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28日,“维基解密”披露25万份美国机密外交电文,这是继7月份公布9万份美国军方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后,“维基解密”再次用“重磅炸弹”轰动全球。外媒称这次事件为“美国外交史上的9·11”。
在这场阿桑奇打着“我们的目的只是为那些无辜的人伸张正义”的旗号里的战争中,种种机密的披露都如同好莱坞大片蒙太奇手法般制造着迷离诡异的效果。然而,抽丝剥茧后显露出来的是这部大片包含的正义与强权的博弈、法律与道德的权衡,这也正是新博弈时代人类面临的两难困境:是追求绝对正义还是尊重国家利益?是保护平民的隐私权还是维护国家的公共安全?
尽管有人指责“维基解密”“打着自由的旗号损害国家的利益”,而“维基解密”网站这一举动取得的成功,却是网络颠覆主流媒体、改变传统媒体掌控天下传播格局的又一印证,借助赛博空间无限传播的平台,网络在政治和战争中的重要角色日益凸显。
无国籍的新闻机构:颠覆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机构
成立于2006年12月的“维基解密”是一个专为揭露企业、政府腐败行为而成立的网站,其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认为,信息的自由交流和透明化会有效地阻止强权政治和非法治理。因此,他自我标榜为“反对权力过度扩张的政府、支持公民的活动家、记者以及挑战强权的人士”,并把“维基解密”网站自诩为“人民第一情报机构”,声称其数据来源不被追查和审查。该网站认为自己的举动很可能会改善调查性报道的质量,减少政府腐败,重建企业道德伦理文化。
机构运营秘密:与其他传统网站相比,“维基解密”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仅依靠服务器和来自数十个国家的支持者。由于网站本身对自己的办公地址、邮箱、电话等信息深藏不露,具有秘密特征,相对而言很少受到来自律师或地方政府审查者的压力。该网站的非盈利性和非商业化的运作,决定了其运营资金仍来自各国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
机构工作特殊:网站的创始人阿桑奇被称为“国际信息倒爷”,网站没有自己的采访团队,因此没有原创新闻,而是通过“筛选、编辑和倒卖信息”,吸引人们的眼球和获取利润,阿桑奇既是经营者,又是鉴别者,他用专业的眼光来鉴别志愿者提供信息的真伪,是否具有“杀伤力”、是否可以公开发布又不伤害到平民。
创建目的特殊:由于在“维基解密”网站上传资料的人均要求为匿名人士,所以网站声称,检举人、官方内部人士、新闻记者和博客等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揭发各种腐败行为,而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网站专门公布机密“内部”文件,目的就是要揭发政府或企业的腐败甚至是不法的内幕,追求信息透明化。
志愿者无偿提供信息:颠覆主流媒体的信息来源
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一般主要来自政府机构发布、重大事件记者现场观察采写和其他单位、团体或个人提供相关消息等途径。与之不同的是“维基解密”网站的信息主要来自不同层面志愿者的无偿提供。
美国的高官:在对阿战争中美国官方或军方中很多高官辞职,主要是由于对于这场战争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白宫军方内部之间存在分歧,这些分歧也反映在中低层将军和士兵身上,他们义愤填膺却苦于无处表达,因为直说可能会违法、带来风险和麻烦,于是借助这个匿名提供消息的平台,主动把自己知道的秘密泄露出来。
黑客:这是一批“能闯进最安全网络的高级程序员”,凭借黑客的技术,只要感兴趣,觉得很刺激就可以破解密码闯入欧洲和北美的计算机系统。
平民:某些重大事件发生时,总有一些具有正义感的平民在现场亲历,当他们感到这一事件不公正时,有可能偷拍或偷录一些影像、声音资料,志愿地送给阿桑奇以伸张正义。
个体与机构的角力:颠覆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权
一直以来,西方的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权都掌控在政府手中,“维基解密”网站的出现打破了重大事件前主流媒体报道一统天下的局面。该网站是一个自发组织的帮助消息提供者的团队,在网站运作的模式内,消息提供者不再依赖于必须找到新闻机构或记者才能发布,而且也不用担心媒体有可能对他的文件做些不良处理。
“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认为,向往公平正义的志愿者们借网站这个平台透露公共治理机构的秘密文件和信息,对公众和公共利益来说都是件有益的事。但在这场公民个体与新闻机构和政府机构之间的权利角力赛中,如果没有“维基解密”,公众以及某些国家恐怕将永远无法知道事实的真相,因为主流媒体和传统的新闻业永远没有机会也不会将它公之于众。
拷问公众价值观:颠覆主流媒体的报道理念
