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时光穿越回到17世纪初的西班牙,你在大街上看到某个人捧着一本书,一边读一边哈哈大笑,那本书一定是《堂吉诃德》。塞万提斯笔下的游侠堂吉诃德,曾经唤醒了无数人的骑士梦想。于是,我来到西班牙中部拉曼查地区的小村镇孔苏埃格拉,开启了寻找堂吉诃德之旅。
“不久前,有位绅士住在拉曼查地区的某一个村镇,地名我不想提了。像他那类贵族,通常矛架上都有一支长矛,还有一面很古老的皮盾、一匹瘦马和一只猎兔狗。砂锅里的牛肉比羊肉多(因为那时在西班牙羊肉比牛肉贵)……”这是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的开篇。位于西班牙中部的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地区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其中孔苏埃格拉(Consuegra)小镇山坡上那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车,正是堂吉诃德大战风车阵的原型。
我在结束了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旅行后,驱车一路向北。进入拉曼查地区,沿着一望无际的Cerro Calderico山脊行驶,突然,一座气势恢弘的古城堡闯入我的视线,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进《堂吉诃德》故事发生的中世纪年代。当我的车轮转过山坳,我看到一组风车沿着山势走向错落有致地矗立在那里,作为《堂吉诃德》粉丝的我立刻辨认出来,我已抵达目的地。
我来西班牙旅行前,再次把厚厚的上、下两册《堂吉诃德》仔细研读了一遍,把那些曾经残存在脑海里的模糊片断,恢复了加强记忆版。如今,当我赫然面对从小说中跃然纸上的风车,顿感震撼。在湛蓝苍穹的笼罩下,一座座白色的圆筒仓墩墩实实地列队矗立在枯黄的草垫上,小小的窗口和狭窄的门洞恰恰构成了一张张顽皮的笑验,深灰色或淡蓝色的圆锥形顶仓,就像覆盖在头顶上的小毡帽。不同于我阅读小说的想象,每座风车拥有四片巨大的翼片,看上去并不沉重,仿佛展翅欲飞的蝉翼。灿烂的阳光倾洒其间,令这些“蝉翼”愈发显得轻盈剔透,熠熠生辉。我不禁回想起小说中的著名片段:
“他们看到田野里的34架风车,堂骑士说:‘命运的安排远好于我们的预期。你看,那里有三十几个巨人,我要把他们消灭掉。’‘什么巨人?’桑丘不解地问。‘就是那些长臂家伙,有些手臂长达两公里呢!’‘先生,那些是风车,不是巨人。您说的长臂是风车的翼片,当它们被风吹动时,就会转动磨石。’堂骑士才不顾桑丘的劝阻,他戴好护胸,攥紧长矛,飞马冲向风车,并大喊:‘你们这些胆小的恶棍,向你们发起挑战的只有我一个骑士!’长矛刺中了风车翼片,恰巧此时有疾风掠过,转动的翼片瞬间把长矛折断,并把马以及马背上的堂骑士重重地摔在田野上,动弹不得。”于是,这场既可笑又惨烈的搏击以风车巨人的完胜而终结。
为进一步探索这些风车巨人拥有的神秘力量,我走进一座名为“Bolero”的风车参观,当地的游客中心也设立在这里。通过说明我了解到,拉曼查(La Mancha)地名意为“干旱缺水的土地”,既然无法通过河流水力获取能源,当地的农夫们聪明地利用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力,通过风车将小麦研磨成面粉。工作原理大致如下:四片翼片在风力的作用下,带动顶仓里的木头轮轴系统,旋转的轮轴再通过齿轮间的机械作用,驱动石头磨盘工作。近距离观察,令我意识到风车的内部构件巨大沉重得超出我的预期,看来堂骑士仅凭外表看似轻薄的翼片就冒然与之决斗,显然是轻敌了。
“请问风车如今还可以工作吗?”我向这里唯一的一名工作人员咨询。“这些风车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停止使用。为了防止风力使其转动,每一座风车的翼片都被铁丝牢牢地固定住了。”好吧,令堂骑士毕生耿耿于怀的风车巨人终于被制服了。虽未经他本人之手折戟沉沙,但倘若他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吧。
