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业倦怠是教育领域的常见问题之一,它存在于不同层次教育之中,贯通培养项目也不例外。本研究通过设计学业倦怠调查问卷,以北京某试验院校贯通生为调研对象,从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出发,详细分析了贯通生出现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贯通培养 学业倦怠 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社会科学一般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8Z002-097-SXY
中图分类号:G642.4
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北京市自2015年开始实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采用2+3+2的培养模式,侧重于综合素质教育。经过几年的时间,很多试验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培养過程中,部分贯通生开始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下降等情况,形成了学业倦怠。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发放问卷405份,回收问卷329份,回收率达81.2%;无效问卷76份,占总问卷的18.7%。问卷变量22个,Cronbach α信
度系数为0.863,表明学业倦怠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高,信度比较好,能够认为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是比较可靠的。
在设计学业倦怠调研问卷时,主要从学校、家庭和个人层面出发,重点了解它们对贯通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专业认知等方面的影响,现将部分数据摘录如下:
成就动机(知识学习场面、技能学习场面、运动场面、社会生活场面):总分为12-21分之间,学习动机较弱;总分为22-27分,学习动机中等;总分为28-36分,学习动机较强。
考试焦虑(促进学习动机、回避失败动机):总分为12-21分之间,考试焦虑较弱;总分为22-27分,考试焦虑中等;总分为28-36分,考试焦虑较强。
自己的责任性:最高分15分,最低分0分,分值越高,自己的责任性越强,内归因倾向越高。
要求水平:最高分25分,最低分5分,分值越高,反映对自己的要求水平越高。
由下图1-1所示,在学生认为影响自身学习动力强度的因素方面,29.48%的参加调查学生认为“书本知识太枯燥”,21.58%的学生认为“对学校培养计划或老师上课方式不甚满意”,20.97%的学生反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14.59%的学生选择“找不到学习的目的”,5.47%的学生选择“认为学习没用,社会经验才最重要”等。
根据图1-2可得,关于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超过四成的学生没有长期目标,11.55%的学生目标比较模糊,4.56%的人没有目标;有清晰而长远目标的学生仅占总体测评人数的四成。
由图1-3可知,在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方面,55.62%的学生选择“有所了解,大致清楚专业”,26.14%的学生选择“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学习规划有充分了解”,11.25%的学生选择“仍然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感觉迷茫,不知所学为何物”,6.99%的学生选择“没有去了解自己的专业,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
课堂教学是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教师的授课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调查数据显示,贯通生对部分教师的上课方式不太满意,认为和普通高中教学没有区别,授课手段和形式单一,加上课本知识比较枯燥,趣味性不够,在心理上存在落差。个别教师“三全育人”意识不够,仍旧是只教书不育人,课堂掌控能力不强,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睡觉、玩手机等行为不加以制止,变相助长了贯通生学习的懒惰性。另外,学籍管理制度不够严格,也是贯通生学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多次的补考、清考并没有带来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考试缺少内心的敬畏,强制约束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贯通生多为独生子女,农村户籍人数较多,父母学历水平整体偏低,绝大多数家长虽然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但却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方式,与孩子沟通并不顺畅。还有部分家长观念比较消极,他们不要求孩子能取得多好的成绩,只要顺利毕业就行,这些都对孩子的学习状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90%的贯通生出现学业倦怠现象,都是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所致,这样的学生性格很容易极端化,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律性比较差,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三)学生自身因素
部分贯通生认知上存在偏差,他们认为贯通项目是保险箱,不经过高考就可以直接上大学,从思想上就没有足够重视学习,存在侥幸心理;进入贯通项目的学习,很多是父母作出的选择,并非出自个人意愿,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对所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发展前景不够了解,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对未来目标比较模糊;还有一些贯通生对学习成绩不重视,缺乏努力和上进心,他们在日常课堂学习中表现不积极,而且不愿意将空余时间用到学习上来,沉溺于打游戏、睡觉等,从而不利于形成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
