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型的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注意更新思想,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积极的学习。其次,以人为本,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带着自信,轻松的学习。第三,对知识巩固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并能灵活的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了他们要更好学习化学的热情。
【关键词】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策略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老师们聚在一起时,常谈到这样的话题。世界是发展的,以前遵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教伦理;而如今的教师行业则是视学生为“上帝”的服务行业。现在的学生自然不会像以前的学生,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另外,人是变化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世上亦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对于变化的学生,教师还固守着陈旧的观点,如同放像机一般,重复放映着一个版本的录像带,可想而知,效果当然不好。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想不被淘汰,要想作一名称职的新型教师,我们必须改变观点。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新型的教师在课堂教育中,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更新思想,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教师不是以前的私塾先生,在课堂上满堂灌,象播音机,而把学生当录音机。这种古老的教学模式早已与时代的步伐显得格格不入。教师应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把教师、学生重新定位,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上,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主导,教师是引导学生的一根索链,让学生扶着,引导学生攀向知识的彼岸;是一本活字典,随时解决学生知识的疑问;还是一只工具百宝箱,在学生有困难时,伸出援助的手……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下,教师应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温暖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就会迸发出来,学习的自信心、进取心就会树立起来,学生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曾经,我在某县师范进修学校支教时,担任中师二年级四个班的化学教学。这些学生都是中考时没考上普高的,基础很差;加上中师一年级时,没开化学课,因此二年级初学中师化学时,许多同学连元素符号都不认识了。针对这些学生,我除了对他们进行知识的传授外,还特别注重了对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学习《环境保护》那一课。在上这一课的前两周,我就和同学们一同讨论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一同拟定了一个教学计划:每班同学分为四组,要求每一组制定一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计划,并要求他们在一周内完成计划;第二就是每一组编导一个有关小河被污染了的小品,于两周后在课堂上表演。计划布置下去后,同学们在校园里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一件件小事,单独看来好像并不值得别人去注意,但在两百多名同学一件件小事的堆积下,短短一周里,就在校园里引起了轰动,进而推广成一次全校性的环境保护活动。而在对小品的欣赏中,他们精彩的表演又让我惊叹不已。同学们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写出情理相符,风格别具的小品,并在他们绘声绘色的表演中,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是在计划中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其余皆是同学生们自己动脑,动手做的。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既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 以人为本,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不应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任务,它也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才能自如的把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这个艺术舞台来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在每堂课之前,都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的动力,自主的在克服各种学习障碍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习的内化,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和满足,让学生进入“乐学精思”、“欲罢不能”的境界,乐于在“书山”中“寻趣”,在“学海”中“乐作舟”。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猎人带着一只猎狗去山上打猎,途中发现了一个山洞。于是,他便点燃一把枯枝,牵着猎狗进入山洞,去探个究竟。走着走着,猎狗忽然倒在了地上,死了;火把的火焰比先前微弱了许多;人却安然无恙。于是,人们就传说,洞中有一个专吃狗的妖魔。基础较好的学生,听了故事后,他们不但知道洞中的“妖魔”实际上就是二氧化碳,而且还能根据故事中的现象分析出:火把的火焰比先前微弱,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狗死了,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而人还活着,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然后教师再在同学们分析的基础上小结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并通过给同学们讲解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相对性:有些活泼的金属,比如镁是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由此小结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从而训练了同学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虽然知道“妖魔”是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却不能很完整的推出来。因此,我便叫平时学习虽不太好,但喜欢动手的一个调皮学生来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托盘天平上放两个烧杯,调节天平平衡后,我问他,烧杯内有东西吗?被他否认后,我叫他往其中的一个烧杯中倒入一瓶事先准备好的二氧化碳。这时观察到:倒入了二氧化碳的烧杯这一边,托盘下沉。于是我又问他,烧杯内有东西吗?在实验现象的对比下,他则重新的认识并正确的回答出:一个烧杯装有空气,一个装有二氧化碳;并且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从而使同学们认识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接着我又请了另一位学生来做:向装有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亦能从中得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在生动有趣的实验过程中,在直观的实验现象前,同学们不但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也学会了怎样去思考问题,同时也较为深刻的记住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感到他们受到教师的重视,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每个知识,从而使学生带着自信,较为轻松的学习。
3 知识巩固,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适应于社会的生存技能。技能源于知识又高于知识,知识不会自动迅速的转化为技能,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练习和实践,才能使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技能。因此,学生课后知识如何巩固,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布置课后习题,虽也可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但易造成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造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读死书——虽抓住了理论,却忽略了技能的掌握。因此,在化学课堂上除了加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外;在课后,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十分有益。
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后,不妨要求学生做一些易行的家庭小实验,一则可巩固课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学习了有机物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实验题:请设计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元素,并记录下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对于同学们而言,设计这一实验并不算难,而需要的一些器材、化学试剂,想想办法也不难找到。同学们能到卖石灰的地方找来原料,自制澄清石灰水;能用喝水的杯子或盅、盛饭菜的碗或盘子、甚至玻璃碎片来代替烧杯,做出了相同的现象。通过这些家庭小实验,锻炼了同学们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于生活中,和生活密切的结合起来,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时时有化学,从而激发了他们要更好学习化学的热情。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样,只有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采用适宜的教育形式,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他们把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才干在有计划、有步骤的挖掘中得到较大的发挥;才能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裕铢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J] 《人民教育》2000年 10期 30页