孔苏埃格拉镇原先有13座风车,如今保留着重建后的12座,而且这12座风车都被赋予了个性化的名字。除了我参观的“Bolero”,还有 “Clavileno、Espartero、Rucio”等等,我对这些名字不解其意,唯独认出了“Sancho(桑丘)”。对,就是那个对堂骑士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其左右的矮矬助理。可笑的是以其命名的风车筒仓也是矮胖圆滚,看來不求与原著人物神似,也要力求形似吧。
既然领教了风车的神奇臂力,我可不想与风车巨人为敌。在风车阵的守护下,我站在山丘上,眺望拉曼查平原。远方的田野,那些以红黄褐色为主基调却颜色深浅不同的土地,被分割成一块块四边形,连接起来竟然像一张拼凑而成的地毯。随着我的镜头拉近,地毯上紧密排列着一幢幢红顶白墙的民居,还有穿插其间的教堂尖屋顶,这一切无不传递出浓浓的中世纪风情。历史上的孔苏埃格拉曾是马耳他骑士团的领地,想必这也是塞万提斯将小说的重要章节放置在此地的原因之一。
这时,一个身影从我身边掠过,原来是个年轻人骑着越野小轮山地车,在起伏不定的崎岖山坡上艰难前行。车轮碾压着荒草与砾石,发出吱吱压压的声响,颠簸震颤间仿佛随时要摆脱地球的引力,却又被一股无形的魔力牵引回来,不得不说,这真是颇有些自虐的健身方式了。山风骤起,荒草不停地摇曳,仿佛在与狂风做着无畏的反抗,只有顶天立地的风车静止不动。骑车人的身影越来越小,就像哥伦布远洋的航船,终于消失在地平线。这一刻,我仿佛看到拉曼查平原荒芜的土地上,堂吉诃德策马扬鞭,挥舞长矛,向着他心中的假想敌,呼啸而去……
伴随着我对《堂吉诃德》追寻的脚步,我不禁对作者塞万提斯充满好奇。于是,我前往塞万提斯的故乡——马德里以东35公里,同样隶属于拉曼查大区的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堡市,希望能找到更多的线索。
塞万提斯故居博物馆隐藏在赫纳雷斯堡市僻静的街巷里——马约尔大街48号,但并不难找,因为门口摆放着堂吉诃德与桑丘的雕塑,院墙外张贴着《堂吉诃德》故事里的人物肖像,夸张怪诞却又十分传神。1547年,正值西班牙大航海的巅峰年代,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希韦德拉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他的幼年时光。1956年,当地政府把这里修复并部分重建,设立塞万提斯博物馆。在2000年博物馆的扩建中,依旧保留了用壁画装饰的原木和土坯墙。
推开博物馆大门,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宽敞的中心庭院,四周精美的廊柱环绕着两层楼房。虽然这是该地区典型的住宅形式,彰显着罗马与摩尔式建筑风格,但这种中规中距的对称式结构,特别是院子里类似于天井的格局,传递出静谧安祥,日久年深的味道,让我恍惚以为穿越回到古代的中式庭院。很显然,这里不是常规旅游打卡之地,寥寥可数的游客无法将这里填满。也正因如此,让我能以一份从容悠闲的心境,慢慢地走进塞万提斯的世界。
位于一层的几个房间,主要是客厅、厨房、餐厅,以及一间手术室,因为塞万提斯的父亲是一名外科手术医生。楼上则是私人空间,如主卧室、女佣房和儿童房等。我发现房间内布置的家私,比如铜制碳火盆、煤油吊灯、纺纱织布机、床具与床上用品、橱柜里摆放的十六世纪的陶瓷制品……特别是一个可以灵活拼搭的木制休闲躺椅,都清晰地表明塞万提斯并非出身赤贫,而是富裕的中产阶层。至于成年后的塞万提斯经历事业上的短暂风光,后又锒铛入狱,并最终贫困潦倒,那都是后话了。
博物馆里当然少不了《堂吉诃德》。不同年代、不同译文的书籍被吊在房顶上,有如繁星密布。虽然这形式奇特巧妙,但却苦了像我这般执着的粉丝,我不得不仰起脖子,仔细分辨那些书籍,希望从中找到中文译本,只可惜脆弱的颈椎难以承受,只好作罢。
走廊里张贴着《堂吉诃德》的各式插图,形象地勾勒出塞万提斯笔下的一主一仆:“这位绅士年近五十,身材颀长,肌肉干瘪,面庞清瘦。他骑着老马罗西南多,戴着拼凑的头盔,挽着盾牌,手持长矛;旁边的桑丘背着褡裢和酒囊,骑在驴上神态威严,时刻准备着成为主人承诺的岛屿总督……他立志要当游侠骑士,带着他的甲胄和马闯荡世界,完成他曾痴迷的骑士小说中所描述的一切: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名垂千古……”