“维基解密”这台无限传播、全球性的“泄密机器”因没有国籍,不隶属于某个新闻机构,因此并不受政府制约,也不受传统的记者规范条例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由于此前几次独家揭秘均未能引发广大反响,“维基解密”在踢爆美军的阿富汗秘密作战的记录基础之上,与各大新闻媒体机构联手出击,并提前发布消息让美国及相关各国做好心理准备,再次公布25万份美国机密外交电文。这种做法凸显网络和社群媒体的出现虽只有短短数年,但其已经在传统新闻行业扮演了中坚角色,虽然主流媒体机构仍是新闻分析与传播的关键,但“维基解密”借助了主流媒体大量专业人士的解读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种新的“议程设置”模式,即网络提出议题——媒体关注——社会参与——公众质疑——政府(国家)行为——媒体评价的循环模式。因此,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维基解密”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报道”理念。
但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维基解密”虽然再次打破传统媒体的做法,但它不受时空限制,越过国家司法控制,以电脑空间迅速传达大量秘密信息的做法,正是在行使着一种“不负责任的权力”,可这种危险基因也是“维基解密”网站与生俱来的。因为在无政府状态下,没有任何商家或国家的机密可以安全掩饰得了,这也意味着与此同时自由民主也发挥到了极限,政府或国家利益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个人自由与国家安全,完全开放与绝对保密问题。该网站几乎完全不受任何诉讼和政府干涉的骚扰,这使之在司法不公的社会里成为一个正义行善的工具。但是,国家和政府之所以需要保密,国家要发挥其调节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等功能,需要公共权力,这就意味着: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有更大的支配能力,有对舆论和信息的最大控制力。
挑战政府与媒体之间的潜规则:颠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被外界称为“黑客罗宾汉”的阿桑奇认为,人类最关键的斗争是个体与机构之争。因为当一个政权内部的沟通渠道被破坏,那些政治阴谋家之间的信息交流空间便注定会缩小,而当这种交流趋近于零的时候,阴谋就会瓦解。因此,他萌生了泄密的想法。这是信息时代信息战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正是这些想法催生出了“维基解密”网站。“维基解密”的风生水起,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息:政府总在试图掩饰真相,谎言连篇;媒体在积极配合,粉饰太平,成为政府的传声筒。主流媒体没有扮演它们应该扮演的“社会瞭望者”的角色。
泄密事件之前公众话语权都掌握在政府手中,话语能力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经过这次事件,真相不再在政府手中,政府掌控不了话语权,公信力和权威性丧失殆尽,主流媒体也随之失去了公众对其的信任。美国也失去了盟国对其的信任,世界各国都开始质疑自己的安全系统,一场信任危机爆发在即。
尽管“维基解密”的这次行动造成了多国之间的外交困扰,但总体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毕竟把一些见不得光的东西放到了阳光下,它在法律的边界游走,它没有窃密,只是对别人泄露的秘密进行解密;它没有侵犯个人隐私,没有侵犯名誉权,没有编造事实,也没有侵犯真正的国家安全,如果没有“维基解密”,很多真相可能会被永久雪藏。从这一点上说,笔者认为“维基解密”存在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无论阿桑奇是否会被逮捕,他已经成为“维基解密”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代表着罗尔斯所说的一批“有良知,信息充分,有道德动机”的充满正义感的群体,毕竟他在为许多弱势群体和弱势国家在强权面前说话,而且网站的信息来源非常丰富,马太效应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他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以上关于“维基解密”网站相关信息源于笔者对2010年11月29日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中“晚间观察”讨论的记录。
(王倩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讲师,黎军为新法制报社副总编辑、主任记者)
编校:郑艳
在这场阿桑奇打着“我们的目的只是为那些无辜的人伸张正义”的旗号里的战争中,种种机密的披露都如同好莱坞大片蒙太奇手法般制造着迷离诡异的效果。然而,抽丝剥茧后显露出来的是这部大片包含的正义与强权的博弈、法律与道德的权衡,这也正是新博弈时代人类面临的两难困境:是追求绝对正义还是尊重国家利益?是保护平民的隐私权还是维护国家的公共安全?