[2]张育青《教法学法并重 知识能力同举》 [J] 《人民教育》 2000年 4期43页
[3]许序修 《让学生成为主人》[J] 《人民教育》 2000年 12期 46页
【关键词】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策略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老师们聚在一起时,常谈到这样的话题。世界是发展的,以前遵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教伦理;而如今的教师行业则是视学生为“上帝”的服务行业。现在的学生自然不会像以前的学生,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另外,人是变化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世上亦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对于变化的学生,教师还固守着陈旧的观点,如同放像机一般,重复放映着一个版本的录像带,可想而知,效果当然不好。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想不被淘汰,要想作一名称职的新型教师,我们必须改变观点。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新型的教师在课堂教育中,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那么,在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更新思想,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教师不是以前的私塾先生,在课堂上满堂灌,象播音机,而把学生当录音机。这种古老的教学模式早已与时代的步伐显得格格不入。教师应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把教师、学生重新定位,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上,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主导,教师是引导学生的一根索链,让学生扶着,引导学生攀向知识的彼岸;是一本活字典,随时解决学生知识的疑问;还是一只工具百宝箱,在学生有困难时,伸出援助的手……在新型的人际关系下,教师应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温暖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就会迸发出来,学习的自信心、进取心就会树立起来,学生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曾经,我在某县师范进修学校支教时,担任中师二年级四个班的化学教学。这些学生都是中考时没考上普高的,基础很差;加上中师一年级时,没开化学课,因此二年级初学中师化学时,许多同学连元素符号都不认识了。针对这些学生,我除了对他们进行知识的传授外,还特别注重了对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学习《环境保护》那一课。在上这一课的前两周,我就和同学们一同讨论这一课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一同拟定了一个教学计划:每班同学分为四组,要求每一组制定一份“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计划,并要求他们在一周内完成计划;第二就是每一组编导一个有关小河被污染了的小品,于两周后在课堂上表演。计划布置下去后,同学们在校园里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一件件小事,单独看来好像并不值得别人去注意,但在两百多名同学一件件小事的堆积下,短短一周里,就在校园里引起了轰动,进而推广成一次全校性的环境保护活动。而在对小品的欣赏中,他们精彩的表演又让我惊叹不已。同学们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写出情理相符,风格别具的小品,并在他们绘声绘色的表演中,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只是在计划中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其余皆是同学生们自己动脑,动手做的。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既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的表演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2 以人为本,更新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不应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任务,它也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才能自如的把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这个艺术舞台来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在每堂课之前,都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的动力,自主的在克服各种学习障碍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习的内化,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和满足,让学生进入“乐学精思”、“欲罢不能”的境界,乐于在“书山”中“寻趣”,在“学海”中“乐作舟”。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猎人带着一只猎狗去山上打猎,途中发现了一个山洞。于是,他便点燃一把枯枝,牵着猎狗进入山洞,去探个究竟。走着走着,猎狗忽然倒在了地上,死了;火把的火焰比先前微弱了许多;人却安然无恙。于是,人们就传说,洞中有一个专吃狗的妖魔。基础较好的学生,听了故事后,他们不但知道洞中的“妖魔”实际上就是二氧化碳,而且还能根据故事中的现象分析出:火把的火焰比先前微弱,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狗死了,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而人还活着,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然后教师再在同学们分析的基础上小结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并通过给同学们讲解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的相对性:有些活泼的金属,比如镁是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由此小结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从而训练了同学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虽然知道“妖魔”是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却不能很完整的推出来。因此,我便叫平时学习虽不太好,但喜欢动手的一个调皮学生来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托盘天平上放两个烧杯,调节天平平衡后,我问他,烧杯内有东西吗?被他否认后,我叫他往其中的一个烧杯中倒入一瓶事先准备好的二氧化碳。这时观察到:倒入了二氧化碳的烧杯这一边,托盘下沉。于是我又问他,烧杯内有东西吗?在实验现象的对比下,他则重新的认识并正确的回答出:一个烧杯装有空气,一个装有二氧化碳;并且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从而使同学们认识到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接着我又请了另一位学生来做:向装有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亦能从中得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在生动有趣的实验过程中,在直观的实验现象前,同学们不但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也学会了怎样去思考问题,同时也较为深刻的记住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通过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感到他们受到教师的重视,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每个知识,从而使学生带着自信,较为轻松的学习。
3 知识巩固,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适应于社会的生存技能。技能源于知识又高于知识,知识不会自动迅速的转化为技能,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练习和实践,才能使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技能。因此,学生课后知识如何巩固,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布置课后习题,虽也可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但易造成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脱节,造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读死书——虽抓住了理论,却忽略了技能的掌握。因此,在化学课堂上除了加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外;在课后,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十分有益。
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后,不妨要求学生做一些易行的家庭小实验,一则可巩固课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学习了有机物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实验题:请设计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元素,并记录下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对于同学们而言,设计这一实验并不算难,而需要的一些器材、化学试剂,想想办法也不难找到。同学们能到卖石灰的地方找来原料,自制澄清石灰水;能用喝水的杯子或盅、盛饭菜的碗或盘子、甚至玻璃碎片来代替烧杯,做出了相同的现象。通过这些家庭小实验,锻炼了同学们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并能灵活的运用于生活中,和生活密切的结合起来,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时时有化学,从而激发了他们要更好学习化学的热情。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样,只有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采用适宜的教育形式,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他们把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才能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才干在有计划、有步骤的挖掘中得到较大的发挥;才能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裕铢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J] 《人民教育》2000年 10期 30页
[2]张育青《教法学法并重 知识能力同举》 [J] 《人民教育》 2000年 4期43页
[3]许序修 《让学生成为主人》[J] 《人民教育》 2000年 12期 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