作者简介:周永猛(1990—),男,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工管理干部,研究方向: 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贯通培养 学业倦怠 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社会科学一般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8Z002-097-SXY
中图分类号:G642.4
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北京市自2015年开始实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采用2+3+2的培养模式,侧重于综合素质教育。经过几年的时间,很多试验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培养過程中,部分贯通生开始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下降等情况,形成了学业倦怠。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发放问卷405份,回收问卷329份,回收率达81.2%;无效问卷76份,占总问卷的18.7%。问卷变量22个,Cronbach α信
度系数为0.863,表明学业倦怠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高,信度比较好,能够认为基于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是比较可靠的。
- 学业倦怠调查分析
在设计学业倦怠调研问卷时,主要从学校、家庭和个人层面出发,重点了解它们对贯通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专业认知等方面的影响,现将部分数据摘录如下:
(一)学习动机总体水平分析
成就动机(知识学习场面、技能学习场面、运动场面、社会生活场面):总分为12-21分之间,学习动机较弱;总分为22-27分,学习动机中等;总分为28-36分,学习动机较强。
考试焦虑(促进学习动机、回避失败动机):总分为12-21分之间,考试焦虑较弱;总分为22-27分,考试焦虑中等;总分为28-36分,考试焦虑较强。
自己的责任性:最高分15分,最低分0分,分值越高,自己的责任性越强,内归因倾向越高。
要求水平:最高分25分,最低分5分,分值越高,反映对自己的要求水平越高。
由下图1-1所示,在学生认为影响自身学习动力强度的因素方面,29.48%的参加调查学生认为“书本知识太枯燥”,21.58%的学生认为“对学校培养计划或老师上课方式不甚满意”,20.97%的学生反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14.59%的学生选择“找不到学习的目的”,5.47%的学生选择“认为学习没用,社会经验才最重要”等。
(二)对未来目标设定情况
根据图1-2可得,关于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超过四成的学生没有长期目标,11.55%的学生目标比较模糊,4.56%的人没有目标;有清晰而长远目标的学生仅占总体测评人数的四成。
(三)对专业的认知程度
由图1-3可知,在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程度方面,55.62%的学生选择“有所了解,大致清楚专业”,26.14%的学生选择“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学习规划有充分了解”,11.25%的学生选择“仍然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感觉迷茫,不知所学为何物”,6.99%的学生选择“没有去了解自己的专业,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
三、影响因素
不同培养模式下形成的学业倦怠,其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对于贯通生出现学业倦怠现象,结合调查数据分析,探究主要原因如下:
- 学校内部因素
课堂教学是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教师的授课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调查数据显示,贯通生对部分教师的上课方式不太满意,认为和普通高中教学没有区别,授课手段和形式单一,加上课本知识比较枯燥,趣味性不够,在心理上存在落差。个别教师“三全育人”意识不够,仍旧是只教书不育人,课堂掌控能力不强,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睡觉、玩手机等行为不加以制止,变相助长了贯通生学习的懒惰性。另外,学籍管理制度不够严格,也是贯通生学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多次的补考、清考并没有带来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考试缺少内心的敬畏,强制约束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贯通生多为独生子女,农村户籍人数较多,父母学历水平整体偏低,绝大多数家长虽然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但却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方式,与孩子沟通并不顺畅。还有部分家长观念比较消极,他们不要求孩子能取得多好的成绩,只要顺利毕业就行,这些都对孩子的学习状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90%的贯通生出现学业倦怠现象,都是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所致,这样的学生性格很容易极端化,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律性比较差,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三)学生自身因素
部分贯通生认知上存在偏差,他们认为贯通项目是保险箱,不经过高考就可以直接上大学,从思想上就没有足够重视学习,存在侥幸心理;进入贯通项目的学习,很多是父母作出的选择,并非出自个人意愿,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对所学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发展前景不够了解,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对未来目标比较模糊;还有一些贯通生对学习成绩不重视,缺乏努力和上进心,他们在日常课堂学习中表现不积极,而且不愿意将空余时间用到学习上来,沉溺于打游戏、睡觉等,从而不利于形成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
作者简介:周永猛(1990—),男,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工管理干部,研究方向: 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