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拜访普林斯顿(外一篇)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b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泽西州小住时,听说普林斯顿不远,心中便燃起了去看看普林斯顿大学及其高等研究所的强烈愿望。据说普林斯顿只是一个人口不足三万的小镇,因为普林斯顿大学和高等研究所的杰出才得以蜚声世界。
  那天下起了雨,还很稠密。雨帘外朦朦胧胧,深远莫测。进入普林斯顿,很难分辨哪里是大学和研究所。车窗外是一大片风格相同的别致楼房,我们用半个多小时围绕学府转了一圈,可并没有看到想象中应该有的宏伟大门之类的景观。暑假已经开始,又是雨天,路上几乎难见人影。在一条横向的马路边,我们看到了一幢风格独特的大楼,门口停着很多汽车,有一些人进进出出,我们便也跟了进去。
  门厅后是一个服务台,一块竖着的牌子告知我们这里是一个国际学术会议的联系处。曲尺形的办公桌里面有两位中年女士,穿深色西装的一位在专注地整理材料,穿蓝色套装的正轻声接待一位显然是来自异国的女学者。她们高雅的服饰和雍容的风度,仿佛象征着普林斯顿的神圣。
  等到穿蓝色套装的女士微笑着问我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说想参观杨振宁曾经工作和居住过的地方,想打听怎么走。我们原以为一报出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就会马上得到相应的回应,因为杨振宁在普林斯顿曾生活了整整17年,且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都是在这里取得的。
  女士眼神迷茫,我们又告诉她,杨振宁是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见她还是茫然,便又补充了一些说明,期盼能唤起她的联想。她很认真地听着,接着又郑重地问了一遍杨振宁的姓名,思索一下后要我们稍等,便回身去和那位穿深色西装的同事低声商量。我们隐约听见“杨振宁”和“诺贝尔”被她重复了两遍,那位女士停下手中的事情,转过身凝神寻思,还抽出一本材料翻了一下,最后摊摊手摇摇头。
  回到我们面前,穿蓝色套装的女士深表歉意地说她们不知道有这么个人,但是不要紧,可以到国际交流中心去问问,那边一定会有答案的。说完她给了我们一张普林斯顿地圖,在上面圈出了交流中心的位置,还指点了具体方向,告诉我们穿过马路后该怎么走。
  国际交流中心在一座大楼顶层,楼里静悄悄的,我们是唯一的访客。一位年轻的姑娘闻声过来接待我们。为了给她尽量多的信息依据,我们不厌其详地点明了“高等研究所”“诺贝尔物理学奖”“宇称不守衡”“规范场”等可资利用的关键词。她专注地听着,像提醒自己似的一遍遍重复我们给出的关键词,一双清澈的大眼睛微含笑意地直视着我们,好似两扇洞开的窗。她在电脑里查了一会,最后也摊摊手抱歉地说帮不了我们。她的神情始终是那么平静和优雅,俨然是我们在向她打听一个刚入学的新生。
  我心里嘀咕,怎么会连杨振宁都不知道?太不可理解了,杨振宁的名字在物理学界可是如雷贯耳啊!
  走出办公室,走廊里是一长溜高大的玻璃窗,放眼望去,雨雾中静穆着的是普林斯顿各种各样的楼房屋顶,层叠错落。我猛然一惊:哦,这是在普林斯顿!这里哪个屋顶下面不排着一长串杰出智者的姓名?哪扇窗口里不是酝酿过许多改变科学进程的发现和发明?曾在这里执教和从这里走出去的科学家、大师和泰斗难以计数,灿烂的星星一旦汇入这条银河,不也就成了一个普通的亮点?