小说里还写到,这位落魄乡绅竭尽脑汁想了八天八夜,模仿那些成功的骑士,在姓名前冠以自己的家乡,因此他的全名应该是“拉曼查的堂吉诃德”。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显示自己的籍贯,还能为故乡增添荣耀。只是我猜不出为什么塞万提斯在小说的开头,只提到拉曼查大区,却未把自己的出生地埃纳雷斯堡加持在主角身上?这样的结果是,当《堂吉诃德》于1605年付梓印刷并一炮走红时,拉曼查的各个村庄都争相恐后地来攀这门亲!虚拟人物堂吉诃德的出生地永远是个谜,但作者塞万提斯却实打实地为故乡埃纳雷斯堡增光添彩。虽然他与家人搬离故居的那年,只是个四岁的孩童。
走出故居博物馆,仅步行大约3分钟,我来到了塞万提斯广场。不大的广场正中心,一座高高的纪念碑上矗立着塞万提斯的黑色雕像。他笔直地站立,凝望前方,手持一支鹅毛笔。基座四面的黑色浮雕再现了堂吉诃德与桑丘一路传奇般的游侠经历,其中一幅便是风车大战中堂骑士人仰马翻的画面。不远处,一位金发姑娘正在认真地临摩塞万提斯雕像,我不便前去打扰,但我猜想她是埃纳雷斯堡人。
埃纳雷斯堡意为“埃纳雷斯(河流)上的城堡”,城市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原住民族是伊比利亚人,后来罗马人进驻这里,城市开始走上繁荣;八到十二世纪,由拉阿伯人统治;在十五世纪末的鼎盛时期,红衣大主教在这里设立了阿尔卡拉大学,此后,埃纳雷斯堡作为大学城发展起来,这是世界上第一座被规划成为大学城的城市。1998年,阿尔卡拉大学区和埃纳雷斯堡老城区共同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阿尔卡拉大学被公认为塞万提斯及其作品研究的全球领导者。每年4月23日,即塞万提斯逝世周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在这所大学的礼堂里,颁发西班牙语言文学的最高荣誉——“塞万提斯文学奖”。此外,每年10月9日为庆祝塞万提斯的出生并接受基督洗礼,埃纳雷斯堡市还举办热闹的“塞万提斯节”。
孔苏埃格拉大战风车阵
“不久前,有位绅士住在拉曼查地区的某一个村镇,地名我不想提了。像他那类贵族,通常矛架上都有一支长矛,还有一面很古老的皮盾、一匹瘦马和一只猎兔狗。砂锅里的牛肉比羊肉多(因为那时在西班牙羊肉比牛肉贵)……”这是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的开篇。位于西班牙中部的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地区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其中孔苏埃格拉(Consuegra)小镇山坡上那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车,正是堂吉诃德大战风车阵的原型。
我在结束了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旅行后,驱车一路向北。进入拉曼查地区,沿着一望无际的Cerro Calderico山脊行驶,突然,一座气势恢弘的古城堡闯入我的视线,仿佛一下子把我拉进《堂吉诃德》故事发生的中世纪年代。当我的车轮转过山坳,我看到一组风车沿着山势走向错落有致地矗立在那里,作为《堂吉诃德》粉丝的我立刻辨认出来,我已抵达目的地。
我来西班牙旅行前,再次把厚厚的上、下两册《堂吉诃德》仔细研读了一遍,把那些曾经残存在脑海里的模糊片断,恢复了加强记忆版。如今,当我赫然面对从小说中跃然纸上的风车,顿感震撼。在湛蓝苍穹的笼罩下,一座座白色的圆筒仓墩墩实实地列队矗立在枯黄的草垫上,小小的窗口和狭窄的门洞恰恰构成了一张张顽皮的笑验,深灰色或淡蓝色的圆锥形顶仓,就像覆盖在头顶上的小毡帽。不同于我阅读小说的想象,每座风车拥有四片巨大的翼片,看上去并不沉重,仿佛展翅欲飞的蝉翼。灿烂的阳光倾洒其间,令这些“蝉翼”愈发显得轻盈剔透,熠熠生辉。我不禁回想起小说中的著名片段:
