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订个车竟然溢价3.5倍,还有没有良心?”、“加价20元竟然还叫不到车!”……7月20日,北京地区迎来一轮强降雨,原本是滴滴、Uber等网络打车平台展示“共享”理念的良机,结果它们的加价行为给很多乘客“泼了一盆冷水”。
其实,滴滴、Uber等公司早在2015年8月就已出台了动态加价机制,在雨雪等恶劣天气以及特殊节日、出行高峰、深夜等情况下都有加价。对此,滴滴称,加价是为了提高约车的成功率。但不少乘客发现,这些软件加价的频率较高且幅度很大,临时加价两三倍都是常事。近日,有广州市民爆料,短短4公里路程花了114.17元,加价高达4.7倍。对此,有网友称,如果超过4倍的加价还不算“趁水打劫”宰客的话,恐怕连黑车都不好意思叫自己“黑车”了。
据了解,动态加价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计算用户所在区域内车辆和打车需求的实时比例,得出运能的紧缺程度,结合用户订单自身的属性,得出该订单的成交概率。如果订单的成交概率过低,系统就会根据历史数据和当下情况计算出一个建议的价格,作为标准车费之外的溢价让订单更容易被司机接受。
在一定情况下,动态加价机制确实有效果。比如,暴雨天气出现交通拥堵,导致打车需求激增,而许多出租车和专车司机却不愿出车,适当的加价有助于增加运营车辆的供给,提升叫车成功率。再如,某些较为偏僻的打车路线可能不受司机欢迎,叫车难度比较大,适当加价有助于提高司机接单的积极性,平衡不同打车路线的性价比。
但在其他情况下,打车软件的加价不一定能有效提高运营车辆的供给,那么就多少存在宰客的嫌疑。比如,在中午出行高峰,打车需求增加,但交通一般并不拥堵,出租车和专车司机出勤本来就较高,这时候的动态加价完全是一种抬价行为。
从垄断行为的特征来看,有人说,对于滴滴等公司的加价行为,乘客可以拒绝接受而选择其他出行平台及出行方式,因此并不算是“霸王条款”。但事实上,在一定的情境下,比如暴雨天气,乘客用软件打车已然是刚性需求,网约车软件集体涨价仍涉嫌利用强势地位,进行不公平交易。此外,对于一些较大幅度的加价,虽然消费者是自愿下单及付费,但却感到十分不满,也体现了价格的不合理性。
在笔者看来,滴滴等公司推出动态加价机制,还不至于仅仅是想“宰客”,但总体而言,该机制有些用力过猛。网约车公司不应为了提升叫车成功率,而无节制地提价。这不仅会引起消费者的巨大反感,同时也容易惯坏网约车司机。笔者建议,滴滴等公司应逐渐取消补贴,建立正常的收费机制,比如,每单收取10元的叫车费,并根据专车档次普遍收取20%~50%的服务费,而目前的动态加价机制则不宜频繁使用。
其实,滴滴、Uber等公司早在2015年8月就已出台了动态加价机制,在雨雪等恶劣天气以及特殊节日、出行高峰、深夜等情况下都有加价。对此,滴滴称,加价是为了提高约车的成功率。但不少乘客发现,这些软件加价的频率较高且幅度很大,临时加价两三倍都是常事。近日,有广州市民爆料,短短4公里路程花了114.17元,加价高达4.7倍。对此,有网友称,如果超过4倍的加价还不算“趁水打劫”宰客的话,恐怕连黑车都不好意思叫自己“黑车”了。
据了解,动态加价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计算用户所在区域内车辆和打车需求的实时比例,得出运能的紧缺程度,结合用户订单自身的属性,得出该订单的成交概率。如果订单的成交概率过低,系统就会根据历史数据和当下情况计算出一个建议的价格,作为标准车费之外的溢价让订单更容易被司机接受。
在一定情况下,动态加价机制确实有效果。比如,暴雨天气出现交通拥堵,导致打车需求激增,而许多出租车和专车司机却不愿出车,适当的加价有助于增加运营车辆的供给,提升叫车成功率。再如,某些较为偏僻的打车路线可能不受司机欢迎,叫车难度比较大,适当加价有助于提高司机接单的积极性,平衡不同打车路线的性价比。
但在其他情况下,打车软件的加价不一定能有效提高运营车辆的供给,那么就多少存在宰客的嫌疑。比如,在中午出行高峰,打车需求增加,但交通一般并不拥堵,出租车和专车司机出勤本来就较高,这时候的动态加价完全是一种抬价行为。
从垄断行为的特征来看,有人说,对于滴滴等公司的加价行为,乘客可以拒绝接受而选择其他出行平台及出行方式,因此并不算是“霸王条款”。但事实上,在一定的情境下,比如暴雨天气,乘客用软件打车已然是刚性需求,网约车软件集体涨价仍涉嫌利用强势地位,进行不公平交易。此外,对于一些较大幅度的加价,虽然消费者是自愿下单及付费,但却感到十分不满,也体现了价格的不合理性。
在笔者看来,滴滴等公司推出动态加价机制,还不至于仅仅是想“宰客”,但总体而言,该机制有些用力过猛。网约车公司不应为了提升叫车成功率,而无节制地提价。这不仅会引起消费者的巨大反感,同时也容易惯坏网约车司机。笔者建议,滴滴等公司应逐渐取消补贴,建立正常的收费机制,比如,每单收取10元的叫车费,并根据专车档次普遍收取20%~50%的服务费,而目前的动态加价机制则不宜频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