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媒体都对贫困生上大学予以特别的关注。贫困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心理能否健康成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少贫困生都因为和周围的环境不适应而产生心理问题,轻则影响身心健康,重则导致人性的扭曲,甚至真走向犯罪的道路。
一、 贫困大学生
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影响
在一般人看来,贫困大学生应该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沉重压力和所处消费环境或者维持其消费方式的过程,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压迫感,带来其“精神的贫困”他们中的很多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且以为他人也看不起自己的状态。高校招生收费体制实行后,加重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和贫困生的精神压力,是导致部分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经常要为吃穿犯愁,这与那些吃穿无忧、出手阔绰的同学相比形成了具大的反差。这种支付能力与消费需要的反差对其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感到心理不平衡,认为贫困给他们带来的是耻辱。正是这种不良的认识,使贫困大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逐步形成低人一等,矮人三分的自卑心理。
2.焦虑心理。焦虑是由心理冲突和挫折引起的不良的情绪反应,表现为提心吊胆,惶惶不安,忧心忡忡。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安、悲观和厌世的痛苦境地。有的贫困生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因为家里常常无法按时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使得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没有稳定的可靠的保证。有的为家庭焦虑,他们或是担心家里是否欠债过多,或是不放心父母多病的身体,或是害怕家中再发生其它的意外。还有的学习欠佳的贫困生,因觉得对不起父母而焦虑。另外就业的压力也引起他们的焦虑,随着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更强了。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所有这些都会使贫困生产生焦虑。
3.过强的自尊心理。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比其他一般同学更强。有关调查表明,在选择解困措施的过程中,很多贫困生宁愿贷款、勤工俭学,而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他们认为人情债最难还。作为贫困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也是他们担心同学怜悯和看不起的隐痛。出于自尊贫困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更为强烈,表现为敏感、偏执和过激。凡是遇到与自己相联系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反应,处理问题浮躁、激动,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难以掌握分寸,给人一种难以接近,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实际上他们的内心脆弱,只能接受成功,不能经受失败,当自己不能成功时,就会对别人的成功产生嫉妒心理。
4.孤僻心理。由于自卑和缺乏自信心,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点。在与同学交流时,害怕别人问及家庭情况,不愿坦诚地与他人交往,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对同学老师的好意帮助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自己在内心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这样长期处在冷漠而无知音的人际关系中,便会产生莫名的压抑、孤独和烦闷。在别人眼里就显得古怪孤僻,令人不敢亲近。贫困大学生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而是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少数贫困生因此造成性格和心理的扭曲。
5.依赖心理。有些贫困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于是认为自己受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帮助或帮助不够则是政府、学校或老师失责。他们没有战胜贫困的勇气,不愿自立自强,而是完全指望政府和学校资助他们,希望社会好心人帮助他们,把一切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长此下去就形成了依赖性格和依赖心理。
6.恋爱困惑心理。由于农村贫困生的封闭心态、自卑心理及社会交往能力较差,而导致他们接触异性的机会较少。但随着性心理的发展,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内心渴望与异性交往,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这样就使他们陷入感情矛盾之中,承受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另外,由于生活费用很少,无法从物质方面来武装自己,买不起象样的服装,也没有钱来讨异性欢心,导致他们对自己朴素或令自己感到寒酸的外在形象的不满,怕异性瞧不起自己,从而在与异性接触方面总是表现得很被动,因而造成恋爱的矛盾困惑心理。
除了上述心理问题外,一部贫困大学生还有嫉妒心、抑郁心理、排斥心理、敏感多疑心理和无法改变现状还要累及父母的内疚心理等,这些心理问题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的成绩滑坡、学业荒废和心理脆弱、人格缺陷,而成为“双困生”;甚至诱发心理疾病,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严重恶果发生了一起又一起。
二、 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我们不仅要对贫困大学生以物质资助,而且要给予其精神上的精心指导,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和及时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保证每一个贫困生不因贫困而挨饿,不因贫困而辍学,不因心理压力而妨碍成长,都能以健康的心态渡过五彩缤纷的大学时光,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建立并完善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资助体系,确保每一位贫困生不因贫困而辍学。物质决定意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困难造成的。高校要在原有的奖、贷学金基础上,建立一套全新的立体混合式的大学生资助体系,采取奖、贷、助、减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方式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安心完成学业。这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本措施。首先,设立专门的奖学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大学生,这种奖学金的金额要高一些。其次,以学生的信誉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对贷款的贫困大学生要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毕业后按期还款;同时鼓励他们珍惜贷款机会,更加发奋学习,立志成才,将来回报社会。再次,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贫困大学生一定的困难补助,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给他们的学习带来更大的精神动力。学校还应设立一些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助学,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提高能力的机会,又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部分经济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帮助贫困生的方式方法,要尽量维护其隐私和自尊,使他们在一个相对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2.