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个中心,两个目的”,即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解、记忆为目的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多样的课后督促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中医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成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3-0082-0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类专业的主干课,是继续学习中医学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迈入中医药院校学生接触的专业入门课。然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两千多年前,从内容到表述都难免会让同学产生历史的“距离感”,对于习惯于学习“数理化”的同学来说又会觉得抽象乏味、难以理解。另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较多,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记忆掌握,而不少“理科生”同学以对记忆“不擅长”为由,对《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记忆的内容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如何有效地教授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成为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总结自己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目的”教学实践的应用体会,与同道商榷。
“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目的”就是一要让学生理解,二要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这两个目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要从两个环节努力:一方面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培养和督促。
1 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面对的是初入校门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习惯了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缺乏中医学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医学往往难以理解。以往的教学往往采用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得眉飞色舞,下面的同学则云里雾里听不明白。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任务,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不断提出问题,开展讨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核心,让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藏象”这一章的教学中,讲到藏象学说的形成时,可以提出:藏象既然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但是为什么古人没有把解剖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为什么没能看得更“细”,为什么没有达到“细胞”的水平呢?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这是由于两千多年前科技水平的限制所决定的,这也是造成中医的“藏”与西医“脏器”不同的原因之一。另外,中医的藏象学说的形成告诉我们,中医藏象学说的建立更多地基于古人对人体大量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所以中医的“藏象”不同于西医的“脏器”,中医的藏象理论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可以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也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从而促进记忆。
1.2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的具体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针对某些理论比较抽象的问题,可从中医典籍中或名家大家的医案中选择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案例的分析不仅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也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可及。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中医思维。因为是一年级的初学者,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挑选一些因素相对单一、与基础理论密切联系的案例。如讲到病因中的“痰饮”时,可例举岳美中一味“茯苓饮”治疗发秃的病案,加深学生对“怪病多痰”的理解。
1.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组织学生对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般可按“选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提问—解答—点评”的步骤进行。讨论式教学,可安排在那些已有一定知识基础,需要总结和比较的内容中。如在藏象这一章中,在学习脏腑关系一节时,可开展讨论式教学。同学们会基于前面对各个脏腑学习时的理解,来寻找脏腑间的共同点和联系点,提炼出脏腑关系。这既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加深了学生脏腑功能的理解。
2 多样的课后学习方式
为了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目标,教学工作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延伸至课外。
2.1 强化基础知识掌握 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理解”,而“消化”和“记忆”则需要课后学生自己完成。所以,课后督促非常重要。强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采用下列几种。
2.1.1 课堂提问 针对每一教学单元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下一单元课堂教学时进行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有助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及时调整。
2.1.2 习题练习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做题对知识点进行记忆。相关的题目练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及时弥补。另外,题目也是知识点的一种显化,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也能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如“四肢肌肉的壮实与肝、心、脾、肺、肾哪个脏腑关系最密切?”这道题目,不仅强调了“脾主四肢、肌肉”这个知识点,也加强了学生对这四个脏腑功能区分的理解。习题可推荐学生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进行练习,我教研室还研发了网络和手机下载使用的题库,方便学生利用课余零散时间,如排队买饭、睡前、课间等,随时随地练习。
2.1.3 思考题布置 教师可在课后布置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或病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由此,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如在讲解完病因中的“六淫”后就可布置一个相关病案,要求学生分析是何种邪气致病并进行机理分析。
2.1.4 论文撰写 学生可在课后就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或一些难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个人见解,寻找论据支持,完成一篇小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强化了基础知识的记忆,而且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如三焦、命门等问题进行研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
2.2 拓展相关知识领域 对那些在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医学心理学等,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展开,则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如通过阅读相关教师推荐的书籍或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领域。另外,还可推荐学生观看中医相关的讲座视频等等,大大地丰富学习资源,拓展知识领域,补充课堂教学的有限和不足。
