。而在此基础上,以清骨散为主方加减,能够使肺结核发热患者体温迅速下降或降至正常,且症状一般无反弹现象,疗效稳定。清骨散中银柴胡能清骨髓之热,治虚劳之骨蒸,而无苦舌之弊,为君药;地骨皮、胡黄连、知母均入阴分,而清伏热于里,退骨热以洽骨蒸劳热,为臣药;鳖甲咸寒,滋阴潜阳,并引入阴以清热,为佐药;少用甘草调和诸药,以免寒凉滋腻之味损伤脾胃之气,为使药。上药配合成方,共奏清虚热,退骨蒸之功。现代研究证实,本方具有解热、镇静、消炎、滋养强壮、降低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等作用。本次研究结果可见,清骨散加减治疗肺结核发热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药,对肺结核发热治疗具有臨床症状改善快、疗效稳定、副作用小、易操作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琳,刘坦业.肺结核诊断标准与治疗管理规范[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第7卷第6期:16-19。
  [2]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76-82。
  [3]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年2月第24卷第2期:70-74。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态度现状,为开展农村地区居民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对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企、事业单位职工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城镇居民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服务业人员偏低,农民工对艾滋病知晓率很低。被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危害认识不足,传播途径知之甚少,对预防措施不清楚,思想不重视,对艾滋病病人存
期刊
【摘 要】目的:了解钦南区市售食品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我区食品安全状况。方法:按照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进行样品采集、检测和评价。结果:2012年共检测各类食品90份 ,合格72份,总合格率为80.00%。不合格指标主要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阪崎肠杆菌。 结论:钦南区市售食品受微生物污染严重,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食品监督管理力度。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检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临产孕妇与正常女性进行PT、FIB、APTT、TT即凝血四项的测定。结果:临产孕妇PT、APTT、TT均低于正常女性,而FIB明显高于正常女性,两组比较,P38周孕产妇400例,年龄20~43岁,临产孕妇未使用任何药物,心、肝、肾功能正常,无其他合并症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94-01  中药注射剂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的供注入人体的使用的无菌溶液、乳浊液、及粉针剂。它不仅保留了传统中药的治疗特点,而且起效快,疗效好,在危急重症的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数量不断增多,其安全性已经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作为一个药剂工作者,对临床不合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80-01  肝囊肿是肝脏最常见的囊性病变。肝囊肿大多数为先天性,多数因囊腔小,生长缓慢而无需治疗,当囊肿增大迅速,出现压迫症状或继发其他并发症,需要进行治疗,过去主要依靠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愈合慢,病人痛苦较大,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目前多采用介入治疗代替手术治疗。在2010年-2011年開展对肝囊肿选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85-01  眩晕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证,病情有轻有重,其发生的病机,虽颇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虚、风、痰、火四个方面;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亦可相互并见。既可以是多种疾病的症候群的一种表现,也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病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随之改变,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眩晕的发病年龄明显降低。且患病率显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81-01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麦麸炒去瓤)各100g、陈皮(去白)150g、甘草(灸)50g、白茯苓75g、剉为散.每服20g加生姜5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功效: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  方解:温物汤的主治有寒热之争。有的医家认为其主治为胆虚、
期刊
【摘 要】综述了中医中药在普外科手术病人和危重病人营养支持过程中的免疫调理作用。发现中医药在普外科疾病中具有肯定的疗效,对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患者尽早康复具有积极意义,拓展了中医中药在外科领域的治疗作用。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的普遍发展和提高,外科领域中广泛应用中医中药,打破了外科手术处理一直沿用西医传统方法的局面,克服了既往治疗上的不足。我院外科近十年来在使用中医中药治疗外科术后病人的临床实践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01-01  外耳道胆脂瘤为耳科常见病,是阻塞于外耳道骨部的含有胆固醇结晶的脱落上皮团块,多发于成年人,男女发病率相似,治疗方法不当,可伤及鼓膜和外耳道,致鼓膜穿孔或外耳道狭窄,我科治疗外耳道胆脂瘤 137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1年6月~2011年10月,我科收
期刊
【摘 要】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通过近年来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资料,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因素。结果: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中药药材质量不稳定、成分复杂、质量标准不完善、生产工艺不合理、配伍不当、使用剂量和疗程不规范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严格控制中药材的质量和制造工艺、监督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规范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可有效提高其安全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