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空间形态设计思维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基本掌握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构成方法和构成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连续性和启发性的课题设计训练逐步提升他们的空间形态设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空间形态;设计思维;教学
1 空间形态设计思维训练的教学背景
从德国包豪斯学院创立构成形态学以来,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就在世界各国得到普及,并在20世纪80、90年代广泛应用于我国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之初对人才的培养大有促进,但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和盲目地抄袭、模仿,从而使创造变为简单的纯手工劳动,和后面的专业设计学习缺乏连贯性,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适应新时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我们以传统构成设计体系基础,探索一条由纯空间形态到模拟现实空间形态的一系列实验性的课题设计训练,在大量动手动脑训练中提升学生对空间形态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并使其空间想象和空间的控制力得以强化。这种训练是空间创造过程的体验,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空间形态设计思维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2 空间形态设计思维训练的内涵、目标与要求
(1)内涵的解读。空间形态包含了实体形态和虚体形态,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包容。事实上,无形也是一种形,只不过虚体形是借助于实体形而存在,并随之变化而变化。人们能容易地感知实体形,却不太注意虚体形,但真正为我们所用的恰恰是由实体界定下的虚体空间。所以建立空间的概念会对实体形态的创造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我们要把虚体形态变为视觉形象,还得从实体形态的塑造入手,将虚无的空间作分隔界定,使无形化有形。因此,空间形态设计的实质包括塑造实体形态与获得空间感受两个方面。初学者往往容易将空间形态设计简单地理解为立体物的造型,而忽略了艺术创作中对作品本身的情态和空间感受的考虑,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整体的“空间形态观”的概念,在设计思维训练中也要从立体的层面上升到空间的层面。
(2)教学目标与要求。空间形态设计思维训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基本掌握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构成方法和构成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连续性和启发性的课题设计训练逐步提升他们的空间形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事物的观察与提炼能力。我们的设计灵感与素材往往是来自现实存在的事物,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就应该先从观察事物及其本质特征的提炼开始,要善于观察生活、提炼形式要素,从而获得创作来源与审美规律的认识。2)立体形态的造型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构成要素、方法及形式法则进行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想象与空间组织能力,强调对形式美感与多样性的把握。3)空间形态设计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树立整体的“空间形态观”,把塑造实体形态与空间感受相结合,以提高对空间形态的设计构想与创新能力。4)空间形态的设计表达能力。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图纸表达和实体(模型)表达,此阶段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在实体(模型)表达中对材料属性、结构以及制作工艺的掌握。
3 空间形态设计训练的课程设置与课题设计
空间形态设计思维训练并非一门课程,它是通过多门关联课程递进式地展开多途径与方法的教学,根据不同的空间视觉形态元素、构成原理、造型法则、材料性能和训练方式,展开对空间形态设计的学习与探讨,其训练过程讲究眼睛(观察)、头脑(理解、构思)和手(表现)协调并用,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掌握创作过程中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开发空间形态设计思维。它虽然由传统的大构成发展而来,但却超出三门课程简单相加的范畴。笔者认为,从整个环境设计学习研究对象的视角来看,这种训练是一条从纯空间形态通往现实空间形态的设计之路。从笔者十余年的教学经历与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立体设计基础、空间设计基础和空间形态与模型三个阶段课程。前两个阶段课程以纯形态研究为主、模拟现实形态为辅,第三阶段课程是模拟现实形态研究。
这种带有实验性的训练课程,其特点是既学习常规又打破常规,避开一些形式法则的束缚,着重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老师贯穿于训练过程的始终,作用是开导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及对“为什么?”进行解惑。这种训练是创造过程的体验,是在反复地推敲、推翻、重塑中提升学生对空间形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并使其空间想象和空间的控制力得以强化。每一个课题的提出都带有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某些问题的思考,以及对包括色彩、材料、结构等所學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同学们在相互讨论、比较与碰撞中获得创造新形式的可能性。事实上,任何可能性都存在,这正是创造的源泉。
接下来的一系列训练是在一定的条件限定下进行的,而这个条件只是让受训者有统一的规则,这样更有可比性和创造空间,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欲望。这正是我们想看到的。
在对纯空间形态的训练部分,我们设置了“基本形的分解与重组训练”、“基本型的体块分割训练”、“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拉伸训练”、“空间形态的综合设计训练”等课题设计,主要以“平面——立体——空间”为主线,对基本型展开训练。掌握造型形态领域的变数,还应从原形着手,去探寻构形的规律和方法,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生成形态美的途径。通过实验我们会发现,新的形态的产生具有各种可能性,不同角度地观察事物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在由矛盾走向协调、由不可能走向可能的过程中打破了原型的束缚而形成新的秩序。应着重掌握的是单型与复合型之间的组合原理以及对空间形态美的生成过程的体验。
在对模拟现实空间形态的训练部分,我们设置了“巢”、“棚”、“廊”、“桥”、“建筑模型”等空间的课题设计,主要以建筑及建筑小品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的概念、空间的形成、空间的形式,再到空间的造型应用,注重结构要素与制作工艺,并以模型制作训练贯穿整个过程进行训练。使学生了解空间形态的生成过程,以模型制作为空间思维训练设计的一种直观表达方式,使同学们的空间设计、预想转化为现实形态,达到营造良好空间形态的目的。
空间形态设计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注重前后课程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将干瘪的理论融入具体的课题实践中,使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还培养他们在动手、动脑中“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充分地发掘与尊重,不但可以建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切实调动了的其主观能动性与探索形态美的积极性,为他们今后进行现实空间形态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付予(1978—),硕士,200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设计及基础形态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空间形态;设计思维;教学