“他们看到田野里的34架风车,堂骑士说:‘命运的安排远好于我们的预期。你看,那里有三十几个巨人,我要把他们消灭掉。’‘什么巨人?’桑丘不解地问。‘就是那些长臂家伙,有些手臂长达两公里呢!’‘先生,那些是风车,不是巨人。您说的长臂是风车的翼片,当它们被风吹动时,就会转动磨石。’堂骑士才不顾桑丘的劝阻,他戴好护胸,攥紧长矛,飞马冲向风车,并大喊:‘你们这些胆小的恶棍,向你们发起挑战的只有我一个骑士!’长矛刺中了风车翼片,恰巧此时有疾风掠过,转动的翼片瞬间把长矛折断,并把马以及马背上的堂骑士重重地摔在田野上,动弹不得。”于是,这场既可笑又惨烈的搏击以风车巨人的完胜而终结。
为进一步探索这些风车巨人拥有的神秘力量,我走进一座名为“Bolero”的风车参观,当地的游客中心也设立在这里。通过说明我了解到,拉曼查(La Mancha)地名意为“干旱缺水的土地”,既然无法通过河流水力获取能源,当地的农夫们聪明地利用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力,通过风车将小麦研磨成面粉。工作原理大致如下:四片翼片在风力的作用下,带动顶仓里的木头轮轴系统,旋转的轮轴再通过齿轮间的机械作用,驱动石头磨盘工作。近距离观察,令我意识到风车的内部构件巨大沉重得超出我的预期,看来堂骑士仅凭外表看似轻薄的翼片就冒然与之决斗,显然是轻敌了。
“请问风车如今还可以工作吗?”我向这里唯一的一名工作人员咨询。“这些风车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停止使用。为了防止风力使其转动,每一座风车的翼片都被铁丝牢牢地固定住了。”好吧,令堂骑士毕生耿耿于怀的风车巨人终于被制服了。虽未经他本人之手折戟沉沙,但倘若他泉下有知,也该瞑目了吧。
孔苏埃格拉镇原先有13座风车,如今保留着重建后的12座,而且这12座风车都被赋予了个性化的名字。除了我参观的“Bolero”,还有 “Clavileno、Espartero、Rucio”等等,我对这些名字不解其意,唯独认出了“Sancho(桑丘)”。对,就是那个对堂骑士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其左右的矮矬助理。可笑的是以其命名的风车筒仓也是矮胖圆滚,看來不求与原著人物神似,也要力求形似吧。
既然领教了风车的神奇臂力,我可不想与风车巨人为敌。在风车阵的守护下,我站在山丘上,眺望拉曼查平原。远方的田野,那些以红黄褐色为主基调却颜色深浅不同的土地,被分割成一块块四边形,连接起来竟然像一张拼凑而成的地毯。随着我的镜头拉近,地毯上紧密排列着一幢幢红顶白墙的民居,还有穿插其间的教堂尖屋顶,这一切无不传递出浓浓的中世纪风情。历史上的孔苏埃格拉曾是马耳他骑士团的领地,想必这也是塞万提斯将小说的重要章节放置在此地的原因之一。
这时,一个身影从我身边掠过,原来是个年轻人骑着越野小轮山地车,在起伏不定的崎岖山坡上艰难前行。车轮碾压着荒草与砾石,发出吱吱压压的声响,颠簸震颤间仿佛随时要摆脱地球的引力,却又被一股无形的魔力牵引回来,不得不说,这真是颇有些自虐的健身方式了。山风骤起,荒草不停地摇曳,仿佛在与狂风做着无畏的反抗,只有顶天立地的风车静止不动。骑车人的身影越来越小,就像哥伦布远洋的航船,终于消失在地平线。这一刻,我仿佛看到拉曼查平原荒芜的土地上,堂吉诃德策马扬鞭,挥舞长矛,向着他心中的假想敌,呼啸而去……
埃纳雷斯堡塞万提斯的故乡
伴随着我对《堂吉诃德》追寻的脚步,我不禁对作者塞万提斯充满好奇。于是,我前往塞万提斯的故乡——马德里以东35公里,同样隶属于拉曼查大区的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堡市,希望能找到更多的线索。
塞万提斯故居博物馆隐藏在赫纳雷斯堡市僻静的街巷里——马约尔大街48号,但并不难找,因为门口摆放着堂吉诃德与桑丘的雕塑,院墙外张贴着《堂吉诃德》故事里的人物肖像,夸张怪诞却又十分传神。1547年,正值西班牙大航海的巅峰年代,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希韦德拉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他的幼年时光。1956年,当地政府把这里修复并部分重建,设立塞万提斯博物馆。在2000年博物馆的扩建中,依旧保留了用壁画装饰的原木和土坯墙。