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照耀人生前进道路的灯塔,贫困大学生虽然经历的挫折较多,成熟较早,但他们仍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青年时期,对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复杂问题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更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为社会尽责任。教育他们接受现实,正确认识当前的贫困状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走出金钱的小圈子,正确看待眼前困难与人生发展的关系。我国南朝学者江革说:“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因此一定要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人生,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不在于他拥有金钱的多少,而在于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只有帮助贫困大学生深刻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远大理想,才不至于落入金钱的陷井而无力自拔,真正做到“贫而不坠青云之志”。此外还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挑战,是成功和机遇,在挫折面前不能灰心丧气,而要开拓进取、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3.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危机和压力,需要有人来理解、温暖和抚慰。心理咨询可以给他们帮助、启发和教育,消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使他们紧张的情绪得以松弛。通过心理教育和咨询,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这对矫正贫困大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调节他们的情绪,发展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指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是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使贫困大学生认识到贫困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绝对不是什么耻辱,对待家庭贫困只能坦然承认、勇敢面对,不必要也不可能回避。我们要教育学生用前进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人生,以积极的态度驾驭自己的生活,调节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通过树立和宣传逆境成才的典型来激励贫困大学生。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逆境往往就能成为人才,许多杰出的伟人都曾遭受过各种各样艰难困苦和心理上的打击,若非如此,也许他们不会付出超群出众的斗志和毅力而成为伟人,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老师和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做到不歧视贫困大学生,当他们取得一定的成绩时,要及时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5.加强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同学们,并注意发现和肯定他们纯朴、上进、能吃苦的优点,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孤僻等消极心理,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密切同学间的关系,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封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 贫困大学生
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影响
在一般人看来,贫困大学生应该具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沉重压力和所处消费环境或者维持其消费方式的过程,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压迫感,带来其“精神的贫困”他们中的很多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且以为他人也看不起自己的状态。高校招生收费体制实行后,加重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和贫困生的精神压力,是导致部分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经常要为吃穿犯愁,这与那些吃穿无忧、出手阔绰的同学相比形成了具大的反差。这种支付能力与消费需要的反差对其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使他们感到心理不平衡,认为贫困给他们带来的是耻辱。正是这种不良的认识,使贫困大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逐步形成低人一等,矮人三分的自卑心理。
2.焦虑心理。焦虑是由心理冲突和挫折引起的不良的情绪反应,表现为提心吊胆,惶惶不安,忧心忡忡。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处于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不安、悲观和厌世的痛苦境地。有的贫困生为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焦虑,因为家里常常无法按时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使得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没有稳定的可靠的保证。有的为家庭焦虑,他们或是担心家里是否欠债过多,或是不放心父母多病的身体,或是害怕家中再发生其它的意外。还有的学习欠佳的贫困生,因觉得对不起父母而焦虑。另外就业的压力也引起他们的焦虑,随着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大学生就业的自主性更强了。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由于社会机制还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所有这些都会使贫困生产生焦虑。
3.过强的自尊心理。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比其他一般同学更强。有关调查表明,在选择解困措施的过程中,很多贫困生宁愿贷款、勤工俭学,而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他们认为人情债最难还。作为贫困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也是他们担心同学怜悯和看不起的隐痛。出于自尊贫困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更为强烈,表现为敏感、偏执和过激。凡是遇到与自己相联系的事情,总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反应,处理问题浮躁、激动,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难以掌握分寸,给人一种难以接近,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实际上他们的内心脆弱,只能接受成功,不能经受失败,当自己不能成功时,就会对别人的成功产生嫉妒心理。
4.孤僻心理。由于自卑和缺乏自信心,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点。在与同学交流时,害怕别人问及家庭情况,不愿坦诚地与他人交往,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对同学老师的好意帮助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自己在内心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这样长期处在冷漠而无知音的人际关系中,便会产生莫名的压抑、孤独和烦闷。在别人眼里就显得古怪孤僻,令人不敢亲近。贫困大学生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而是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少数贫困生因此造成性格和心理的扭曲。