1 空间形态设计思维训练的教学背景
从德国包豪斯学院创立构成形态学以来,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就在世界各国得到普及,并在20世纪80、90年代广泛应用于我国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之初对人才的培养大有促进,但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和盲目地抄袭、模仿,从而使创造变为简单的纯手工劳动,和后面的专业设计学习缺乏连贯性,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适应新时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我们以传统构成设计体系基础,探索一条由纯空间形态到模拟现实空间形态的一系列实验性的课题设计训练,在大量动手动脑训练中提升学生对空间形态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并使其空间想象和空间的控制力得以强化。这种训练是空间创造过程的体验,在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空间形态设计思维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2 空间形态设计思维训练的内涵、目标与要求
(1)内涵的解读。空间形态包含了实体形态和虚体形态,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包容。事实上,无形也是一种形,只不过虚体形是借助于实体形而存在,并随之变化而变化。人们能容易地感知实体形,却不太注意虚体形,但真正为我们所用的恰恰是由实体界定下的虚体空间。所以建立空间的概念会对实体形态的创造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我们要把虚体形态变为视觉形象,还得从实体形态的塑造入手,将虚无的空间作分隔界定,使无形化有形。因此,空间形态设计的实质包括塑造实体形态与获得空间感受两个方面。初学者往往容易将空间形态设计简单地理解为立体物的造型,而忽略了艺术创作中对作品本身的情态和空间感受的考虑,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整体的“空间形态观”的概念,在设计思维训练中也要从立体的层面上升到空间的层面。
(2)教学目标与要求。空间形态设计思维训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基本掌握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构成方法和构成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连续性和启发性的课题设计训练逐步提升他们的空间形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事物的观察与提炼能力。我们的设计灵感与素材往往是来自现实存在的事物,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就应该先从观察事物及其本质特征的提炼开始,要善于观察生活、提炼形式要素,从而获得创作来源与审美规律的认识。2)立体形态的造型能力。要求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构成要素、方法及形式法则进行从平面到立体的空间想象与空间组织能力,强调对形式美感与多样性的把握。3)空间形态设计思维能力。要求学生树立整体的“空间形态观”,把塑造实体形态与空间感受相结合,以提高对空间形态的设计构想与创新能力。4)空间形态的设计表达能力。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图纸表达和实体(模型)表达,此阶段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在实体(模型)表达中对材料属性、结构以及制作工艺的掌握。
3 空间形态设计训练的课程设置与课题设计
空间形态设计思维训练并非一门课程,它是通过多门关联课程递进式地展开多途径与方法的教学,根据不同的空间视觉形态元素、构成原理、造型法则、材料性能和训练方式,展开对空间形态设计的学习与探讨,其训练过程讲究眼睛(观察)、头脑(理解、构思)和手(表现)协调并用,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掌握创作过程中立体空间的形态美和创造美的规律,开发空间形态设计思维。它虽然由传统的大构成发展而来,但却超出三门课程简单相加的范畴。笔者认为,从整个环境设计学习研究对象的视角来看,这种训练是一条从纯空间形态通往现实空间形态的设计之路。从笔者十余年的教学经历与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立体设计基础、空间设计基础和空间形态与模型三个阶段课程。前两个阶段课程以纯形态研究为主、模拟现实形态为辅,第三阶段课程是模拟现实形态研究。
这种带有实验性的训练课程,其特点是既学习常规又打破常规,避开一些形式法则的束缚,着重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老师贯穿于训练过程的始终,作用是开导学生的解题思路以及对“为什么?”进行解惑。这种训练是创造过程的体验,是在反复地推敲、推翻、重塑中提升学生对空间形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并使其空间想象和空间的控制力得以强化。每一个课题的提出都带有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某些问题的思考,以及对包括色彩、材料、结构等所學知识的综合运用,使同学们在相互讨论、比较与碰撞中获得创造新形式的可能性。事实上,任何可能性都存在,这正是创造的源泉。
接下来的一系列训练是在一定的条件限定下进行的,而这个条件只是让受训者有统一的规则,这样更有可比性和创造空间,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欲望。这正是我们想看到的。
在对纯空间形态的训练部分,我们设置了“基本形的分解与重组训练”、“基本型的体块分割训练”、“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拉伸训练”、“空间形态的综合设计训练”等课题设计,主要以“平面——立体——空间”为主线,对基本型展开训练。掌握造型形态领域的变数,还应从原形着手,去探寻构形的规律和方法,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生成形态美的途径。通过实验我们会发现,新的形态的产生具有各种可能性,不同角度地观察事物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在由矛盾走向协调、由不可能走向可能的过程中打破了原型的束缚而形成新的秩序。应着重掌握的是单型与复合型之间的组合原理以及对空间形态美的生成过程的体验。
在对模拟现实空间形态的训练部分,我们设置了“巢”、“棚”、“廊”、“桥”、“建筑模型”等空间的课题设计,主要以建筑及建筑小品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的概念、空间的形成、空间的形式,再到空间的造型应用,注重结构要素与制作工艺,并以模型制作训练贯穿整个过程进行训练。使学生了解空间形态的生成过程,以模型制作为空间思维训练设计的一种直观表达方式,使同学们的空间设计、预想转化为现实形态,达到营造良好空间形态的目的。
空间形态设计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注重前后课程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将干瘪的理论融入具体的课题实践中,使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还培养他们在动手、动脑中“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充分地发掘与尊重,不但可以建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切实调动了的其主观能动性与探索形态美的积极性,为他们今后进行现实空间形态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付予(1978—),硕士,200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设计及基础形态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