总之,为了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还要重视督促学生课堂下面的学习,不忘“一个中心,两个目的”,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其掌握中医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目的,为今后的学习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3-0082-02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类专业的主干课,是继续学习中医学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迈入中医药院校学生接触的专业入门课。然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两千多年前,从内容到表述都难免会让同学产生历史的“距离感”,对于习惯于学习“数理化”的同学来说又会觉得抽象乏味、难以理解。另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较多,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记忆掌握,而不少“理科生”同学以对记忆“不擅长”为由,对《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记忆的内容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如何有效地教授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成为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总结自己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目的”教学实践的应用体会,与同道商榷。
“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两个目的”就是一要让学生理解,二要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这两个目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要从两个环节努力:一方面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培养和督促。
1 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面对的是初入校门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习惯了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缺乏中医学相关的背景知识,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医学往往难以理解。以往的教学往往采用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得眉飞色舞,下面的同学则云里雾里听不明白。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1 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习任务,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不断提出问题,开展讨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核心,让学生主动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藏象”这一章的教学中,讲到藏象学说的形成时,可以提出:藏象既然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但是为什么古人没有把解剖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为什么没能看得更“细”,为什么没有达到“细胞”的水平呢?由此启发学生思考,这是由于两千多年前科技水平的限制所决定的,这也是造成中医的“藏”与西医“脏器”不同的原因之一。另外,中医的藏象学说的形成告诉我们,中医藏象学说的建立更多地基于古人对人体大量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所以中医的“藏象”不同于西医的“脏器”,中医的藏象理论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可以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也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从而促进记忆。
1.2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将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相关的具体案例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针对某些理论比较抽象的问题,可从中医典籍中或名家大家的医案中选择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案例的分析不仅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也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可及。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中医思维。因为是一年级的初学者,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挑选一些因素相对单一、与基础理论密切联系的案例。如讲到病因中的“痰饮”时,可例举岳美中一味“茯苓饮”治疗发秃的病案,加深学生对“怪病多痰”的理解。
1.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组织学生对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般可按“选题—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提问—解答—点评”的步骤进行。讨论式教学,可安排在那些已有一定知识基础,需要总结和比较的内容中。如在藏象这一章中,在学习脏腑关系一节时,可开展讨论式教学。同学们会基于前面对各个脏腑学习时的理解,来寻找脏腑间的共同点和联系点,提炼出脏腑关系。这既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加深了学生脏腑功能的理解。
2 多样的课后学习方式
为了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目标,教学工作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必须延伸至课外。
2.1 强化基础知识掌握 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理解”,而“消化”和“记忆”则需要课后学生自己完成。所以,课后督促非常重要。强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采用下列几种。
2.1.1 课堂提问 针对每一教学单元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下一单元课堂教学时进行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有助于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及时调整。
2.1.2 习题练习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做题对知识点进行记忆。相关的题目练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及时弥补。另外,题目也是知识点的一种显化,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也能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如“四肢肌肉的壮实与肝、心、脾、肺、肾哪个脏腑关系最密切?”这道题目,不仅强调了“脾主四肢、肌肉”这个知识点,也加强了学生对这四个脏腑功能区分的理解。习题可推荐学生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进行练习,我教研室还研发了网络和手机下载使用的题库,方便学生利用课余零散时间,如排队买饭、睡前、课间等,随时随地练习。
2.1.3 思考题布置 教师可在课后布置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或病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由此,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如在讲解完病因中的“六淫”后就可布置一个相关病案,要求学生分析是何种邪气致病并进行机理分析。
2.1.4 论文撰写 学生可在课后就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或一些难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个人见解,寻找论据支持,完成一篇小论文。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强化了基础知识的记忆,而且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如三焦、命门等问题进行研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
2.2 拓展相关知识领域 对那些在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如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医学心理学等,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展开,则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如通过阅读相关教师推荐的书籍或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拓展知识领域。另外,还可推荐学生观看中医相关的讲座视频等等,大大地丰富学习资源,拓展知识领域,补充课堂教学的有限和不足。
总之,为了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还要重视督促学生课堂下面的学习,不忘“一个中心,两个目的”,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其掌握中医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目的,为今后的学习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