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各大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缺乏应有的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研究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心理健康 对策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完整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它包括情感特征与意志特征、正常的认识、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正确的角色认知。2)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3)教育的独创性。4)抗教育焦虑程度高。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6)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然而,有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中约有61.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还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在身体上存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过半,许多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常出现诸如焦虑、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易怒、紧张、敏感、偏执等的反应,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二、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很多,也很复杂。但笔者认为,其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依然遵循哲学的规律,它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外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内因则主要指教师自身的因素。
  1.外因
  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使教师产生了心理压力。就社会环境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关系着社会的未来,因此,社会各界都关注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而其社会地位相对来说却比较低。这种强烈反差使青年教师的心理失衡,导致了相应心理压力的产生。如当前社会上流行一种“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的说法,颇为形象地说明了社会对教师教好每一个学生的高度期待和过于苛刻的要求。
  以往,高校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安稳的“象牙塔”,在职称评定、职务升级、课题安排上,虽有论资排辈现象,但基本能达到平衡,因此,压力较小。如今,随着内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岗位竞聘制的推行,教学科研考核力度的加大,昔日平静的“象牙塔”已成为竞争空前激烈的场所。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青年教师。近来,来自宁波的调查中,有25.3%的教师认为科研任务繁重,有50.2%的教师认为职称晋升(发表论文)难,有24.5%的教师认为申请课题难。收入低,同时又得不到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要真正做出科研成果是非常困难的。但又不能不搞科研,如果不搞科研,将来即使评职称的年限到了,也评不上职称。在这样一种矛盾冲突中,青年教师普遍都会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2. 内因
  哲学有云,一切事物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有重要影响,但内因才是关键因素。因此,了解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分析其内在的心理状态。
  心理素质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不甚理想,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折能力普遍较欠缺。大多数青年教师的生活阅历浅,缺少磨练,容易将事情理想化。因此,在工作中容易遇到挫折和打击,从而产生挫败感和焦躁情绪,影响心理健康。不少青年教师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便不能坚持,如考研、考博、搞科研等,致使个人发展严重受影响。而当其它同事取得长足进步时,又不能坦然接受,于是便对自己产生否定、悲观情绪。
  三、调控策略
   国内很多研究都涉及到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但是只局限于表面的讨论,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 笔者认为,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和教师本人。因此,其心理健康的维护也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教师本身等各方面着手努力,“内调外养”,才能“标本兼治 ”。具体策略如下:
  1.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减轻心理压力
  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政府要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青年教师的物质待遇,使他们的付出与之相一致。切实增加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科研的环境,支持教师的大胆创新。全社会要切实关心、支持、配合青年教师,让他们在一个被尊重的氛围中工作,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减轻其心理压力。
  2. 发挥高校作用,缓和心理压力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高校应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教师要热情关怀。针对青年教师上进心强、热情好学、希望得到信任和重用等特点,在工作中应充分给予赏识和信任,支持他们大胆工作,赋予重任,同时应对他们进行精心培养和引导。同时,学校应创造条件,给青年教师提供有力的专业心理援助。在重视人事档案的现实下,给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矫正他们发生的心理问题,治疗其心理疾患,帮助克服心理障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请专家为青年教师做专题讲座,传授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成熟度。此外,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中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之间充满信任和友谊。如积极发挥工会作用,组织各种活动、为教师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创造机会,从而增进同事间的感情。
  3. 和谐家庭关系,化解心理压力
  家人应充分认识到高校青年教师身负的压力和担子,体谅其不易,关心其身心健康。一方面,不能过高要求,以免教师有心理负担。具体而言,应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其在工作上的发展和自身的提高,如减少其在家务方面的负担;在经济收入方面,切莫将之与社会收入很高的群体做比较,以免其心理失衡。另一方面,家人应多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主动了解其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居住一起的茶余饭后可以经常聊聊天,不在身边的可以通过打电话、网聊或写信等方式,细心关注其情绪。当发现情绪不佳时,应主动与之交流,引导其将内心的不良情绪倾诉出来。节假日,还可以主动邀之一起外出聚餐、喝茶、唱歌、郊游等,创造良好环境,使其倾吐内心苦衷,以得到宽慰和安抚,从而达到稳定青年教师紧张不安心绪的目的。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高校教师的心理和价值观却面临着空前的冲击,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处于工作、生活;教学、科研;学生评价、学校考评等多重关系的夹缝中,处境十分艰难。因此,培养坚强意志、增强承受力、提高耐挫力,以适应社会,是高校教师的生存必修课。优化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保证高校教育质量,是高校管理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只有社会、学校、家庭、教师个人各方面共同努力,把握规律,不断开拓,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朱志梅. 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对策[J]. 江苏高教, 2007(4):110-111.
  [2]郝振君.试析当前教师的生存状态及其调适.美中教育评论,2005,2(4):16-20.
其他文献
摘 要: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而管理层收购(MBO)和员工持股计划(ESOP)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工具。本文详细阐述了MBO和ESOP的相关概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们在中国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员工持股计划;国企  一、 MBO与ESOP的相关概念  (一)MBO  MBO也就是常说的管理层收购。企业的管理者利用所融资本对公司全部或大部分股份进行购买
近年来,吉林市家政服务协会,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企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开展行业自律、创新工作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使之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吉林市家
期刊
摘要 社区矫正在我国历经了 9 年的试点,期间出现了各富特色的执行、管理及监督机制。9年来,通过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矫正工作者的努力实践,社区矫正制度作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成效明显,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本文拟通过对社区矫正工作推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剖析,思考和探讨改革的方向及推进措施,以期加强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关键词 社区矫正 主体体现 不足和完善  中国的“社
国有企业文化同一般的企业文化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性、明显的传承性和较高的稳定性.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国际化,产业结构加快升级,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国有企业文化的
一前言清代史学大师钱大昕,曾对唐代的使职发表过一段精辟的见解:节度、采访、观察、防御、团练、经略、招讨诸使,皆无品秩,故常带省台寺监长官衔,以寄官资之崇卑。其僚属或
什么是幸福空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蒋丽中国建筑要拓展的幸福空间包括了满意客户、成就员工、回报股东、造福社会,涵盖面广.这个空间是由客户、员工、股东这
一、前言  当前,教育是最能牵动人们神经的一个话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和讨论亦十分热烈。自20世纪70年代起,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时代发展的挑战,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以新公共管理为标志的政府改革运动,一些国家在教育治理问题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当前,“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成为了许多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基层公务员直接面向
4月18日,2019年东莞(江西)招商引资推介会在广东东莞举行,东莞、深圳等地230多名台商参加,江西省副省长吴忠琼围绕红色、绿色、古色、金色“四种颜色”推介江西,希望广大台商
期刊
1991年10月民进党通过“台独党纲”后,至今已6次参加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每逢“大选”,民进党在不放弃“台独党纲”、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往往对两岸政策进行策略性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