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一样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s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瓦尔登湖》是超验主义者亨利·梭罗的著作。1845年,他在家乡自己建了一座木屋,过了26个月自耕自食的生活,此书正是他对这两年多生活的观察、思考与记录。他在书中批判习俗、书写理想,独树一帜。在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日益物化、充斥着消费主义观念的现代社会,《瓦尔登湖》历久弥新,犹如一面镜子反射着现实生活。在当前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们在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时甚少思考现代化浪潮对个人心灵带来的伤害和禁锢。因此,《瓦尔登湖》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启发与警示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 ;同一化;独立性;反思
  
  梭罗最令人羡慕的,可能就是他能够自始至终保持个人的独立性。他在《经济篇》里写道:“人们称赞并视作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夸大一种生活,而去贬低别的种种生活呢?”[1]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衡量标准越发趋于单一化和统一化,就好比在墙上画条线给小孩子量身高,超过了就算达标,没过线就是发育不良。总之,人们喜欢用概括和归类来定义不同的人和事,使得社会趋于同一化,个性区别越来越小。
  现在社会上普遍流行一种庸俗成功学,即“成功=金钱+权力”,人们对这一信条趋之若鹜、盲目追逐。少数怀疑分子看到身边的人都是如此,就打消了自己质疑的念头,跟着一起向前奔跑,于是种种不合理得到了默认。在成人社会里,有车有房就是生活品质的象征。可是,在很多交通拥堵的城市,开车上班甚至不如步行快,人们一边抱怨交通拥堵、油费太贵、城市空气质量差,一边还是照样开车上下班,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拥堵之中。为什么大家意识到这个问题却不去改变?因为墙上的线横在那里——成功的标准之一是要有辆车。买房也是同样道理,社会默认的标准是结婚时应该有套房子,这让不少年轻人放弃自由与梦想,过早就背上了房贷的重负,甚至还要牺牲父母原本安逸的生活,让全家人一起为一套房子拼命。但是,房子就一定是婚姻的保障么?房子越大婚姻就越幸福么?这显然不能划等号。
  再如,现代人工作忙碌,唯一能拥有较长时间休闲的只能是长假或周末,那时候旅游成为人们散心的主要方式。可在一切都变得现代化的今天,旅游也逐渐丧失了其原来的意义,大量旅游机构的出现使得本该闲适的游玩变成了一场场赶集,难得的休闲也变了味,趋向同一化。首先,人们趁着长假出游,使得大部分旅游景点超负荷接客,景区往往游人摩肩接踵,简直比打折时的百货商店还拥挤,更别指望悠闲自在地去欣赏自然风光了。有些著名旅游景点因为受喜爱程度高,即使游客大清早去排队买票也会出现“一票难求”的尴尬局面。其次,旅游越来越缺乏自主性。旅游团的出现虽然给出游带来了方便,却让游客少了自由体验的宝贵经历。人们完全听从导游安排,忙碌地从一个景点奔向另一个景点,好像脚踩在那块土地上就算旅行完成了。另外,行程安排普遍紧凑,玩一圈比平时上班还累,旅游逐渐变成了“上车睡觉,下车尿尿”的模式。
  鲁迅先生笔下,有一个匆匆向前、整天喊着“忙!忙!”的“过客”。过客不停地奔向远方,疲惫不堪,几乎连喝口水、喘会儿气的时间也没有,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奔向何處?知道的只是向前,向前。这恰似疲于奔命的现代人,跟随着时代的列车飞速奔驰却并不知晓究竟驶向哪里。梭罗也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变得不再单纯,所有的事物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而朝着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他说“嬉戏生活的儿童,反而胜过成人,更清晰地看出生活真正的规律和关系,成人生活得没有价值,却自认为积累了经验便生活得更明智了,但积累的是失败”[2]。令人心忧的是,在成人主导的世界中,儿童也难逃于此,因为墙上画着的线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它一开始就以“赢”这种成人化的标准来衡量童年生活,而不是从儿童的需求出发、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整个社会导向致使儿童生活同一化,制度化的教育已经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它侵占了儿童休息、自由活动和与同伴交流的时间,儿童成了学习的奴隶。现代社会里的儿童,在本该天真玩耍的年龄,却异常地繁忙与劳累,因为不知道有多少知识点等他们去牢记,不知道有多少培优班等他们去学习,数不清有多少孩子被迫接收着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参加其实并不感兴趣的“兴趣班”……成人如此侵占儿童生活空间,却觉得理所应当,因为他们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可是,孩子的差异性却前所未有地被忽视。殊不知,与钢琴的黑白键相比,他们更喜欢在墙角玩泥巴。
  “现代人的典型社会性格是‘外向型’,即总是顾及周围的状况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社会性格意味着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的‘趋同’倾向,其结果便是社会成员自主性的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3]正因如此,人们容易在大潮流中迷失自己,盲目地从众前进。
