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重视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节时,用直观教学引入—建立数学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对称旗帜,由学生自主折一折,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经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几个不同的旗帜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从而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对称轴的概念。
3.学生拿出前面学过的平面图形纸片,分小组进行折叠,从中发现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如图1),再在生活中找出轴对称图形,最后学生再拿出剪刀自己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如图2)。
二、掌握学生认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初级阶段,思维水平比较
低,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想象,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
理解问题的程度、水平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认识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实物观察,得出如下计算方法:
方法1:长×宽+长×宽+长×高+长×高+宽×高+宽×高;
方法2:长×宽×2+长×高×2+宽×高×2;
方法3:(长×宽+长×高+宽×高)×2。
这些方法说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差别,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既概括又简练,提高了认识水平,使一些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三、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氛围中,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同学们,下面是我校五年级三个班400米跑抽测情况:
从表中你能看出哪个班的抽测成绩更好一些吗?
学生讨论,寻找解题方法。一个小小的设疑,引起了学生的冥思苦想,学生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老师适时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当你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之后,这道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活学生的思维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亲自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下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沿着长边一排可摆5个1平方厘米,沿着宽可摆3排,从摆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这个长方形的纸板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求这块长方形纸板面积的表象。通过仔细地观察,积极地思考,得出了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3.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尝试,感受成功的喜悦
数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新知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通过自己正确的推理、判断、概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先设计一道复习题为新题作铺垫,出示“1、10、100”提问:谁能添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100比10和1都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呢?全班同学陷入沉思。通过讨论,有的说:“分别添上元、角、分,可得1元=10角=100分。”有的说“分别添上米、分米、厘米,可得1米=10分米=100厘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大小不相等?怎样变成大小相等的数呢?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抓住知识的新旧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不仅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激活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4.精心设计练习,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知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好习惯。
在练习中,教师除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还可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由“教学者”转变为“导学者”,设计各种情境,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重视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节时,用直观教学引入—建立数学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对称旗帜,由学生自主折一折,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经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几个不同的旗帜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从而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对称轴的概念。
3.学生拿出前面学过的平面图形纸片,分小组进行折叠,从中发现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如图1),再在生活中找出轴对称图形,最后学生再拿出剪刀自己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如图2)。
二、掌握学生认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初级阶段,思维水平比较
低,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想象,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
理解问题的程度、水平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认识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的实物观察,得出如下计算方法:
方法1:长×宽+长×宽+长×高+长×高+宽×高+宽×高;
方法2:长×宽×2+长×高×2+宽×高×2;
方法3:(长×宽+长×高+宽×高)×2。
这些方法说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差别,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第三种方法既概括又简练,提高了认识水平,使一些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三、善于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氛围中,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同学们,下面是我校五年级三个班400米跑抽测情况:
从表中你能看出哪个班的抽测成绩更好一些吗?
学生讨论,寻找解题方法。一个小小的设疑,引起了学生的冥思苦想,学生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老师适时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当你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之后,这道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激活学生的思维
“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其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亲自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下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沿着长边一排可摆5个1平方厘米,沿着宽可摆3排,从摆的过程中学生知道这个长方形的纸板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求这块长方形纸板面积的表象。通过仔细地观察,积极地思考,得出了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主动发展。
3.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尝试,感受成功的喜悦
数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新知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思维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通过自己正确的推理、判断、概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先设计一道复习题为新题作铺垫,出示“1、10、100”提问:谁能添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100比10和1都大,怎能用“等号”连起来呢?全班同学陷入沉思。通过讨论,有的说:“分别添上元、角、分,可得1元=10角=100分。”有的说“分别添上米、分米、厘米,可得1米=10分米=100厘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大小不相等?怎样变成大小相等的数呢?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抓住知识的新旧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不仅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激活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4.精心设计练习,促使学生主动运用知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好习惯。
在练习中,教师除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还可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必答卡等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由“教学者”转变为“导学者”,设计各种情境,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