尽管有人指责“维基解密”“打着自由的旗号损害国家的利益”,而“维基解密”网站这一举动取得的成功,却是网络颠覆主流媒体、改变传统媒体掌控天下传播格局的又一印证,借助赛博空间无限传播的平台,网络在政治和战争中的重要角色日益凸显。
无国籍的新闻机构:颠覆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机构
成立于2006年12月的“维基解密”是一个专为揭露企业、政府腐败行为而成立的网站,其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认为,信息的自由交流和透明化会有效地阻止强权政治和非法治理。因此,他自我标榜为“反对权力过度扩张的政府、支持公民的活动家、记者以及挑战强权的人士”,并把“维基解密”网站自诩为“人民第一情报机构”,声称其数据来源不被追查和审查。该网站认为自己的举动很可能会改善调查性报道的质量,减少政府腐败,重建企业道德伦理文化。
机构运营秘密:与其他传统网站相比,“维基解密”没有总部或传统的基础设施,仅依靠服务器和来自数十个国家的支持者。由于网站本身对自己的办公地址、邮箱、电话等信息深藏不露,具有秘密特征,相对而言很少受到来自律师或地方政府审查者的压力。该网站的非盈利性和非商业化的运作,决定了其运营资金仍来自各国志愿者的捐助以及团队成员自掏腰包。
机构工作特殊:网站的创始人阿桑奇被称为“国际信息倒爷”,网站没有自己的采访团队,因此没有原创新闻,而是通过“筛选、编辑和倒卖信息”,吸引人们的眼球和获取利润,阿桑奇既是经营者,又是鉴别者,他用专业的眼光来鉴别志愿者提供信息的真伪,是否具有“杀伤力”、是否可以公开发布又不伤害到平民。
创建目的特殊:由于在“维基解密”网站上传资料的人均要求为匿名人士,所以网站声称,检举人、官方内部人士、新闻记者和博客等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揭发各种腐败行为,而不用担心雇主和政府的报复。网站专门公布机密“内部”文件,目的就是要揭发政府或企业的腐败甚至是不法的内幕,追求信息透明化。
志愿者无偿提供信息:颠覆主流媒体的信息来源
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一般主要来自政府机构发布、重大事件记者现场观察采写和其他单位、团体或个人提供相关消息等途径。与之不同的是“维基解密”网站的信息主要来自不同层面志愿者的无偿提供。
美国的高官:在对阿战争中美国官方或军方中很多高官辞职,主要是由于对于这场战争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白宫军方内部之间存在分歧,这些分歧也反映在中低层将军和士兵身上,他们义愤填膺却苦于无处表达,因为直说可能会违法、带来风险和麻烦,于是借助这个匿名提供消息的平台,主动把自己知道的秘密泄露出来。
黑客:这是一批“能闯进最安全网络的高级程序员”,凭借黑客的技术,只要感兴趣,觉得很刺激就可以破解密码闯入欧洲和北美的计算机系统。
平民:某些重大事件发生时,总有一些具有正义感的平民在现场亲历,当他们感到这一事件不公正时,有可能偷拍或偷录一些影像、声音资料,志愿地送给阿桑奇以伸张正义。
个体与机构的角力:颠覆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权
一直以来,西方的主流媒体的信息发布权都掌控在政府手中,“维基解密”网站的出现打破了重大事件前主流媒体报道一统天下的局面。该网站是一个自发组织的帮助消息提供者的团队,在网站运作的模式内,消息提供者不再依赖于必须找到新闻机构或记者才能发布,而且也不用担心媒体有可能对他的文件做些不良处理。
“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认为,向往公平正义的志愿者们借网站这个平台透露公共治理机构的秘密文件和信息,对公众和公共利益来说都是件有益的事。但在这场公民个体与新闻机构和政府机构之间的权利角力赛中,如果没有“维基解密”,公众以及某些国家恐怕将永远无法知道事实的真相,因为主流媒体和传统的新闻业永远没有机会也不会将它公之于众。
拷问公众价值观:颠覆主流媒体的报道理念
