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160-01
当今社会提倡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
代学校教育的主导。它不仅能够提高人才的素质,同时能够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从而推进科学文化向前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点看法:
一、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
个性。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线,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
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
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
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
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見,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营造氛围,创新思维,不断开拓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已有
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寻找若干个答案或结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的方式很多,如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的中心句或重点词,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序,组成多种不同的句子。针对课文中提高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种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善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敞开思路,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多加支持和鼓励小学生提出的一些新见解、新主意、新推理,激发他们去创造,去探索。
三、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常常还要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即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其次,转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其创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
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工作还有待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总结。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被激活,创新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一定会得以提高,就一定可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源地。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160-01
当今社会提倡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
代学校教育的主导。它不仅能够提高人才的素质,同时能够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从而推进科学文化向前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点看法:
一、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
个性。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线,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
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
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
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
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見,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二、营造氛围,创新思维,不断开拓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已有
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寻找若干个答案或结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的方式很多,如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的中心句或重点词,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序,组成多种不同的句子。针对课文中提高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种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善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敞开思路,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多加支持和鼓励小学生提出的一些新见解、新主意、新推理,激发他们去创造,去探索。
三、转换角色,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常常还要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即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的方法。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其次,转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其创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
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工作还有待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总结。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被激活,创新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一定会得以提高,就一定可以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源地。