推开博物馆大门,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宽敞的中心庭院,四周精美的廊柱环绕着两层楼房。虽然这是该地区典型的住宅形式,彰显着罗马与摩尔式建筑风格,但这种中规中距的对称式结构,特别是院子里类似于天井的格局,传递出静谧安祥,日久年深的味道,让我恍惚以为穿越回到古代的中式庭院。很显然,这里不是常规旅游打卡之地,寥寥可数的游客无法将这里填满。也正因如此,让我能以一份从容悠闲的心境,慢慢地走进塞万提斯的世界。
位于一层的几个房间,主要是客厅、厨房、餐厅,以及一间手术室,因为塞万提斯的父亲是一名外科手术医生。楼上则是私人空间,如主卧室、女佣房和儿童房等。我发现房间内布置的家私,比如铜制碳火盆、煤油吊灯、纺纱织布机、床具与床上用品、橱柜里摆放的十六世纪的陶瓷制品……特别是一个可以灵活拼搭的木制休闲躺椅,都清晰地表明塞万提斯并非出身赤贫,而是富裕的中产阶层。至于成年后的塞万提斯经历事业上的短暂风光,后又锒铛入狱,并最终贫困潦倒,那都是后话了。
博物馆里当然少不了《堂吉诃德》。不同年代、不同译文的书籍被吊在房顶上,有如繁星密布。虽然这形式奇特巧妙,但却苦了像我这般执着的粉丝,我不得不仰起脖子,仔细分辨那些书籍,希望从中找到中文译本,只可惜脆弱的颈椎难以承受,只好作罢。
走廊里张贴着《堂吉诃德》的各式插图,形象地勾勒出塞万提斯笔下的一主一仆:“这位绅士年近五十,身材颀长,肌肉干瘪,面庞清瘦。他骑着老马罗西南多,戴着拼凑的头盔,挽着盾牌,手持长矛;旁边的桑丘背着褡裢和酒囊,骑在驴上神态威严,时刻准备着成为主人承诺的岛屿总督……他立志要当游侠骑士,带着他的甲胄和马闯荡世界,完成他曾痴迷的骑士小说中所描述的一切: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名垂千古……”
小说里还写到,这位落魄乡绅竭尽脑汁想了八天八夜,模仿那些成功的骑士,在姓名前冠以自己的家乡,因此他的全名应该是“拉曼查的堂吉诃德”。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显示自己的籍贯,还能为故乡增添荣耀。只是我猜不出为什么塞万提斯在小说的开头,只提到拉曼查大区,却未把自己的出生地埃纳雷斯堡加持在主角身上?这样的结果是,当《堂吉诃德》于1605年付梓印刷并一炮走红时,拉曼查的各个村庄都争相恐后地来攀这门亲!虚拟人物堂吉诃德的出生地永远是个谜,但作者塞万提斯却实打实地为故乡埃纳雷斯堡增光添彩。虽然他与家人搬离故居的那年,只是个四岁的孩童。
走出故居博物馆,仅步行大约3分钟,我来到了塞万提斯广场。不大的广场正中心,一座高高的纪念碑上矗立着塞万提斯的黑色雕像。他笔直地站立,凝望前方,手持一支鹅毛笔。基座四面的黑色浮雕再现了堂吉诃德与桑丘一路传奇般的游侠经历,其中一幅便是风车大战中堂骑士人仰马翻的画面。不远处,一位金发姑娘正在认真地临摩塞万提斯雕像,我不便前去打扰,但我猜想她是埃纳雷斯堡人。
埃纳雷斯堡意为“埃纳雷斯(河流)上的城堡”,城市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原住民族是伊比利亚人,后来罗马人进驻这里,城市开始走上繁荣;八到十二世纪,由拉阿伯人统治;在十五世纪末的鼎盛时期,红衣大主教在这里设立了阿尔卡拉大学,此后,埃纳雷斯堡作为大学城发展起来,这是世界上第一座被规划成为大学城的城市。1998年,阿尔卡拉大学区和埃纳雷斯堡老城区共同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阿尔卡拉大学被公认为塞万提斯及其作品研究的全球领导者。每年4月23日,即塞万提斯逝世周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在这所大学的礼堂里,颁发西班牙语言文学的最高荣誉——“塞万提斯文学奖”。此外,每年10月9日为庆祝塞万提斯的出生并接受基督洗礼,埃纳雷斯堡市还举办热闹的“塞万提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