  对中国人而言,造成这种同一化现象的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就是中国人的幸福感总是来源于与其他人的比较,而不是来源于对自身需求的满足。好比甲看到乙住的房子是60平米,而自己的是120平米,甲就会觉得自己比乙更成功和幸福,却没有问问自己“我究竟需不需要这么大的房子?”生活中种种互相攀比的心理加剧了人们生活目的简单化、衡量标准的同一化趋向。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梭罗的《瓦尔登湖》无疑为在现代化浪潮中疲于奔命的现代人送来了一股清新空气。当然,我们学习梭罗简化生活、尊重自然的思想,并不是要求我们要像他一样走进深山老林隐居,或者一定要反对物质、粗茶淡饭、节衣缩食,而是要以一颗纯朴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在大潮流中浑浑噩噩失去方向。正如梭罗所说“To be awake is to be alive”,清醒才算活着,在觉解状态下的生活才算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注释:
  [1][2] [美]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田颖、朱春飞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第61页。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人物及背景的分析,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定义与追求幸福;通过对影片主题的分析,从亲情、友情等角度入手,强调了乐观对于人生的积极作用,鼓励人们像影片中的主人公那样坚  持不懈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关键词:幸福;人物;乐观;亲情;友情    幸福是什么?依据80后的理解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简单诙谐的言语,不禁让人会心一笑。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
期刊
摘要:“寻找”是新生代导演共同恪守的主题意象,也是新生代影人心路历程的表征。在张元的电影中,“寻找”似乎成为一个反复纠缠、挥之不去的意象,这种意象在《北京杂种》中具有了发散的意蕴。在《三峡好人》中,“寻找”构成了两个爱情往事的套层叙事,体现出贾樟柯电影“在变化中寻找”的一贯主题。而在陆川的处女作《寻枪》中,“寻找”丢失的手枪却构成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颠覆和重构等多重意蕴。    关键词:寻找;
期刊
嗅着晨风的哭泣  默默祈祷生命的气息  儿时的记忆  洒向我无名的指尖  梦想  陌生中的熟悉    蜡烛 灯光  红色的橄榄油  夜沐浴在心的尽头  我听到了风的怒吼    蓝白红  青春的痕迹  浮游于咖啡的粒子  穿梭于并行的肩头  笑傲着流年的朦胧
期刊
漆黑的夜啊,你可知道  梦在快乐地奔跑着  笛声悠扬,幽静长远  纯净的蓝天,望远千里的芦苇  还有那宁静湖畔伫立的天鹅  熟悉的一切依旧没有改变    寒冷的夜啊,你可知道  心在思念中摇曳着  今夜的我突然很想很想你  那一缕缕袅袅炊烟放飞的晨晓  在母亲一声声呼唤中归来的暮色    故乡,我的梦  我愿是那潺潺的清流水  融进你的生命和血液  乡关何处涤荡  我如诗的惆怅
期刊
你明亮的眸子里流露着忧伤  在喧嚣的世界中迷失了方向  守着窗子的你已变得沧桑  你让我怎样才能扬帆起航  任时间的河水悄悄流淌  我都无法走到你的身旁    隔窗相望  两心茫茫  你在寻找亚当  我却把你追寻  隔窗相望  触及冰凉  成熟了的念想  始终无法释放  抬头望着冷冷的月光  黑白的心情不再飞扬
期刊
当她飞向成功的彼岸  我依然徘徊着寻找生活的支点  阳光、水滴和路面  间或消失  翩然成为我们的依恋    心头的怒火不过是过往的云烟  灼伤不见伤痕偶尔闪现    也许当那棵大树百年的时候  我才会明白海与田的企盼  一个是尽头  一个是圆周    生命的意义从来都不是享受  它是奋斗  更是留守
期刊
摘要:本文试用符号学的理论对国家认同进行解构分析,并以2009年国庆庆典为例解析国家认同的话语符号建构过程,深入探讨国家认同是如何成为中国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下进行自我定位的必要条件和重大战略课题的。    关键词:语言结构;言语;国家认同;2009年国庆庆典    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中国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前举行了盛大的国庆庆典仪式。国庆庆典仪式有何作用和意义
期刊
一    没有人在轻微到来之前见过她。卷曲的头发,整齐的指甲。过马路的时候总是站在斑马线的右边,战战兢兢。  喜欢呢。轻微说。于是高中还没有毕业,就一个人出走。百花镇,安定下来,从此再不曾离开。  是要做些事情的,于是就在邻近的便利商店中打起了工。单间,独自居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无拘无束。  只是,还是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辰里想起萧宁。  少年。面若流水,眼若星辰。在15岁某个光线昏暗
期刊
命运的年轮,无声无息  从未开始又从未结束  想起加缪笔下那悲剧英雄  一刻不停地推那块到山顶又落下的石头  没有人看到他的表情  他在思考?愤怒!无奈。  不!或许不是!他只是微笑  因为他明白,这是命运的安排 他在膜拜命运、屈辱的生活……  如此简单,简单得让人有些痛心  听,有人在呐喊、抗争  悲剧英雄在命运面前苍白、无力  但他用双脚坚实地走着每一步  尽管只是在重复,重复的让人怜惜  英
期刊
路在何方……  没有光明,心灵就是亮着的灯盏;没有路标,手中的拐杖就是导航的眼睛。  每一次敲打,都是一次对灵魂的叩问。试探,只为脚踏实地,走向更远。命运的道路延伸着……  没有任何困难能难倒生活的坚强,没有任何障碍能阻挡前进的勇气。  盲者,一章遗憾的诗篇。心中装着无形的世界,眼里空缺世俗的色彩。诱惑的音符,在耳畔漾起无法触及的梦的涟漪。  有多少尘事可以用来歌吟?人情冷暖,你无法辨别真伪。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