  沿着宽大的楼梯拾级而下,我想起在普林斯顿生活了22年的爱因斯坦,弥留之际他曾再三叮嘱和要求身边的人,千万不要为他举办任何悼念活动,不要公开埋藏他骨灰的地点,更不要给他修建墓碑,也不要让他的住宅变成人们参观的纪念馆。他还要求高等研究所务必将他的故居让给新来的师生们居住,将他的办公室让给别人继续使用。他说,保持这些房屋供人居住的原始用途就是对他的最好纪念,因为房屋就是房屋,不能因为某人居住过就要改变功能,使之成为特权的标志。有着这样传统的普林斯顿,对名人的态度自然也就如此心平气和了。
  离开普林斯顿时,车窗上来回挥动的雨刷催我思考,我蓦然觉得似乎重新认识了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小镇,他只是一个普通居民,过着日常生活,很多人不认识他。他曾经在这里做过研究,有过成就,现在他搬走了,年轻人自然也就不知道他了。一切都那么平淡自然,就像日常生活本身。
  今天回想,觉得那次没有结果的寻访本身就很有象征意义,正如“灯火阑珊处”的“那人”重新汇进了“众里”,并因此而更加充满生气。
其他文献
没去过也许是夹雾夹雨的伦敦,只隔了海,听恺蒂漫话英伦。朦胧没因此变得清晰,却肯定了那儿是夹雾夹雨:《笨拙》死了,《画室》在书库一角尘封;蓝色电影诗人逝于《蓝色》之后,拉金的日记投入粉碎机中……当然也有阳光灿烂,那是夏日里一年一度的古书市:艳阳天中,似有若无的暖香牵起旧梦,怀旧的情思在短暂的白亮中低迷……  这些大概都是拥炉向火喝下午茶的谈资,给它起个名字,叫“英伦文事”,于是就成了不拥炉不喝下午茶
《明太祖集》二十卷已由黄山书社出版。此书原为《御制文集》五卷,有洪武七年刘基、宋濂后序,明初编刻不传。今本据万历刻本参照嘉靖二十卷本及明初三十卷本点校。书中诗文不必皆为朱元璋亲笔,但亦必得其同意。否则冒充皇帝著作一刻再刻岂是小事?其中洪武十一年谕西番诏书用当时白话写成,可与冯承钧所辑《元代白话碑》(商务版)及元曲科白对照,属于一种语文。其内容更为有趣。抄出头尾供大家“鉴赏”:“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
假  如有一天,英国王妃凯特、首相卡梅伦的夫人萨曼莎、财政大臣奥斯本的夫人弗朗西斯、下议院议长伯考的夫人萨莉和央行行长卡内的夫人黛安娜聚在一起,她们会聊什么?其中的一个话题一定是她们的中学时光。为什么?因为她们有一所共同的母校——马尔伯勒公学。  在英国,公学指私立精英学校,“公”并不表示学校由政府设立,而是说学校可以公开招生,学生也不受宗教、种族或地域的限制。英国1886年出版的《公学年鉴》列出
1955年6月,一架图114小型飞机从北京起飞,前往苏联首都莫斯科。机上共20几人,他们是国家体操队和举重队的成员。两年前,苏联体操队来华访问,在中国人面前展示了他们先进的技术,于是,党中央决定派基础较好的体操队和举重队赴苏学习。  陈镜开是举重队赴苏联学习的一员,这一年他刚满20岁。当时吴江平任领队.正是他力排众议将这个不足1.5米的广东小伙子招至麾下。陈镜开在选拔赛上只得了第七,但以吴江平专业
28年前,一次沙漠挑战赛中的退出,让法国人萨宾创立了达喀尔拉力赛。  就在所有人津津乐道地宣扬达喀尔精神激发人类极限、实现了梦想之时,达喀尔精神也引起越来越多争议,因为它的残酷,因为在过去的28年中,已经有50人死在比赛中,其中包括车手、维修车司机,非洲居民以及大会工作人员。为了挑战,比赛的难度仍然不断增加,第28届比赛更是出现了长达600多公里的“魔鬼赛段”。终于,四天内三人丧生,付出了血的代价
从熙熙攘攘的郑州火车站出来,向西走大约一里地,就能看到一片颇为老旧的房子,这里是郑州铁路局的一处家属生活区,抗日名将杨靖宇烈士的后人就住在这里。  在小区门口,记者见到杨靖宇的孙女马继先,她笑着同记者打招呼说:“这里还算好找吧,老人家听说有记者要来,一大早就收拾停当,正在家里等着呢。”  马继先口中的“老人家”就是杨靖宇烈士的儿媳妇,88岁高龄的方绣云老人。  为革命两度改名  说起杨靖宇,大家都
中国现代日记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现代作家日记》(乐齐编),选录了辛亥革命至新中国建立前三十九位作家的日记四十四篇。作者中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郁达夫、老舍、冰心等文坛宿将;又有长期受到冷遇的胡适、俞平伯、徐志摩、苏雪林、萧乾、章衣萍等;已被人遗忘的陈衡哲、周全平、滕固、王礼锡等也有日记录存。  《日记》编选者认为日记的历史价值,一是认识时代,二是了解作家。“现代日记文学有着强烈的时代
最近是2013赛季与新赛季的过渡期,因此也没什么比赛可看。在过去的一年里,国际网坛给我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与意外,最令人郁闷的是我喜欢的德约科维奇在四大满贯中多次铩羽而归,世界第一的排名也被别人代替;最值得高兴的当然是中国骄傲李娜首次跻身世界前三,在2013年再次回归顶尖行列。在现实中,我也因为喜欢网球而与网球结缘,成了一名赛事分析师,因而更加了解这一运动的历史、影响和各式各样的规则。  过去的一年是
在宋崇实眼中,父亲宋时轮是个军政全才:战争年代,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诸多战役,以敢打硬仗、恶仗著称;和平年代,他在军事科学院任职期间,管理更是一把好手。宋时轮一生三次入党,历经坎坷,却始终对党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在北京海淀区花园路一栋普通的住宅楼中,宋崇实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专访。她说:“父亲不论打仗还是搞军科,都以严著称,对子女的教育亦是如此。”回忆父亲,宋崇实感慨良多
人物简介  薛涛,约生于768年,卒于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父亲薛郧在四川做官,幼年时的薛涛便随父在成都生活。父死家贫,16岁堕入乐籍。脱籍后终身未嫁。  在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内,有一副流传甚广的对联:“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望江楼又名崇丽阁,清代为纪念一位女子所建,这个人居然能够与“诗圣”杜甫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