“维基解密”这台无限传播、全球性的“泄密机器”因没有国籍,不隶属于某个新闻机构,因此并不受政府制约,也不受传统的记者规范条例以及平衡报道原则的限制。由于此前几次独家揭秘均未能引发广大反响,“维基解密”在踢爆美军的阿富汗秘密作战的记录基础之上,与各大新闻媒体机构联手出击,并提前发布消息让美国及相关各国做好心理准备,再次公布25万份美国机密外交电文。这种做法凸显网络和社群媒体的出现虽只有短短数年,但其已经在传统新闻行业扮演了中坚角色,虽然主流媒体机构仍是新闻分析与传播的关键,但“维基解密”借助了主流媒体大量专业人士的解读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了一种新的“议程设置”模式,即网络提出议题——媒体关注——社会参与——公众质疑——政府(国家)行为——媒体评价的循环模式。因此,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维基解密”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报道”理念。
但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维基解密”虽然再次打破传统媒体的做法,但它不受时空限制,越过国家司法控制,以电脑空间迅速传达大量秘密信息的做法,正是在行使着一种“不负责任的权力”,可这种危险基因也是“维基解密”网站与生俱来的。因为在无政府状态下,没有任何商家或国家的机密可以安全掩饰得了,这也意味着与此同时自由民主也发挥到了极限,政府或国家利益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个人自由与国家安全,完全开放与绝对保密问题。该网站几乎完全不受任何诉讼和政府干涉的骚扰,这使之在司法不公的社会里成为一个正义行善的工具。但是,国家和政府之所以需要保密,国家要发挥其调节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等功能,需要公共权力,这就意味着: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有更大的支配能力,有对舆论和信息的最大控制力。
挑战政府与媒体之间的潜规则:颠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被外界称为“黑客罗宾汉”的阿桑奇认为,人类最关键的斗争是个体与机构之争。因为当一个政权内部的沟通渠道被破坏,那些政治阴谋家之间的信息交流空间便注定会缩小,而当这种交流趋近于零的时候,阴谋就会瓦解。因此,他萌生了泄密的想法。这是信息时代信息战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正是这些想法催生出了“维基解密”网站。“维基解密”的风生水起,向我们传递着一个信息:政府总在试图掩饰真相,谎言连篇;媒体在积极配合,粉饰太平,成为政府的传声筒。主流媒体没有扮演它们应该扮演的“社会瞭望者”的角色。
泄密事件之前公众话语权都掌握在政府手中,话语能力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经过这次事件,真相不再在政府手中,政府掌控不了话语权,公信力和权威性丧失殆尽,主流媒体也随之失去了公众对其的信任。美国也失去了盟国对其的信任,世界各国都开始质疑自己的安全系统,一场信任危机爆发在即。
尽管“维基解密”的这次行动造成了多国之间的外交困扰,但总体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毕竟把一些见不得光的东西放到了阳光下,它在法律的边界游走,它没有窃密,只是对别人泄露的秘密进行解密;它没有侵犯个人隐私,没有侵犯名誉权,没有编造事实,也没有侵犯真正的国家安全,如果没有“维基解密”,很多真相可能会被永久雪藏。从这一点上说,笔者认为“维基解密”存在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无论阿桑奇是否会被逮捕,他已经成为“维基解密”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代表着罗尔斯所说的一批“有良知,信息充分,有道德动机”的充满正义感的群体,毕竟他在为许多弱势群体和弱势国家在强权面前说话,而且网站的信息来源非常丰富,马太效应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他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以上关于“维基解密”网站相关信息源于笔者对2010年11月29日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中“晚间观察”讨论的记录。
(王倩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讲师,黎军为新法制报社副总编辑、主任记者)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