5.依赖心理。有些贫困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于是认为自己受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帮助或帮助不够则是政府、学校或老师失责。他们没有战胜贫困的勇气,不愿自立自强,而是完全指望政府和学校资助他们,希望社会好心人帮助他们,把一切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长此下去就形成了依赖性格和依赖心理。
6.恋爱困惑心理。由于农村贫困生的封闭心态、自卑心理及社会交往能力较差,而导致他们接触异性的机会较少。但随着性心理的发展,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内心渴望与异性交往,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这样就使他们陷入感情矛盾之中,承受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另外,由于生活费用很少,无法从物质方面来武装自己,买不起象样的服装,也没有钱来讨异性欢心,导致他们对自己朴素或令自己感到寒酸的外在形象的不满,怕异性瞧不起自己,从而在与异性接触方面总是表现得很被动,因而造成恋爱的矛盾困惑心理。
除了上述心理问题外,一部贫困大学生还有嫉妒心、抑郁心理、排斥心理、敏感多疑心理和无法改变现状还要累及父母的内疚心理等,这些心理问题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的成绩滑坡、学业荒废和心理脆弱、人格缺陷,而成为“双困生”;甚至诱发心理疾病,走上越轨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严重恶果发生了一起又一起。
二、 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我们不仅要对贫困大学生以物质资助,而且要给予其精神上的精心指导,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和及时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保证每一个贫困生不因贫困而挨饿,不因贫困而辍学,不因心理压力而妨碍成长,都能以健康的心态渡过五彩缤纷的大学时光,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建立并完善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资助体系,确保每一位贫困生不因贫困而辍学。物质决定意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困难造成的。高校要在原有的奖、贷学金基础上,建立一套全新的立体混合式的大学生资助体系,采取奖、贷、助、减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方式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安心完成学业。这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本措施。首先,设立专门的奖学金,用于奖励和资助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大学生,这种奖学金的金额要高一些。其次,以学生的信誉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对贷款的贫困大学生要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毕业后按期还款;同时鼓励他们珍惜贷款机会,更加发奋学习,立志成才,将来回报社会。再次,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贫困大学生一定的困难补助,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到学校的温暖和关怀,给他们的学习带来更大的精神动力。学校还应设立一些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勤工助学,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提高能力的机会,又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部分经济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帮助贫困生的方式方法,要尽量维护其隐私和自尊,使他们在一个相对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2.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是照耀人生前进道路的灯塔,贫困大学生虽然经历的挫折较多,成熟较早,但他们仍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青年时期,对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复杂问题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更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为社会尽责任。教育他们接受现实,正确认识当前的贫困状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矛盾,走出金钱的小圈子,正确看待眼前困难与人生发展的关系。我国南朝学者江革说:“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因此一定要引导贫困生正确看待人生,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不在于他拥有金钱的多少,而在于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只有帮助贫困大学生深刻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远大理想,才不至于落入金钱的陷井而无力自拔,真正做到“贫而不坠青云之志”。此外还要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挑战,是成功和机遇,在挫折面前不能灰心丧气,而要开拓进取、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3.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危机和压力,需要有人来理解、温暖和抚慰。心理咨询可以给他们帮助、启发和教育,消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使他们紧张的情绪得以松弛。通过心理教育和咨询,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这对矫正贫困大学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调节他们的情绪,发展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指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现实、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是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使贫困大学生认识到贫困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绝对不是什么耻辱,对待家庭贫困只能坦然承认、勇敢面对,不必要也不可能回避。我们要教育学生用前进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和人生,以积极的态度驾驭自己的生活,调节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通过树立和宣传逆境成才的典型来激励贫困大学生。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逆境往往就能成为人才,许多杰出的伟人都曾遭受过各种各样艰难困苦和心理上的打击,若非如此,也许他们不会付出超群出众的斗志和毅力而成为伟人,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老师和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做到不歧视贫困大学生,当他们取得一定的成绩时,要及时给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5.加强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同学们,并注意发现和肯定他们纯朴、上进、能吃苦的优点,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孤僻等消极心理,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密切同学间的关系,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封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