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德育目标;数学教学中蕴含着显性、隐性两类德育因素,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具有制约性、整体性、深刻性、隐蔽性等特点,这些德育因素和特点有发展学生个性品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注重世界观教育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等功能。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因素;德育特点;德育要求;德育功能几年前,联合国“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会议认为:世界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道德问题。因此,当代世界各国都把国民德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模式。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德育因素,并通过教学过程渗透给学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那么,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中蕴涵哪些德育因素?有哪些德育特点呢?要求及功能分别有哪些?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我想通过本文谈几点思考。
一、数学教学中蕴涵的德育因素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按照数学教学所蕴涵德育因素的不同特征,可分为两类:显性德育因素和隐性德育因素。
数学教学通过各种数学语言文字、数学符号、数学图形、科普报告、学生活动等称为显性德育因素。如通过介绍数学家研究某一数学问题的坎坷人生,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教《实数与数轴》一课时,我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帕斯故事讲给学生听。这节课用这个故事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 当时我用二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了:希帕斯在研究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时,发现了 ,试图用整数或分数来表示长度为 的线段,但他的种种努力都失败了,经过无数个日夜,希帕斯不得不相信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在学派内部引起了极大的恐慌,这与一贯坚持的信条:宇宙间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相予盾。他们作出自欺欺人的决定: 根本不存在,任何人不许向学派以外的人谈起 ,可追求真理的希帕斯心里放不下 ,向朋友谈起 ,希帕斯被处死,2500年前,爱琴海岸边,希帕斯被绑上巨石投进了大海……当时学生摒住呼吸,精神集中的让我感到意外,我想在这时讲这个故事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向学生讲述了一个追求真理,努力探索的数学家的形象,这比单独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努力,刻苦追求科学文化知识更具有感染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1、制约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教学内容的制约,途径和方法受教学过程的制约。教材是课堂德育的当然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脱离教学内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两张皮,油水两分离,找到了切入点,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乳交融,双管齐下。
2、 整体性
数学中的德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数学的公理化方法、模型方法等,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等。久而久之,养成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同时,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解题,无不说明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尊重科学,相信事实。
3、 深刻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这种德育的功效一旦获得,将不易被改变,终身受益。比如:在讲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教科书中的《有理数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等计算题时,其知识目标主要是掌握计算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书写规范整洁,认真练习;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然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的培养不是做几道题就能培养成功的。需要教师在点点滴滴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渗透,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字上下功夫。
4、隐蔽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并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的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因素;德育特点;德育要求;德育功能几年前,联合国“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会议认为:世界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道德问题。因此,当代世界各国都把国民德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模式。教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德育因素,并通过教学过程渗透给学生,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那么,我们初中数学教学中蕴涵哪些德育因素?有哪些德育特点呢?要求及功能分别有哪些?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我想通过本文谈几点思考。
一、数学教学中蕴涵的德育因素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按照数学教学所蕴涵德育因素的不同特征,可分为两类:显性德育因素和隐性德育因素。
数学教学通过各种数学语言文字、数学符号、数学图形、科普报告、学生活动等称为显性德育因素。如通过介绍数学家研究某一数学问题的坎坷人生,培养学生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教《实数与数轴》一课时,我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帕斯故事讲给学生听。这节课用这个故事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 当时我用二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了:希帕斯在研究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时,发现了 ,试图用整数或分数来表示长度为 的线段,但他的种种努力都失败了,经过无数个日夜,希帕斯不得不相信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在学派内部引起了极大的恐慌,这与一贯坚持的信条:宇宙间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相予盾。他们作出自欺欺人的决定: 根本不存在,任何人不许向学派以外的人谈起 ,可追求真理的希帕斯心里放不下 ,向朋友谈起 ,希帕斯被处死,2500年前,爱琴海岸边,希帕斯被绑上巨石投进了大海……当时学生摒住呼吸,精神集中的让我感到意外,我想在这时讲这个故事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向学生讲述了一个追求真理,努力探索的数学家的形象,这比单独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努力,刻苦追求科学文化知识更具有感染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1、制约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教学内容的制约,途径和方法受教学过程的制约。教材是课堂德育的当然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脱离教学内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两张皮,油水两分离,找到了切入点,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乳交融,双管齐下。
2、 整体性
数学中的德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数学的公理化方法、模型方法等,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等。久而久之,养成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同时,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解题,无不说明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尊重科学,相信事实。
3、 深刻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这种德育的功效一旦获得,将不易被改变,终身受益。比如:在讲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教科书中的《有理数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等计算题时,其知识目标主要是掌握计算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书写规范整洁,认真练习;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然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的培养不是做几道题就能培养成功的。需要教师在点点滴滴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渗透,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字上下功夫。
4、隐蔽性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并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的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